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海一代,海二代--万维有奖征文
  庆祝万维读者网创建15周年(1998年4月17日~2013年4月17日)
网络日志正文
唐燕:老年海代和海一代,海二代 2013-03-26 23:39:09
  亲爱的淑芳,得知在你女儿临产之际,你们老两口团聚移民被批准了,真为你们高兴,祝贺你们双喜临门!祝贺你们因着海一代、海二代而加入了老年海代的行列!

  应你的要求,在此写写我这几年在加拿大生活的感悟,特别是老年海代与海一代、海二代的关系,仅供你参考。

  首先,你们要做好来加后辛苦操劳、转变旧的传统观念的思想准备,正确处理好和子女的关系。

  咱们的子女都属海一代,他们为了在异国他乡尽快立足和发展,每天顶着巨大的压力辛辛苦苦在外打拼,非常不容易。咱们既然来了,就要让他们能吃好休息好,打理好他们的家,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除了照看好孙子女,家里家外事无巨细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甚至冬天扫雪,春夏秋侍弄花园、剪草等等的活儿咱们都该尽量承担起来,而这一切做起来是十分劳累的,好在咱们可以老两口互相帮衬。

  现在的年轻妈妈们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大,大都没有母奶,这意味着白天黑夜每隔两、三小时就需给婴儿喂一次配方奶粉。咱们现在毕竟年龄大了,不像年轻的时候,忙完累完沾枕头就着,现在你昏昏沉沉好不容易要睡着了,又到该喂下一顿奶的时候了。这还不算,稍不注意孩子就容易养成黑白天颠倒的习惯,那大人夜里就别想睡觉了。要是孩子生了病就更熬人。

  如你所知,我没有带小baby的经验,又不太会干家务,所以当初来加之前,我特意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些育儿书籍和美国人录制的育儿光碟学习观看,获益良多。你虽是干家务的好手,但时代不同,东西方文化不同,我建议你在成行之前紧张地做各种物质准备的同时,抽出些时间学习了解最新的科学育儿知识。这样的知识准备十分必要,你的辛苦也应自此开始。

  前几天,我在公园里碰到几个大陆来的姐妹抱怨带海二代的辛苦:有的说,要是在国内,说不定我们自己还得请个保姆帮忙呢。还有的说,要是在国内,我宁可给儿子贴点钱为孙子请月嫂,请保姆,哪用得着像现在这样凡事亲力亲为!

  她们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在国内,有几个年青人婚后跟父母同住的?他们生了孩子后,大都请月嫂,请保姆,老人只是在旁观照一下。但在海外,有几个海一代能请得起这里的保姆?而咱们又怎能忍心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不过来帮他们一把?

  那天在公园,还有位大姐刚跟儿媳妇闹了点别扭,她的牢骚话听起来就不那么任劳任怨了:“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被六个大人宠爱娇惯大的,我知道和这样的小皇帝不好相处,就极力把儿媳妇当亲生女儿,对她百般照顾呵护。看孩子做家务全都是我和我先生干,剩菜剩饭从来都是我们老两口吃。可不管你对她怎么好,人家绝不把咱当亲妈看待,来不来就颐指气使的,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今天就因为我给孙子换diaper前忙得忘洗手了,就又被她训斥一番,真把咱当老妈子了。现在连儿子跟我也不如以前贴心了。我的心算彻底凉了,一天也不想再在这儿呆下去了,天天盼着回国。有时想想真不如多学习点西方人的冷漠和自私,对他们少一些疼爱和关心!”

  老年海代们舍弃国内熟悉的生活环境,带着与子孙团聚、安享晚年的憧憬,远渡重洋来到这里,结果却闹得这么不愉快,这就有违咱们的初衷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发生,我想老年海代们除了在生活习惯上、照顾海二代的方式方法上要尽量依从海一代外,更重要的是咱们自己必须转变一些旧的传统观念。

  你知道,我女儿在她奶奶身边长到两岁半,我跟我先生结束了两地生活后,我们才把她接到我们身边。两岁半前,她虽如我们所愿,享受到了北京当时比内蒙边疆优越得多的物质生活,却失去了我们在她那个关键年龄段的那份亲情,那段双方都绝不可或缺的经历,所以我始终感觉亏欠她,成了心结,现在我有这么好的机会得以补偿,又能含饴弄孙尽享天伦,有多高兴!

  咱们俩一样,女儿女婿都是独生子女,多年前他们经过慎重考虑申请给双方父母办了移民,现在一下子把四位老人接到身边,其压力和将要面对的种种繁杂可想而知。能做到这点的海一代据我所知绝非普遍。在我看来,这是他们对咱们最大的孝心。就凭这一点,加上我的补偿心理,他们那些独生子女固有的毛病、缺点、不足,我统统都能容忍和谅解。每当我女儿不高兴跟我们甩脸子,发点小脾气时,我先生总是说,她这是跟咱们撒娇呢!

  有人说,咱们是来当保姆的。这话不好听,却有些道理。咱们虽是孩子们的至亲,但毕竟跟女婿只是in –law的关系。小两口结婚时间不长,我们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刚刚过了磨合期的简单而稳定的家庭结构,代沟加上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又每天彼此朝夕相处,分歧矛盾在所难免。因此,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我们不是这家的主人,我们只是来帮忙救急的,要像保姆那样回避“主人”的隐私,不干涉“人家”的内政。有意见分歧时,要听从小两口的。

  “尊老”固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尊老必须发自内心,强求不得。前题是,我们自身的修养、智慧、学识、情趣、言行,值得孩子们“尊”了吗?要让别人“尊”,咱们自己首先要自尊自强。

  “老”不是资格,不是被尊重的必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倒意味着处处都out了,所以要时刻警惕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年青人,更不要想去干涉改变他们,却要尽量紧跟时代的步伐。

  “老”也不等于对别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滥用子女的时间和精力,倒要对子女乃至任何人的帮助满怀感激之情,而且凡事尽量自己搞定。如果可以的话,对别人要常伸出援手并不求回报。

  在加拿大,“养老”早已政府化、社会化。这里的税收这么高,孩子们交给政府的税很大一部分花在咱们老人身上了。现在咱们在这儿享受着包括免费医疗等的各种福利待遇,有不少的老年活动场所,将来还可进养老院,只要活得足够长,还能奢望享受到加拿大的养老金。

  换句话说,孩子们已通过纳税的方式对咱们尽了一份孝心,奢望能像几十年前中国传统的晚辈那样和自己的父母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对老一辈照顾得面面俱到,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不应该把生命的繁衍当作对下一代的恩赐,“孝”不应成为他们的压力,而应是亲情的自然表达。

  “孝顺”实际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宗法关系的产物,其内涵是亲密的血缘关系,更是不可逾越的等级桎梏,这个被以“孝顺”治国的封建统治者无限拔高的观念早就随着工业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过时了。西方国家一向注重培养公民独立自由平等的意识,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也是平等的。固然,《圣经》也要求子女要honour父母,但那绝不是像巴金小说《家》中那个对高老太爷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觉新似的“顺服”。

  现当代,继续维持那种宗法父权思想,与西方价值观不符,也与历史潮流不符。因此,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坚持让孩子们固守这样的孝道,怎么可能与子女搞好关系,怎么能不自寻烦恼?

  事实上,移民加拿大最不用担心的就是养老的问题,在加拿大这个福利国家,完善的养老制度足以使老年海代摒弃“养儿防老”的旧的传统观念。

  我们需要转变的观念还有不少:

  比如对待孙子女也要像西方人那样尊重孩子们,不能像有些中国人,把孩子看做私有财产,或娇宠溺爱或严苛虐待随心所欲,而是视他们为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把他们当做亲密的朋友,他们只是上帝暂时寄存在他们父母那里的天使。

  西方人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从出生不久就独住婴儿屋开始,直到上大学鼓励他们勤工俭学,至少日常的零花钱要自己去赚。西方的父母认为,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努力地完成学业,对自己更负责任,如果孩子们没有付出,就不了解教育和金钱的价值。看到现在一些大陆来的小留学生们的,特别是那些纨绔子弟种种不堪的表现,我们不能不承认西方人的做法非常正确。

  再比如,西方人对家庭的理解也与咱们不一样,在西方子女一旦成年、成家,就和父母是完完全全的两家人,双方到彼此家都是作客,很少长期在对方家居住。

  在消费观上,咱们老年人尤其应向西方人学习,摒弃中国人只重存钱不重花钱的旧习惯。

  总之,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与咱们同子女的关系密切相关,也与咱们自己的幸福指数紧密相连。老年海代如果能转变落后的传统价值观,适应并跟上新国度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就易于和子女搞好关系,幸福感也会随之而来。

  如今,三世不同堂已成了世界潮流。老年海代尽量不与海一代、海二代同住一个屋檐下,这是我们和女儿女婿早已达成的共识:他们说,他们宁可累些,也更愿意过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我们说,我们老两口更愿意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过无比自由的二人世界。

  所以,我们早就认定,我们虽是来跟女儿“团聚”的,住女儿家却只是暂时的。

  几年前我们就把国内的房子卖了,在女儿家附近的apartment买了一套两居室。

  女儿的老二刚两岁半,她们就执意把孩子送进了kindergarten,(老大也是三岁就上幼儿园了),我们也就搬出来独住了。我们老两口和女儿的公公婆婆轮流在女儿家共住了六年(对于她们小两口来说,已经足够长了),帮着照看了两个海二代,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现在女儿的公公婆婆也和我们一样,住在女儿家附近。

  周末,我们和亲家轮流让女儿全家来家里吃吃饭,聊聊天。遇到较重大的节日(加拿大这里各种莫名其妙的节日实在太多),女儿女婿也请我们四位老人到她们家团聚。平时遇上堵车,女儿女婿一时下班赶不回来,我们就去帮着接接孩子。万一孩子感冒发烧上不了学了,我们也帮着照看一下。

  现在虽然我们与子女近在咫尺,但除了经常互通电话,还时时互发email,互通各种信息,有时还在网上谈谈心。所以虽未“三世同堂”,却与子女,孙子女之间保持着零距离,随时联络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毕竟亲情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之一,是心灵寄托的温馨港湾。

  当然,与女儿分开居住对你们来说是几年以后的事,但我以为,你们和女儿双方现在就应有这样的共识和筹划。

  除了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差异外,语言障碍以及缺乏社会交往也给老年海代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不适和不便,但克服的办法很多。

  这里的教会比在国内的更自由开放,教会生活不仅使我们生活得平安喜乐,也使我们变得更崇高,更有爱。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爱的港湾。真爱能化解任何小小的家庭矛盾。所以我们即使在搬出女儿家之前,无论多忙多累,每到主日必去参加教会活动,我们的教会生活从未间断。

  如在前面我提到的,西方人从小就被培养了独立意识,独立自主的生活同样应是咱们老年海代的生活准则,直至不能自理的那一天。而捡起多年不用的英语是自立自理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基本英语,才不会像有些老年海代那样,连门都不敢出,连坐公交车的胆量都没有,一旦出门就只能口袋里装着电话号码和地址卡片,心里怀着对语言障碍的恐惧,眷恋着国内抬脚就上街的自在生活。

  自搬出女儿家后,我们每周一到周五都去linc班学英语。我的英语虽然有些基础,但“听”“说”不行,属哑巴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坚持看英语电视节目,我已从开始的三级班上到现在的六级班。在我现在的班里,新移民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原本在各自的祖国职业多是律师、医生、教师、工程师等等,学历也是硕士居多,还有少量博士,素质都相当高。跟他们在一起学习不仅感觉年轻了许多,而且身处多元文化中彼此交流,有着不可多得的收获和享受。虽然班里流动性很大,每隔几天就有一两个同学因为找到了工作而退学,但是新生源源不断,教室里天天坐得满满的,充满了生机。

  我先生以前是学俄语的,就从一级班学起。一、二级班里多是老人,年龄大、记忆力减退,学起来比较吃力,但贵在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初步学会了诸如天气,数字,钱币,食品,节日,问路等最基本的生活词汇和语句,不再是一个大字都不识的加国文盲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班里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增加了社会交往,缓解了在异国的孤独感。

  初步掌握了英语这个工具,现在我们外出、旅游、购物甚至看家庭医生时全都靠我们自己,不必依赖他人。

  这里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华人协会,我们所在地区的华人协会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她们为华人新移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特别是各项耆老服务,还安排了多种文体活动。经常去华人协会和大陆以及港台的华人们在一起,可以重温同宗同族的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是排解寂寞的一个好方式。

  这里的图书馆特别好,不仅环境优雅,中文书报也非常丰富,并且每次能借一大堆图书,不限量。几年来我们看了不少大陆特别是港台出版的图书,开阔了眼界。

  身体健康是老年海代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海一代们最大的幸福和解脱。生命在于运动,我们每人都应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我和老伴是每周去室内游泳池游一次泳。

  我们还经常外出旅游,不言而喻,旅游能开阔眼界,调节身心,陶冶情操,感悟人生。趁现在还走得动,我们正在争取多走一些地方。

  总之,咱们老年海代要千方百计使自己的生活独立自主、丰富多彩,同时尽可能地充满智慧、情趣,潇洒豁达。

  最后,祝你们早日成行,来后尽快适应加拿大的新环境新生活,欢欢喜喜度过幸福的晚年!
浏览(29341) (2) 评论(8)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tangyan 留言时间:2013-04-12 16:00:28
Thank Ler Wei veru much!
回复 | 0
作者:乐维 留言时间:2013-03-29 08:21:56
写得非常好。

唐燕以写信的方式,将国内老人来加拿大带小孩的矛盾与问题娓娓道来,也讨论了华人如何改变观念来适应海外生活的问题。题材新颖,别具匠心。语言简洁,自然幽默。透露出作者长期观察中美文化差距在这方面造成的困惑,客观准确。喜欢这种反应生活,有深度,同时趣味性强的文章。
回复 | 0
作者:鼠辈 留言时间:2013-03-28 18:44:16
什么都往海一代,海二代上扯,在中国的这一代有什么区别吗?
回复 | 0
作者:tangyan 留言时间:2013-03-28 17:04:25
衷心感谢四位的认可,特别感谢索额图的宽容(说本文不算离题)和推荐。

如文中所述,我与子女分开居住源自我们和女儿女婿的共识,这无需有太高的观察分析能力,只是施行起来不太容易,即小索说的要“有行动能力”。

不少老年海代很羡慕我们,也愿意与子女分开住,只是他们说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另外买房或租房。

有的老年海代虽已移民多年,还舍不得卖掉国内的房子以便在加为自己购房,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留条后路”,可是他们自己都说不清留条什么后路,留后路干什么。

有的老年海代即便留着他们的国内住房,以他们的现有的存款和收入也不是另外租不起房,可是他们宁可把这笔钱留给子孙或他们也不知道留着干什么(反正卡里有一笔钱就心里踏实),也委屈着自己过三代同堂的尴尬日子。

这就又牵扯到东西方消费观的差异了:

西方人一般子女18岁就独立不用太管他们了,父母辈因有足够用的养老金也不必管,他们只需活出自己,为了享受生活,甚至不惜贷款消费、超前消费。

中国人则是存款消费,有的老人甚至只存款不消费。他们存款的主要目的是为已不必要的“防老”或为子孙积攒钱财,全然不考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十分吝啬,对子女却异常大方。他们活着不是为自己享受生活,而是为存钱而活、为子女而活。

当然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国内以前不健全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制度造成的,可是现在他们已经身为加国移民,况且国内的情况也已经大有改观。但愿老年海代们的消费观也尽快随之转变,以安享晚年。
回复 | 0
作者:cathyh 留言时间:2013-03-28 09:10:10
好文章,非常认同!
回复 | 0
作者:珍曼 留言时间:2013-03-28 07:15:10
有福之人。。。知道学习西方文化和自我照顾。
回复 | 0
作者:索额图 留言时间:2013-03-27 22:50:32
先辈,

文章写得相当好,言之有物。我最喜欢这样的文章
关于“尊”“老”“孝顺”的说理分析,恰恰是小索曾想写篇文章来讲的,只是怕老人们看了不太高兴,所以没有动笔。由尊者开口,把话说明了,这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我认为这篇是最好文章的理由。
由此可见,人老得尊,源于“智”,而不由于“老”。 毕竟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养儿防老的年代。而年老昏愦,常常是造成儿女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如果老人顽固以老相抗,结果是以孩子们的幸福为代价的。中国的父母以父母关怀的名义不知坑害了多少年青人和家庭。这是我们这个文化的痼疾,不全怪每一个个人,但根除这些问题,还得要从每一个老年人觉悟性做起。

从你的独立居住的决定看出,你是相当有观察分析能力的老人,也是有行动能力的人,不是普通知识分子可以做到的。因为其中的交流说服工作不是很容易的,如何让各方都满意,确实不是太好说这个话。而把这个话说圆了,达到皆大欢喜的结果,经常走动看望,说明老人认识水平,语言能力高于这帮所谓海不归(实则大多是棒槌,比废物强点), 让他们服了。

说实话,海不归们流落在这里,就是海里生长着的水产品,活着没错,但没着没落的。借钱,没有,都是穷蛋。办事,他也是外人,不愔路,不成。英文一般,交流不行,低头干活,抬头没路,本质上和中国的民工差不多。中国人划三六九等,工人,农民,好像不好听,但说明他们有归宿。而我们这帮人,是没有归宿和归宿感的人。即使入了美籍,选举时积极投票,但这都不能改变做为移民由于文化隔阂产生的求极限的感觉,逼近但无法达到。达到了,也是抱着别人的孩子瞎亲那种境界。

而这种没着没落的状态,是这种制度为了很好的役使人民故意制造的。IT工业就是没有工会的,因为这行外国人多,年青人多,如上所讲,棒槌人物居多,不懂得保护自己,只信奉中国人的靠本事吃饭的老腐教条。这种没着没落的人能有好心情吗?表面上大家看起来都是挺好,换换工作听起来很好玩,其实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活,怎么可能有好心情对待自己以外的人。中国女人学东西神快,工作本事不一定大,但治老公的经术是中西合璧,无坚不摧。 对付自家老婆,已经足以耗尽中国老公的技术和耐心,再加上老人,您说结果会怎样?十有九家搞不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不服我的论断,从周围人中算起,找能够说真话的人机智的聊,你总能听出些什么。

您们的老年比我们的老年要幸福得多, 也比大多数美国老人幸福得多。我们的老年才是真正的油尽灯枯----不再能干活的时候,自信心一落千丈。即使退休,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悲子都是在工作奋斗,根本没有学习过如何生活,如何享受生活,如何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生活。虽然言之尚早,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小索说话的准头很大。

“母奶”?!向上看,是不是她们的白发也比国人同龄人多啊?哪头母牛被追着跑着还能下奶啊?美国母亲只有两星期假期!而这还是当年的美国工人阶级在国际共运高潮中争取来的!

如果不是怕穷怕受欺负,懦弱的书呆子们谁会愿意远涉外乡过这没着没落的生活?回去趟水的又有多少折羽而归甚至归不来了!如果再被老婆丈母娘大人看不起,中国最后的好男人恐怕要恐龙了!

你们现在所拥有的是百分比4个9的美国老人都是得不到的,它比黄金还珍贵。

与其说文化差异,不如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一种存在,在这个社会,都是是市场环境下人们的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结果。任何外来添加都会引起反弹,打乱平衡。 毕竟,老人来美生活,也是出国啊!

我说的很罗嗦,让您费劲看, 对不住。有些话感觉太重,但本自学术讨论的目的,请原谅。

虽然本文与主题有些差异,但由于主题本身不是圈死的,只是个范围(只谈海一代也行吧!),所以不算离题,我强烈推荐此文,给海不归和海老们读。
回复 | 0
作者:天下一人 留言时间:2013-03-27 18:45:02
说好听点, 归根到底, 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生活. 子女不能代表父母生活, 反之亦然. 互相关心是必要的, 但自己独立才是快乐的源泉.
说难听点, 谁都靠不住, 只有自己靠自己.
回复 | 0
我的名片
万维15周年征文 ,26岁
注册日期: 2012-12-05
访问总量: 2,210,52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海一代,海二代”有奖征文揭晓
· 老地雷:海二代,做垃圾收理工还
· 怡然:原乡,异乡,心灵的故乡
· 九头鸟:他反扭黑贼的手
· 大可:追逐快乐
· XTT:海二代在北京
· 叶友文: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分类目录
【征文列表】
· “海一代,海二代”有奖征文揭晓
· 老地雷:海二代,做垃圾收理工还
· 怡然:原乡,异乡,心灵的故乡
· 九头鸟:他反扭黑贼的手
· 大可:追逐快乐
· XTT:海二代在北京
· 叶友文: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 老钱:记原南工72771班北美同学
· 庄沈文:儿子在自信中放飞理想
· Licia:坚持住这个观点,永远不
【征文公告】
· “海一代,海二代”有奖征文揭晓
· 海一代,海二代 -- 万维读者网15
存档目录
2013-10-02 - 2013-10-31
2013-09-02 - 2013-09-30
2013-08-07 - 2013-08-31
2013-07-02 - 2013-07-31
2013-06-04 - 2013-06-25
2013-05-03 - 2013-05-28
2013-04-01 - 2013-04-25
2013-03-01 - 2013-03-26
2013-02-02 - 2013-02-27
2013-01-01 - 2013-01-31
2012-12-06 - 2012-12-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