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慕容青草的博客
  哲学与信仰
网络日志正文
文科生的特质--黑格尔哲学带来的困惑 2015-05-04 18:00:48

文科生的思维方式和理工科生的思维方式有些不同,这是一个大家普遍见证的经验常识。这里文科生指的是接受过正规的文科(liberal arts)教育的人,理工科生指的是接受过正规的理工科(science and engineering)教育的人(特别声明一下,这里的理工科包括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心理学)。而文科生中愈接近文学领域的人的思维一般来说与理工生的思维相去愈远。现代的理工科生的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受到诸如质能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数理逻辑等已知的自然定律或逻辑常识的约束,这些约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于不符合已知自然定律和逻辑常识的现象,使得他们的思维中有着很多不能跨越的无形的框框,因而他们的言论中常会表现出一种所谓的科学的严格性。而具有文学背景的人的思维则不同。由于少了自然和逻辑的法则的硬性约束,他们遐想的思路就可以开阔许多(当然他们因自然的启发而产生的联想就相应地不如理工科生了)。对他们来说,只要不违背语法规则,就可以敲打着键盘(或在没有键盘的时候挥毫书写)行云流水地构筑文字里的世界,甚至即便是违背了正常的语法规则,他们也照样可以行云流水的敲打或书写,只要让读者们感觉所面对的是一首诗,他们不但会容忍语法上的不正规,而且会努力去领会猜测作者的各种有悖与自然常识的描述所表达出的深意来。

但是另一方面,缺少了硬性逻辑约束的文科生们不但更能够接受一些各时期的当代科学因无法解释而难以接受的观点而且对于人们的情感及人际关系的微妙细节更加敏感;尽管他们常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对他们所感知的现象做概括性的介绍,他们却可以用细腻的文笔去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一个他们并不理解的现象的各个细节,他们能够以小说的形式生动地再现生活中人们所熟识却不易描述的情形与模式,可以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及对于他人进行感同身受的理解而刻画人们在一些特定环境下的相对普遍的感受。不过文科生中也有一类很大的例外,这是因为文科领域中也有着虽然不如自然规律那么硬却也是硬得足以压倒英雄汉的法则,那就是金钱所要遵循的守恒律[1]。所以,文科中与金钱接近的领域所培养出来的人的思维在严格性这方面比较接近理工科生的思维。当然,哪个学科领域中都会有些异类的个别人物。

那么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的思维特点的区别与黑格尔的哲学有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黑格尔在论述他声称是只有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把握的严格的逻辑问题时,常跨越自然与逻辑法则的框框而运用具有文学色彩的思维进行展开讨论,以致于包括成名的黑学专家们在内的期待着从他的哲学中学习理解严格的逻辑思辨的读者们常会觉摸不着头绪,甚至把比他稍年轻一些的同胞叔本华气的骂说黑格尔是吹牛者而黑格尔哲学是空洞的恶心废话[2]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下面这几段话是黑格尔的《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3])》的英译版的几段话的中译文: 
 

Φ 179. 自我意识面对着另一个自我意识;它出自于它自身。这一点有着双重的意义。首先,它失去了它的自己,因为它发现它的自己成为了另一个存在;第二,它因而扬弃了另一个自我意识,因为它不认为有必要将那另一个视为真实,而只不过是从中看到它自己而已。 
 

Φ 180. 它必须将它的另一个消除掉。为了做到这一点,它需要对于上述双重意义的第一个进行扬弃,从而也就将第二个双重意义进行了扬弃。首先,它必须让自己决定扬弃另一个独立的存在,以便使自己确定成为一个真正的存在;第二,它接着便扬弃它自己,因为那另一个便是它自己。 
 

Φ 181. 这种对于它自己的双重意义上的另一方的双重意义上的扬弃的同时便使得它又重新在双重意义上回到了它自己当中。因为首先它通过消除了另一方而与自己合一,使得它通过扬弃拿回了它自己;但是第二,由于它曾经在另一方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而消除自己在对方中的存在也就把对方释放了,所以它在得回自己的同时也以同样的方式让另一方得回了它(即另一方)的自己。


Φ 182. 自我意识的这一相对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处理是自我意识的单一的行为。但是,自我意识的这一行为本身立即具有了既是自我意识自己的行为又是另一方的行为的双重意义。因为另一方同样也是独立,封闭在它自身之中,没有一样不是通过它自己而处于它自己之中的。这第一个自我意识所面对的对象并非基本上为欲望对象特征的被动形式,而是因它自己而存在的一个独立的对象,由于这个对象的存在,如果没有那个对象以相同的行为来配合,自我意识无力为它自己作任何事。这个过程因而绝对是这两个自我意识的双相过程。每个看到对方和自己做同样的事;每个它自己都做着它要求对方做的事,而且因为那个原因而作它所作的,只要对方在做同样的事。其中一个的单方面的行动将是无效的,因为只有双方共同的合作才能产生结果。


Φ183.这个行为因而具有双重意思,不仅因为这是一个既对自己又对另一方的行为,而且因为这个行为本身既是自我意识自己的行为又是另一方的行为(尽管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区别)。


Φ 184.在这一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不断重复的较力的过程;而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一议题中,我们看到的是意识中的较力过程。前者对我们所产生的效果在这里自己成为条件。处于是将自己破解到极致的自我意识;而每个极端都是自身的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交换及向相反方向的转换。尽管就意识来说它毫无疑问地来自它自身之外,它在存在于它自身之外的同时仍然被限制在它的内部,它为它自己而存在,而且它为了意识而自我外化。意识发现它既直接地就是又不是另一个意识,同样地这另一个仅仅在取消了为了自己而存在的时候才为了自己而存在,而且它的自我存在仅仅在它另一个的自我存在之中。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另一个的媒介条件,通过这种媒介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自我关联和统一了;它们中的每一个对于自己和另一个来说都是真实的直接的自我存在,而这种真实的存在同时只有通过彼此互为媒介而为自身而存在。它们通过对于相互的辨认而认识他们的整体。


或许真正的文科生们在读了上述几段话并不觉得亲切到了如同自己的同行写的文字。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肯定不会是今天的在诸多硬性的自然与逻辑法则约束下的理工科生们所使用的专业性的语言。其实上面这5段话所描写的内容如果用受到硬性自然和逻辑法则约束的理工科生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大体上应该是这样的:


“自我意识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自我意识既是意识的对象又是意识的主体。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不同,比如,我此时意识电脑屏幕上的随着我敲打键盘而出现文字,但是文字或电脑却都无法知道我的意识;但是,我在写这段话的时候,我不仅知道我要写的内容而且我还非常明确地感受到‘我知道’这一点及所‘知道’的内容。。。”


从上面这段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硬性的自然与逻辑法则的顺从可以看出这段话的写作风格与黑格尔赋予所描写的对象相当完整的人格化主体特征的做法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而黑格尔的那种类似拟人的手法在文学里面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黑格尔的手法与文学家所娴熟的手法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将黑格尔的手法称为半文学性的手法,这里用“半”这个字来表示文科生可能也不很熟悉黑格尔的书写风格这一点。当然,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上述那段理工科式的描述可能并不比黑格尔的那种半文学性的描述更容易懂,甚至更难懂,在这个意义上两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实际上黑格尔对于自然与逻辑法则的硬性约束的打破会难以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这一点我在本文后面还要讨论。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黑格尔的半文学性的手法却给他讨论象意识这样的难以解释的对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其实,以人的思想意识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实际上与人的自我意识有一个共同点:社会性思想的产物仍然可以是社会性思想过程的一部分,人们不但可以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且社会性的文化也可以将文化内部所发生的事情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因此黑格尔半文学性手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更一般的社会问题中去,而黑格尔也确实毫不含糊地将这种半文学性的手法运用到对于作为意识对象的更一般的概念的讨论中去。


客观地说,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半文学性的手法看成是如同数学上通过设定中间参数而将一个耦合性的问题分解为相对较小的问题来求解的技术性的措施。但是,这显然不是黑格尔采用那半文学性手法的法理依据。对于黑格尔来说,他之所以可以将带有主观特色的语言运用到任何概念及相应的现实的现象和过程中去,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绝对理念及其运动的表现而已,而绝对理念是有着完全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这才应该是黑格尔他可以放任自己在旁人看来近乎随心所欲地将客体近似地拟人化的理由。


当然,读者或许会说我前面举出的几段黑格尔的话是关于意识的讨论,而意识本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元素,所以在对意识进行讨论时采用任何的拟人化都不过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里涉及到综合与分析的层次差别问题)。但实际上,黑格尔的半文学性手法并非局限于对于意识的讨论。我们再来看一个对于非意识的讨论的例子。下面这几段话是黑格尔的《逻辑学(Science of Logic[4])》的英译版()的几段话的中译文:


§ 134 纯存在和纯无因而是一回事。真理既不是存在也不是无,而是存在(没有过去却已经过去)进入无,以及无进入存在。而同样正确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又不是没有区别的,而恰恰相反的是它们并非一回事,而是绝对不同的,但同时又是未分离且无法分离的,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都瞬间消失而成为另一方。所以他们的真相就是这个瞬间消失而成为另一个的运动:成为,这样一种运动,参与运动的双方之间相互区别,但是使得它们彼此区别开来的差异却瞬间的消失掉。


。。。。。


§ 184 扬弃,以及被扬弃的(那个理想地作为一个瞬间而存在的),构成了哲学上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这是哲学史上重复出现的一个基本的确定,其意义将被清楚地把握尤其是与无相区别。被扬弃的并没有被归于无极。无只是一个直接的表现;而被扬弃的则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它是一个非存在但却因此而源于一个存在。它仍具有它的来源的确定性。


§ 185 ‘扬弃在语言中具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它意味着保留,维持,但同样也意味着终止。即便是保留这个词本身也包含了负面的元素,亦即为了保留它而从它的影响中除去的内容。因此,被扬弃的部分同时也就是被保留的部分;它只是失去了它原有的直接特征,而没有因此而彻底消失了。


§ 186我们前面给出的关于扬弃的两个定义可以作为这个词语的字典意思而加以引用。但是更精彩的是我们发现一个语言可以给同一个词两个相反的意思来。对于想象性的思维来说,在语言中找到具有想象性的词汇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德语中有一些这样的词汇。拉丁语中的tollere一词的双重意思都没有这么夸张;它的正面的确切的意思仅仅是举起来。一个东西被扬弃了仅仅意味着它进入了与它对立面的统一;这个特定的被扬弃的东西更适合于被称为矩。以杠杆为例,重量与到一点的距离因它们的等效性而被合起来称为杠杆的力矩,尽管与一个真实的东西,如重量,与理想的东西,如仅仅是空间中确定的物体(如一条几何线)的组合之间形成的对比。我们将经常会用拉丁词汇来作为哲学的技术语言来表示经琢磨而得到的确定意思,这或是因为母语中没有能够表达该意思的词汇,或是因为母语中的词汇更多的是让人想到直接的意思而外国语则更多的是让人琢磨它隐含的意思。


在上述这几段话中,虽然理工科生可能会不大习惯诸如“没有过去却已经过去”或在“纯存在和纯无因而是一回事”之后在接着说“而恰恰相反的是它们并非一回事,而是绝对不同的,但同时又是未分离且无法分离的,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都瞬间消失而成为另一方”这样的描述,但那仍然属于稍微运用一些文学性的想象就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尽管如此,这里与前面对于自我意识的讨论所使用的半文学性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绝对理念的表现为依据的前提下可以不惜打破自然与逻辑法则的约束。


我们再来看一段他是如何讨论无限大的[5]


§ 273无限大是超出了极限的自我复原的对于否定,肯定的否定。无限大比第一个直接的存在更强的否定;它是高于极限的真正存在。无限大这个名字使人的心与脑都为之而亮,因为在无限大里面,绝对理念不仅仅是抽象地呈现给自己,而且上升到它的自我,到它的思维之光,到它的普世之光,自由之光。


§ 274无限大是存在的;在这个直接的存在当中它同时也是对于它的一个对立面,即有限的否定。作为一种简单形式的存在的同时又是它对里面的非存在,因此它已经落回到一般性的确定存在的类别 - 更确切地说,进入到有限的一类中,这是因为无限大是反映到它自身之中的确定性存在,是对于一般的确定性的扬弃的结果,因而是假定为区别于它的确定性的确定存在。与此这一确定性相一致地,有限站在无限大的对立面作为真实的确定性的存在;它们处于一种定性的关系之中,每一方都保持着在对方之外;无限大的直接的存在使得它的否定,也就是最初看来消失在无限大之中的有限,得到了复苏。


应该说,康德以及之前的哲学家都非常注意文章论述中逻辑的严格性,其中诸如黑格尔很崇敬的比康德稍早但基本上与康德同期的极具法语文化浪漫文采的卢梭,他在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推测原始文明如何进化的时候都会尽量保持逻辑的严格性。到了康德的晚年即黑格尔的青壮年时期,经过了几十年的社会实践的考验及哲学思辨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康德的哲学体系的一些欠缺因而出现对之进行批评的声音这是很自然的。这些批评的声音当然受到当时德国包括哲学在内的整体文化状态的影响,不过对于该时期德国文化状态的全面考察和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议题范围,我们这里的主要感兴趣的是黑格尔哲学的特点。现在哲学界的一种普遍的说法是黑格尔对于康德及之前(一定程度上把介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费希德也包括在内)的哲学的主要批评是说康德他们的哲学缺乏生命力[6],[7],[8]。这种说法甚至被进一步地引申为一种过去一个来世纪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说法,即黑格尔的辩证哲学克服了之前的形而上学的缺乏生命力的问题。关于形而上学和所谓的辩证法之间的对比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和缺乏依据的。


这里需要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黑格尔所说的生命力其实与本文的议题是密切相关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所做的“缺乏生命了”的指控并非是类似我们通常说一篇文章缺乏生命力或活力时所带有的象征的意义,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一种自然的角度来指出康德将理性思维的对象分为几种基本的类别这种做法是将有生命的客观存在分解为了无生命的元素。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今天有人指责生物化学把有生命的机体分解为没有生命的分子或原子甚至量子一样。所不同的是生物化学所研究的人体或动物体的生命所具有的明确意义使得如果有人从特定的哲学角度或信仰层次来反对将之进行无生命化的解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甚至接受的;而理性思维的对象这种可以说是宇宙的整体的生命在我们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象征的意义,因而对于理性思维的对象采取归类分析应该说从整体原则上并不属于是一种将生命体降为无生命的做法。


过去一个来世纪里对于这里所讨论的黑格尔所说的“生命”的意义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诠释,即黑格尔是在批评过去的形而上学对客观世界缺乏全面的发展的和有机的看待,而黑格尔的辩证哲学对于过去的形而上学的这种缺陷的克服是通过所谓的内因外因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等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发展的和有机的认识方法论。这种诠释不但造成了对于形而上学的错误的曲解,而且也没有真正揭示出黑格尔心目中的哲学生命力的真正意义。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出黑格尔心目中的哲学生命力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方面是绝对理念在他的哲学中的地位,他在他的《逻辑学[9]》中指出"只有绝对理念是存在的,不朽的生命,自觉的全真理;其它都是错误,困惑,观点,努力,冲动和暂时的"(顺便提一句,黑格尔对于绝对理论的观点是与他关于概念--notion--的认识密切关联的[10]);第二个方面就是本文所讨论的黑格尔在哲学论述中所采用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表现了绝对理念的自觉自主性的主体人格特征半文学性的语言。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当黑格尔批评过去的形而上学缺少生命力,他心目中的“生命”的意义并非象仅仅是如后来诠释黑格尔的人所展示给人们那样的仅是简单的象征意义,而是类似于我们看待人体及动物的生命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自觉自知的生命。


这里顺便谈一下今天被人们认为是黑格尔哲学标志的所谓的辩证逻辑。首先,辩证法不是黑格尔的发明,始自古希腊,康德也用之(他还区分好的和不好的辩证法)。黑格尔的首创应该说是他认为一切过程本身一个辩证的过程,而对他来说这个辩证的过程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正反合的过程;另一反面,黑格尔对于逻辑的看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形式逻辑的概念,而是认为逻辑就是事物本身的过程。因此,黑格尔的逻辑观与他辩证过程观是一回事,因而被称作是辩证逻辑。但实际上,从我们前面举出的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到,黑格尔并没有把那所谓的辩证逻辑局限在中学哲学课堂上通常用作例子的宏观可分辨的过程中,而是同样运用在对于抽象逻辑的分析当中以本文中的例子来说,自我意识原本或很复杂,或是一个整体,但是黑格尔就能运用他的想象力把它论述成一主一仆两个人。无限和有限,有与无在一般人说来就是对比关系而已,他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一种动态的口气描述成是你进入我我进入你这样好象两个幽灵在玩耍。这其实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前提与他对于“概念”的特殊理解以及他的绝对理念包含了一些对于客观的一定程度的相符性有关),科学上有类似的方法,但所依据的法理不同。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读懂黑格尔,以致于历史上的一些大哲学家都读不懂黑格尔的。这使得认识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黑格尔的特殊的半文学性的手法对于了解黑格尔哲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黑格尔的这种半文学性的哲学思维或许与黑格尔本人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严格地说,黑格尔并非今天大家心目中的文科生,他甚至曾经凭一篇关于星球运行的论文在Jena University获得一份讲师的位置[11],所以很显然他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并非陌生。他十八岁时进入图宾根(Tübingen)大学的神学院,与同寝室的谢林和荷尔德林组成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图宾根三杰。但是,不象他那两个伙伴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黑格尔毕业时并未得到他所期待的哲学学位而是因为他的中等生的成绩只得到了一个被认为低于哲学的一个学位[12](也有一说是一个与古希腊文字翻译有关的学位,这也是他毕业后可以以语言方面的家庭辅导老师为谋生职业的原因)。而他一生中至少有两位著名的诗人对他的哲学甚至人生有重大的影响,一位就是与他同为图宾根三杰的荷尔德林,另一位就是作为良师益友的歌德。这两个人都曾帮助黑格尔解决就业的问题。黑格尔的这种经历与他在他那强调严格的逻辑的哲学中带有明显的文学的色彩恐怕是有着很大的关系。


黑格尔把存在着的一切都归于是绝对理念及其运动的表现的观点使得他不但有必要建立一个可以对存在着的一切进行解释的哲学体系,而且在原则上也具备了这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的对于意识及各种概念(notion)的那种半文学性的语言为他提供了一种对所有的概念进行相类似的描述的工具。


另一方面,虽然黑格尔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但也正是他的这种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语言建构不但为包括他同时期的德国同胞叔本华在内的其他读者阅读理解他的哲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由于从根本上缺乏理工科生们所依赖的逻辑上的严格性使得他的理论在很多场合下可以成为怎么说都对的缺乏实际意义的诡辩。更为严重的是,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语言特征引导着崇拜名人的专业哲学界的包括一些被誉为大家的后来之士习惯于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来论述哲学,以至于最后不得不由受他影响最深的德国哲学家在黑格尔辞世一个世纪之后来宣布哲学死了。在这段时间里,英法语国家出了罗素和伯格森这样的在语言特征上完全没有黑格尔的痕迹的优秀的获诺贝尔奖的哲学家,而德国的哲学虽有杰斯帕斯这样的杰出的人物,以及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这样的名家,终究对十九世纪之后的世界哲学的发展未能起到应有的前沿性的领导作用。就这一点来说,叔本华当初对于黑格尔的语言将给哲学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的预言是有先见之明的。


在结束本文之前有必要指出,虽然黑格尔的近似拟人化的半文学性的语言给世界哲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这种困惑却并非是一般而言的文学性思维的必然后果。实际上,作为黑格尔的良师益友的大诗人歌德就曾在1829213日写给黑格尔的信中说[13],“自然永远是真实的,永远是严肃的,永远是严峻的;它总是对的,而错误总是人类的。”他接着指出黑格尔所做的实际上是试图要建立的一个庞大的抽象系统来解释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观察中都可以简单地直接假设的现象。对于歌德来说,黑格尔的主要问题是在他的逻辑学中试图通过对存在的逻辑概念进行分析来描述整体的特性以及在他的现象学中对于感官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物体的观察的升华,这对歌德来说是无法接受地忽略了作为科学的任务所应去理解的:生命的自然形式的发展,对于这种发展来说,主观思维当然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但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鉴于黑格尔哲学在西方哲学界的影响,本文所讨论的无疑是有关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重大议题。由于受到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只能做些最基本的讨论而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展开。但是不论将来如何深入讨论这个议题,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点是不变的:黑格尔基于绝对理念信念所运用的半文学性的语言为他的哲学提供了很大便利,却也是导致包括当时的叔本华,以及今天大多数所谓黑学家及普通哲学爱好者在内的研读黑格尔的人感到困惑的一大原因。而本文对于这个现象的讨论无疑可帮助更多的人更容易地理解黑格尔的哲学作品。。。。。。



--------

 


附录:文中所引的黑格尔原文的英译版:


一.Phenomenology of Mind(见前面参考【3】)


Φ 179. Self-consciousness has before it another self-consciousness; it has come outside itself. This has a double significance. First it has lost its own self, since it finds itself as an other being; secondly, it has thereby sublated that other, for it does not regard the other as essentially real, but sees its own self in the other.



Φ 180. It must cancel this its other. To do so is the sublation of that first double meaning, and is therefore a second double meaning. First, it must set itself to sublate the other independent being, in order thereby to become certain of itself as true being, secondly, it thereupon proceeds to sublate its own self, for this other is itself.

 

 


Φ 181. This sublation in a double sense of its otherness in a double sense is at the same time a return in a double sense into its self. For, firstly, through sublation, it gets back itself, because it becomes one with itself again through the cancelling of its otherness; but secondly, it likewise gives otherness back again to the other self-consciousness, for it was aware of being in the other, it cancels this its own being in the other and thus lets the other again go free.



Φ 182. This process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lation to another self-consciousness has in this manner been represented as the action of one alone. But this action on the part of the one has itself the double significance of being at once its own action and the action of that other as well. For the other is likewise independent, shut up within itself, and there is nothing in it which is not there through itself. The first does not have the object before it only in the passive form characteristic primarily of the object of desire, but as an object existing independently for itself, over which therefore it has no power to do anything for its own behalf, if that object does not per se do what the first does to it. The process then is absolutely the double process of both self-consciousnesses. Each sees the other do the same as itself; each itself does what it demands on the part of the other, and for that reason does what it does, only so far as the other does the same. Action from one side only would be useless, because what is to happen can only be brought about by means of both.


Φ 183. The action has then a double entente not only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an act done to itself as well as to the other, but also in the sense that the act simpliciter is the act of the one as well as of the other regardless of their distinction.


Φ 184. In this movement we see the process repeated which came before us as the play of forces; in the present case, however, it is found in consciousness. What in the former had effect only for us [contemplating experience], holds here for the terms themselves. The middle term is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breaks itself up into the extremes; and each extreme is this interchange of its own determinateness, and complete transition into the opposite. While qua consciousness, it no doubt comes outside itself, still, in being outside itself, it is at the same time restrained within itself, it exists for itself, and its self-externalization is for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finds that it immediately is and is not another consciousness, as also that this other is for itself only when it cancels itself as existing for itself, and has self-existence only in the self-existence of the other. Each is the mediating term to the other, through which each mediates and unites itself with itself; and each is to itself and to the other an immediate self-existing reality, which, at the same time, exists thus for itself only through this mediation. They recognize themselves as mutually recognizing one another.

 


二.Science of Logic (见前面的参考【45】)



§ 134 Pure Being and pure nothing are, therefore, the same. What is the truth is neither being nor nothing, but that being — does not pass over but has passed over — into nothing, and nothing into being. But it is equally true that they are not un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that,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not the same, that they are absolutely distinct, and yet that they are unseparated and inseparable and that each immediately vanishes in its opposite. Their truth is therefore, this movement of the immediate vanishing of the one into the other: becoming, a movement in which both are distinguished, but by a difference which has equally immediately resolved itself.


……….


§ 184 To sublate, and the sublated (that which exists ideally as a moment), constitut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tions in philosophy. It is a fundamental determination which repeatedly occurs throughou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the meaning of which is to be clearly grasped and especially distinguished from nothing. What is sublated is not thereby reduced to nothing. Nothing is immediate; what is sublated,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result of mediation; it is a non-being but as a result which had its origin in a being. It still has, therefore, in itself the determinate from which it originates.



§ 185 'To sublate' has a twofold meaning in the language: on the one hand it means to preserve, to maintain, and equally it also means to cause to cease, to put an end to. Even 'to preserve' includes a negative elements, namely, that something is removed from its influences, in order to preserve it. Thus what is sublated is at the same time preserved; it has only lost its immediacy but is not on that account annihilated.


 

§ 186 The two definitions of 'to sublate' which we have given can be quoted as two dictionary meanings of this word. But it is certainly remarkable to find that a language has come to use one and the same word for two opposite meanings. It is a delight to speculative thought to find in the language words which have in themselves a speculative meaning; the German language has a number of such. The double meaning of the Latin tollere (which has become famous through the Ciceronian pun: tollendum est Octavium) does not go so far; its affirmative determination signifies only a lifting-up. Something is sublated only in so far as it has entered into unity with its opposite; in this more particular signification as something reflected, it may fittingly be called a moment. In the case of the lever, weight and distance from a point are called its mechanical moments on account of the sameness of their effect, in spite of the contrast otherwise between something real, such as a weight, and something ideal, such as a mere spatial determination, a line.' We shall often have occasion to notice that the technical language of philosophy employs Latin terms for reflected determinations, either because the mother tongue has no words for them or if it has, as here, because its expression calls to mind more what is immediate, whereas the foreign language suggests more what is reflected.


。。。。


§ 273 The infinite is the negation of the negation, affirmation, being which has restored itself out of limitedness. The infinite is, and more intensely so than the first immediate being; it is the true being, the elevation above limitation. At the name of the infinite, the heart and the mind light up, for in the infinite the spirit is not merely abstractly present to itself, but rises to its own self, to the light of its thinking, of its universality, of its freedom.


§ 274 The Notion of the infinite as it first presents itself is this, that determinate being in its being-in-itself determines itself as finite and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 It is the very nature of the finite to transcend itself, to negate its negation and to become infinite. Thus the infinite does not stand as something finished and complete above or superior to the finite, as if the finite had an enduring being apart from or subordinate to the infinite. Neither do we only, as subjective reason, pass beyond the finite into the infinite; as when we say that the infinite is the Notion of reason and that through reason we rise superior to temporal things, though we let this happen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finite which is in no way affected by this exaltation, an exaltation which remains external to it. But the finite itself in being raised into the infinite is in no sense acted on by an alien force; on the contrary, it is its nature to be related to itself as limitation,— both limitation and as an ought-and to transcend the same, or rather, as self-relation to have negated the limitation and to be beyond it. It is' not in the sublating of finitude in general that infinity in general comes to be; the truth is rather that the finite is only this, through its own nature to become itself the infinite. The infinite is its affirmative determination, that which it truly is in itself.


文中所引的黑格尔关于绝对理念的原话的英译版:



§ 1781 ………..All else is error, confusion, opinion, endeavour, caprice and transitoriness; the absolute Idea alone is being, imperishable life, self-knowing truth, and is all truth.





 


[1] 信息守恒定律 URL:http://blog.creaders.net/murongqingcao/user_blog_diary.php?did=165970)


 


[2] 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Arthur Schopenhauer, URL:https://archive.org/stream/twoessaysschopen00schouoft/twoessaysschopen00schouoft_djvu.txt


 


[3]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ph/phconten.htm


 


[4] Science of Logic,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ing.htm#HL1_82a


 


[5] Science of Logic, Hegel, Infinity,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136.htm#HL1_137a


 


[6] Hegel's Critique of Kant by Sally Sedgwi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60


 


[7] Hegel's Preface: Reflection versusn Speculation, URL: https://www.sunypress.edu/pdf/61376.pdf


 


[8]人们对于黑格尔对康德之前的哲学的这一态度的说法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是黑格尔在他的《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PREFACEURL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ph/phprefac.htm)》中指出康德的哲学体系是缺乏生命力的。


 


[9] Science of Logic, Hegel, The Absolute Idea,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absolu.htm#HL3_824


 


[10]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这个概念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概念,可能是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应该成为另一篇重要文章的主题。


 


[11]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_Wilhelm_Friedrich_Hegel


 


[12] Hegel in 90 minutes, Paul Starthern, Ivan R. Dee, Publisher


 


[13]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http://www.iep.utm.edu/goethe/#H6


 


 


 


 


 

浏览(874) (0) 评论(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7 16:59:41
一来前面的回帖中漏掉的一点,二来,兔子已经将这里的对话在他个人的中哲会留了底(http://blog.creaders.net/ChinaPhilosopher/user_blog_diary.php?did=218377),所以,我这里就将前面的跟帖整理一下,统一放在这里:

文章评论 作者:嘎拉哈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04:17:57
虽然俺自认是一个典型的“理工一根筋”,但是,俺您的说法对俺却不适用,至少俺在瞎琢磨哲学的时候,并不是按照“硬逻辑”的路线。
老几也经常指责我是“科学实证主义者”。但是这是一个误解。我虽然经常批评兔子“不顾逻辑”,但是那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我也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哲学思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认为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它只占哲学思考的极小部分。越是专业哲学家,越是用不到它。打个比方,如果把哲学思考比作少林拳,那么硬逻辑就相当于起码蹲裆步。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没有逻辑硬伤是最最起码的要求。
哲学思考就是一种推理,或者叫辩思(Reasoning),而逻辑推理只是推理的一种(logical reasoning)。哲学思考的主要部分,是依据一种“软逻辑”思维, 或者叫抽象思维。黑格尔搞的这一套属于辩证逻辑(dialectical logic)。在辩证逻辑之外,黑格尔的其他抽象思维部分跟其他人区别不大,即一种相同的“软逻辑”。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物理实验室,那么每个人都相当于一个“大脑实验室”。 哲学 Reasoning 就相当于一连串的“大脑实验”。如果一个人的 reasoning 和另外一个人产生了共鸣,这就相当于两个人得到了大体相同的‘实验结果’。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这个道理。哲学思想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正常人的“大脑实验室”使用的实验手段是大体相同的,只要是理性的,那么因而就是可以比较的,沟通的和共鸣的。一个例外是精神病。他们使用一个跟正常人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因为不是理性的,因而永远无法得到其他人的共识和共鸣。
俺的这个看法,也跟《哥德尔-爱舍尔-巴赫,一条永恒的金丝线》一书的作者,道格拉斯-霍夫思塔特的看法类似。他认为逻辑(logic)和推理(reasoning)的区别,相当于存在着这样一个想象中的“系统(system),逻辑(logic)是在这个系统之内工作,而 reasoning 相当于在这个系统之外工作。它们俩都是在做同样的事,跳跃思维(skipping steps),逆向思维(work backward),形象思维(drawing diagrams),例证(looking at examples), 反证(seeing what happens if you change the rules of the system)。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hare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06:52:01
你这个分法试试“苏伯亚”怎样?真理-是哲学和宗教发现的核心,是征服信念的关键,而不是方法。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07:21:17
嘎博好!辩证法不是黑格尔的发明,始自古希腊,康德也用之(他还区分好的和不好的辩证法)。。。。。黑格尔的首创应该说是他认为一切过程本身都是正反合的辩证过程。。。。。不过,过去几世纪里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他在他的这个辩证法(严格地说也是一个假设,但因为是一个比较具有普适性的假设,大家通常也就接受了)之外的额外使用的不遵守自然与逻辑的硬性法则的半文学性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其实正是由于这样的语言特征才使得在他的文章中,那个正反合并非简单地象今天中国中学哲学课教室里举的例子那样的都是发生在宏观可辨认的过程中,而是如本文举出的几个例子那样是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再人为地分出抽象的正反合来。。。。。
这是一个大题目,我现在没有时间和条件来专心讨论,所以只涉及这个问题的很局限的几个方面,但是不论将来如何深入讨论这个应该说是黑学的议题,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点是不变的:黑格尔基于绝对理念信念所运用的半文学性的语言为他的哲学提供了很大便利,却也是导致包括当时的叔本华,日后的波普尔,以及今天大多数所谓黑学家及普通哲学爱好者在内的研读黑格尔的人感到困惑的一大原因。。。。。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09:21:03
早上出門前匆匆回貼,考慮不周,言语上欠嚴格,甚至可能失當。。。現補充說明一下。。。我在上面的回貼中所提到的人們通常接受自然社會過程的正反合的所謂辯證邏辑的说法不嚴格。。应該說很多人在很多场合下在一定的前提下接受它。。畢競對之提出批評的也不少。。。[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7 19:41:41
前面回帖中漏掉了关于reasoning和logic之间的关系这一点。虽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没有直接关联但也有间接关联,所以这里也做一回复。对于reasoning和logic之间的关系康德在他的《纯理性批判》中有系统的清楚的而且也是正确的讨论。其基本点是说reasoning所依据的是澳尬馕(Organon)而logic本身是咖馕(Canon),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咖馕是澳尬馕的子集。澳尬馕(Organon)和咖馕(Canon)是康德哲学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术语,他在不同的地方对于这两者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详细的讨论。。。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09:29:21
兔子,
早上匆忙之間言語上有所不周,得罪之處請多包涵,特將我之前的回貼及你跟著的氣貼刪去表示报歉。。。不過我還是沒懂你前面那個跟貼的意思。。。。你是說研究真理時不需要在乎原作者所使用的方法?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hare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10:32:21
这么说吧,哲学从前古希腊开始,到康德以前,都是“业余”的,对吧?就像斯宾诺莎,干脆以磨镜片为生而不进学院。苏格拉底,更不用说,一个字都不写。而柏拉图都以对话(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让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哲学的本质跟宗教一样,都试图发现真理。前者用理性,后者用信仰。而“发现”,就是个“悟性”(我称为“纯粹悟性”)的闪现过程,中军前几天有很多讨论。像丢了钥匙一样,谁看见了捡了起来,谁就是发现者。其他都不是最主要的。我在我的书里说过,如果“逻辑”是关键,那么总有一天,机器/计算机会取代人类。因为某个个人的逻辑还能有机器好吗?(中军还引用了我这句话)
供参考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1:15:38
兔子,
真高興看到你終于觉悟了,看到了專業哲學對于世界哲學的危害。。。在這點上康德有先見之明。。你現在看到康德反對設立哲學專業(他不反對專業哲學老師。。兩個不同的概念)的正確性為時不晚。。。可以說哲學專業的設立要為哲學的"死亡"負主要責任。。。。
下面這個鏈接對此作了比较深入的討Blog.creaders.net/murongqingcao/user_blog_diary.php?did=183459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1:40:31
對了兔子,
我這篇文章中根据英文版的黑格爾的文字所作的中譯文的可讀性還行吧?沒有對黑格爾的原意造成任何曲解吧?
我從未讀過黑格爾的書的中譯版,網上也查不到,所以只有自己根據英文版的來翻译。。。
你好象说讀過黑文的中文版,能否拿來和我這里的翻譯對比一下看有什幺出入(但願我所依據的英文版沒問題:-))。。。。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11:56:21
贺麟 翻译的小逻辑。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2:05:29
兔子,
1)跟貼就不要再打那個只有你一個光桿司令的中哲會的旗號了,你自己已經有了五個兔子馬甲還不夠用?
2)你給我書名沒用的,我沒地方也沒那個時间去把你說的書搞來。。。既然你手里有何不做個比較呢?。。。。不會是兩邊的意思都搞不懂所以沒法比吧?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12:13:33
我手里没有,在中国 家中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12:17:05
你翻译我的书吧,如果你喜欢翻译。出版了,全世界的稿费都归你。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2:34:14
兔子,
你的書找個高中生翻譯就可以了,而黑格爾的書按照你的原話是今天中國沒幾個讀得懂的,所以我才需要自已動手翻。。。就象那個道德经我需要自己翻一樣。。。否則還不得象老幾那樣跟在王蒙后面叫"道法大自然"。。太笑话了。。不好意思多说。。。說太多了的话老幾真的不来了就不好玩了。。。呵呵。。。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12:39:19
傻瓜一个!
你不懂我的offer对你意味着什么。行了,你已经over了。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2:50:26
對了,當初構思本文時有一句關鍵的话要寫進去,到實際寫的時候也是因為匆忙而把那句話漏了。。。后來發現了又觉得讀者應該有足夠水平看到這一點。。。但是現在看來對讀者的期待不應過高。。。
漏掉的那句話是"本文最大的實用價值是通過指出黑格爾寫作手法的特點幫助對閱讀黑書感到吃力的讀者更容易地理解黑格爾的文章"
不知兔子讀了本文之后是否感到你原來讀不懂的黑格爾的文章變得容易了?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2:56:25
你的offer?
年薪二十萬刀?
要是那樣我還真不該錯過。。。
还是言归正传,希望本文能幫助兔子及其他愛好哲學的人更容易讀懂黑格爾。。。。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13:29:15
至于黑,你就别费劲了。老几不也试了半天,怎么样。
黑的核心在巴哪里,就是这句嘎子无论如何理解不了的话:思想=世界
不懂这句,别谈黑(罗素也不懂,我看了他的哲学史-如果这样你感觉好些)。范例你们就更不着边了。学点容易的吧。如道德学等其他哲学理论。本体论就算了。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3:57:17
兔子,
我知道你喜歡對你的范例作體力行的示範范。。。凡是你罵過的中國文化中的醜陋面你都要在網上現身說法地表現一下,比如,你最近剛批的,缺乏道德,沒有诚意,喜欢吹牛,忌賢妒能,滿嘴慌言。。。。這些年你都持續不斷地用你自己的行動讓人們從你身上看到那就是你所罵的中國文化的醜陋性的實際意義。。。
我也理解你到處以專業哲學人員自居卻根本讀不懂黑格爾的文章的難堪的心理感受,尤其是連讀關于黑格爾的哲評都感到吃力的慚愧心情。。。
但是我要勸你不要因為自已讀不懂就希望別人也读不懂。。尤其是當別人教你如何讀懂時,你不但不虛心地接受幫肋,還要酸勁十足地用你在萬維百試不爽的顧左右而言他的伎倆來對不熟悉哲學的其他網友進行欺騙性的誤導,以維持你那可憐的"專業哲學"的虛幌子。。。。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5-05-05 14:15:36
你们的问题不是不懂(同许多人一样),而是不知道自己不懂,却认为自己懂了(同苏格拉底到处碰到的人一样)。
我也不全懂,但我知道我懂一点,那些还不懂。
比如范例吧,你们都认为自己懂范例,因为你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资格当范例的“裁判”。而且你们个个认为比我还懂,既知道范例的问题在哪里,而我不知道。
当我说要考考你们每个人,看看是否你们自称懂了范例,你们每个人都跑了 - 叫做“不屑于和我谈范例” - 你们真是伟大极了!可爱的万维哲学家们,我服了你们。[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5 14:37:06
兔子,
不忍心看到你又沒完沒了地胡扯,特開啓評論審核功能。。。至于你已有的與本文無關的跟貼過兩天再決定如何處理。。。。
[删除这条评论]
回复 | 0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15-05-07 04:02:41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所谓的专业哲学人员甚至黑学专家读不懂黑格尔的书,我发现他们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想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去读,而没有以文学性的拟人的想象进入到黑格尔对于概念的论述中去。以本文中的例子来说,自我意识原本或很复杂,或是一个整体,但是黑格尔就能运用他的想象力把它论述成一主一仆两个人。无限和有限,有与无在一般人说来就是对比关系而已,他能把它们说成是你进入我我进入你这样好象两个幽灵在玩耍。这其实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有效的方法,科学上有类似的方法,但所依据的法理不同。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读懂黑格尔,以致于历史上的大哲学家都少有读懂黑格尔的。希望本文对于人们读黑格尔有所助益。。。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慕容青草
来自: ny
注册日期: 2007-08-15
访问总量: 1,630,01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复杂情势下之最佳优先考虑
成功与别人的帮助
对抗真理的结果
旧房子的哲学
拔枯树
站与踩
哲学是公开的密码
普朗克论科学真理之传播
黑格尔论学习的过程
黑格尔论逻辑
自勉
欢迎交流
最新发布
· 文明晋级和淘汰的关头到了?
· 一个让骗子愚蠢和无耻的重要原因
· 今天得到一个最美的礼物
· 有关空气燃烧认知作战的又一次破
· A Coming Worse Pollution?
· 分析一下几个例子的实证力度
· 氮气燃烧?
友好链接
· 马甲:马甲的博客
存档目录
2024-03-02 - 2024-03-27
2024-02-03 - 2024-02-29
2024-01-01 - 2024-01-30
2023-12-05 - 2023-12-24
2023-11-06 - 2023-11-27
2023-10-02 - 2023-10-29
2023-09-01 - 2023-09-29
2023-08-01 - 2023-08-31
2023-07-01 - 2023-07-31
2023-06-01 - 2023-06-30
2023-05-02 - 2023-05-29
2023-04-04 - 2023-04-29
2023-03-03 - 2023-03-29
2023-02-01 - 2023-02-28
2023-01-01 - 2023-01-30
2022-12-02 - 2022-12-31
2022-11-02 - 2022-11-23
2022-10-09 - 2022-10-31
2022-09-01 - 2022-09-30
2022-08-01 - 2022-08-21
2022-07-02 - 2022-07-31
2022-06-15 - 2022-06-25
2022-05-06 - 2022-05-27
2022-04-07 - 2022-04-30
2022-03-03 - 2022-03-28
2022-02-01 - 2022-02-28
2022-01-01 - 2022-01-30
2021-12-01 - 2021-12-29
2021-11-02 - 2021-11-29
2021-10-02 - 2021-10-29
2021-09-08 - 2021-09-30
2021-08-08 - 2021-08-31
2021-07-18 - 2021-07-26
2021-06-03 - 2021-06-27
2021-05-04 - 2021-05-29
2021-04-04 - 2021-04-28
2021-03-08 - 2021-03-27
2021-02-12 - 2021-02-28
2021-01-04 - 2021-01-28
2020-12-02 - 2020-12-30
2020-11-01 - 2020-11-26
2020-10-06 - 2020-10-29
2020-09-01 - 2020-09-29
2020-08-06 - 2020-08-27
2020-07-02 - 2020-07-27
2020-06-07 - 2020-06-29
2020-05-01 - 2020-05-31
2020-04-17 - 2020-04-30
2020-03-08 - 2020-03-20
2020-02-20 - 2020-02-24
2020-01-10 - 2020-01-31
2019-12-02 - 2019-12-31
2019-11-07 - 2019-11-30
2019-10-07 - 2019-10-30
2019-09-14 - 2019-09-26
2019-08-13 - 2019-08-21
2019-07-23 - 2019-07-29
2019-06-06 - 2019-06-23
2019-05-05 - 2019-05-25
2019-04-01 - 2019-04-22
2019-03-07 - 2019-03-29
2019-02-09 - 2019-02-27
2019-01-01 - 2019-01-21
2018-12-01 - 2018-12-31
2018-11-04 - 2018-11-24
2018-10-01 - 2018-10-30
2018-09-01 - 2018-09-30
2018-08-01 - 2018-08-29
2018-07-02 - 2018-07-27
2018-06-02 - 2018-06-26
2018-05-13 - 2018-05-28
2018-04-03 - 2018-04-28
2018-03-02 - 2018-03-28
2018-02-10 - 2018-02-28
2018-01-08 - 2018-01-27
2017-12-06 - 2017-12-30
2017-11-09 - 2017-11-25
2017-10-15 - 2017-10-15
2017-09-05 - 2017-09-30
2017-08-05 - 2017-08-27
2017-07-14 - 2017-07-24
2017-06-09 - 2017-06-24
2017-05-02 - 2017-05-02
2017-04-04 - 2017-04-26
2017-03-02 - 2017-03-30
2017-02-02 - 2017-02-27
2017-01-25 - 2017-01-30
2016-12-04 - 2016-12-31
2016-11-16 - 2016-11-23
2016-10-04 - 2016-10-27
2016-09-08 - 2016-09-29
2016-08-02 - 2016-08-31
2016-07-02 - 2016-07-27
2016-06-08 - 2016-06-30
2016-05-02 - 2016-05-22
2016-04-01 - 2016-04-13
2016-03-06 - 2016-03-31
2016-02-07 - 2016-02-23
2016-01-18 - 2016-01-18
2015-12-04 - 2015-12-30
2015-11-02 - 2015-11-27
2015-10-25 - 2015-10-29
2015-09-06 - 2015-09-24
2015-07-11 - 2015-07-25
2015-06-22 - 2015-06-22
2015-05-01 - 2015-05-29
2015-04-14 - 2015-04-14
2015-03-07 - 2015-03-22
2015-02-02 - 2015-02-21
2015-01-20 - 2015-01-20
2014-12-06 - 2014-12-06
2014-11-08 - 2014-11-24
2014-10-03 - 2014-10-20
2014-09-09 - 2014-09-27
2014-08-16 - 2014-08-16
2014-07-12 - 2014-07-25
2014-06-08 - 2014-06-14
2014-05-09 - 2014-05-16
2014-04-02 - 2014-04-29
2014-03-01 - 2014-03-28
2014-02-03 - 2014-02-28
2014-01-02 - 2014-01-29
2013-12-02 - 2013-12-30
2013-11-02 - 2013-11-27
2013-10-02 - 2013-10-29
2013-09-02 - 2013-09-28
2013-08-02 - 2013-08-31
2013-07-01 - 2013-07-26
2013-06-05 - 2013-06-21
2013-05-06 - 2013-05-31
2013-04-08 - 2013-04-30
2013-03-01 - 2013-03-28
2013-02-07 - 2013-02-27
2013-01-11 - 2013-01-29
2012-12-01 - 2012-12-26
2012-11-15 - 2012-11-15
2012-10-07 - 2012-10-28
2012-09-05 - 2012-09-28
2012-08-24 - 2012-08-24
2012-07-03 - 2012-07-20
2012-06-02 - 2012-06-30
2012-05-01 - 2012-05-30
2012-04-03 - 2012-04-29
2012-03-01 - 2012-03-31
2012-02-03 - 2012-02-27
2012-01-29 - 2012-01-29
2011-12-02 - 2011-12-13
2011-11-06 - 2011-11-28
2011-10-12 - 2011-10-27
2011-09-24 - 2011-09-24
2011-08-04 - 2011-08-09
2011-07-02 - 2011-07-31
2011-06-06 - 2011-06-28
2011-05-09 - 2011-05-27
2011-04-18 - 2011-04-24
2011-03-10 - 2011-03-23
2011-02-10 - 2011-02-17
2011-01-14 - 2011-01-14
2010-11-26 - 2010-11-26
2010-10-13 - 2010-10-13
2010-09-12 - 2010-09-29
2010-08-22 - 2010-08-29
2010-07-05 - 2010-07-27
2010-06-12 - 2010-06-26
2010-05-09 - 2010-05-29
2010-04-11 - 2010-04-17
2010-03-10 - 2010-03-28
2010-02-16 - 2010-02-16
2010-01-04 - 2010-01-31
2009-12-04 - 2009-12-29
2009-11-22 - 2009-11-26
2009-06-03 - 2009-06-29
2009-05-13 - 2009-05-13
2009-02-13 - 2009-02-22
2009-01-14 - 2009-01-18
2008-12-08 - 2008-12-28
2008-11-01 - 2008-11-29
2008-10-04 - 2008-10-27
2008-09-12 - 2008-09-26
2008-08-01 - 2008-08-22
2008-07-15 - 2008-07-31
2008-06-07 - 2008-06-29
2008-05-01 - 2008-05-30
2008-04-19 - 2008-04-28
2008-02-02 - 2008-02-19
2008-01-08 - 2008-01-28
2007-11-01 - 2007-11-07
2007-10-02 - 2007-10-29
2007-09-04 - 2007-09-30
2007-08-15 - 2007-08-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