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又一蛮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https://blog.creaders.net/u/302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天籁之声 2010-02-26 14:02:39

天籁之声

2/26/2010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是我听古典音乐的几首启蒙曲目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曲目之一。听过很多遍了,现在一人在家时,偶尔还会打开音响,听一会这首协奏曲。收集的有好几位大师级小提琴家的录音,像 Itzhak Perlman, Jascha Heifetz 和 Anne-Sophie Mutter 的。听来听去,觉得 Perlman 拉得太美,不太贝多芬(相信这些词都不够音乐,没办法,脑子里正经的音乐词汇不多,只好凑合了),Heifetz 拉得太快,显得有些赶,不够从容。有一种说法是 Heifetz 嫌贝多芬罗嗦,曲子写得太长,所以才拉得这么快(道听途说,并无根据)。我自己认为,还是 Anne-Sophie Mutter 处理得最好。忘了是从哪听来的了,说贝多芬唯一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简单,和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是不少演奏家刚出道时常选择的曲目。我手里的这张盘就是 Mutter 刚出道时的录音(Anne-Sophie Mutt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Original Release Date: April 22, 1985)。

刚开始听这首协奏曲时,喜欢第三乐章,为什么呀,就俩字,好听。慢慢地又觉得还是第二乐章更好,为什么呢,四个字,天籁之声。早先每次听第二乐章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这首乐曲和我记忆中的什么东西合拍而引起一种美好的共鸣,可总也想不出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天我随手拿起一本《老残游记》,读到“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这一回时,一下找到了这种感觉的来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老残游记》的这一回在六十年代曾被选入过当时的高中语文课本或阅读课本。我小时候读过,其中一段对说书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不知有贝多芬,也不知“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感觉。这下密电码全对上了。

我在我写的《另类音乐爱好者》里说过,我听古典音乐,注重于音乐所渲染的情绪,此为一例。下面是“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这一回的节选和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录音 (Anne-Sophie Mutter)。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Anne-Sophie Mutter & Herbert von Karajan


浏览(1186) (0) 评论(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3-01 15:09:08
昭君,椰子:
小时候,母亲曾给我从头至尾地讲过一遍白居易的《琵琶行》。记得她手里并没有书,全凭着记忆,一句一句慢慢地讲。当讲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我可以从她的脸上读出那种无限神往的神情。后来我又读过《老残游记》,就是文中提到的那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书中在写到克利斯多夫临死时的那段对音乐的描写和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文革中长大的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音乐的机会,在成年之前,这些美好的文字一直找不到他们相对的那一半。真高兴我现在有机会能把这些感想写出来,也感谢你们来这和我分享这些感想。
回复 | 0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0-03-01 14:19:32
Hi, Man Yi,
Thanks for sharing this music, it is beautiful! The titile you gave it just right on my feeling----天籁之声!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2-26 16:21:23
I just found another video recording of the same concert - so I updated my videos! Now they are working:)!

No, I didn't write those "expert commentary", I have to point out - I ZTed most of it, and added a few of my own opinions. I'll have to make that clear in the original piece.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2-26 14:38:20
昭君: 你也太快了,我这边还在调整格式,你那边的评论都写好了。

谢谢你分享你的看法。我刚刚到你那去读了你的博文,受益匪浅。看来我的评论偏重于感觉且有些东拉西扯(用个好听的词叫东西交叉比较),而你的则更有音乐理论基础。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2-26 14:13:24
Like your comments about Perlman and Heifetz's versions of this concerto. I also liked Anne Sophie Mutter's version the best, and have posted her recording at my blog before. Unfortunately the videos were deleted by the poster (maybe because of copyright issues - youtube has tightented their copyright control lately). But still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44801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又一蛮夷 ,15岁
来自: 美国
注册日期: 2009-10-28
访问总量: 289,05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