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万维10周年有奖征文  
庆祝万维读者网创建10周年(1998、4、17~2008、4、17)  
https://blog.creaders.net/u/1337/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万维征文】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2008-03-24 10:48:12
 作者:王开绚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2005年华盛顿的中国文化节

                                                                                                                                 

     中学的同学吴逊和文化节一起来美国了。刚通上话不久,他就说:“你去肯尼迪中心的网页上看看?”

     我按照他的指点,轻击计算机的鼠标。肯尼迪艺术中心的网页中,醒目的红色衬底的中国文化节的标志,在古典音乐的相伴下, 演变成婉约的曲线,如同那从华盛顿特区蜿蜒流过, 两岸风光万千的波托马克河。河水缓缓流淌,引我们到河东的肯尼迪中心。七百多位中国的艺术家来了,带来了各领风骚的代表作。他们将在这里,演上一个月的大戏。

     满台精彩纷呈的节目! 好象知道我的困惑,吴逊又来了电话,他如数家珍似地介绍起来。“……,内蒙古的无伴奏合唱特别好,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好看,…… 一查时间表,第二天是星期天,内蒙古的合唱演出在傍晚,明天,明天我去看同学,也去看演出。

肯尼迪艺术中心

     十月二日是个好天。近三个小时的车开得很顺利。从我住的弗吉尼亚州中部的小城夏洛茨维尔沿着29号公路向北开,八十哩后上66号公路往东, 半小时左右,目的地就到了。东西向的66号高速和横贯华盛顿特区的主要交通枢纽宪法大道连接,如同北京的长安街一样,宪法大道象一根连接珍珠的丝线,把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国会山,国家广场等串在了一起。宪法大道北面,和其平行的东西向街道按照英文字母命名,依次为C街,D街,E……南北向的纵向街道,直接用数字命名,沿宪法大道从东往西,1街,2街地一直排下去。波托马克河,从西北向东南流过,成为华盛顿特区和弗吉尼亚州的天然界线。

     1971年落成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坐落在华盛顿以西的波托马克河畔,在F街和25街的交接处。艺术中心方方正正,白色平顶,和早期的建筑,远处的林肯纪念堂遥相呼应,保持着同一种风格,恢宏,庄重。车一开上横跨波托马克河的罗斯福大桥,就看见多幅几层楼高的剪纸似的图案,悬挂在艺术中心的西墙,图案如龙似凤,线条简约流畅。阳光下的白底红画,给庄重的艺术中心增添了东方似的柔美。

     把车停在F街附近的21街上,沿着F街向着艺术中心走去。吴逊的电话已经来过了,说他正在忙。下午三点,时间还早。华盛顿特区可看可玩的去处多。或有人陪伴,或一个人自由自在,我总能在那儿找到很多的乐趣。F街和23街交接处向西北是弗吉尼亚大道,走到交通路口的圆环处,向西南折到新罕布什尔大道,水门饭店就在右手,艺术中心在前面不远。新罕布什尔大道中间的每个灯柱两侧,悬挂着两幅标志文化节的条幅,一边是红底黄字,黄字是书法家别出心裁的创作,把‘中国’的五个英文字母拼装起来,写得像个中文字,每个柱子上都一样,另一边五彩缤纷,是用不同的剧照的照片做的;远远望去,既有连贯性,又不单调。走近一看,条幅正反面的图案不完全相同。这中国文化节,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走近艺术中心,外面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些红红的帐篷,方方正正的像唱京戏的舞台,里面卖着中国结,书画,仿兵马俑,风筝等。靠近台阶的地方,最热闹的一个摊位前排起了队,带孩子的家长耐心地等在那儿,等着京剧院的化妆师给孩子画花脸。一长排的供人休息的桌椅,每一把遮阳伞上对称地挂着四只风筝。远远望去,风筝在微风中猎猎舞动,给纯色的,宁静的休息处增添了几分活泼。

     十月的肯尼迪中心,遥远的中国,第一次在美国首都的国家级的舞台上,全面展示自己多姿多彩的风采。

门票

     十月一日,星期六。演出票这么难买!当夜晚文化节开幕式的焰火在波托马克上腾空而起时,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精品专场”的演出票还在网上出售,“大红灯笼高高挂”,揉进了京戏和麻将的“大红灯笼”,创新改革的,独辟蹊径的“大红灯笼”,就连想都不用想,早在文化节开幕以前,票已售完的标志就已标出啦。 票,明天再买吧。 明天我去华盛顿,碰碰运气。

     十月二日,星期天。一早,上网一查,“精品专场”的网页上,“票已售完”的标志已经打出。噫!笃定能到手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下午,售票处。接待我的中年女售票员动作麻利,态度和善。几张想买的票到手,“国家芭蕾舞团的演出还有票吗?”“没了。”“那现代舞专场呢?”“也没了。”  “下星期还会有这几场演出的票吗?” “你知道,任何可能性都是有的,常来看看吧。”  

     说得多好,任何可能性都是有的,生活中永不放弃的是希望,只要有心,只要寻找,只要坚持。 可是,我住得那么远,怎么可能“常来看看”? 有了,常来肯尼迪中心的网页里看看。

     十月三日,星期一。晚上。肯尼迪中心的网页上,网上售票点的“票已售出”的标志仍在,可是在四日和五日“精品专场”的日期上轻轻一点,“票已售出”的标志换成了“买票”,鼠标在“买票”上一点,“数量有限”的说明跳出来。我试了一试,肯尼迪中心不接受电子订票,那么,电话订票大概是唯一的途径吧。现在是晚上十点,肯尼迪中心的售票处已经关门,这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到明天上午十点,那几张票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会陈仓暗渡,偷偷溜走。

     十月四日,星期二。上午。 售票处一开门,我的电话立即打过去,哈!像是拣到失而复得的宝贝,星期三的票买到啦。“常来看看”有了结果。  

     十月五日,星期三。上午。久已脱销的“大红灯笼”的票终于在网上出现了。十点零五分,打给售票处的电话终于接通。 “买周末的芭蕾舞票。” “没有了。” “你们网上的“有限售票”的标志还在,请你再找找?” 诺大的肯尼迪中心,犄角旮旯里随便扫一扫,还能扫不出张票来?我想起小时候,供应紧张,绿豆糕,芝麻糕等小孩子心中的美味,都是计划供应的。吃完了,意犹未尽,饼干桶晃一晃,抖一抖,就又搜罗出一些残渣余孽来,吃饱这贪心的小肚皮。肯尼迪中心这个饼干桶可是够大的。过了一会,售票员的声音传来,“本来有四张票,刚好被前一个人买走了。”  我不胜懊恼,问:“还会有票吗?” “明天早上再来看看吧。” “我能不能把票预订了?” “我们不这么做。” 售票员客气地说。    

      十月六日,星期四。上午。网上再次出现“有限售票”的标志。接受了昨天的教训,我的电话在10点钟售票处开门前五分钟提前打进去,等在那里。 一接通,我就直奔主题“我要买周末的芭蕾舞票,还要…… “好的。”  售票员的声音真好听!  

     “大红灯笼”快要开场了,引座员把我引到第十排的中间,顾盼左右,前排坐着国家芭蕾舞团的团长赵汝蘅,她正回答着周围美国友人的问题呢。真是好位置。  

见老同学

     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二早晨,电话铃响了,地区号是202,华盛顿特区的,希尔顿饭店。会是谁呢?来不及多想,对着话筒哈罗了一声。“王开绚!” 标准的武汉话,久违了的亲切的乡音。哦!是吴逊,我中学时代隔壁班的同学。上高中时,清晨的上课铃已经响过,大家都坐好了,吴逊不慌不忙地上学来,从各个班的窗前经过。他就这样每天领受着我们的注目礼,气宇轩昂,目不斜视。 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很要好,两人都喜爱古诗词,经常诗来诗往,一唱一和。

     在这文化节开幕前夕,吴逊忙得变成了一只连轴转的陀螺。一条线上和我讲话,另一条线上的电话不断。 我说我来看你,他说以后吧,你要开两个多小时车,我说以后是以后。 他说,他忙得很,在旧金山他见他的住在哥哥那里的母亲,只有一个小时,“我见你只要半小时,” 我笑说。

     十月二日,星期天。 下午三点,我到了华盛顿。吴逊正忙,分不出身来。好在有现代化通讯的手机,不用担心彼此会错过,我且利用这机会把这早就心仪的,我曾多少次开车从它旁边经过的艺术中心好好地浏览一番,买票,看摄影,看建筑,看“北京周”的市场…… 六点钟,肯尼迪中心的世纪舞台上,内蒙古青年歌舞团的演出开始,我坐在最后一排最边上看节目,为的就是既想得鱼,也想得熊掌,又想见同学,又想看演出。这无伴奏混声合唱, 声音果然如同天籁,我仿佛闻见草原牧草的清香。

     六点半,手机响了,我从看戏的人群里择路出来,抬头一看,眼前站着笑眯眯的吴逊。当年早晨天天被我们行注目礼的青涩少年,笑容中已经有了几分他父亲吴于廑先生的儒雅丰采。吴逊说:“你看吧,你看吧,我正忙,等下吧。” 说完扭头就走。哦,这只是为了认认人的。

     听完无伴奏合唱,我继续着我的浏览。

     广场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不时闪过父母抱着的小小美猴王的笑脸,远处,金发白肤的高个青年不熟练地舞动着新买的风筝,一字排开的凉伞下,散坐着休息的人群。艺术中心的展厅里,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评点着\"魅力北京\"的摄影作品,工作人员在不厌其烦地回答来自四面八方的疑问,礼品店里,不断有人光顾琳琅满目的中国小工艺品。顶层,“北京准备2008” 的摄影作品和奥运村的模型向世界展示着现代色彩的古都,用上百只大红中国结围护住的西安兵马俑真品却在一边默默地讲述着古老中国那悠远的历史。夜色中,灯光水影里,肯尼迪中心的建筑晶莹如玉,喷泉玲珑剔透,波托马克河浮光掠金。远处,灯光勾勒出的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历历在目。我走到音乐厅外边,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正在进行。场外,正出售郎朗钢琴独奏作品的光盘,有人一买就是十盘。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有郎朗客串的广州交响乐团在演些什么? 幕间休息时,我走向穿着一身红的女检票员,“请你给我一份今晚的节目单好吗?”“节目单没有了,演出要开始了,快进去吧。” “我没有票。”“你要票吗?我给你一张。”说着就从抽屉里找出张票来给我,“让引座员给你指点一下”,我谢过她后就进场去了,下半场正要开始。今天的运气真好。

     整个半场的曲目基本上是以郎朗的钢琴为主,演奏的曲目有钢琴协奏曲“黄河”,谭盾的作品,还有几首经典曲目。二十出头的郎朗指法纯熟,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丰富,听他演奏不光是听,也是看,他把他自己变成一道风景线,随着旋律伸展和舞动,完全融进他诠释的乐曲之中。观众被感染了,终场时谢幕一遍又一遍,等候签名的队伍排了十几米长。

     十点半,吴逊的电话来了,我开车去了位于康奈狄格大道的希尔顿饭店,这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灯光柔和的休息厅里,我们随意聊着天,亲人,朋友,往事,工作……“我昨晚只睡了两个小时。” 吴逊一脸的疲惫。好象为了印证他的话,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能不能把手机关了,好好睡一觉? “不行啊。” 问也是白问的,准备了几年的项目到了开幕前后,就象万米长跑到了冲刺阶段,半点疏忽都不能有。午夜了,同事来找他,下面还有要操心的事情。我目送他们远去,眼前仿佛又幻化出当年的情景,一位高高个的少年踏着铃声,从我们的窗前走过……             

我看“大红灯笼高高挂”

     五日,看国家芭蕾舞团“精品专场”时,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音乐专集。当时还没有买到芭蕾舞剧的演出票,心想听听音乐,聊胜于无吧。从华盛顿开回夏洛茨维尔的路上,一路都有大红灯笼伴着。音乐如泣如诉,悲惨哀怨,夹杂着京剧的锣鼓和麻将的和牌声。哟!这“大红灯笼”怎么跳?吴逊说:“大红灯笼应该看,我哥也去看了,我和我哥有不同的看法……

     八日,我带着疑惑和好奇,带着经过努力找到入场票的踌躇满志,坐在了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场点缀着闪闪红灯,像是用几十盏大红灯笼拼织而成的巨大的红色幕布前。

     大幕升起,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中舞出一群举着红灯笼的姑娘,和着京剧的鼓点,脚尖一顿一顿。哦!芭蕾舞步和京戏的旋律配合得天衣无缝。一身月白色装束的姑娘上场了,这位将被老爷纳为三太太的女子,和她一身全副行头齐备的京剧武生的情人,在想象的空间里情意缠绵。意识流的手法把梦想和现实交织在了一起,凸显出这对情侣的无奈和现实的残酷。

     剧情缓缓地展开……新婚,老爷带着太太们观赏京剧,打麻将,同一场景中,观剧的老爷和太太们在暗淡的灯光中隐去,三太太和情人重逢,一扇月亮门象征着他们的幽会……二太太告密,老爷恼羞成怒,遣众家丁重棒将二太太,三太太和情人打死。

     麻将舞。一桌四人,腾挪运作,吆喝,戏诩,调笑,传情。麻将声声中,不一会儿,桌凳翻转变成一排整齐的麻将,对这一娱乐形式做了交待。

     撕灯舞。二太太争宠,擅自点亮门前的红灯,触犯了家规,惹怒了老爷而遭毒打。绝望中,对着满院悬挂的红灯笼发泄心中的怨愤。一盏一盏的红灯笼,在二太太踉跄的舞步中被扯碎。满台悬挂的大红灯笼,充分利用了舞台上方的空间,手法浪漫却不脱离现实,色彩和空间,将要表现的内容烘托得十分丰满。这让我想起了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笔下邻家的玫瑰花丛,放大了的花丛是画家视觉的延伸,是观者心灵对景致的感应。

     尾声。背景是一块巨大的白色屏风,衣衫褴褛的三人在舞中诠释着对生命的眷恋,挥舞着大棒的家丁们冲过来了,随着每一记重击,白色的屏风上就多一道血红的印子……大雪渐渐飘落在三个倒下的躯体上,四周杳无声息。

     大幕徐徐落下,演员们在雷动的掌声中一次又一次地谢幕,我听见一位美国女观众在说:“真艺术!”看懂了!美国观众看懂了这用芭蕾的语言演绎的上一世纪中国深宅大院中的故事。这里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式的经典乐曲,有的是锣鼓的铿锵和唢呐,长笛的悠扬婉转;这里没有能让芭蕾舞演员   尽展天资的连续的旋转和腾跳,有的是紧扣主题的东方韵味的舞蹈语汇;这里没有经典芭蕾剧中常用的简单纯净的色调,有的是张艺谋擅长运用的大红和黄橙蓝绿;这里没有芭蕾服饰里的洁白纱裙和紧身衣,有的是传统的中国式的旗袍,马褂和京戏的行头。这中国式的内容融会贯通于西方的芭蕾艺术中,得到了广大的观众,尤其是西方国家观众的认同,中国的艺术家们成功了。

亦今亦古 凤舞龙飞

     第一次看现代舞。十月八日,北京,广东和香港现代舞团,在肯尼迪中心顶层的阶梯剧场里连袂演出。观众中有不少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这是他们喜欢的舞蹈。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这场演出的票很难买到。

     三个现代舞团,奉献给美国观众三个风格迥异的节目。

     首先上场的是北京现代舞团根据“春之祭”的乐曲创编的“江河一片红”。贯穿全剧的是每位演员手里的一块红绸子。或连在一起舞动成一条涌动奔腾的河,或分开划出个体的界线。个体或翻滚,或挣扎,全由这块红绸子串在一起。我不熟悉现代舞的形式,开演前也没顾上看剧情简介,只有边看边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架式就如同在国家艺术画廊里对着抽象派的画作一个样,看来看去,总有点似是而非。

     第二个节目是广东现代舞团的“书法”。随着‘嗒嗒嗒嗒’的声音,透明的幕布上一排接一排地打上了方块字,读起来不能成句。旁边的一人问同来的东方脸孔的伙伴,这是什么?“一些中国字,没有特别的涵义。”透明的幕布后舞出清一色的土黄色的人儿,从无序到有序,定形成两人,或三人的造型,胳膊腿儿弯弯曲曲。哦!这不是早期的文字,甲骨文吗?!

     接着是一群白色的人儿,边舞边改变着队形,九个人各据一个方块,伸缩有度,亦张亦弛。呵呵,这是我小时候描红的田字格。那时毛笔不听话,经常要伸胳膊撑腿儿地从规范的字型中往外扩张。

     练就了楷书,运笔自是如行云流水。随着渐次加快了的音乐节奏,演员们奔腾跳跃,动作舒展连贯,造型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身体的语言演绎着笔尖的风云,行书潇洒,草书飞腾。现代的舞蹈表现着中国文字上千年的变化,亦今亦古,凤舞龙飞。

     当透明的幕布上再次出现一行又一行的方块字时,观众报以掌声。这些穿牛仔裤的美国青年,有没有对他们经常穿的体恤衫上的汉字,多一些了解?

     最后上场的是香港现代舞团的“银雨”。和近百年来香港这块弹丸之地的经历相似,这块土地上诞生的舞蹈,给人的印象就是充满了矛盾的大杂烩。音乐是杂的,既有现代摇滚,也有传统曲艺。服装是杂的,依着练功房扶手下腰伸腿的小伙子西装革履;伴着丝竹音乐起舞的红衣女子,头戴传统京剧中几尺高的羽毛顶戴,脚穿高跟鞋。表现的内容是杂的,飘飘洒洒的红雨中演员头戴军帽,是大跃进中大炼钢铁?是文革中的红卫兵串连?飘洒的红雨渐渐变成了漫天飞舞的银雨,它又代表着什么?

其它

     上海歌舞团的一台歌舞采纳了很多武功的动作,“秦俑魂”刚劲明朗,气势磅礴。“周朝六舞”以编钟为唯一的乐器,沉静古朴。领衔主演的黄豆豆的功底好生了得,原地起跳的空中旋转似是横向转了不止720度。不过,用于“周朝六舞”的编钟的音色参差不齐,低音钟瓮声瓮气,音色不美。一位年轻的中国女观众笑,“这太难听了!我以前听到的比这好多了。”

     还有,上海歌舞团的场景设计还可以和舞蹈配合得更紧密一些。“民族舞集锦”中各民族的服饰本身已经很艳丽,背景上用色不能太多。身着大红民族服装的演员在背景是年画风格的大朵的桃红色的牡丹花和华表中起舞,视觉上有些压抑。相比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用色和搭配就讲究得多。京剧舞里各演员的服饰用色也多,却相得益彰。

     国家芭蕾舞团的“精品专场”中,除了表现人鬼情和显露芭蕾功底的“吉赛尔”第二场外,我最欣赏的是根据钢琴协奏曲创编的“黄河”。芭蕾舞的再创作赋予作品以新意,超出了时代和内容的局限。一开场近二十位身穿土黄色对襟无袖服装的男演员依次出来,在台前臂挽臂组成涌动的人墙,既象是翻腾奔越的黄河水,和背景上气势磅礴的黄河瀑布交相辉映;又象是一个觉醒的民族,一代接一代生生不已地前仆后继;也象是黄河岸边的钎夫们,面对自己的土地展示着充满阳刚的魅力。舞剧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观众,赢得一片掌声。表现黄河的以四人一组为单元的舞蹈,或动作整齐划一,或动作通过时间传递;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队形,表现黄河的浪涛时而激越,时而舒缓,千百年来奔腾不息……落幕后,观众长久地起立鼓掌,一位美国中年教师模样的女性赞叹:“真有气势!”

     陕西皮影木偶专场讲述了三个故事。整个舞台空间,纵横分割成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格子,每一个可以独立地开启和关闭。皮影和木偶就在这十几个小舞台上出出进进,引观众进入童话的世界。皮影的着色有水墨画的效果,操纵木偶杨贵妃的演员把霓裳羽衣曲舞得娜多姿。。。传统的皮影在各种现代传媒的帮助下,大大增强了表现力。第三个故事中的老者是第二个故事“小虫”中的少年,当年日本侵华时因日本兵不肯按照命令射杀中国无辜而侥幸活下来,六十年后,当年的日本兵和小虫见面,都已是垂垂老已。故事讲到这里本已是大团圆的结局,偏还要锦上添花,小虫的一表人才的孙子和宾馆出色的美貌女主管在电梯里邂逅,一见钟情,彼此就认定了自己今生的另一半。这画蛇添足的结尾遭来一片拉长了的“呜……”,仿佛在说,乌龟看绿豆,就这么容易对上了眼?心的相知需要时间嘛。

     相比吸收了现代理念的其它艺术品种,北京人艺的“茶馆”保持了原汁原味。人艺的演出成功应该是期待之中的:老舍的作品语言千锤百炼,生活底蕴深厚。作为经典的“茶馆” 在舞台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这场话剧是历时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的压轴戏。宽大的艾森豪威尔剧场里座无虚席,轻轻的一点响动,全场都听得见。我前面坐着一对老年夫妇,丈夫耳聋,戴着助听器。妻子体贴,有时去耳语,解释几句台上发生的故事,遭来周围的嘘声。充满旧北京生活气息的台词在训练有素的艺术家口中字字珠玑,观众们珍惜着听清楚每一句话的机会。康大嫂离开茶馆时,和王掌柜互道珍重,互相一声“身子骨儿硬朗着哎”,含蓄的颤声中有着多少年来的感慨和伤痛? 我的视线立刻模糊了。 散场时,观众久久不肯离去,仔细阅读大幅的张贴在门外屏风上的有关人艺的介绍……

-------

     举行中国文化节的十月,蓝脊山岳秋叶正红。当我沉浸在中国芭蕾舞艺术家们美仑美奐的精品集锦中时,蓝脊山旁的小城夏洛茨维尔,正迎来十年不遇的摇滚乐的盛典。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亲手创建的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里,椭圆型的露天橄榄球场中,六万观众将随着摇滚乐手们的歌唱,如痴如醉。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校园时,成群结队的人正迎面涌来。新与旧,现代与古朴,在这小小的大学城碰撞,交融。 我联想到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 ,二零零八年的北京,将又是什么样的一番光景? 在肯尼迪中心成功展示风采的中国,届时将有什么样的表现?  魅力北京,魅力中国, 我们期待着,不论我们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因为,我们同在一个世界,拥有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

浏览(1549) (0) 评论(10)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评委E 留言时间:2008-04-13 22:45:46
77
回复 | 0
作者:评委H 留言时间:2008-04-13 16:04:58
蛮正统的文字
80
回复 | 0
作者:评委C 留言时间:2008-04-13 06:49:15
85
回复 | 0
作者:评委B 留言时间:2008-04-13 01:42:01
80
回复 | 0
作者:评委D 留言时间:2008-04-08 17:05:19
70分
回复 | 0
作者:评委F 留言时间:2008-04-05 18:59:53
80
回复 | 0
作者:评委M 留言时间:2008-03-30 19:33:49
65
回复 | 0
作者:评委A 留言时间:2008-03-26 15:29:46
60
回复 | 0
作者:评委G 留言时间:2008-03-25 17:05:00
88
回复 | 0
作者:评委K 留言时间:2008-03-24 19:31:59
70
回复 | 0
我的名片
万维10周年有奖征文
注册日期: 2008-02-23
访问总量: 1,382,46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评委名单(共10人)
万维读者网十周年有奖征文启事
最新发布
· 万维读者网十周年有奖征文评选结
· 【万维征文】故乡
· 【万维征文】安息地
· 【万维征文】賀新郎(3·22之夜)
· 【万维征文】一个“自讨苦吃”的劳
· 【万维征文】林忠祥和他的小餐館
· 【万维征文】凡人的烦恼
分类目录
【评选结果】
· 万维读者网十周年有奖征文评选结
【征文启事】
· 万维读者网十周年有奖征文
【散文随笔14】
· 【万维征文】安息地
· 【万维征文】一个“自讨苦吃”的劳
【散文随笔13】
· 【万维征文】林忠祥和他的小餐館
· 【万维征文】凡人的烦恼
· 【万维征文】燕情
· 【万维征文】我的门特老道
· 【万维征文】在美国入选陪审团的
· 【万维征文 】心灵巧克力
· 【万维征文】芝加哥铲雪趣闻
【散文随笔12】
· 【万维征文】有梦最美 美梦成真
· 【万维征文】出入签证
· 【万维征文】 “吃醋记”
· 【万维征文】山下有面叶子湖
· 【万维征文】来自大自然中的噪音
· 【万维征文】那家餐馆的变迁
· 【万维征文】南半球的植物
· 【万维征文】白云和蓝天
【散文随笔11】
· 【万维征文】故乡
· 【万维征文】侯先生,侯太太
· 【万维征文】天涯何处
· 【万维征文】成功魔方 + 幸运彩
· 【万维征文】重回洛杉矶
· 【万维征文】十年一瞬间
· 【万维征文】我的美国妈妈
· 【万维征文】红河谷
【散文随笔10】
· 【万维征文】离开家乡最后的日子
· 【万维征文】老张
· 【万维征文】逛赌城
· 【万维征文】失约
· 【万维征文】疯狂高尔夫-急诊室
· 【万维征文】纽约急诊散记
· 【万维征文】母亲的水仙花
【散文随笔9】
· 【万维征文】梦见回家
· 【万维征文】快乐的“感恩节”
· 【万维征文】牵狗窈窕女-房客故
· 【万维征文】留学众生相
· 【万维征文】我的劳力士梦
· 【万维征文】多用途的女人月经垫
· 【万维征文】我的一个特殊的洋学
【散文随笔8】
· 【万维征文】父子灵犀
· 【万维征文】移民感悟
· 【万维征文】洋邻居
· 【万维征文】从要不要付小费说开
· 【万维征文】今天就拥抱
· 【万维征文】眷念
· 【万维征文】澳洲老板
· 【万维征文】我的第一份工作
【散文随笔7】
· 【万维征文】纽约姑苏情
· 【万维征文】房客G8
· 【万维征文】创业有成-房客故事
· 【万维征文】清真寺记事
· 【万维征文】加拿大的烦恼
· 【万维征文】圣地亚哥, La Jolla
· 【万维征文】英吉利小伙子--房客
· 【万维征文】我所认识的德国人
【散文随笔6】
· 【万维征文】跑堂轶事
· 【万维征文】锲而不舍的精神
· 【万维征文】美国的汽车文化
· 【万维征文】当一回国际顾客
· 【万维征文】独有游子,偏惊刷卡
· 【万维征文】海一样博大的温情,
· 【万维征文】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
· 【万维征文】禁烟记
【散文随笔5】
· 【万维征文】赌场人生
· 【万维征文】头顶的晴空
· 【万维征文】一次面试小记
· 【万维征文】大奶二奶闯荡美国:
· 【万维征文】我的家庭主妇生活
· 【万维征文】逝去的浪花
· 【万维征文】美国-体育造就的国
· 【万维征文】球场人生感悟─在美
【散文随笔4】
· 【万维征文】又是情人节
· 【万维征文】远离尘嚣的七天 --
· 【万维征文】百尝美国梦 (1-10)
· 【万维征文】“自留地” 随想
· 【万维征文】多元文化节见闻
· 【万维征文】小儿拔牙
· 【万维征文】狗权的差异
· 【万维博客】爱的方式
【散文随笔3】
· 【万维征文】说“外嫁”太沉重
· 【万维征文】瘪掉的梦想
· 【万维征文】记忆打工生活
· 【万维征文】在多伦多的周璇纪念
· 【万维征文】上庭见法官记
· 【万维征文】我爱雪佛兰 也爱酷
· 【万维征文】母女情深
· 【万维征文】老友已进天国去 新
【散文随笔2】
· 【万维征文】恶梦醒来是早晨
· 【万维征文】在爱立信总部做客
· 【万维征文】风花雪夜的那顿晚餐
· 【万维征文】成功和失落的归结
· 【万维征文】享受温暖的美好
· 【万维征文】足球运-我的世界杯
· 【万维征文】丹麦炒票记
· 【万维征文】宝马与大发-丹麦买
【散文随笔1】
· 【万维征文】没有美国梦的硅谷生
· 【万维征文】游子抒怀
· 【万维征文】一次交通事故
· 【万维征文】游子·天堂·地狱
· 【万维征文】桥牌博士
· 【万维征文】在美国读书/教书的
· 【万维征文】梦里不知身是客
· 【万维征文】忆苦思甜会
【议论2】
· 放养老公,你准备好了吗?
· 放养老公,孩子怎么办?
· 听听海归老公怎么说
· 【万维征文】心灵的归宿
· 【万维征文】澳洲的苍蝇
【诗词2】
· 【万维征文】賀新郎(3·22之夜)
· 【万维征文】选择
· 【万维征文】蓝色的爱
· 【万维征文】短歌 腊梅 (外四首)
· 【万维征文】海外忆江南
【摄影录像】
· 【万维征文】摄影3 张
【小说戏剧】
· 【万维征文】铁塔下的油菜花儿
· 【万维博客】网恋-上网来最荒唐
· 【万维征文】爱情是王八蛋(电视
· 【万维征文】出轨的中年女人
· 【万维征文】豆腐的天空(剧本+剧
· 【万维征文】中国的月亮
【诗词】
· 【万维征文】相见欢
· 【万维征文】秋日
· 【万维征文】移民十年谋生记
· 【万维征文】丁亥丢车记
· 【万维征文】人生的班车 班车的
· 【万维征文】思乡曲 (外五首)
· 【万维征文】追寻的唯一 (外三
· 【万维征文】愤怒的干净(外三首
【议论】
· 【万维征文】自信是这样找来的吗
· 【万维征文】情有独钟
· 【万维征文】学会抗孤独
· 【万维征文】身在北美: 从做手工
· 【万维征文】小论衣装打扮
· 【万维征文】西人谈‘色-戒’
· 【万维征文】归去来兮
· 【万维征文】移民的既得利益 VS
存档目录
2008-04-01 - 2008-04-17
2008-03-03 - 2008-03-31
2008-02-22 - 2008-0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