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藤儿的博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https://blog.creaders.net/u/6502/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范儿1047—超感功能:恒心与自律是成功人生的永恒的原动力 2016-02-12 23:22:51

藤儿点评:超感知功能,又称“第六感”,并非人类具有的一种感知宇宙的新能力。

什么是超感知功能?

用多少文字也说不清!还是用事实说话吧。

爱因斯坦百年前预言引力波存在,就是一种人类的超感知功能的体现。今天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引力波——全人类迄今为止,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能够真正感知它的存在!

美军的秘密研究同样得出了这一结论:超感功能非玄幻!

-----------------------------------------------------

来源:新生网 2013-04-27

超感功能非玄幻:美軍秘密研究第六感能

說起“第六感”,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似乎確實具備這種能力。美軍研究人員正在五角大樓的資助下,秘密進行一項對士兵感知簡易爆炸裝置 (IED,俗稱路邊炸彈)能力的研究。

所謂“第六感”,是指人類除聽、視、嗅、觸、味覺外的第六感,“心覺”。影視界更是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將有關題材制成賣座的電影;好萊塢明星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主演的《第六感》(The Sixth Sense)一片就是典型代表。

據美軍通訊與電子協會(AFCEA)的《信號》(SGINAL)雜志報道,美國陸軍聯合簡易爆炸裝置對抗組織 (JIEDDO)是為對付在伊拉克、阿富汗危害嚴重的路邊炸彈而特別成立的。雖然用盡各種方法,如投入高靈敏度傳感器、加厚戰車裝甲、派遣拆彈機器人、增加無人機偵察頻率等,他們都無法有效減少路邊炸彈造成的傷亡。

不過研究人員註意到,在長期的軍事行動中,美軍一線部隊報告了一種怪現象:在活動範圍相同的情況下,某些巡邏隊出事的機率較小,並能有效發現及破解敵人設下的陷阱。關於某些士兵具有預知危險能力的說法由此在軍中流傳。盡管缺少正式報告,部份五角大樓官員還是認為傳言可能靠譜,遂指示JIEDDO實施代號“IED-2”的項目。

據悉,IED-2項目的負責人是來自美國陸軍研究所的心理學家珍妮弗·墨菲博士(Dr. Jennifer Murphy)。她率領的團隊共二十多人,均對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有較深的造詣。這個團隊的任務就是探查並找到那些擁有“第六感”的士兵,然後評估這項能力是否可以在實戰中幫助部隊發現並規避危險。  

美國國防部對這項研究十分重視,動員了約七百名士兵參與實驗。這些受試者來自陸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相當一部份是傳言中擁有“第六感”的人。為了保密需要,參與實驗的士兵各有編號,研究人員從來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士兵們也被告知回部隊後須對研究細節保持沈默, 而事先, 他們也是以其它理由被調來受試的。

在初試階段,約有三百人被選出,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了詳細的測試,參與者需要達到標準分數才算合格。突破第一關的人接著還要面對十四項以行為學為主的測試,內容包括智力、認知能力、警覺性、人格評鑒以及視力測試。最後是面試,士兵們需要回答與個人有關的問題,只有通過全部考核的人才能進入真正的IED感知環節。  

在IED感知環節,士兵們被告知,他們將經過一條埋有 “炸彈”的小路。為了幹擾被測試者的感覺,研究人員專挑令人不適的天氣進行測試,士兵們在前進過程中還要穿過樹林等各種復雜環境。盡管只有極少數人能闖進這一環節,但事實證明他們的確名不虛傳。“這很令人困惑。”墨菲表示,盡管一些“炸彈”隱藏得幾乎不可能被發現,有地圖的專業人員都需要費很大勁才能找到,但“第六感”出色的士兵仍能感知它們的存在。盡管全部實驗尚未完成,大量統計數據還有待分析,但可以確認的是,研究人員先前的“第六感”猜測得到了部份證實。  

對於人體的超感知功能,人們聽起來似乎是什麼玄之又玄的事情。其實,在修煉界看來, 這些歷來都被認為是再普通不過的人體先天本能而已。然而, 人在現實生活中, 由於越來越註重各種物質的東西及對於七情六欲的執著追求, 使這些本能越來越退化了, 已至完全消失了。 如果人能漸漸放淡這些名利與執著之心,修心向善, 返本歸真,這些先天本能自然又會重新顯現出來。




美國陸軍研究所的心理學家珍妮弗·墨菲博士(Dr. Jennifer Murphy)是IED-2項目的負責人,她率領的團隊共二十多人,秘密開發士兵第六感能力。
美國陸軍研究所的心理學家珍妮弗·墨菲博士(Dr. Jennifer Murphy)是IED-2項目的負責人,她率領的團隊共二十多人,秘密開發士兵第六感能力。

-----------------------------------------------------------------------

来源:新华网 2016-02-12

探测引力波的故事   爱因斯坦都会吓一跳

“我们探测到了引力波。我们做到了。”当地时间11日清晨,当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执行主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戴维·赖茨在华盛顿宣布这一消息时,挤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中心参加同步新闻发布会的上百名科研人员沸腾了。  

长久的欢呼、掌声和泪水……难怪科研人员这么激动,依照科学家的说法,人类探测到引力波,如同一个失聪的人突然获得听觉,从此获得感知世界的新能力。

947.jpg

1916年6月,爱因斯坦预测了宇宙中的涟漪。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这一天,距爱因斯坦预测引力波存在已有百年。

  “我相信爱因斯坦看到今天的结果,一定也会吓一跳,”LIGO科学合作组织研究成员之一、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陈雁北当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他会因自己在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激光等多个领域的贡献感到欣慰,但百年来物理学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人类今天的成就,爱因斯坦一定无法想象。”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升级版LIGO探测器刚刚开始运行,来自意大利的博士后马尔科·德拉戈什便收到搜索引力波信号程序的提示,这个提示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然而,这次却有些不同。两个LIGO探测器均探测到3分钟前、在当地时间上午11时50分45秒抵达的一个强度指数高达24的信号,而通常这种信号强度只有10。

1974年首次发现了脉冲双星PSR B1913+16,这个星体由2个在近距离轨道里相互缠绕的中子星组成,而且以爱因斯坦预测的速度螺旋式向内靠拢——似乎引力波带走了能量。  

一个小时后,参与该项目的全球相关研究人员都收到了德拉戈什的问询电子邮件——是否有人注入了这一信号。  

然而,这一貌似普通的邮件并未引起大多数科研人员的注意。此前一些类似“假消息”的出现,让多数研究者没把这封邮件当回事儿。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能收到好几百封与LIGO探测器有关的邮件,因此在接到这封邮件后,他直接就将其拖入了“垃圾箱”。  

LIGO原型机实验室专家埃里克·金特罗对新华社记者回忆自己得知引力波可能被探测到的经历时说:“我们被告知不得声张,我甚至没有告诉家人,其实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好好庆祝,我只是在当时偷偷攥了下拳头,对自己说‘YES’。”  

除了时常出现的无价值信息以外,“盲注”也是让人不敢轻信此次引力波信号的原因。参与LIGO项目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员孙翎告诉记者,在LIGO的正式运行中,有研究团队会做“盲注”操作,就是偷偷加入一些模拟的引力波信号,让其他研究者在不知有信号注入的情况下客观检验探测的准确性。  

LIGO数据分析负责人之一、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艾伦·魏因施泰因告诉新华社记者,得到引力波可能出现的信号时,他们的心情通常是矛盾的,一面会想“诺贝尔奖来了?”又会想“恐怕又是盲注,还是睡会儿吧”。  

魏因施泰因回忆起5年前自己与一些科研人员聚集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酒吧内,讨论可能探测到引力波的情景。但最终证实,那只是一次盲注试验。  

太多次“打击”,让魏因施泰因在去年9月14日深夜收到德拉戈什的邮件时,本能地感到难以置信。  

在随后获悉没有研究人员进行盲注试验后,魏因施泰因检查了几千个数据信道,且仍不断自我质疑。

941.jpg 位于南极的观测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疑似靠谱的引力波信号让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1000多名科研人员忙坏了,在全球分布的多个超级计算机开足马力,进行大量数据验证。  

一些科学家开始忍不住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今年1月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消息,称LIGO探测器发现了引力波,不少媒体也开始发布消息。甚至将来论文发表在哪本杂志上也引发热议。  

与此同时,不少科学家颇有微词:数据验证完成前不该轻易发布消息,类似行为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但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们等这一天真的太久了。  

2015年10月12日,另一个疑似揭示引力波的信号出现,它被编号为LVT151012。由于这一发现再次发生在周一,圈内人士将其称为“第二次周一事件”。不少人打趣说,看来引力波只发生在周一。不过,那只是个小小的信号,科学家认为尚不足以称其为引力波信号。  

但这一信号并非不重要,陈雁北告诉记者,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引力波不可能是一个极其罕见的事件,尽管小信号LVT151012还属于疑似状态,但增加了先前信号的可信度。  

最终,翻来覆去把大量数据分析了多遍之后,科研人员“说服”了自己,并向全世界宣布了研究结果。  

爱因斯坦百年前预言引力波存在,但也曾认为,由于引力波太过微弱,它无法被探测到。孙翎对记者说:“我们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正确,另一方面他也说错了,我们真的探测到了。”

----------------------------------------------------------------------------

来源:果壳网 2016-02-13

各种引力波探测器中,为何LIGO笑到最后

从2015年9月至今,“引力波之发现”的消息像一只调皮的幽灵,以形形色色的版本穿梭于天文和物理学界,它时隐时现,像剂量不断增强的兴奋剂,一次次激起人们的窥探欲。在北京时间2月11日晚11点30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探测引力波的研究进展进行报告。LIGO科学合作组织面向全社会宣布,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和首次观测到双黑洞碰撞与并合,科学家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  

五花八门的引力波探测器中,为什么是LIGO笑到了最后?  

引力波探测器的分类  

爱因斯坦同志1916年就提出引力波这茬了,到六十年代左右,就有人开始琢磨怎么探测引力波。最早的引力波探测器长这样:

0WTR6gsFvRSeAL-knWzSWsj4Dd-4XPqQTgMdGTVWeJLtAQAAoAEAAEpQ.jpg

一个大铝筒。基本原理是,如果引力波的频率跟铝筒的共振频率一致,会引起它的显著收缩-拉伸。旁边的人叫Joe Weber,公认的引力波探索先驱。他曾在1969年宣布,用这台机器测到了引力波。  

但是同行重复他的实验,没有一个能重现这一结果的。所以大家认为他搞错了。  

这次测到的引力波的振幅是10^-21。很明显,用越大的数字去乘这个10^-21,会得到一个越大的结果。这个铝筒这么小,显然得不到什么结果。要知道LIGO的臂长就有4 km,内部更是让光路反射了400次,激光光路长度达到1600km,这么大的数去乘那个10^-21,才勉强得到一个大约跟质子半径一个量级的变化。所以这种几十年前的棒状引力波探测器,显然不可能有什么结果。

P58O5fciTnDVckorPS5jGOxA8pFGdWp6fTCRoQAdJgxYAgAAkAEAAEpQ.jpg

  后来人们发展出了激光干涉仪为原理的探测器。代表就是美国的LIGO和欧洲的VIRGO。  

其基本原理是,把引力波扫过导致的长度变化,转变为激光干涉结果的光强变化。“干涉”几乎是精密测量的“作弊器”,不用什么别的工具,我们能通过手机贴膜贴合不均匀处的干涉条纹,直观看出贴合间距的微小变化。LIGO也能通过测量两束相干红外激光的干涉光强,判断激光臂长的极微弱变化。  

同样的原理,放到天上,能得到更长的臂长:长达数万公里。这样引力波导致的变化将更加明显。所以美欧提出了LISA计划,中国也提出了天琴计划,都是打算发射空间卫星,组成干涉仪网络,进行长距离的干涉测量。  

更长的臂长——就只能靠天上本来就有的东西了: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的周期会受到经过的引力波的扰动,而微波背景辐射里,据信留有宇宙大爆炸时原初背景辐射的印迹。它们也可以用于示踪引力波。  

波速不变的话,波长与频率成反比。臂长越长,对越长的波长更敏感,也就是对更低的频率更敏感。所以LIGO、LISA、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它们分别示踪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引力波信号,彼此互为补充,不能相互替代。

gdCHl5jqWWK4ng3TUOcxN6OsSXFoAA_xfI8cZ_DChTFYAgAAWAEAAFBO (1).png

其中,LIGO这种几公里基线的激光干涉仪,对频率~100的信号最敏感——这正是双黑洞、双中子星等双致密天体并合前的一瞬发出的引力波的频率。我们前面说过,这种双星并合事件的引力波最有独特特征,最容易识别,因此不难理解,是LIGO抢先探测到了引力波。  

而LISA、天琴就要低频一些了,它们对频率为~10^-2到~10^-4的信号最敏感。因此它们更适合寻找银河系中相对慢速绕转的双致密星,以及因身材庞大而转不快的超大质量双黑洞。  

脉冲星适合探测频率~10^-8的引力波,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更是只能探测~10^-16次方这样极端低频的引力波。以上所有这些,就像是工作在不同的电磁波段一样,共同描绘出完整的引力波的多彩世界。

LIGO的黑科技  

就算LIGO的臂长对应的引力波频率跟双黑洞并合刚好一致,就算干涉原理吊炸天,凭什么LIGO可以测得出千分之一个质子半径的细微变化?  

大陆板块在移动。大海在拍击着全球的洋底。大气呼号着。整个北美大陆的汽车轰鸣着。蚂蚁军团就在隔壁掀起了一场灭国之战。想要把所有这些噪声隔离开,专心倾听来自十几亿光年外、振幅为千分之一质子半径的波动?  

太平洋上台风肆虐,我在上海的岸边扔了一粒石子,请你在加州海滩上测出它的涟漪。  

  1. 隔离震动

crUbR9VAJtWvLZdfO0e0ULD0OwugQ1otqTJbo0wDGhJYAgAAkAEAAEpQ.jpg

发布会上,Weiss演示了LIGO隔绝震动的基本原理:当你高频摇动一个摆的绳端,摆并不会跟你一起摇动,反而会维持稳定。  

当你把这招用到极致,就是这样:

3lKWvnZmGQq3bBnJQctuj34sT6W5IGYEh50VGATWtZdYAgAA_wEAAEpQ (1).jpg

左图是升级改造前的LIGO:反射镜仅有25厘米直径,用两根钢丝吊起。而右图中,升级改造后的Advanced-LIGO,使用了远为复杂的机构,和更大、更重的反射镜,来最小化反射镜本身的晃动。  

而这个东西,是吊在这里面的:

震动隔离平台。主动减震。  

2.干涉  

我想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干涉——如果不知道的话,看下图:

SXGOmqWwa2-TqHfCZm1aiSvBd0YaJLa_T3eoSrWbvCj0AQAAcgEAAFBO.png

两束光,峰谷对应,得到的光峰谷分别加强,总光强更强;峰谷错位相消,则最后什么光都没有剩下。  

这样,光强极为灵敏的显示了两束光的峰谷之间的细微差距。  

3.功率倍增器  

激光越强,干涉产生的图样越清晰易测量。为了保证效果,LIGO需要750千瓦的激光功率——但LIGO激光功率其实只有200瓦——为将此功率倍增,LIGO让入射的激光首先在很多镜面之间来回反射,并将反射后强度叠加后的光原路输回原光路,形成所谓“能量循环”,满足了LIGO的功率要求。

YGjdnWbtx7S96OzOIvKLl_XG6_GLFmBuV8xdZs47CgdYAgAAwgEAAFBO (1).png

  4.镜子  

纯二氧化硅打造,每300万个光子入射,只有1个会被吸收。一个字,亮。

lLFfekXhCkaF3khWEvF9LvJxmYdGbMfijzembbCrQYFYAgAAwgEAAEpQ.jpg

5、真空  

LIGO的激光臂全部在真空腔内,其真空腔体积在地球上仅次于LHC(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气压仅为万亿分之一个大气压。  

6、反射  

有如上所述的强激光、超洁净的镜片和真空环境,LIGO才能无所畏惧的让激光在4 km臂中反射了400次再进行干涉——这极大的增加了LIGO的有效臂长,让它能以1600 km的臂长,探测更低频的信号,并且得到更显著的测量结果。  

发布会上,美国人表示“LIGO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测量仪器”,诚哉。(编辑:Sol_阳阳)

------------------------------------------------------------------------------

来源:新华网 2016-02-13

成功探测引力波背后的中国力量

北京2月13日消息,众里寻它千百度。近一个世纪的求索后,人类终于聆听到宇宙深处的声音。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成功探测到引力波,背后有十多个国家、千余名研究人员的艰辛付出。  

其中,中国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以高精度的数据分析能力帮助“净化”了引力波探测中的干扰信号,加速了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数海寻珠”助力搜索  

2009年,清华大学被LIGO科学合作组织(LSC)接受为正式成员,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LSC成员。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LSC理事会成员曹军威是清华大学LIGO工作组负责人。

“这次发现的确美妙和激动人心,但日常工作中的海量数据分析并不总是令人愉快,”曹军威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一研究团队着重应用先进计算技术提高引力波数据分析的速度和效率,参与了LSC引力波暴和数据分析软件等相关研究。  

为了捕捉“虚无缥缈”的引力波,研究者们苦练“内功”。曹军威说,最大的挑战在于LIGO数据的采样频率特别高,达到每秒1万6千次以上,采样信道达上万个,数据量大,需要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做支撑,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这也是清华团队的工作重点。  

例如,引力波数据分析极为关键的一步是区分引力波信号和其他干扰信号。清华团队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机器学习”方法用于加强引力波数据噪声分析。对引力波信号的提取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做法,就是将引力波信道的事件和其他环境信道的事件进行比对,如果引力波信道的某类事件跟某些环境信道的事件耦合性比较强,就可以据此“否决”引力波信道的事件。  

这样,引力波信号探测的物理问题被转化成了一个数据分析处理问题。曹军威说,对数据本身关联性的判断正是机器学习的强项,也正是具有自动化和计算机学科背景的清华团队所擅长的。  

“漫长的时间里LIGO探测器并没有达到设计精度,是探测不到真正的引力波信号的,可以认为实际大家在处理的全都是噪声,可就是在对这些噪声的一点一滴的处理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仪器的精度,才有了今天的探测灵敏度,”他说。  

一个典型的引力波应变大约在质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具有极高灵敏度的LIGO探测器才能够测量出如此微小的变化。在曹军威看来,探测器的精度提升和数据分析处理相辅相成,最终成就了引力波探测的成功,这是全世界千余名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高冷科研”彰显魅力  

曹军威认为,引力波被直接探测具有双重意义:从物理学的角度,就是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从天文学的角度,是开启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探索宇宙的新窗口,开创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时代。  

引力波的探测和数据分析还需要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联合工作,这也带动了光学、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前沿发展。曹军威说:“科学探索的需求一直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之一。LIGO项目对数据处理要求极高,对计算技术挑战很大,清华参与LIGO项目也是希望掌握第一手的应用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计算机应用研究。”  

国际上引力波科学研究和观测工作如火如荼,而中国在这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目前还没有自主建设的引力波天文台。曹军威认为,接下来中国亟需自主建设引力波天文台,既要脚踏实地培养人才,又要有开放合作的心态,充分借鉴国际上已有研究和实验成果,并大力加强跨领域合作。  

不过,把引力波的发现用于科幻迷们期待已久的时空穿越和星际通信,还需漫长的等待。  

“科学的发展往往很有趣,有人总结过,如果某个科学家预言某种事情一定做不成,事实往往会证明预言的错误,所以我们不敢说时空穿越和星际通信在遥远的未来一定不会实现,因为事实上确实有严肃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这些问题,”曹军威说。  

这一看似“高冷”的基础科学突破,在普通人中也掀起涟漪。“这就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任何人与生俱来就会有的好奇心,驱使大家有兴趣去琢磨一下,虽然大多数人不会以此为职业,”曹军威说。  

据曹军威介绍,在这次引力波探测成功的消息发布过程中,世界各地LIGO科学合作组织中的华人学者也自发组成团队,夜以继日把最新成果资料翻译成中文,第一时间呈现给国内读者。在LIGO官方发布消息的12小时内,多篇由一线研究者和学界专家撰写的深入浅出的解读性文章,通过互联网、移动端密集发布,使得艰深的科学发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名读者在一篇科普文章下评论道:“多年以后,面对浩瀚星海,远航的星舰文明将会回想起2016年2月11日,人类公开宣布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的那个遥远夜晚。”

浏览(397)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藤儿
注册日期: 2012-07-16
访问总量: 1,673,20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学粤语迷思
最新发布
· 范儿1258—「The Holy Grail」2:
· 范儿1257—「川普」33:恒心与自
· 范儿1256—「同性婚姻」2:恒心与
· 范儿1255—「认同感」:恒心与自
· 范儿1253—MILF(续一):恒心与
· 范儿1251—Air Miles骗术:恒心与
· 范儿1250—飞笼117(歼-15):恒
友好链接
· 海云:海上的云
· 白凡:白凡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郁香茶:郁香茶
· gugeren:gugeren的博客
· `嘻嘻:`嘻嘻的博客
· 博雅学会: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
· 郭静尘:郭静尘的博客
· 小樵:小樵的博客
分类目录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 范儿1258—「The Holy Grail」2:
· 范儿1257—「川普」33:恒心与自
· 范儿1256—「同性婚姻」2:恒心与
· 范儿1255—「认同感」:恒心与自
· 范儿1253—MILF(续一):恒心与
· 范儿1251—Air Miles骗术:恒心与
· 范儿1250—飞笼117(歼-15):恒
· 范儿1249—马云「成功」14:恒心
· 范儿1248—育儿(洋媳妇)5:恒心
· 范儿1247—「裸体」8:恒心与自律
存档目录
2016-08-01 - 2016-08-07
2016-07-01 - 2016-07-31
2016-06-01 - 2016-06-30
2016-05-01 - 2016-05-31
2016-04-02 - 2016-04-30
2016-03-01 - 2016-03-20
2016-02-01 - 2016-02-29
2016-01-01 - 2016-01-31
2015-12-01 - 2015-12-31
2015-11-01 - 2015-11-30
2015-10-01 - 2015-10-31
2015-09-01 - 2015-09-30
2015-08-01 - 2015-08-30
2015-07-01 - 2015-07-30
2015-06-02 - 2015-06-30
2015-05-03 - 2015-05-31
2015-04-01 - 2015-04-30
2015-03-01 - 2015-03-31
2015-02-01 - 2015-02-28
2015-01-01 - 2015-01-31
2014-12-01 - 2014-12-30
2014-11-01 - 2014-11-30
2014-10-02 - 2014-10-31
2014-09-02 - 2014-09-30
2014-08-02 - 2014-08-31
2014-07-01 - 2014-07-31
2014-06-03 - 2014-06-29
2014-05-03 - 2014-05-25
2014-04-02 - 2014-04-29
2014-03-02 - 2014-03-31
2014-02-02 - 2014-02-27
2014-01-01 - 2014-01-31
2013-12-01 - 2013-12-31
2013-11-01 - 2013-11-30
2013-10-03 - 2013-10-31
2013-09-01 - 2013-09-29
2013-08-05 - 2013-08-31
2013-07-01 - 2013-07-31
2013-06-02 - 2013-06-30
2013-05-01 - 2013-05-31
2013-04-02 - 2013-04-30
2013-03-02 - 2013-03-10
2013-02-01 - 2013-02-28
2013-01-01 - 2013-01-31
2012-12-01 - 2012-12-31
2012-11-01 - 2012-11-30
2012-10-03 - 2012-10-31
2012-07-17 - 2012-07-17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