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石头老人的博客  
以学习、交流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老年养生之道等相关内容。  
https://blog.creaders.net/u/16757/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世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概论 第二章 世界古文明国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2019-01-16 00:47:50

第二章 世界古文明国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关于世界古文明的界定有不同理解。有人根据考古,或确切的文字记载;有人则根据具有记年的文字记录,特别是连续可考的文字记录,分别界定古代最早的古文明已有6000~7000年历史,4000~5000年历史,或3000~4000年历史。我个人认为:人类开始使用文字,有文字记载,特别是连续可考的文字记载最为重要,应是研究和了解古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料,而那些记载传说的古文明,或仅有实物(出土文物)而无可靠文字记载的,只能作参考。

据目前已有的资料,世界古文明应包括:埃及古文明,两河流域古文明,希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中国及东方古文明以及其它古文明。其中有连续文字记载的古文明以中国最为完整。本章主要介绍前述五个古文明国西元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埃及古文明国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一, 关于埃及古文明国发展各个时期的划分

关于埃及古文明发展各个时期的划分,大致如下:

 1,古埃及尚未形成国家时期(约西元前5000年~前3400年);

 2,古埃及早~古王朝时期(约西元前3400~前2181年);

 3,古埃及中~新王朝时期(约西元前2181~前1085年);

 4,古埃及后王朝时期(约西元前1085~前332年);

 5,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约西方前305~前30年)。


本节仅介绍古埃及早~古王朝形成以后各代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古埃及早~古王朝时期(约西元前3400~前2182年)

埃及尼罗河北段河谷地带是埃及古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它是一条位于撒哈拉沙漠东部边缘,近自南而北流经埃及东部边界地带。从地中海入海口向南到第一滩,是一条狭长的、南北长约750km,东西宽约25~30km的河谷地带,两岸都是陡峭的岩壁。由于早期尼罗河毎年泛滥一次,在河谷地带堆积一层薄肥泥。长此以往,形成河谷地带肥美沃土,水资源丰富,是古代发展农耕的极佳地区。河谷高台阶地带为早期从事农耕的人,提供安全住所。因此,就成为埃及古文明的发祥地。

西元前3400年前后,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完成了初步的统一,並建部于孟菲斯(即现今的开罗)。直到西元前2181年的这一时期,称为埃及早~古王国时期。

该时期埃及的主要贡献是在西元前3000年前后,发明了24个字母的拼音文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拼音文字,也是现代世界上广泛釆用的拼音文字的始祖。同时,水、树胶和烟煤烟这三种物质做成的墨水,用削尖的芦桿制成的筆、用芦苇撕裂成的薄片当纸,用来写字、记事。历史就是这样开始的。但芦苇纸不易保存。

约在西元前3000~前2500年,埃及开始大规模修建金字塔时期。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法老们希望死后到另一个世界也能像在世时享受荣华富贵。因此,陵墓的规模宏大,陪葬物丰富,除殉葬的女奴隸外,还有国王平时的生活用品和喜爱的玩物和各种金、银财宝和物食飾。因此,现在看来就像一座博物馆。

大金字塔,共有大青石230万块,每块青石重约2·5吨。在古代缺乏起重机械的条件下,要堆成边长230m,高146·5m的金字塔是多么艰巨的工程。相传最高的金字塔花费20万人,用20年时间才建成。

西元前26世纪狮身人面像落成,标志古埃及在雕塑艺术领域达到新的高度。


古埃及中~新王朝时期(西元前2181~前1085年)

这一时期古埃及开始广泛使用青铜器,修神庙、制作木乃伊,用牛耕田、牛羊成群,手工业、商业发达,利用船泊载用货物输往国外等亊,都可见诸于壁画;陶器等实物经常出土;制作木乃伊的裹尸布(麻布)己小批量生产。

约在西元前1580~前1085年,古埃及进入了封建帝国时期。其中,图特摩斯第三是个伟大的君主。他率领的军队不仅统一了国内众多诸候国,还创建了海军。从海、陆两路征服了诸多的亚洲城巿、王国和地中海岛国,形成统一的大帝国。帝国的都城就设在尼罗河上游约400km的底比斯。在都城附近建立的卡纳克(Karnak)神庙有世界上最高的廊柱,柱高69m。神庙的牆上刻有国王的征战图,彩色至今仍然光辉夺目。神庙前有国王的石像,比庙顶还高,在数十里外就能见到。石像是用重千吨以上的巨石雕成的,技艺独步天下。

在与底比斯柏对的尼罗河岸的悬崖上,有许多国王和贵族的崖墓,雕刻丰富。墓中陪葬物品丰富,金、银器物,尽显生前奢华的。

帝国末代皇帝(那肯那顿)试图用唯一神替代多种神,但遭到祭司和百姓反对。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试图对宗教进行改革的皇帝但无果而终


古埃及后王朝时期西元前1085332年

约在西元1085年,底比斯的阿蒙祭司长赤一起赫里霍尔篡位,建立了第二十一王朝,从而结束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进入了后王朝时期。从第二十一王朝开始,埃及经常在外族统治或控制下,直到第二十六王朝才重新统一,呈复新之势。到西元前525年又被波斯王比西斯征服。

西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従此,在希腊文化的掩映下,埃及文化已失去往日的光彩。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西元前305前30年

亚历山大死后西元前323年),他所建立的亚、欧、非大帝国的领土各自分离。埃及部分领土由亚历山大的老将托勒密领有。他是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旧部將中最有才干的人。西元前305年自立为王,称托勒密帝国,定都于尼罗河口新建的亚历山大城。在此后近300年(西元前305~前30年)是古埃及国势最昌盛的时期。亚历山大城成为传播希腊文化的国际中心大都会。人口多、财富广、商业盛。沿岸船埠的大货客轮航行于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轮船的最大载重量可达4000吨。在尼罗河入海口建有巨大的亚历山大灯塔,有世界第七奇迹称号。

亚历山大城建有藏书极为丰富、规模宏大的圖书舘。藏书总计达五十万余册抄录善本、孤本,整理手稿和著述。同时,该城集中世界上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特别是希腊、波斯和埃及等环地中海国家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西元前300年前后的欧几里得,他的几何学原理至今仍被英国沿用;科学家阿基米得是流体力学的奠基人,阿基米得原理是普通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此外,图书馆还有一大批从事天象观察、海图测绘人员,他们对促进天文学和航海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起积极推动作用。图书馆还集中大量人力编写统一的学术和基础词汇、字典,成为当时和后代学习的重要工具。此外,古希腊哲学和科学辩论的优良学传统,在亚历山大得到进一步发扬。

第二节 两河流域古文明国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西元前4000~前3000年,属印欧语系白种人的苏美尔人从北方迁到两河流域平原区,並在此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水利、水产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农耕生活。他们在此种植大、小麦,训养牛羊,学会釀酒,並开始试用纯铜器,但尚未用过青铜器。他们用晒干了的泥砖砌牆,开始使用楔形文字。当时,常有战争。

两河流域地区古王朝是在北方闪族人入侵以后建立的。其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概要简述如下:


苏美尔~阿卡德王朝时期

约在西元前24世纪,来自阿拉伯沙漠的闪米特语系的一支闪族人入侵苏美尔后,建立阿卡德—苏美尔王国。这是两河流域巴比伦地区建立的最早的王国。在阿卡德国王早逝后,王国也就衰落了。


前巴比伦王国时期

前巴比伦王国作为一个城邦国家,大约是在西元前1894年建立的。到西元前1704—前1662年的汉谟拉比时期,经多年征战后才建立的巴比伦帝国(前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宣扬君权神授,自称众神之王。王权与神权趋于统一。

汉谟拉比励精图治,大力兴修水利,扩大农业生产,积极推动手工业发展。为了加強国家的治理,他颁发了一部《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也是一部刻在石柱上的法典,共282条,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法典。

该时期,巴比伦已出现一些农历书,载有农耕、灌溉、用牛耕田和骡拉轮式车等。


亚述帝国时期

自汉谟拉比国王去世后,在约近千年(西元前1662—前751年)前巴比伦

王国的国力渐衰,並长期陷入仃滞狀态,直到西元前750年。当时,生活在巴比伦以北的亚述人(也是闪族的一个分支)征服了巴比伦,建立了亚述帝国后才再现生机。

亚述人较早学会制造铁质军械,加上饒勇善战,在征战中所向披摩。从西元前746年—前681年,东征西讨,建立起包括两河流域、西亚土耳其、敍利亚、以色列以及北非的埃及,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亚述帝国出了两个最有名的国王:辛那赫里布和阿述巴尼帕。他们除战功显赫外,各有建树。辛那赫里布国王(西元前705—前681年)在尼尼微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辉煌宫殿,壁上装有人物和动物的浮雕,其中动物鲜活如生。另一位阿述巴尼帕(Assurbanipal,西元前668—前627年)是他的孙子。他在都城建立了大型图书馆,开啟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舘内収藏许多魔术、占卜作品,也有许多宗教和文艺作品。他也因此被后人铭记。

亚述帝国因过度用兵,加上大兴土木(包括超豪华的皇宫和大型公共建筑),国力被过度消耗,劳民伤财,逐渐衰败,加上将士叛逃无力抵抗加勒底亚人(也是闪族的一支)从波斯入侵,亡于西元前606年。


加勒底帝国时期(西元前606—前549年)

加勒?帝国于西元前606年灭了亚述帝国后建立的。它的首都就设在巴比伦。这是继汉谟拉比建立巴比伦(称前巴比伦王国)之后,又一次成为加勒底帝国的首都。因此,加勒底帝国又称后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是加勒底亚帝国早期(西元前601—前561年)最伟大的皇帝,他在位长达四十年,是帝国最繁荣昌盛时期。他主持修建了规模巨大的豪华王宫,高耸入云,並在房顶上修建花园,称为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可惜王宫和空中花园早已被毁,连遗址都未能保存下来。

尼布甲尼撒除建造辉煌皇宫和空中花园外,在文化上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建树。60进制的数制就是这个时期最先采用的,1小时60分,1分钟60秒;將赤道分为360度;第一次规定黄道十二宫;建立覌察日、月蝕和星象的天文观测台,系统记录许多天文现象。也为后来希腊天文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波斯帝国时期(前549~466年)

西元前549年,波斯出现一个居鲁士的首领,他征服了原先统治波斯的米提人,创立了第一个波斯帝国。他在位不到五年,连续征战,迅速將领土扩展到整个小亚细亚,直到地中海沿岸,使波斯成为东方最強大的国家。后来,大流士继任,並于西元前538年攻陷巴比伦,加勒底亚帝国灭亡。波斯人就成为两河流域古文明的继任者和两河流域古文明新的开拓者。

西元前518年,波斯帝国开始东征印度,直到印度河流域。前后仅用了三十年左右时间,建立起:西起北非的尼罗河和地中海东部,向东经波斯,到达印度河流域(今印度西北部);北到里海;南滨印度洋。这样规模巨大的帝国版图。要对如此广大的地区(疆土)实现统一管理实属不易。从居鲁士到大流士时代,波斯帝国创设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电视台集权制国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比秦始皇建立郡县制还早300年),才使国家治理走上轨道。大流士不仅在征战中饒勇善战,是卓有才能的军事统帅;而且在?武从文后,也表现出是个智慧出众的国家制度改革的创新者和建设者。他将埃及和巴比伦由自己直辖,而将其余领土划分为20个省,各派总督1人去统治, 各省除纳贡和出兵由中央决定外,其余由总督决定,中央不加干涉,较大限度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可惜,这样好的制度並沒有延续下去。此外,大流士还组建了強大的海军和东地中海舰队;恢复古埃及人在尼罗河和地中海之间开凿的的运河,便利船只从波斯湾直接驰入地中海。同时在国内修建大道,使全国有一个便?的邮路,而战时则可快速运兵。大流士在位达35年之久,该时期也是波斯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昌盛时期。

大流士去世后,波斯人和希腊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从西元前480年——前466年的14年战争,以波斯失败而告终 ,波斯帝国亡。由波斯帝国开创的好制度也随之而消失。

第三节 希腊古文明国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希腊古文明早期发展概况:

希腊地处地中海北岸,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其东与小亚细亚隔爱琴海相望;其西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被亚得里亚海相隔。除半岛陆地外,还包括无数海岛。与海岛之间的联络以船只为交通工具。

西元前1500年左右,古希腊的文化主要由埃及和小亚细亚传入。西元前12世纪希腊开始学习由埃及传入的拼音文字。这是欧洲人最早使用的文字。

西元前1100年~前750年,整个希腊到处都是城邦,国家並未形成统一。

西元前1000年前后,希腊出现用歌唱古代英雄伟绩的流行街头演出。这种表演方式,逐渐成为贵族宴会时演出节目,进而演变成希腊史诗。

西元前7世纪,文字渐普及。用芦苇桿削尖作筆,用树胶、烟煤烟和水调剂作墨汁、用芦叶撕成薄片作纸,记录並流传下来的史诗,有《伊利亚特》和《奥?罗》两部,还有若干神话传说。相传这两部史诗是诗人荷马的作品。虽然这並没有充分的证据,但诗人荷马对这两部史诗的成书和流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前者(《伊利亚特》)描述希腊人远征特洛尹的故事,著名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就出自该书。《奥?罗》一书则是描写古代英雄奥德?远征特洛伊归国的情景。这两部史诗激励后代无数英雄儿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亚历山大帝就是其中之一。

在荷马和其他作者的神话作品中,神祗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神话中最常见的神祗有:天神宙斯、日神阿波罗、女战神雅典娜,还有海神、酒神、土神和恋爱之神等。

早在西元前750年希腊已建城邦。其中势力最強大的是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长期内斗,未能统一。西元前600年前后,因经济问题导致贵族和平民之间严重的斗争。经百年多的斗争,终于建立统一的国家,建立起一套民主制度,

议会由500名议员组成,议员全部民选,除奴隸外凡年满三十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建立对国家的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除经济发展外,还产生了众多哲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有:苏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469~前399年)、帕拉图(Plato徳源于,西元前427~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前322年)。

苏格拉底是伦理学的始祖。他以问答形式与学生讨论善与恶问题,认为道德源于知识,而智慧可以消灭邪恶。並对当时的民主制度进行批判,而不被政府所接受,更视为妖言惑众。因此而获罪,被判死刑。他却坦然赴死。一代翘楚就这样无故被处死。

帕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最初专注政治,后来醉心于科学。他写的《理想国,The Republic》,涉及广泛问题,探讨民主政治、宗教、道德、政制、法律、文艺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对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有巨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初習医,后随帕拉图研修哲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曾担任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后来得到亚历山大在财政上的帮助,专心研究美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在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文化除受埃及的影响外,西亚的小亚细亚(即今之敍利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化,对它的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

西元前549~前525年建立的波斯帝国就包括古希腊的大部分地区。波斯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极佳的机遇。因此,希腊古文明实际上是埃及和两河流域古文明综合影响的产物。


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及其后的古希腊:

亚历山大本来是南欧马其顿的国王。马其顿虽然在西元前七世纪已经立国,但一直无所作为。但从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国王即位后(西元前360年),开始励精图治,並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筹建一支包括骑兵方队和步兵方队的新军。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时年十三岁,曾师从亚里士多德,接受荷马史诗的教育,对古希腊英雄十分钦佩和想往,训练十分刻苦,很快就成为这支新军的将领。菲利浦国王用他训练的新军,打败了希腊联军,显示新军有強大的战斗力,亚历山大在战斗中成长,成为这支新军的优秀将领。菲利浦国王于西元前336年去世后,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继任国王,並成为这支新军的统帅。

亚历山大着手仿效希腊人的制度,实行政治、军事改革,削弱贵族势力,加强国王的权力。在军事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创建一支包括步兵、骑兵在内的马其顿常备军,称马其顿方阵。方阵的中间是重裝步兵,两翼是轻装步兵,方阵中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裝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翼。这支薪军在征战中不断取胜。马其顿王国通过改革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但希腊联军不服,就在菲利浦国王去世后不久,再次发动叛乱时,亚历山大迅即出兵,一举攻破叛将底比斯驻守的城池,並屠城一空,只留下大诗人品达的一座古宅。这时希腊人才知道亚历山大的雄才大略,也知道他对希腊文化的尊崇。希腊各城邦(除斯巴达外)组成同盟,公举他为同盟的领袖兼领军。有希?军队的加入亚历山大如虎添翼。

为表明自己是希腊的领柚,交替希腊人復仇,他率军队东征波斯。西元前334年,两军大战于格拉尼卡斯(Granicus)河上,希腊军队一战而胜,並向南直驱,沿途从波斯人手中夺回原属希腊的城市。再向东,收复近二百多年来一直被波斯人占据的所有城市。当希腊军队前进到伊萨斯湾(Issus)湾时(西元前333年),遇到波斯王大流士第三親统的大军,狭路相逢勇者胜。亚历山大再次大败波斯王。波斯大军溃不成军,直到渡过幼发拉底河后,才掠魂稍定。波斯王只好派遣使臣求和,却遭到亚历山大拒绝。但亚历山大也没有再向波斯腹地推进。因为他知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还没有到与波斯决战的时候。他沿地中海向南,一路征服腓尼基后,再向西南征服久属波斯的埃及,扫除波斯外围的力量,再选择适当时机与波斯决战。

西元前330年,亚历山大认为与波斯决战的时机已到。从埃及出发,回到亚洲向东渡过衣格里斯河,在阿卑拉(Arbla)再败波斯军。波斯军大溃不能再战。亚历山大直入巴比伦城,入住波斯王的冬宫,一举结束了波斯帝国。

但人无完人,亚历山大在征战中也有得不偿失之举。西元前330~前324年对印度的远征则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远征。虽然直达印度的恒河流域,但士兵已不堪疲惫,不得不西归,归途死者无数。西元前323年才回到巴比伦城。此时亚历山仍在策划並准备南征阿拉伯和西征地中海西岸。因长期作战过度疲惫,加上酒色过度,突然染病去世,年仅33岁。

亚历山大在位仅十三年,却创建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並为希腊古文明在三大洲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与他兼具政治、军事改革家的眼光和卓越的军事家才能是密不可分的。

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过程,也是欧、亚、非文明大交流的过程。亚历山大死后的几百年也是古希腊文明传播的几百年。但这时的文明传播中心巳经不是希腊,而是由亚历山大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造的新城—亚历山大城(这是托勒密帝国的新都城 ,西元前305~前50年,也是新的古希腊文明的傳播中心)。

第四节 印度古文明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吠陀时期和种姓制度

西元前2000年,印度河流域己出现先进的印度古文明。在哪里已出现超过了三万人口,面积约1平方公里,使用青铜器的城市。城墙又高又厚,城内设施较齐:有防禦塔、粮仓、官庁、民众集会?所及公共浴池的遗址。但缺少文字记载。

西元前一千五百多年,欧洲的雅利安人(后来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曾被希特勒称为:世界上最优秀人种)开始入侵印度,从印度河向恒河流域推进。前一千多年征服了印度次大陆北部。印度的吠陀文明,实际上就是雅利安人为了永远成为印度次大陆的主人而泡制的。

西元前15~前7世纪,他们创作了四部包括诗歌和文艺作品,每部都有吠陀(Veda)两字。所以,后人将这个时代称为吠陀时期。该时期,印度“种姓制度”逐渐形成。所谓“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极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它将社会人们分成四等:第一等是掌神权的祭司(婆罗门,Brahmin);第二等是皇親国戚和达官贵人(剎帝利,Kshatriyas);第三等是一般百姓(首陀罗,Sudra,英译为Qutcaste);第四等是奴隸(吠舍,Vaishya).此外,还有被排除在这四个等级以外的贱民。四等人之间不可越级通婚。各个等级的职业也是世袭的。

近代研究表明,印度的吠陀文化和种姓制度不是印度土著文明,而是雅利安人为了自己的长久统治而強加给印度人,试图永远统治印度的殖民文化。据DNA测定,印度种姓愈高的人,其DNA与雅利安人愈接近。不幸的是它却被印度人民所接受。

到西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形成,使这种“种姓制度”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尽管现在印度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表面上“种姓制度”已经废除了。但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还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令人费解奇怪现象。


列国时期,佛教兴起

大约在西元前6世纪,印度开始进入“列国时代”。据佛经记载,当时印度有16个大国。“列国时代”的政治中心,已从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该时代铁器已广泛使用,行业分工开始细化,商业随之兴起。社会各阶级和种姓都出现分化。不少婆罗门穷困潦倒,而从事经商的吠舍却致富,甚至也有第四等级首陀罗经商致富的。这种经济上的变化,使得低种姓等级的富人无法忍受婆罗门的特权,反抗时有发生。思想上出现反抗婆罗门的百家争鸣。据佛经记载有“六十二见”、“九十六外道”。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佛教。

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包含物质和精神两部分。该教的最高理想是灵魂脱离驱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度狀态。主张用战胜自己情慾的办法,求得解脱。否认人的种姓差别。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是伽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首领净饭王的儿子。生于西元前566年,他在29岁时离家出走去修道,经多年修行,终于在七天七夜的冥想苦思后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人们尊称他为“佛陀”、“释迦牟尼”。

佛教也接受轮回说,但它不探究宇宙的本原,只是从人生入手去阐发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认为:人生是苦的;集谛认为:欲望是人产生苦的根本原因;灭谛认为:佛教的目的是要消灭苦,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则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八正道。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不同种姓是社会的产物,不是天然的。

列国后期,各国征战不断。摩揭陀在征战中不断壯大。瓶沙王(约西元前554~前493年 )统一了各国,建都于王舍城。与原先列国用通婚方式维持友好关系。到难陀王朝时期 ,摩揭陀己成为恆河流域一个強国。其后,被旃陀罗所灭。改名为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和佛教在印度兴盛

孔雀王朝最著名的是阿育王。他是孔雀王朝始祖旃陀罗笈及的孙子。他是通过大动干戈才登上王位的(西元前269年)。不久就开始南征,南部除个别地区外都归入它的版图。在完成帝国的统一后,偃武修文,对全国实行分省而治,希望藉此建立中央集权制。

阿育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弘扬佛法,自己也成为佛教徒。並將自已从嗜杀的暴君变成仁慈的君主为例,说明佛法无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典故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演变而来的。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佛教在阿育王时期有很大的发展。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开始分裂,並于西元前187年灭亡。佛教在印度开始走向衰退。西元前1世纪到西元元年前后,佛教内部出现了分裂,形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派。前者更重视普渡众生;而后者更強调个人修行(道)。

西元一世纪开始,佛教由印度传向亚洲。传向中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而传东南亚的则以小乘佛教为主。


戒日王朝印度一度曾是世界佛教中心

西元335~380年,印度某王朝一世超日王时期,大力倡导大乘佛教,广修寺庙。西元约415~455年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因规模宏大,人才辈出,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到戒日王时期(西元606~647年)达到盛况空前。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佛教贤才,到印度取经和进修佛法,中国唐朝的玄装法师就是其中的姣姣者之一。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三藏于西元627~645年)前往印度若干最大的寺院进修和取経,达19年之久。唐三藏(玄奘法师)在印度包括那烂陀寺多年潜心研究佛法和佛经,並成为印度最著名的大德高僧之一。学成归国后,大量翻译佛经,並使中国成为新的中心。随着戒日王的逝去,印度的佛教也随之逐渐衰退。今天,印度的佛教踪跡已很难寻觅,昔日曾较长久辉煌的那烂陀寺畄下的仅是一片废墟。佛教经典在印度巳难得找到像样的几部。印度教依旧是印度的国教。相反,佛教在尼泊尔、中国和东南亚依然保持巨大或较大的影响力。

第五节 中国古文明国社会经济发展概要


一,关于考古和传说中的中国古文明

考古发现中国的古文明约为五千年前的渡母渡的良遂文化,当时社会等级分

化已非常明显,社会确已演化进入古文明社会。

相傳中国约在西元前26~前22世纪,先后出现了五位贤明的君主。他们

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合称五帝。其中以黄帝、尧和舜的故事广为流传。

黄帝是中原黄河流域一个大部落的首领,是上古帝王轩辕氏。中原还有一个大部落的首领称炎帝神农氏。由于中原战乱不断,北方九黎族的势力不断壮大,乘机入侵中原。与黄帝、炎帝形成鼎足之势。黄帝与炎帝联合起来,在逐鹿与蚩尤决战,结果蚩尤失败,黄帝和炎帝保住了对中原的控制。这就是中国成语《逐鹿中原》典故的由来。黄帝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但炎帝不服,两族在阪泉开展决战,结果黄帝胜,天下共主地位得以确立。炎、黄两部落合成一体。此后,汉族后代都称作炎黄子孙。

相傳黄帝有许多发明,如文字、音乐、历数、纹织和成衣。纺织和成衣使老百姓开始穿上衣服,改变过去用树皮和树叶遮盖身体。由于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也是一位上古帝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又称唐尧。是一位品德超群的贤者。善于团结人民,做到“九族旣睦”对下级官吏的政绩了解清楚,奬、罚分明。傅说中的历法就是尧时制定的。他在位七十年,晚年请四岳(各部落首领)推荐接班人。四岳向他推荐舜。经尧长期考察,就將帝位让给舜,而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舜也是傳说中的上古帝王,因建国于虞,又称有虞氏,或虞舜。在20岁时就因为能对虐待他的父母坚安孝道而闻名。执政后,经常巡视各地考察民情;在管理国家方面,得天下分为12个州,由诸候分管,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约在西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泛滥成災,舜曾命禹的父亲治水,未成。又命禹去治水,禹吸收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用疏导而不是筑堤堵截的方法,取得很大的成功。禹在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傳为佳话。

舜年老时,亦将帝位让给治水立了大功的禹。

由于尧和舜的帝位都是釆用举贤让贤的办法,史称禅讓时代。

禹因治水有功,百姓尊称为大禹。继位后会诸候于会稽(即今浙江绍兴)令各地诸侯进贡铜与方物,将铜铸成九鼎,在鼎铭刻诸候的贡献。但这个傳说至今没有得到考古文物的佐证。

禹还将全国国土划分为九州。这就是中国古文献中常用九州代表中国的来源。

禹还利用河流之便,引水灌溉、发展农林业,种植粟、黍、豆、蔴等多种作物,在地势低洼利于灌溉的土地上种植水稻,使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相傳中国的农历是夏朝制定的,又称夏历。

禹傳位于儿子,中国帝位世袭从夏代禹开始,禅讓时代至此结束。

夏朝开始,由于帝王权力不断扩大,财富累积不断增加,帝王从开国皇帝较为贤能,逐渐变得腐败、甚至残暴,夏朝经历16代传至桀被商所灭而亡。


二,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文明早期——商和周

1,商

西元前约17~11世纪,中国历史上称商朝。共傳三十代。从目前在殷商都

(今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研究表明,它是西元前十四世纪的产物。这就是说,中国到西元前十四世纪的历史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自此至今已有了3400年的历史都有文字记载,而且是连续的和不曾间断过,即使因战乱或异族入侵也不曾间断过。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中国34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可以供子孙后代不断深入研究,也为世界各国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研究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文明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甲骨文记载的事,缺可靠的记年。真正纪年的历史则始于西元前841年,即周朝的共和元年。自此之后所有的文字记载,都有记年。因此,所谓有文字记载的古文明是指殷商(西元前14世纪)以来的历史,而有记年的历史是指西元前841年以来的历史。而见诸于多种文献的傳说应视为后人的文艺创作,不是历史。

商朝的商族生活于黄河流域,以鸟为图腾,是个半农半牧的民族。贵族还有用奴隸殉葬的陋習。除奴隸外,陪葬的还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青铜冶炼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大型、精美加上銘文,使青铜器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据文献记载,商代土地所有制有两:私有制和公有制。私有土地由农民耕种,除缴税外归农民所有;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成上缴国家。农民承担耕种私人土地和公田的双重负担。农民实际上是土地的附属品。帝王將这片土地偿赐给皇亲国戚,或有功的大臣时,连將依附这片土地的农民一起。封地由受封贵族和诸候全权管理。

商代共傅十七代,500多年。其中,自盘庚迁都于殷后(西元前14世纪),称殷商。殷商以后的历史有文字记载,较为可靠。殷商以前以傳说居多,仅作参考。

商代早期王位是兄终弟继,到后期才开始父终子继。因此,十七代有31王。帝王处理大事常先占卜问鬼神。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财富累积的增加,帝王的生活渐趋腐化。末代纣王宠妲己。“文武百官率肆于酒,纣王设酒池肉林,歌姫舞女,醉生梦死;对百姓和官吏刑罚十分残酷:造铜柱、炮烙,尽失民心。加上对外用兵、国库耗尽,被周所灭。

2,周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支流漆水,姓姫,始祖后稷。长于农耕,不断扩大耕地面积,注意改正农耕技术,

逐步兴盛起来。西元前1 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建周,史称西周。周武王称帝后不忘其父周姫昌创业之艰难,追封其父为周文王。西周傳1 1代,共1 2王,历时200多年。

西周在平叛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后,政局稳定,大规模分封同姓和异性诸候。各路诸侯除负责对尊为共主的周天子纳贡外,完全自主管治,而且诸候爵位都是可以世袭的。诸候可以自己开疆拓土,发展经济。也可以自主招兵买马,扩充军备。诸侯实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天子就指挥不灵,大权旁落。这就是西周后期开始出现诸多诸候争霸,国家分崩离析的局面。

周的土地制度延续商朝的井田制。私田由自耕农耕种,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収成上交国家。公有土地不得卖买和转让。农具开始使用青铜器,农耕收益超过牧畜业,交换商品的市场开始出现。有一匹马换5个奴隸的记录,,说明人的生产力不如马。

周朝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后,卜随着财富的增加,帝王和贵族的生活逐渐走向腐败。周励王袭断山泽之利、又压制国人的言论,凡妄议国事者处死。引起民众暴动、励王出逃。朝政由周公和召公共管,史称:“周、召共和”,或“行政共和”,是年为西元前841年,记共和元年。这也是中国古文明记年开始的日子。从此,中国有了记年史。西元前7 7 1年,申候引犬戎攻西周,杀周幽王,西周亡。


春秋战国与百家争呜

西元前7 7 0年,周平王自镐京东迁洛邑(今洛阳)为东周始。东周早期为春秋(西元前7 7 0~前475年),晚期称战国(西元前4 7 5~前2 2 1年)。

春秋时期,诸侯纷纷自立,最多时有140个诸候。大小战争连年不绝。争霸的结果:凡具政治家眼光,能对旧制度进行不断改革、富民、強军、強国的诸候就脱颖而出。其中齐、晋、楚、秦和宋,合称五霸。除五霸外吴、越一度也是霸主之一。到了战国时期,除齐、楚、秦外,新增了韩、魏、燕、趙,共七个霸主。七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出了不少军事家,如孙武(又称孙子)和吴起,不少谋略和外交家,如张仪和苏秦。也有人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环境十分不满,不求做官,專心修研诗书、订礼乐,相继产生一大批大学问家,如孔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和墨子等大学问家,他们各表其见,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也有为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制定改革方案並付诸实施的改革家。为中华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舆论的基础。

现摘要简介如下:

1,孙子(孙武)

春秋末期,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但出仕于吴。吴是孙武立业成名之地。《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是中国春秋时期战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对战争经验高度的理论总结。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緯来谋篇布局的。内容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诸多方面。《孙子兵法》在军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军事家指挥战争、组织战役、啟发谋略、增长才干大有裨益。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几乎所有的军事家、战略家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孙子军事思想和战略、谋略的影响。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文约旨远,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领域。它也是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哲学家的人生宝鉴、外交家的谈判法宝、文学家眼中的艺术珍品,也有助于企业家制定规划、大展宏图,並成为广大读者了解战争、熟悉军事的最佳读本。

2,商鞅

商鞅(西元前3 9 0~前3 3 8年),系卫国人,夝公孙,名鞅,称公孙鞅。

后封于商,又称商鞅。西元前3 5 6年获秦孝公重用,主持秦国的改革工作,对秦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尊君臣的封建專制制度;

其次,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

第三,立什五连坐法。

將奴隸制下的大家庭拆小,增加纳税单位和服役单位,增加回家兵员和税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第四,重农轻商:力耕致富者,减免税赋,怠耕和经商者罚为奴隷;

第五,有军功者受獎:以受爵高低决定其占有土地、奴婢的数量;

第六,延用魏国政治家李悝修编的《法经》六篇,包括:盗、贼、囚、捕、杂、具。並以此为基础进而形成:,《秦律》。

由于商鞅变法成功,秦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军力显著增强,为以后统一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这一改革深深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在秦孝公死后,贵族立即与太子联合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車裂”商鞅。但商鞅变法甚得失中下层官兵和百姓的拥戴和欢迎,而变法改革的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好处更难以改变。但商鞅变法得到全面贯彻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开始全面得到贯彻和落实。

由于秦始皇统一后全面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中华封建帝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秦朝的历史很短,但制度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也可能是中国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能维持二千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孔子(附孟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人。出生于西元前551年(春

秋末年),卒于西元前479年。3岁丧父,母亲带他到鲁国都城曲阜生活,16岁丧母,开始自強不息的奋斗历程。孔子长于贫贱之中,不甘心于贫賎,也没有为贫贱所折服。勤奋好学,对傳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样样都精通。憑他渊博的知识,对古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汇总和编辑。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为古文献的保存、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並开馆授业,是当时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门下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贤人七十二人。

孔子51岁时,开始在鲁国做小官。因政绩显著,很快升到大司寇。后因齐国赠乐女,鲁国国君不理朝政,离鲁,此时巳5 5岁。开始长达十四年的周?列国(西元前497~前484年),求仕,未成。回到鲁国时已68岁。晚年继续傳道授业,直到73岁(西元前479年)去世。

他在授业和周?列国吋与门人(弟子)的对话,被记彔、经编辑出版,名曰《论语》,以及他的弟子孟孑的《孟子》、曾子的《大学》和 X子的《中庸》合称四书;孔子编著的历史著作:《春秋》、《左傳》、《公羊傳》,诗集《诗经》及《周礼》,合称五经。《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的经典名著。都是当时及以后历代大学士必修的基本课程。为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傅播作出极大的贡献。

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它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培养的目标是士和君子;。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更重德;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向往:“有道之世”。他将有道之世分为二个层次,即小康和大同。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追求:仁、礼、中庸。並強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被后代尊为至圣。

孟子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继承人。他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形成他的道德心性之学和王道仁政理论,使中国历史文化从神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成为人本主义的一代宗师。揭开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内涵,开儒家仁学之端,使儒学发扬光大。被后人尊为亚圣。

4,老子

在先秦(即春秋、战国时期)构成中国傳统文化有三大系统:儒、道、释

或四大系统:儒、道、释、法。但先秦时没有道家这个称号,直到汉初司马谈(司马迁之父)著:《论六家要旨》,才开始有道家的称号。李约瑟曾高度评价道家思想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老子大约生活于略比孔子早若干年的春秋时代。关于老子生、卒的年月以及他的生平,了解甚少。孔子将老子比作“乘风云而上天”的龙,高深莫测。后人对老子只能从《老子》这部著作中了解他的思想和主张。

《老子》,或《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弟子们抄录並补充而成的老子的语彔,並非老子一人完成的作品。是世界各国翻译最多的中国经典。

老子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天才思想家。他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当代、甚至比他晚的世界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道,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不信鬼、神的无神论者)。《老子》一书中,提及道的有74处之多。道的概念包括多重含义。有时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时指事物的普遍规律,如:“天之道,人之道”;有时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如:‘独立而不致,周行而不殆“;有时是指一种理想境界,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时是指言说:“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二个道字。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或相对于宇宙万物的一个抽象概念或规律。道是不可感知的,无形、无象。

將道法自然,应用于人类社会管理就是无为政治。无为政治不是不要社会管理,而是尽量减少苛政、恶政、恶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轻傜役减税负也是无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关系提倡不争,“上善若水”, 水具有不争品格;不以智治国,“将以愚之”也是无为政治的重要内容:即不用奸巧伎俩,而是以朴实无华的办法治理国家。

《老子》一书处处充满辩证思维。“曲则全,枉则直,清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將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一书也包括养生之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追求名利,不享受声色,无术、无欲、无忧,人私寡欲、清静无为。

老子,还被邀成为中国道教的宗师。其实老子与道教根本不沾边。道教诞生时老子已去世600多年。可能是,《老子》一书中的某些思想与道教有某些共通之处,道教想借老子的大名,以利傳布而为之。

5,韩非子

韩非子,生于西元前280年,卒于西元前233年,仅48岁。战国时期最后的一位重要的集法家和思想家大成者。思想犀利,聪明绝顶的人,文筆锋芒锐利、材料翔实、分析细密、议论透彻。

韩非,韩国人,师从荀子与李斯有同窗之谊。西元前244年(36岁),学成归国,怀着強烈的忧患意识,向韩王上书:大力呼吁进行第二次申不害变法,抛弃“以妥协求生存,以忍让求苟且的独木桥,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富国強兵之路”。並在一系列文章中疾呼君主紧急行动起来整飭朝綱、刷新内政,明法禁、明刑党,重能力、远小人。提醒君主必须掌握?臣之术,防止君权旁落;要“矫奸”、“烛私”。但不为韩王采纳。但当时正大展鸿图的秦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却非常欣赏韩非的文章。並派出十万大军侵韩,並点名要韩非出使秦国,以便当面倾听韩非的意见。

韩非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哪些观点,引起秦皇如此重视呢?韩非的思想在《韩非子》一书中作了明确的表述。该书共55篇,从法家立场上对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作了系统而透彻的总结。旣重商鞅的法,也兼用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

对不同学派法家思想融会贯通。提供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專制主义的统治术。

所谓势就是君权独揽,君权至上;术就是君主考察官吏的方法和手段,遇必要时可以不择手段。並向君主献上察奸、防奸和除奸的各种法术。所谓法就是君主制的各种法律,执法时偿罚依法、不避贵贱,严刑、重罚。

但韩非是一个爱自已国家的人,希望秦皇在统一过程中,对韩国手下留情。但正是韩非的这种爱国情怀被秦皇重臣李斯、姚贾所用。因为,他们害怕秦皇采用韩非的建议,对他们“矫奸”、“独私”,使他们的权位受到威胁,于是联合起来诬陷韩非心向韩国。秦皇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词,就将韩非下獄。李斯怕夜长梦多,派人用毒酒毒杀韩非子。韩非子出使秦国仅8个多月,就死于非命,年仅48岁。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个大家纷纷登场的极佳机会,值得推荐的可以多得多。但限于篇幅,到此为止。

浏览(268) (4) 评论(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香椿树1 留言时间:2019-01-17 06:47:42

荷马史诗很像封神演义。

回复 | 0
我的名片
石头老人
注册日期: 2019-01-04
访问总量: 8,93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更换账号
· 第六章 第四节 英帝国霸权的确
· 第六章 第三节 英国的产业革命
· 第六章 第二节 基督教的宗教改
· 第六章 近代欧洲兴起和“日不落
· 第五章 第三节 欧洲列强海外殖
· 第五章 第二节 欧洲列强海外殖
分类目录
【《世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概论》】
· 更换账号
· 第六章 第四节 英帝国霸权的确
· 第六章 第三节 英国的产业革命
· 第六章 第二节 基督教的宗教改
· 第六章 近代欧洲兴起和“日不落
· 第五章 第三节 欧洲列强海外殖
· 第五章 第二节 欧洲列强海外殖
· 第五章 航海大发现,欧洲列强开
· 第五章 航海大发现,欧洲列强开
· 第四章 第五节 中华帝国2000多
存档目录
2019-01-09 - 2019-01-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