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彭郎的博客  
 
https://blog.creaders.net/u/13399/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难忘的时刻 — 回忆高考四十周年 2017-11-27 17:26:19

王少江 2017 年感恩节前夕有感于芝加哥

以芝加哥为基地的来自全国各高校的77、78级同学近日建了一个微信群,为迎接高考四十周年,准备一些庆祝纪念活动。我也应邀入群,按照群里的号召,写一写自己的回忆,遂完成了此篇。感谢有关同学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回顾一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应该是上大学以后的照片

1977 年12 月3日、4日两天江西省组织了文革十年后的第一场高考,至今已过去了四十年。这场改变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已经过去多年,但不时仍旧历历在目,那情那景、那走进考场振奋人心的瞬间,就像当年高考作文题目一样真是一个"难忘的时刻"。也让我随着心中流淌的记忆,说说当初的经历吧。

我是76 年高中毕业生,毕业时刚满十六周岁。由于两个哥哥已经下放,一个在赣北、一个在赣南,父母决定让我留城在家。这是当时的政策,每个家庭可以有一个孩子不必下放。


毕业后的一年多,我除了每天在家帮我父母买菜做饭,也做了些临时工,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每天能挣一块二毛五,算是很好了。76 年、77 年秋季还在县轧花厂干了两届季节工,开轧花机,给棉花脱籽,月薪37 元。当然若是大夜班,另有夜班费。但是那时年轻贪睡,最怕大夜班。因为工作环境危险,若不小心睡着了,可能危及生命。那是一个处于严重声污染及灰尘污染环境中的工作,但是也不易争取得来。当时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由季节工转为正式工。


大约是十月中下旬,从电台及报纸知道了十二月份可以参加高考。当时,这不啻是个惊天大事。我听到消息后,立即辞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临时工作,全力投入准备高考的学/复习中。


我是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潮中毕业的。由于"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五.七指示,我所受到的教育一共是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一共九年,而且高中两年也是在开门办学的热潮中度过,所以没学到什么扎实的东西。与其说是准备复习还不如说是突击学习,以备高考。


当时母校县中学也开䃼习班,早上一节课、晚上两节课,由当时学校的最好的老师讲课,学生则以往届毕业生组成。䃼习班人满为患。我当时在䃼习班上应该算是年轻的同学了。记得有一次,课间休息期间,许多学长同学在数算哪些人可能考上大学,算来算去,列了许多人,就是没有自己,使我异常沮丧。当然,后来证明那些人都失算了。


记得一次大哥抽空回到县城,与我一起去了学校向我们的物理老师欧阳宁老师讨教怎么样复习物理。欧阳老师并没有说太多,而是注重基本概念。只见他把两本书叠放在桌子上,问我们这两本书的受力分析。当然我们都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欧阳老师老和蔼可亲的样子依旧是那么鲜活。欧阳老师问了哥哥几个问题之后,笑道:少波应该没有问题,少江还要加把劲。二哥则远在赣南复习,与我们不在一起。


说实话,我当时对能不能考上大学心中没有什么信心。当时,母亲考虑到我两个哥已经分别下放了三年和五年,担心兄弟三人同时高考会有名额上的冲突,再考虑到我的水平,还询问过我是否可以计划报考中专。这当然是选项之一。但是上大学就是我心中的梦想,我哪里肯放弃?再说吧,我也对自己有一点信心,记得初一时,正逢邓小平主持工作,属于"回潮"期,我在与初二的同学一起举行的校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二名。这个经历是我当时心里很大的支撑力量,于是我坚持参加高考,只是在申请表的备注栏里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由于名额有限影响了我两位哥哥的录取,我可以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当时没有什么学习资料。江西省在此之前在鹰潭搞了一场预选高考,考题由朋友用复写纸复写传来。为了互相交换学习资料,我也常常用复写纸抄题送人。为了尽量多复写几份,每次复写,至少是四、五份,厚厚一叠,非得用原珠笔使劲书写不可。


记得当我抄到物理的"楞次"定律时,真的楞了半天,不记得那是个啥定律。哥哥有一本谭浩写的"高中数学题解",这就成了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在䃼习班正式开课之前,我还特意跑去大哥下放当民办小学教师的地方,住了个把星期,从哥哥那里分享那本书及寻找辅导。那本题解对我来说,难度太大了些。

由于底子薄,只好強记一些公式了。理解不理解都要背下来。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半角公式、倍角公式背得头疼。

理化作为一门课,是我最担心的一项,因为本来就没学过什么。政治则全靠平时积累。


另一不幸事件发生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星期的11 月17 日。这一日我的爷爷在赣南大伯家去世了。父母带着最小的妹妹前去奔丧。我则与在读初中的弟弟留下在家。我每天除了学习,还要负责兄弟俩的一日三餐。爷爷对我们兄弟几人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爷爷的去世,我心里非常悲痛。这件事对当时的高考复习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兄弟三人同时考上大学,有些人都说,一定是爷爷的坟茔选得好,他老人家在保佑着我们兄弟三人。爷爷,您知道吗?您的三个孙子那一年都考上了大学。

大学同学九如的准考证

入学前九如同学的全家福。后来我们班上一共有五十五位同学,同学们的子女却有五十六人。同学中老三届占据相当比例。入学最小的同学16 岁,最大的32 岁。

第一场考试是政治,也就是考政治时事吧。由于平时较关心政治时事,辨证唯物主义、党史及阶级斗争学说也在长期的熏陶中早已习以为常,加之也特别准备了对"文革前教育战线十七年黑线"的重新评价,所以考试基本顺利。顺便提一下的是当时还在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政治考卷之一

政治考卷之二及语文考卷之一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二场的数学考试。在走去考场的路上,哥哥少波与一道同去的几位好友分享刚刚学到的东西:如何用一个方程解两个未知数?一般来说,这样的方程是两项之和为零,而这两项应该分别为零。比如两个平方和为零则可导出两个方程。没有想到考试的时候还真的出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方程是一个绝对值加一个根式之和为零,含有a,b 两个未知数,再由它们构造了一个数列,求此数列的和。我顺利地解出了此题。至今我还记得这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是负三十又八分之三。这道题15 分,运气啊!当然,同去的另外几位却无一人得了此送上来的福分。数学的附加题是求一抛物线与一条直线所夹的面积,20 分。对于我这个连解析几何都没有学过的人,哪里知道这个积分的问题?后来发现我们班上有不少老三届的同学自学了微积分,轻轻松松就拿到了这20 分。

第二天早上的科目是语文,一道作文题"难忘的时刻"及一个不算分的附加题。附加题就是翻译"矛盾"的那篇古文。我傻乎乎地先动手翻了那篇附加题,然后再写作文。


我选择了走进考场的时刻作为主题。由于真情所在,文章写得比较顺利,比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但是回家之后,许多人(包括一位语文老师)都认为我这个题目写跑题了,你刚进考场怎么就难忘呢?弄得我沮丧了好久。十几年后,我才知道我这篇文章得到了不错的分数。

语文考卷之二

最后一场是理化。这是我唯一没有及格的科目。记得有一道化学题是给实验装置标名。其中烧瓶中有一温度计。我哪见过这阵势?只好瞎标"搅拌棒"。

物理学试题中一些简单的光学及桥式电路问题由于当时没有学过,也回答得不完全正确。当然我最喜欢的应该还是物理。后来学物理也多少满足了我的兴趣。

当时报考志愿是省内两个、省外两个,不分什么重点不重点的。我报的四个志愿都是医学院。但是后来鬼使神差被师范学校录取也是命运安排。我们是在被通知体检时报志愿的,高考分数则一直没通知考生。81年、82年我也被省高考办两度抽调去搞高考招生工作,我才知道在没有计算机的时候,人为地操办录取工作,有太多的错误。后来也听说江西省为了自身的利益,截流了一批成绩不俗的考生,为本省培养急需的教师做了点手脚。当然,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是政治问题。从我们班上录取到的同学看,许多人分数很高,家庭出身有问题。至于我为什么没有被医学院录取,永远都是个谜了。

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当时盛传下放在我的家乡彭泽县的南昌知青胡小密同学以全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被江西工学院师资班录取。他当时的数学就拿了120 分。所以李克强总理当年在安徽省报考时第一志愿为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而且能够被北京大学录取,实属有幸。若是他在江西报考,也许就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说到录取,我也有难忘的回忆。当时第一批体检分数线是平均51 分(后又降至48分)。由于通讯不发达,欧阳宁老师阅卷工作结束后知道我兄弟俩人都上了线(他不认识我二哥),特意让他儿子一口气跑到我家报喜讯。听罢我又随他一路猛跑,回到学校,核实这天大的喜讯。


(回忆到此,请让我再加上一段小插曲。当我们刚刚跑进学校大门时,住在大门附近二楼宿舍的原班主任语文老师高天华大声用他那浓重的桐城口音叫喊到:"少江,榜上有名啊!" 看上去他也异常兴奋,因为我是那一届一百五十多人的第一个上了录取线的同学。高老师脾气很差,同学们都很怕他。但他却对我喜爱有加。毕业后他还不时借给我一些"收获"之类的文学刊物。丁玲的许多作品都是那时读的。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那些书都是禁书。在刚刚开始报名时,高老师还力主我考文科。尽管我也喜欢文科,但我数理比我的语文也不弱,考虑到学文的与政治太紧,容易犯错误,还是决定考理科。为此,高老师还有些许遗憾。顺便说一句,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分数从高到低分别是语文、政治、数学、理化。)


我得此消息后又立马搭乘长途汽车前往哥哥下放地通知他。兄弟俩当时真是高兴啊。记得哥哥的同事小彭老师问我他有没有上榜?说实话我并不知道。但是凭我对他的了解,我告诉他也榜上有名。小彭一道与我们庆祝胜利!后来他果真考上了华东水利学院。可见善意的谎言也是会给人带来幸福的感觉!


体检过后,大家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可是我却迟迟没有收到。我和另一位同学每天到码头上去与邮局工作人员一起接邮包,看他们拆邮件,天天跑、天天失望。后来有一天这位同学收到了江西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高兴地跳了起来。当时我就安慰自己:他没报江医,且是第二批被通知体检,他能被江医录取,说明我一定被更好的外省学校录取了。这样,就剩下我独自一人与邮递员作伴了,每天照例去码头接邮件,盼录取通知书,望眼欲穿!但是我则一直没有收到任何录取通知书。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给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写了封信去询问,当然是没有回音。

后来我被江西师范学院九江分院录取。刚入学时大家为学校到底是本科还是专科都弄不清楚。开学典礼上,校领导说,我们既不是本科也不是专科,我们是大专。这不是笑话哦。说的也是,那时不是常说"大专院校"么?

一年后此校改名九江师专。前几年又并入九江学院。前不久换工作,雇主要核实一下我的学历,为此我没少费周折。

那一年我们兄弟三人同时考上大学,特别是二哥是广昌县考上大学十五人中唯一的非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也一时传为佳话。我们同时上大学,是父母后来一直最为骄傲的事情。


十几年后我在办理出国留学手续时,从人事处办事员那儿看到档案一大包,就好奇里面是些什么东西。那人挺好的,说主要是高考卷子。在征得同意后,我查看了自己的考卷,得知我的考分是268 分/400 ,超录取线70多分。我也读了自己的作文"难忘的时刻",被自己感动了许久。


入学前三兄弟与在南昌进修的妈妈欢聚南昌

当时在江西的录取率大约为百分之三或四,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的几率远低于万分之一。所以我们是万分的幸运。近期我知道南昌还有一陈家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再加上早已经知道的娄氏三兄弟,当年在江西至少有三家这样的万分幸运的家庭。


高考四十年了。我们当感谢邓小平先生。我们一路走来,漂泊至美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有过多少艰辛?但是当初的那份激情与喜悦一直陪伴着自己,永远都是我们的财富。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和民主进步,也是我们这些海外游子的最大的心愿!


在这感恩节前夕,完成此篇,再次衷心地感谢邓小平先生当年的决定,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结束此篇之前,再凑一首习作。



    渔家傲 忆往昔


北国冬日寒气起

同学微信温情蜜

高考回眸风景异

曾可忆

风霜梅傲寒冬立


立志学医为世济

师专录取无商议

苦念三年研物理

天有意

人生自带英雄气




   




后记

此文在大学同班同学群里发了之后,反响强烈,原来本班同学中同时考上大学还有郑家三兄妹、张家三姐妹、廖家俩兄弟、郭家俩兄弟及吕家俩兄弟。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类似的家庭。不过上面提到的娄家、陈家、张家都是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及江西医学院等大学教授之家。其他的家庭也都是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可见家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浏览(673) (35)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彭郎
注册日期: 2017-11-25
访问总量: 2,91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难忘的时刻 — 回忆高考四十周年
分类目录
【生活小事】
· 难忘的时刻 — 回忆高考四十周年
存档目录
2017-11-27 - 2017-11-27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