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道还的博客
  纪念李宗吾
网络日志正文
中国人的性格:反思篇 2016-09-04 14:43:10

中国人的性格:反思篇


反思在于有我


杨道还


在国内买东西的时候,即使不是逛集市买东西,也总是需要一点儿鉴别力。这可以说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国情,三十年前情形还好一点儿。这不是说,现在的市场上没有真的,比三十年前好的东西。只能说这是个真假挟糅的时代,需要额外的一些努力,才能不上挂羊头,卖狗肉的人的当。思想上的产品与此类似,在马列旗帜下的封建意识,在民主科学幌子下的专制意识,或客观牌子下的种族意识或势利之见,都很常见。鉴别这些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有意识地修养,单凭经验和专业知识——即如雅斯贝尔斯所讲的“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很难胜任。而能够胜任的,必须从“精神成长”(雅斯贝尔斯)而来,反思即是精神成长的开始。


反思是一个民族必须具有的,拒绝反思的民族没有前途,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一个人也需要反思,如曾子所讲的“三省吾身”。省即是反思,与悟相连,而不是与认知相连:认知达思,反思得省,深省致悟。如曾子这句下面说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外在的信不信是明摆着的,何须反复思索?没有做到信要改,不去改,反复思索又算什么?所以说,曾子思索的不是这些而是自己是否自然而然做到“信”这一点,还是偶然或勉强做到的。孟子所讲的自反也是与曾子类似的功夫。勉强做到的例子如刘邦,刘邦讲暴秦无道,但一进了秦宫,不管身处危殆,如醉如痴,需要人把他强拉出去——关键的时刻贪欲就露出来了。曾子的功夫目的之一正是去掉这样的贪欲,使内心与外在一致。而韩信酬漂母一事中,漂母之可贵,在于无心而自然。如果漂母故意有为,其意义就只在奇货可居,这类事情历史上多有。司马迁选记此事极可能是因其自然。徐梵澄的《老子臆解》中,也用到了这层意思。


个人的反思,思不出其位,即吾离不开吾身。对民族的反思也应该如此,出其位,离开了“身”,就倾向于带有主子,人种论,或殖民的意味,是在替别人思考。替别人思考只能算是思考;只有不出于其位,才带有自我,成为反思。钱穆的《国史大纲》前言中提到,读中国史,应抱一种温情。这即是钱穆主张的历史学上的思不出其位。由此可以推而广之,得到对社会现象反思的基础,包括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反思。没有这个基础,聪明机灵有余,刚毅木讷不足的人,就容易流入妄自菲薄。过犹不及,妄自菲薄未必比麻木颟顸的抱残守缺更加高明。不管是麻木颟顸,还是耍聪明,抖机灵,都无建设意义,精神还是老样子。孔子说:“巧言令色,鲜(少)矣仁”。


反思比认知和思考更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考是器,反思就是思维中那个“利其器”的,与思考不在一个层次。反思,不是拿来思考结论用否定一下试试看,也不是反对思考的反智。思考的产物是思想,反思的产物是思想力。人的天生的聪明,必须经过反思这一锤炼,才能转为智慧。史载纣王“智足以拒谏, 言足以饰非”,这就是智“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即智虽然可以用,但仅凭智是不够用的。纣王,以及后来的很多末代君主,如隋炀帝杨广,不是没有聪明,不是不够聪明;而是没有智慧,思维中没有能够实用其聪明者。只能思,不能反思,就只见其利,不见其义;只见其功,不见其理,这样形成的是“平庸”(雅斯贝尔斯语)的认识。


在社会风气中不自觉地被点染的成见偏见,也必须经过反思涤去,才能开始有自身的思考。这是个有主观参与进去的过程,不是什么“纯粹的理性”。有如神秀偈子所讲:“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里的拂拭者,就是反思者。这样的拂拭,不是凭别人的努力所能做到的,也不是凭知识和道理就能做到的。不去拂拭,不知道尘埃的存在。别人看到来告诉,才知道尘埃存在,仍然是不知道。自知尘的存在,这才是知道。这样的反思得到的是带有人的性格,情感,和性情的,即不失人性。对个人来说,就是不失自我的。老子说:“(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反即是返,必须有个归宿,这个归宿失去人性的特质,就返无定所了:知识仍然知识,我仍然是我。中国人抱着温情去读中国史,是因为同类相怜。读完了中国史,却失去了温情,那一开始的温情是表错情了,犯了蠢血沸腾(柏杨语)的滥情的错误,这时需要反思自己的温情应是什么。如果说,读完了,脱胎换骨,自我感觉不仅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那就与事实相反了,需要反思“我”是谁。正如一个笑话,一个孩子学完逻辑,晚上在餐桌上跟父母说,他能证明桌上的烤鸡有三只腿,第一只,第二只,一加二等于三。他的父亲说,那我们每人一只,你去吃那第三只吧——这样的知识学问学来了有何好处?


认识平庸的人中,不乏聪明者,甚至有人聪明到知道要掩饰自己的聪明的地步,但这是始终只是一种聪明,只是程度上机关算尽的“太”聪明而已。老子说,“圣智,仁义,巧利”,都必须有所归属,“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这里的关键即是个“朴”字。朴,不能简单地通过反聪明或者反智得到,这样做只能得到更聪明更智。去聪明去智巧而又有过分的好心肠,或者膨胀的巧和欲,也不能达到朴,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老子一总而言之。举个例子,聪明仁义巧欲与朴的关系,就如同艺术品和品味的关系,拥有艺术品,不意味着雅,打破艺术品,也不见得不俗。


朴,只能由得到朴本身得到,这是去聪明仁义巧欲阶段之后的自身所得,是单独的一个对微妙的本真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从外在认识来看,达到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从内在来看,却是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而反思之深,只是达到了自我发现的起点。可以很安全地说,认为老庄所讲即是简单的“反智”的那些人,与去智而有巧欲的人,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雅斯贝尔斯所讲的平庸者。老子的朴足用,当需要智的时候,即能生智,所以老子讲无为无不为,所以《老子》一书无语不智。


智之不足用,除了不能生智慧,智本身也很脆弱。庄子说,“(赌博)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胆怯),以黄金注者殙(昏)”。这句话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或“关心则乱”的先声。一个人在一件事中牵涉越深,越不容易运用其智,即有智而不能用。又如前面刘邦的例子。


反思恰恰需要做到“关心不乱”,不容易做到。像科学方法那样从旁的观察,相较起来反而容易去做。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里的明不是旁观者的明,而是局中人的明。合理的自我选择,而不是必然选择或他择,起始于这一点的存在。这个基础,是个人主义能够有意义地存在的基础。存在主义,显然也是有见于此而生。科学方法研究社会,要人跳出来,只见其必然。老子所讲的是,人毕竟还要踩进去才知道得彻底。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途径。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他的意思也是要人自知。不能自知,“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韩非子·喻老》),宜乎泰勒斯被婢女嘲笑。老子说,“自知不自见(显现)”。自知的人所显现出的即是无可说,未加雕琢的朴。以孔子为例,“博学而无所成名”,即是其朴。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是朴之所生,不是矫饰的伪能生的——尤其是在颜渊聪慧,子贡明察,子路刚直日夕共处中。伪需勉强去维持,难得始终如一,就不能常久。此中学理牵涉较广,姑不展开,但以温、良、恭、俭、让五者“得之”,其中有思若反,已然很明显。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此之谓欤?


浏览(3112) (6) 评论(8)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道还 回复 老几 留言时间:2016-09-06 10:35:44

呵呵,你反应快。我正在琢磨这事呢。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pia@ 留言时间:2016-09-06 10:33:08

pia兄又来支持,多谢。你看出这篇的走向了,呵呵。正在写下一篇中。。。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华山 留言时间:2016-09-06 10:21:24

华山好。地域攻击对大陆人不是个很有利的方向。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彼德 留言时间:2016-09-06 10:14:12

多谢彼德兄来访和抬爱。绝圣去智,民利百倍,就是不要圣人大师,而要有自由思想呀利百倍呀。呵呵。

回复 | 0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6-09-06 03:46:28

哈哈,撞车了

回复 | 0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6-09-05 14:11:48

道兄好!反思让人想起国运兴衰之更替。乾隆时期中华全盛,可是四十多年后鸦片战争,速入全衰。历史而言,全盛全衰竟是一墙之隔……

回复 | 0
作者:华山 回复 彼德 留言时间:2016-09-05 12:07:14

当年李中堂曰: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

回复 | 0
作者:彼德 留言时间:2016-09-04 20:13:05

道還博主,是中國大陸少見的文言文派,雖然是用簡體字,引經據典,繞的我都有點暈了,有點像以前大陸來台灣避共禍,那批經學老先生,老蔣可重視了,有的還奉為國師,台灣人人學習。

目前台灣日漸民主、西化,大陸更不用講了,有些傳統文化,文革及共產教育破壞光了,還要跟台灣學習。

看來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看大師的了,小弟敲敲邊鼓,搖旗吶喊一下呵呵

回复 | 0
我的名片
道还
注册日期: 2016-01-10
访问总量: 194,29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从道德到厚黑学》近日开始发行
杨道还的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最新发布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不”与“弗”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 善
友好链接
· 老几:老几的博客
· jingchen:陈京的博客
分类目录
【书海偶识】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新书简介】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善
· 体用
· 灵感非直觉小议
· 思维的本质
· 现实世界是半开半闭的
· 哲学家的工厂
· 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
【得支离】
· “不”与“弗”
· “有教无类”的英文翻译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杂谈《老子》与老子
· 《老子》中道的“常”与“恒”
【随感】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也说木心:千里之行,始于竹下
· 玉帝遣神 等(二则)
· 敝帚自珍(二) 2019-11
· 无题
· 金庸及其他
· “封建二字不可滥用”一文读后
· 2017岁末感怀
· 读“越狱:徐洪慈——中国版肖申克
· 文化差异之一斑:中国绘画有没有
【诸子偶拾】
· 君子不器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三十而立
· 庄子与理工男
【杂谈】
· 贼
· 不轮回,也成佛
· 金庸及其他
· 在魏中军博文章后的回复
· 关于“有”的哲学
· 中国传统学术是必由之路--对嘎拉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下)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中)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上)
· 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中国学术视角】
· 经济的两重性
· 《中国哲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 人之德,人生目的,论命——略论老
· 道与德的关系--略论老庄异同(之
· 老庄与西方--略论老庄异同(之三)
· 通老必先通庄--略论老庄异同(之
· 略论老庄异同(之一)
· 道德谈略
· 在老几,润涛阎,慕容博主的文章
· 人道的完整循环
【中国学术泛论】
· “不”与“弗”
· “听专家的”,有毛病么?
·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五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无字天书虽好,可人读得懂吗?——
· 谈谈无字天书
·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四
· 丸之走盘(三)
· 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一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
存档目录
2021-06-11 - 2021-06-11
2021-03-07 - 2021-03-12
2021-02-15 - 2021-02-15
2021-01-11 - 2021-01-11
2020-12-13 - 2020-12-29
2020-11-05 - 2020-11-05
2020-10-08 - 2020-10-08
2020-09-05 - 2020-09-30
2020-05-06 - 2020-05-06
2020-04-12 - 2020-04-12
2019-11-10 - 2019-11-10
2019-08-14 - 2019-08-14
2019-05-27 - 2019-05-27
2019-04-20 - 2019-04-20
2019-03-20 - 2019-03-20
2019-01-27 - 2019-01-27
2018-12-12 - 2018-12-30
2018-11-03 - 2018-11-03
2018-02-28 - 2018-02-28
2017-12-24 - 2017-12-24
2017-11-30 - 2017-11-30
2017-07-05 - 2017-07-05
2017-06-09 - 2017-06-09
2017-05-13 - 2017-05-13
2017-04-04 - 2017-04-28
2017-02-08 - 2017-02-08
2017-01-01 - 2017-01-01
2016-12-10 - 2016-12-29
2016-09-04 - 2016-09-19
2016-08-14 - 2016-08-14
2016-07-06 - 2016-07-30
2016-05-06 - 2016-05-21
2016-04-05 - 2016-04-23
2016-03-01 - 2016-03-26
2016-02-07 - 2016-02-14
2016-01-17 - 2016-01-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