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John Liu 刘振东的博客  
信仰、家庭、投资  
网络日志正文
科学与信仰:上帝的故事(三) 2017-02-04 12:40:19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1章1-3,14节)

一、 人类的信仰

犹太人常说,“如果你不相信奇迹,你就不是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追寻奇迹。其实,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尤其对每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同时,在信仰里,人们也在找到和寄托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感和希望。《希伯来书》第11章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仰的靶向就是人类在追求一个超乎现实也超乎人类能力,但又实在地与现实和人类息息相关的那个大能者。这个大能者就是我们的上帝。在《圣经》里,上帝至少有16 种以上的不同名字,描述了上帝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或属性。犹太人认为上帝有7种名字最为重要,也是上帝的最重要的属性。在人类的信仰历史过程中,人类把最强大的、最美好的、最智慧的,全部赋予了上帝,因为人类在上帝那里寄托了无限和永恒。

人类的信仰传统起源于史前的图腾(Totem)崇拜:在史前的埃及(Egypt)形成的神秘主义,近东苏美儿(Sumer)、巴比伦(Babylon)、胡里特Hurrites)和赫Hittites)出现的众多人头兽身像,以及后来的希腊(Greece)和罗马(Roman)的宙斯和太阳神。图腾除了纪念祖先和祈求保护外,也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心灵满足,是部落文化的延伸,也是人类期望影响大自然的一种属灵手段。在图腾里,人类把所有对上帝的期盼寄托在一个有形的物体或图案标识上。 那是人类原始的对大自然和力量的一种好奇和认知,当然也因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人们产生了愿望,要看见那隐藏在大自然后面的真理-上帝。我们把真理中可重复的部分及对这部分的研究称为科学,把不可重复的部分属于形而上学范畴的,称为哲学。在科学和哲学之上的真理和智慧就是神学。几千年来人类以感性和直觉认知上帝的过程中,虽然得出的结论常常陷入谬误,但是人类亲近上帝这位大能者的努力可喜可贺,从来没有间断过,并且思考和研究的结果是越来越细致,或者越来越接近真理。我们今天的《圣经》就是神学的大智慧和成果。

犹太民族(Jews)之所以伟大,被称为上帝的“选民”,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希伯来人(Hebrews)早于其他任何民族,提出废除图腾崇拜。这是犹太人对人类信仰的最伟大贡献。废除图腾崇拜之后,犹太民族的上帝从此摆脱图腾的阴影,上帝不再是具体、有形和有限的,而是被赋予各种伟大属性,这时犹太人的上帝开始真正伟大了和强大了。今天犹太人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的上帝是真正强大的。上帝通过摩西(Moses)告诫人们,“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摩西之后,犹太人关于上帝的理论越来越理性和系统化,最终著成了今天我们使用的《圣经》。《圣经》中最早的一本书《约伯记》,是一部犹太人的智慧书,写于公元前1500年。

现代的一神论,除了犹太教(Judaism)外还包括基督教(Christianity)和伊斯兰教(Islam),均起源于中东的早期犹太教。早期犹太教的创始人摩西对人类认知上帝理论的贡献最大。第一,“十诫”的前四诫,是摩西把人类关于上帝漫无边际的思索和游荡过程,规范到非常具体的内涵之中:上帝是不可以人格化和局限化的,也就是上帝对摩西所说的,“I AM WHO I AM”(《出埃及记》3章14节)。上帝不是任由人类来指手划脚的,而且上帝的主权与人类的意愿无关。第二,摩西宣告上帝是主动关心人类。上帝在荆棘火焰中与摩西相交,上帝声明说:“我(上帝)是你(摩西)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埃及记》3章6节)。“十诫”的后六诫,是摩西把上帝给人类设立的道德律法归纳出来,因为上帝爱我们人类。

犹太人称上帝G_d,而不是God,不称耶和华(Yahweh),而是YHWH,因为上帝痛恨人类直呼祂的名字。犹太人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上帝“选民”对上帝的一种顺从和谦卑。

更进一步,《圣经》中的《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共五本书,统称摩西五经(Pentateuch),更加详细地明确了上帝与人类(即犹太人)立约的365条不可逾越的戒律(negative commandments)和248条必须遵守的戒律(positive commandments)。上帝与犹太人的关系完全凭据这613戒律;换种说法,犹太人唯有完整严格地遵守这613条戒律,才能认识上帝、得到上帝的看护和祝福。上帝宣告,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这种对上帝的尊敬,以及对上帝戒律的严格遵守是犹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丛林之巅的基础和保障。

早期犹太人的上帝信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犹太人起初的“上帝”是与希伯来民族四处游牧、同欢乐共患难的“约柜”。当游牧的犹太人定居迦南地后,“上帝”便是设在首都耶路撒冷的“圣殿”和在圣殿里的“至圣所”。自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的犹太战争中被罗马人提多将军毁城之后,因为圣殿也随着首都圣城被毁而一起毁坏,犹太人彻底失去了他们信仰的中心和根基,也即那时候他们彻底丢失他们的“图腾”。从此,犹太人的族群也被四散到世界各地(Diaspora)。没有了圣殿,Diaspora时期犹太人信仰和生活开始内缩,便把对上帝的认知和渴望以一种固化和戒律系统遵守方式,即学院式研究(rabbinic)保留下来,形成今天的犹太教传统。这个过程是犹太教的真正开始。犹太人今天的上帝是他们的《圣经·旧约》(Torah)和关于上帝话语的学院式讨论和研究(Talmud)。在犹太教里,大家可以看到犹太人的认真和精细,他们对研究上帝的投入,是心灵和行为的同时并进。

几乎在犹太教形成的同时,耶稣蒙难之后的基督教开始形成萌芽,耶稣门徒四散在罗马帝国各地,在犹太人和外邦人(即非犹太人)中间广传福音。特别在犹太学者和拼命三郎“使徒”保罗(St Paul)的带领下,基督教走的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路线,在罗马帝国迅猛地发展。在基督徒被帝国逼迫的短短300年内,即在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e)颁发Edict of Milan,宣告终止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的国家行为。罗马皇帝自己因为他基督徒妈妈(Helen)的祷告也成为一个基督徒。一夜之间,一个迫害基督教的国家转化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

与犹太人的内敛和学究不同,基督徒强调的是上帝与人类之间互动的关系,即上帝爱世人、爱世界的一种情怀和视野。所以,犹太教走的是内敛、保守、阳春白雪的“精致”路线,基督教是国度、扩张、下里巴人的“规模”路线。虽然犹太教和基督教同时起步,但是由于各自关注人群和信仰研究的着重点不同,特别在过去2,000年的族群经历也不同,两个宗教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丰富和完善了人类对上帝的认识,加强了上帝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所以,今天主流西方社会喜欢使用Judeo-Christian Culture来叙述现在的西方社会如何被“上帝文化”培育和影响。

二、科学的启蒙

我出生在厦门一个家庭成分“不好”的基督徒家庭。我们的家庭信仰来自从小来厦门行医的外公。我的外公是一个福州人,他的家庭在福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外公的医术据说是当年来福州传福音的外国宣教士教的。他早年来厦门的传奇就如电影:一本《圣经》,一个箱子,从小舢板随着潮水上岸到了厦门,经历类似新西兰电影《Piano》中那个聋哑的钢琴女教师。我三四岁就开始和虔诚的妈妈去家庭教会聚会。厦门是个历史很短的小城市,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过来的。有一本流行的小说《小城春秋》(作者高云览)讲的就是当时的厦门,里面有外公的影子。当时的厦门还很小,从市区中心走路到城市的边缘也不过是10-20分钟。我考大学那年,即1980年,厦门市区人口不超过30万人,加上岛内郊区人口也才接近50万人。所以,厦门家庭聚会点是门可罗雀,大家熟悉和知道的教会点就那么几家,而且来参加聚会的大部分是妇女和老年人,好像大家都能彼此认识,可见当时基督徒人数之少。厦门教会的凄凉景光实在是中国教会的缩影。那时“三自”的教堂还没被国家认可。

我五六岁就开始被教导要随时随地向上帝祷告,也知道如何去做“虔诚”的祷告。妈妈特别强调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用更长时间来祷告。印象最深的一次祷告也算是彻夜祷告,是时家里养的小鸡得了鸡瘟。一个没有知识的孩子,不懂事也实在着急得不行,只是长时间向上帝祈求,祈求上帝不要让小鸡死掉,上帝也“应允”了祷告。尽管有这样的经历,也试探过上帝,上帝也似乎让我满足,我的信仰实在弱小。上帝于我,彻底模糊不清,只是一伙人跪在地上,长时间地闭着眼睛。

我在信仰上的真正飞跃是在我上大学之后。1980年,我参加了全国统考,考到中国科技大学,成为“科学的春天”的一个大学生。中国科技大学按合肥本地话又称“裤子大”,当年的校长是郭沫若,也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又有全国闻名的少年班,是全中国年轻人的香饽饽,是那个年代的清华北大。记得有两句口号当时非常流行,一句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另一句是“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讲述的就是我当年的状况——学的是物理,上的是科大。1980年福建省高考前50名中的一半,包括省状元,均被网罗到中国科技大学。我们80级本科生全年级加上少年班共500名,平均年龄16岁。那时中科大是个小学校。由于中科大直属于科学院,又是中国“两弹一星”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系设置和编号均准军事化,还是“所系结合,全院办校”,教师阵容特别强大,其中就包括了最著名的方励之教授和温元凯教授。

方励之的《灵魂不死》

1981年,我读大二的时候,方励之老师主讲一场《灵魂不死》的讲座。讲座反响之剧烈,达到全校轰动的程度,也让方老师自己深感意外。这个讲座在中科大校史上是绝对有名气,有记载的。讲座是晚上,但从傍晚开始全校学生和老师就坐满了新建的大礼堂,那些进不了大礼堂的只能扒在窗户上,或站在礼堂外。当时方老师刚从罗马的梵蒂冈访问回来,感受满满的,校学生会一邀请他就立马答应。讲座题目按方老师介绍是临时取的,讲座的话题从人类期望星球旅行和星际生命交流开始。据观察,具有生命存活可能性的最近星球也离地球有数十甚至上百或上千光年的距离,任何传统的生命星际旅行都无法实现。方老师提出,可以从人体中把人的灵魂分离提取出来,编成程序,以程序代表和代替人类思维和人格来做星际旅行。当程序一旦抵达有生命的星球后,程序马上被下载到当地安排的硬体上,代表地球的生命与外星人进行对话和沟通。这个讲座的信息量极大,包括许多哲学和信仰的内容,震撼和开发了整一代科大人的思维方式,因为那个年代人的思想是相对保守和传统的。在那个只许讲唯物主义的时代,灵魂是个不可思议也不可提及和讨论的命题,更不用说在公开场合辩论和演讲了。那次讲座后,方老师进一步告诉我们,灵魂的事不但可以谈,以灵魂作为载体的信仰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说方励之老师是中科大学生甚至老师的楷模和英雄,一点也不过分。当年连温元凯老师都非常佩服和尊敬方老师。方老师既是基础物理教研室的教授,又是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的教授,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真的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在科大本科5年,一共听过方老师的五门课。能够这样近距离聆听方老师这样名师讲课,以及来自科学院和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的讲座,算是在安徽合肥上中科大的福利。

方励之老师的启蒙式教学,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和思考许多书本和课堂之外的知识,比如基督徒牛顿(Isaac Newton)和基督徒惠勒(John Wheeler)。在方老师的课堂里,我第一次听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也听了关于哲学和神学的一些故事,这激发了我的热情,去探索这些历史上的科学伟人和他们信仰。方老师特别提到了两位近代科学哲学的重要人物,波普尔Carl Popper)和库恩(Thomas Kuhn)。(这两位人物的哲学观点实在有许多谬误,这是后话。)可以说近代科学史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科学人物和巨人,他们科学研究和发展也充满了各种关于人与上帝的思辨和对话。从无神论的方老师那里,我认识到信仰是一个在大学和知识分子中间讨论的有趣、有益话题,一个可以连接智慧的话题,也是一个在历史上许多关键阶段在重要人物身上发生的、影响到科学重大发展的话题。

方励之老师还教导我们,在人类肉眼看到和生活的任何大自然里都存在自然定律。科学家的任务和科学工作的必要性,就是探讨和追寻这些大自然内在的秩序,这些科学的工作所得出的结果和认识即为我们所说的科学。科学的任务永远在寻求真理,而绝对的真理永远不会被人类完全掌握。这是英国复兴时期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观点。这里说的绝对真理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是由上帝拥有的,就是上帝祂自己。科学进步必定是一个根据证据不断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是认识上帝的过程,而且人类与上帝的“躲与藏”游戏(Hide and Seek)将顽强继续,不会停止。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Falsifiability)认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证伪现有的科学理论,并继续提出下一个可被证伪的理论。科学进步不是依靠权威,任何科学和权威必须愿意接受挑战,被证伪。(波普尔的理论在社会学和文化上的延伸就是反对真理,反对上帝,是我所反对。他的理论是今天社会和文化混乱的源头。)方老师进一步认为,尽管科学家可以通过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分析提出的不同理论,但一个系统或一个理论成为科学社区里大家或大部分人公认和接受的理论的过程,就如一场大比武,输赢不是透过权威或重要的科学家的评判,而是根据一个黄金公理和原则:可重复性、简单性和优美性。也就是由黄金公理和原则来评判理论的去留和胜负。

牛顿以及他的精神世界

方励之老师教我们大一的《普通力学》。其中的“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让我们彻底认识牛顿的生平和为人,以及他的(基督教)信仰。

牛顿的名字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他是我们许多想成为科学家的青少年的偶像。自高中物理课以来,我们就开始学习牛顿运动三定律。 根据百科全书介绍,牛顿是一个才华横溢而且涉猎多个科学领域的科学巨匠。他是一个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甚至还是一个神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发明了微积分、天文望眼镜等,所有这些科学成就都是在他27岁之前完成的,而且这些研究成果的每一项都足以使他拿到一个诺贝尔奖。(可惜那个年代还没有诺贝尔奖!)

牛顿广泛地被世界接受,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有人认为牛顿的科学地位甚至超过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牛顿的精神世界始终围绕着上帝。上帝确实“恩待”牛顿。他个人的经历和家庭均有深厚的基督教背景。他的继父是一位牧师,牛顿上学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要求学生必须是个牧师,或者具备起码神学知识,所以牛顿具备了进入三一学院的要求。对于牛顿个人而言,传说中那颗“带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不是随意落到牛顿脑门上的,是牛顿自己把脑袋伸到下落的苹果底下的。 信仰给予了牛顿研究科学的初心、信心和自信,以及持久的毅力。他相信上帝已经把真理赋予了被创造的世界,真理就在世界里面。他的自信和责任就是以理性的力量把这个上帝创造的真理寻找出来。直觉和信心,以及牛顿的信仰把牛顿带到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他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和发现就是一个例证。因为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之前就有过相关研究,牛顿是在开普勒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发现万有引力的。

牛顿研究《圣经》。他一生最宝贵的研究、也是花时间最多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圣经》的。

牛顿关于自然宗教的阐述清晰简洁。在这方面的写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写作。在他的眼里,上帝就是被创造的大自然,以及在大自然中所普遍存在的理性和自然定律;上帝对世界的掌管是也通过理性和自然定律来进行的。上帝隐藏于世界和世界的原理之中,人类可以用自身的理性力量,去研究和索取大自然的知识,认识上帝的智慧,从而也在知识中完善自我。

方老师讲课充分利用了他的物理和哲学的深厚功底,把《普通力学》中的“牛顿力学”讲得十分透彻。他讲课从不抄黑板,授课方式也深入简出,巧妙地把物理学和哲学揉合在一起。一堂课讲完了,也就是讲完一段故事,享受留在教室,思考带进宿舍、食堂和图书馆。 正是方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让我们学生不光是了解了科学理论,而且了解了科学理论的发现者的思考过程以及他们的信念,包括宗教情怀。我也因这些阅读摆脱了因为家庭信仰在同龄人中的自卑,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国家和社会把信仰看作是无知、落后、甚至是愚昧的。我也因此消除了对父辈信仰的偏见和歧视,因为我知道我所信的,牛顿也信,牛顿的前辈开普勒也信。

量子论的世纪大讨论

对于真理和信仰,爱因斯坦也持有和牛顿类似的看法。爱因斯坦说过:“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and 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爱因斯坦认为宗教和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知识的互补。他认为大自然里存在着自然定律,而且这些定律不是随意的。“上帝不掷骰子”是爱因斯坦的哲学观,也是他的信仰。在爱因斯坦和尔(Niels Bohr)之间关于量子论的世纪大讨论中,爱因斯坦认为大自然有其内在的秩序,在这些自然定律中着体现的上帝的主权和目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应该具有确定性、实在性和局域性。与爱因斯坦的观点相反,尔认为大自然普遍地存在随意性和测不准性,只能以统计性方式予以研究。

爱因斯坦认为存在着一个离开观测手段而现实存在的世界。玻尔所代表的哥本哈根派则反对这一看法,他们认为“观测手段影响结果”。玻尔认为,微观的实在世界以及相关描述,只有当观测手段明确时才有意义。比如在观测之前,谈每个粒子的自旋是上旋或下旋都没有任何意义。

在中科大,我有四门课与爱因斯坦以及量子论的世纪大讨论有关。《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中三门课是方励之老师教的。

1982年,世界最后一位量子论大师,也是天体物理学家的约翰.惠勒博士受方老师邀请来中科大访问,讲座的全程翻译是方老师。 恰好方老师同时教我们“原子物理”,所以我们班的同学都免费拿到一本由方老师编译的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讲座中,惠勒博士讲到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讨论,讲座精彩生动。他特别介绍了玻尔和爱因斯坦关于或然性和必然性的讨论,即所谓的上帝掷骰子之争。惠勒博士也介绍了墒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

在中科大讲座期间,惠勒特别介绍了一个他正在思考的思想实验——“延迟选择实验”(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惠勒的中国讲座5年之后,这个思想实验被卡洛·阿勒(Carroll Alley)成功做出,证实了玻尔的预言,否定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惠勒博士与玻尔和爱因斯坦均合作过,属量子论大讨论两方中的玻尔一方,被称为“哥本哈根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惠勒博士是“黑洞”名称的提出者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创立者之一,曾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哲学学会的副主席,也是一个基督徒。他有许多明星学生,其中包括了天才物理学家、MIT教授费曼(Richard Feynman)。

这次惠勒讲座是一场关于东西方哲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实验的对话,讲座的风格和高度是如此令人向往和引人入胜,留下许多思考和赞叹,又常常联系到上帝本性,是一次真正的思想大餐。

在大学本科5年,我和许多同学是深受方老师全方位的影响。方老师虽然不是一个基督徒,甚至到他的人生末尾他都没有说过他相信上帝,但他的教导、他的为人为师、他的真实、他的教室和校际讲座,处处能使人看到一个基督徒所应该有的理性和睿智。学生是如此地爱他,他的身旁、他的家始终有一大群学生围绕,同时他也非常地爱和珍惜他的学生。方老师是1986年离开中科大的。在学校时方老师曾在全校会议上鼓励学生,一是积极入党,二是积极出国,因为这是关于个人和国家未来的头等大事。许多中科大同学迄今还记得方老师的鼓励。我早期的个人计划和努力就是按方老师的教导来实施的。1988年出国留学前,我和同学在北京科学院高能所最后一次见到穿着羽绒服的方老师,他在我的推荐信上签字。虽然之后再没有机会用得上推荐信,但我一生都谢谢方老师!

三、世界是有秩序的,世界有个创造者

世界是有秩序的

按秩序度的多和少,我们是否问过自己如下问题:(1)这个宇宙是否存在着秩序,或者一定限度的秩序?(2)宇宙是否是完全随机的,或者是有统计概率的?或者(3)宇宙是否是完全混乱的?同样的问题也要问这个由人和社会组成的世界。

据我们观察和体验,我们所生活的宇宙似乎是介于秩序和无序之间。一个无形的手,或者自然定律在掌管这宇宙。这个宇宙的秩序,要么出自外界的源泉,要么自身拥有,与外界无关。若秩序源于外部,我们便需要“咨询”和“考察”这个外部秩序的提供者或创造者;反之,如果秩序内在地属于世界本身,我们便要和大自然打交道。

对于秩序源于宇宙本身这种说法,该说法的合理性受严重的挑战,是个哲学难题;而且,我们还必须要问下一个问题,在宇宙开始之前,这个秩序或自然定律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一个秩序或自然定律在宇宙作为载体之前就存在,是一个相对难以被理解的命题。

所以,较为简单的答案是,我们相信宇宙的外部有个创造者,即上帝。既然承认上帝的存在,就要承认上帝和祂的创造就从来不是无序和混乱的。否认上帝的存在,就等同于认为世界处在一个无秩序的空间维度中。若真的没有上帝,结果是可怕的:人类将在一个没有真理、也没有原则、更没有道德准绳的世界里行走,大自然和人类的任何活动将是无序和杂乱无章的,也最终毫无意义可言。 就如墒增定律,无视上帝的后果将是,人类可以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情欲无序地发挥,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他可以随性、任意和不负责任,他的任何活动即没有开始也没有将来和目的,完全的自由,无序地游荡,一个完全的墒增,等待一个彻底无序状态的到来。人类的这个彻底无序的未来就是死亡,一个彻底的消失,一个有进无出的“黑洞”。

大家思考一下,若推广极端、毫无原则、毫无节制的自由化、多元化,这个世俗化的后果是什么?同时再提倡纵容另一个极端——伊斯兰化,两个极端各自的混乱,再加上这两个极端之间产生的对抗,那将是何等严重的混乱,其后果会是如何呢?是墒增,还是墒减?

在牛顿和爱因斯坦所关注和研究的大自然里,他们均认为物质和物理世界是有秩序的,这些秩序体现在空间、时间和能量的维度里,是可以被主动的理性和人类的逻辑所理解,被实验所重复的。

爱因斯坦相信大自然的秩序就是自然定律,而且他认为在自然定律中透露出来的和美就是上帝的本质。爱因斯坦的上帝无需参与到世界进程中来,因为上帝既然制定了自然定律就已万事大吉,祂便从世界退出了。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宣示出来的上帝。”这个有秩序的大自然,既来自上帝,又独立于上帝,是一个自我包含的实体。在爱因斯坦的眼里,也许上帝与被创造后的大自然是互不相干。大自然或者把世界当作自足的,且无需创造者;或者,世界是有个创造者,但当世界成为大自然后,创造者就自动退出。这是一种机械论宇宙观。

牛顿也同样相信存在着一个理性的主观世界,动态而且有序,可以被主动的理性所理解。他认为宇宙是完美的,在有规律地运行。牛顿继续认为,宇宙由于不稳定性的累积和缓慢增长,必须有上帝的不断干预来改良系统的运行。这个世界观是基督徒牛顿和非基督徒爱因斯坦的区别:牛顿认为世界需要一个启动者,这就是上帝,而且上帝继续干预世界。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这样评论牛顿:“上帝必须时不时地给他(牛顿)造的钟上发条,否则这个钟就会停摆。看起来,他(牛顿)没有能力让这个钟永远运行。”

世界是被创造的

就宇宙起源方面的探讨,普遍的观点认为宇宙必定有个时间的起始点。我们同样来问自己:我们生活的宇宙是否是偶然、随机地被产生呢?还是有成因和自然定律?若有,自然定律是在宇宙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或者突然间从无到有?

显然,我们是认为宇宙和自然定律是被创造的,包括宇宙中的人类。天文学家和“大爆炸”的反对者皓乐(Fred Hoyle)认为若宇宙没有创造者,这个宇宙实在难以想象,因为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都有“被动手脚”的痕迹。皓乐博士是个知名的无神论者。

在牛顿的年代,尽管人类在科学领域的认识有限,牛顿凭信仰就认定宇宙是被创造的。他说:“引力解释了行星的运动,但却不能解释谁让行星运动起来的。 ”这个宇宙的自然定律有个创造者,宇宙原始的推动必定有个推动者。这个推动者就是上帝。上帝是独立于世界的宇宙和人类之外的上帝。上帝的作为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大自然里存在的自然定律。牛顿认定,上帝可从上帝祂自己的创造里被看到。

无神论的最大困难之一来自微调问题 (Fine-tuning Problem), 因为宇宙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太阳系和地球,并且导致人类的生命存在。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中,这些微调数字必须合适。所以必须承认这个宇宙是被理智地创造的。若世界没有一个智慧的创造者,不管是一个宇宙或多个宇宙,导致地球和生命成功的机率都太低。从信仰的角度看,一个创造者还可以在地球和生命存在和自行演化之后,继续参与智慧微调。

犹太教和基督教均认为上帝是第一性的、基本的,而大自然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上帝一定是神圣的,祂的创造是一种神圣恩典。更何况,人作为上帝的最宝贵创造,也是上帝来满足祂自己,荣耀祂自己的一种方式,上帝绝不会使祂的创造在无序中走向灭亡却视而不见。 人格性的上帝-耶稣来到世界,正好满足了上帝和人类的同时需求,“因他(耶稣)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

William Dembski(《理智设计论》一书的作者)认为科学和神学看问题的视角,思考问题的方式,描述事件的语言是不同的,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他反对无神论所持有的大自然是第一性的和根本性的说法。

创造者,与被创造的世界

牛顿认为上帝一旦创造了世界,上帝便从世界的活动中退出。但牛顿绝不是一个纯粹的机械宇宙论者。 牛顿持有该观点的原因与爱因斯坦的不同,与莱布尼茨的一致。牛顿的这个思想完全出于对上帝的爱。牛顿担心上帝作为创造者,若在堕落的世界里继续有作为,而且上帝的作为一旦与被创造者的罪行发生关联,被创造者所做的恶将被联系到创造者,即发生污染(contamination),上帝便要在人类的“罪恶”上有份、承担责任。所以,牛顿认为他有责任确保上帝的全知、全善和全能,而达到这个目的唯一手段就是让上帝与世界做切割和隔离。

更近一步,牛顿认为既然人和大自然都起源于上帝的意志,这个宇宙的人和大自然就都是有限的、动态的,并且始终在上帝意志的掌管之中。

基督教的信仰认为上帝和人类的关系不可分割,紧密相关:上帝是造物主,人类是被造的;而且上帝和人类都是互动的。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时,上帝是伊甸园的秩序,亚当和夏娃一切需要的供应。上帝和人类的关系是美好的,双方的沟通及时和通畅。“耶和华神在(伊甸)园内行走。那人(亚当)和他妻子(夏娃)听见神的声音。”

亚当和夏娃因蛇的诱惑而犯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人类马上开始犯更大的罪。第一起凶手案:弟弟亚伯被哥哥该隐所杀。虽然如此,人类从来没有失去在上帝眼中的地位,仍然是上帝最重要的创造,罪人的心仍听得见上帝的声音。上帝呼唤是公平、公正、公义。人啊,“你在哪里?”同样,失乐园里的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人心中那份向美、向善,期望回归上帝,生活在上帝掌管、有序的伊甸园,是在人被上帝创造的那一刻就被编程在人的基因里的。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我们在属灵和道德问题上的最高准绳。John Scott 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罪恶的权势之下,人也生活在罪中。罪中的人如同行走在黑暗当中,人心渴慕光、人们在寻求光。人类需要信仰,人需要真神之光、需要上帝。《圣经·旧约》诗篇第14章1-3节这样说:他们(人类)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事;没有一个人行善。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神的没有。他们都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污秽;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四、道成肉身的上帝

科学和哲学都认为人类可以用理性和逻辑了解和认识世界和人生。但波普尔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科学和逻辑仅能带给人类某种程度的推测和假想,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知识,并不是真理。真正能够了解并完整解释世界,需要人类发挥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对于我们基督徒,信仰正好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手段。信仰可以为人生的各种体验从特定的角度进行说明,提出一个融会贯通的世界观,达到人类和世界的统一与和谐。承认上帝的存在,承认上帝创造了世界,并始终与世界相交,也有助于一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难题在历史和文化框架中寻找答案。比如说关于人类的感官经验和尊严、美善的经验和意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格的整合、人际关系和社群的建立等。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三位一体,其中一个位格是人格化的神子,祂就是耶稣。约翰福音第3章16节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虽然牛顿没有完全赞同《圣经》把上帝的“人格化”,他甚至也没敢透露他真实的内心:他其实不太赞同“三位一体”的神学观,但牛顿始终认为他是基督徒,他赞同一神论,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当今世界人数最为众多的宗教是上帝教,即今天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上帝教的总人口超3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54%。根据《圣经》的传统,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同源于史上的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三个宗教都相信上帝为唯一真神。所以,世界这三个“上帝教”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既相交又分离,神学观点不同且错综复杂。

上帝:上帝之于犹太人,就是上帝与他们在摩西五经(Pentateuch)所确立的约。上帝之于穆斯林,更多地在于他们每天遵守的,即人、礼、斋、课和朝。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不承认人格化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是在人子耶稣生命和十字架上看到的,就如那个向摩西显现背影的上帝。对待耶稣的态度上,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完全不同。犹太教根本不承认耶稣的神学地位,伊斯兰教则认为耶稣是史上最伟大的先知,也是上帝的使者。伊斯兰教甚至承认耶稣的地位高于穆圣默罕默德,而且耶稣是世界最后审判的审判者。

:对于人类原罪(Original Sin)和人回归上帝方式,三种信仰看法大不相同。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不认为存在原罪,即他们相信人类“性本善”基督教则认为人类之所以是罪人,是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即人与上帝隔离);人类因此被赶出伊甸园,人类从此与上帝隔离。

救赎:基督教认为人类的救赎无法单靠遵守戒律,唯靠十字架上的耶稣。这个上帝拯救人类的奥秘,在《圣经》罗马书第321-28节有详细的阐述。所以,救赎的关键是“信”(耶稣)。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不认为人类需要救赎,人类若遵守上帝的戒律必得到上帝的祝福。被祝福的关键是“守”(戒律)。当然犹太人的戒律十分不同于穆斯林的戒律,犹太人戒律多且复杂,穆斯林戒律少且简单

人类是否可以通过祷告直接与上帝进行双向对话?或者,当人类直接向上帝诉求时,上帝会应允吗?基督教答案是肯定,犹太教则认为无法肯定。犹太教认为人类的祷告是出自人类的心灵,是智慧、情感、精神甚至体力的一种付出,一种单向对上帝的奉献;但是,上帝是否在祷告的现场、是否倾听祷告者的心声,是否应允祷告的请求,则是上帝的主权。换言之,犹太人不认为人类的祷告保证被上帝所应许。因为《圣经·旧约》中的上帝仅向摩西显现背影,犹太人也因惧怕上帝的公义,更是拒绝与上帝有任何面对面的机会,所以他们认为上帝与人类的关系是单向的,见《出埃及记》20章18-19节。所以,若一个犹太人认为通过祷告能与上帝说话,大家一定认为这人一定疯了。

犹太人完全否定人格化的上帝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使徒行传》1章6节,犹太人这样呼求弥赛亚:“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那些生活在耶稣年代的犹太人,长期被外邦人波斯、希腊和罗马帝国奴役,犹太人以圣殿为中心的宗教信仰被干扰。他们热切盼望上帝能拯救他们摆脱这种政治和信仰的奴役,赐给他们一位弥赛亚,一个具备上帝能力的大卫或者像摩西一样的属灵领袖,带领他们从外邦人那里夺回政权,成立一个神权政权。在四福音书中记载,犹太人试图拥戴耶稣做犹太王,而耶稣不把自己交给他们,选择回避,因为犹太人所要的国度,不是耶稣的国度。

对于耶稣的神学身份,以色列的知名犹太学者David Flusser直截了当地认为耶稣就是那位2000多年来犹太人所期待的,道成肉身的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就是人所期盼的最后先知和真正的先知。Flusser认为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预表了被哥哥该隐杀死的弟弟亚伯(亚当的儿子),他被上帝立为最后大审判的审判官(《创世纪》4章10-11节);又预表了麦基洗德之后的大祭司、弥赛亚,永远地坐在上帝的右手边(《诗篇》110章)。

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由于他惧怕犹太教谴责他为无神论者,也回避科学界时尚的无神论者标签他为有神论者,他在世的大部分日子一直回避或支吾其词他的信仰,特别他关于人格化的上帝的世界观。据《Times》报道,爱因斯坦曾有段时间努力寻求过天主教信仰。Walter Isaacson在《爱因斯坦传》一书介绍,爱因斯坦50岁时在一次聚会面对面朋友责难上帝的存在以及他的信仰时,他如此地回应,“As a child I received instruction both in the Bible and in the Talmud. I am a Jew, but I am enthralled by the luminous figure of the Nazarene.” (我从小同时接受《圣经》和《塔木德》的教育。我既是犹太人,也迷恋拿撒勒人耶稣的光。)关于《圣经》四福音书中所描述的耶稣,爱因斯坦更是承认,“Unquestionably! No one can read the Gospels without feeling the actual presence of Jesus. His personality pulsates in every word. No myth is filled with such life.”(完全没错!没有人在读完福音书后会否认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耶稣。耶稣的生命活在在《圣经.新约》的每句话上,是如此的真实不需要任何的猜测。)

我博士生的老师John Hoopes 教授是美国非常著名的水利学学者,一位像父亲一般,令人尊敬的基督徒,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时,做过爱因斯坦儿子汉斯·爱因斯坦的学生。这是后话。

若爱因斯坦都能承认上帝的存在,对我们基督徒朋友而言,这个上帝就是耶稣基督,让我们“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走向永恒和光明。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无神论者吗?亦或是一个如下的有“神”论者:

·         你的“神”还是那个红太阳吗? 你的“神”差点毁掉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也“焚”过书“坑”过儒。或者,你的“上帝”改成了金、权、和色,当今社会最流行的元素?如果是,你的“神”要你抛弃家庭、抛弃朋友、不要原则、触犯任何法律和道德观念底线,甚至不要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         或者,你的“神”是索罗斯(George Soros)20多年来努力推崇、资助/投资和推广的“开放社会”(Open Society),或者极致文化多元所造成的真理和主导文化的缺位,或者极度自由泛滥导致的混乱、“无序墒增”和“黑洞”?或是极端左派精英所倡导的、别有用心的世俗化和反基督教,“空中楼阁”的全球化?如果是,你的“神”将给你带来了两个互相矛盾的极端:一方面是同性恋(美称为LGBT社区)、同厕同浴(即性恍糊和性泛滥)、堕胎(美称为Planned Parenthood)、大麻吸毒(美称为娱乐)和儿童肛交(美称为早期教育),另一方面是反对和憎恨前一个极端的伊斯兰。

 

作者:刘振东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纽约宣道会神学院。


浏览(1603)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John Liu 刘振东
注册日期: 2016-10-16
访问总量: 18,29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科学与信仰:上帝的故事(三)
· 仰望星空:上帝的故事 (二)
· 真正的回归(重发)
· 仰望星空:上帝的故事 (一)
· 真正的回归
· 感恩节里的感恩
· 帝国的黄昏与华人的视野(二)
分类目录
【时事政治】
· 科学与信仰:上帝的故事(三)
· 仰望星空:上帝的故事 (二)
· 真正的回归(重发)
· 仰望星空:上帝的故事 (一)
· 真正的回归
· 感恩节里的感恩
· 帝国的黄昏与华人的视野(二)
· 帝国的黄昏与华人的视野
· (三)寻求上帝的旨意
· (二)伊斯兰化和同性恋的美国
存档目录
2017-02-04 - 2017-02-04
2016-12-01 - 2016-12-18
2016-10-16 - 2016-10-25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