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2010-08-03 06:25:15

受家人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当然是看“闲书”)。上小学时,我家附近有一所少年儿童图书馆,由于每次只能借阅一本图书,几乎每天放学之后我就去那儿还书借书;上初中时,午饭在学校附近居民食堂搭伙,食堂的隔壁就是一家民办图书馆。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就顺便去图书馆还书借书。那里有限的藏书很快被“饥饿”的我“扫荡”一空,再也激不起我的“食欲”。后来,我又曾在工厂的图书馆当过管理员……带着以上这些特殊经历来到美国,看见孩子们拿着旅行袋来图书馆还书借书,真是羡慕不已!而对美国的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自然也就有了“一见倾心”之感。

 

一,美国公共图书馆历史与现状的概况

 

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我没做过专门的研究。只是收集了一些明显过期的二手资料。据人民网上《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一文所述:17世纪的时候,从英国来的移民在北美大陆开始建立图书馆,主要是为宗教服务……18世纪开始,美国逐渐出现了为大众服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联谊性图书馆(Social library) ,特点是靠兴趣相同的人集资并对会员开放,每个集资人相当于图书馆的股东。另一类是流通性图书馆(Circulating library)。特点是依靠出租图书来维持经营。主要收藏大众喜爱的读物,比如通俗小说、杂志等。这两类图书馆可以说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

 

……根据《美国图书馆目录 20022003》(American Library Directory)刊登的数据显示,2002年,美国国内总共有117,000个各类图书馆。其中: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9,445个;

学术性图书馆(Academic library3,480个;

政府图书馆(Government library1,326个;

专用图书馆(Special library10,452个;

还有94,342个中小学图书馆(室)。

……调查表明,全美国大约65%的家庭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光顾公共图书馆,有小孩的家庭光顾比例更高。来自美国教育部出版的《美国公共图书馆年度统计报告》显示,在2000财政年度内,共计有11亿人次光顾了全美范围内的9,074家公共图书馆,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光顾了4.3次;共借阅各种图书、音像等17亿册/盒,平均每人借阅6.4/盒。

 

二,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

 

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能够得到迅速普及与发展与钢铁大王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有着密切联系。

 

卡内基1835年生于苏格兰1846年举家迁至美国宾州匹兹堡附近的小镇。卡内基从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的成功完全来自个人的勤奋。所以他深信教育、读书能让人自立自强。在事业有成之后,卡内基依然记得当年他和几个年龄相仿的移民孩子每周六下午热切地盼望安德逊开放他的私人图书馆,以及阅读图书馆藏书带给他的快乐与满足。因此,他于1881年捐赠了第一座图书馆予他的家乡,此后他本人先后捐款56,160,000美元,在欧美各国建造了2,509所图书馆馆,其中1,679所分布于美国各社区中。所以,走进美国很多公共图书馆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块大匾

 

  

 

商业上精明的卡内基,为自己的捐助开出两个条件:

(一)任何社区如申请卡内基金会捐助图书馆,必须无偿提供土地用于图书馆修建

(二)该地方政府必须保证每年利用地方税收作为图书馆维持费用,每年投入费用必须至少是卡内基所捐赠款项的10%

 

如果说卡内基的第一个条件是推动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设立,那么他的第二个条件就从财政上保证了这些图书馆的长久运作。因为地方的长期投资比他本人的捐赠金额将大得多。卡内基终其一生热心于慈善事业,并贡献个人财富90%(约三亿多美元)给各类慈善事业,因此有“捐助图书馆的圣人”(Patron Saint of Libraries)之美誉。

卡内基的慷慨不仅使全美各地大兴土木,修建起一个个公共图书馆,而且开创了一个新的职业领域——图书馆管理学。因为随着大批公共图书馆投入使用,卡内基基金会开始关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他们认为,管理员素质将成为决定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因素,故而积极促成一些大学开设图书馆学专业。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还与国会和各州政府的立法保障以及财政支持密切相关。2002财政年度的数字显示,该年度全美公共图书馆经费总计77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拨款占0.7%,州政府拨款占12.8%,地方政府占77.1%, 其他收入占9.4%。而政府的支持都来自税收。

 

各州通过立法,规定建立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使公共图书馆思想深入人心,并为美国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曾在《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一文里推荐了作家林达。他们夫妻俩就是在美国亚特兰大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里查阅历史文献,撰写了深受好评的《近距离看美国》丛书。

 

另外,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也与名人效应有着重要联系。比如,每一位美国总统卸任之前就要开始筹备建造自己的总统图书馆,以保存与收藏有关的资料信息。这种传统已延续多年。美国巨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对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慷慨解囊。1997年盖茨和夫人一起设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该基金用于低收入地区公共图书馆添置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按计划,基金将为此在五年内投入2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价值的设备。(以上信息参见陈蓬撰写的《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

 

三,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特点

 

1,场馆设立的普及性: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大约有九千所以上,以三亿国民来计算,平均每三千多人就有一个图书馆。服务范围几乎涵盖全美所有人口。全美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也非常惊人。“美国联邦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机构(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简称 IMLS)发布的公共图书馆调查报告,根据对全美9217个公共图书馆所进行的调查(返回8994个馆的数据),美国公共图书馆流通率持续增长,2006-07财年总流通22亿册件,其中儿童读物的流通率为7.397亿册件,占全年流通总量的34%;读者可上网电脑3.6/5000人,总数为20.8万台,比前一年19.6万台略有增长。与2000年财年相比,人均借阅图书量从6.4册件增长到7.4册件,增长16%;总接待读者14亿人次,全国人均年访问图书馆4.9次,比1998年的4.2次增加17%”。(引自《美国图书馆最新数据

 

2,信息技术的广泛性: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现如今,美国98%的公共图书馆已向读者提供免费的上网服务;八成以上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其他各种网上服务。比如,网上查阅、网上续借、网上阅读、快捷借阅、预定借阅等等。读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网络受益。图书馆还订阅收费的报纸档案,音乐播放等网络资源,图书馆提供的语音图书下载供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最新的语音图书,在开车和做杂事的同时“读书”。总之,在传统的图书馆业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3,居民管理的参与性: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来自本地居民的税收,所以本地居民对于图书馆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们本地居民的最大意见就是因经济不景气与税收减少,导致图书馆开馆时间的缩短与限制。 

 

由于美国国民包括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好多地方图书馆还提供各种外语书籍。比如,我所居住的县的好多居民来自亚洲(大陆、香港、台湾、印度、韩国、越南等等)。在我们县二十多家居民图书馆里,几乎每家公共图书馆都有西班牙文的书籍。其中六、七家图书馆里还有印度文、韩文、越文与中文书籍。这些都是各族居民据理力争的结果。

 

4,服务范围的多样性: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绝对不是单纯的“藏书楼”,还具备了多种功能。

 

学习中心--在我所居住的地区,好多孩子放学之后就去图书馆自学,有的看书做功课,有的上网查寻资料,并在图书馆等候家长的到来。有些公共图书馆还与中小学结成联盟,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出借课堂教学的参考书籍。每年暑假学校会给各年级的学生提供暑期读书清单,有些图书馆特意将这些图书另外陈列,方便学生借阅。图书馆还会单独或与学校联合举办有奖读书等各种活动,鼓励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为了吸引儿童及其家长,各个图书馆都划出大片区域,用充满童趣、五颜六色的书架来陈列儿童图书与有声读物。好些孩子刚开始学步就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图书馆,与父母共同感受文化氛围的熏陶。好多公共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讲故事的活动,为孩子与家长提供母婴教育。

 

会议中心---图书馆是居民讨论社区建设的会议中心。当地政府如果有什么议题需要听取居民的意见(比如有什么施工项目或改建措施涉及到居民生活),常常在公共图书馆召开听证会或讨论会。

 

讲演中心---常常举办各种讲座或讨论会。内容涵盖写作、集邮、讲故事、烹调、学习主持宴会或即席演讲等等。

 

展览中心---图书馆的橱窗里常常展出当地居民(尤其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比如绘画、摄影、雕塑、诗歌或手工艺作品等等。

 

信息中心---居民可以从公共图书馆了解纳税、选举、征兵、献血等信息,领取到各种资料和表格。比如,本地的公交路线图,税表等等。

 

影视中心---图书馆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影视活动。我所居住的地区住着很多华裔居民,图书馆曾免费放映了一些中国影视。我曾在图书馆观赏了中国导演黄蜀芹的作品。

 

培训中心---美国人申请大学时,常常需要提供为社区义务服务的经历,图书馆就是孩子们的首选,我所在地区的好多中学生都曾利用放学之后的闲暇时间去图书馆义务劳动。

 

总之,在我的印象之中,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已成为当地民众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服务质量的卓越性。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二十年,我曾去不同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商业财务机构或医疗机构等等)办理各种事务,总体感觉是图书馆的服务最为上乘。记忆之中每次去图书馆咨询,工作人员永远是耐心、和善与笑脸相迎。

 

以下文字来自一位曾在美国选修图书馆学的作者。他在文章里写到:任课教授在第一堂课做了个小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让每个学生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读者心中的满意的图书管理员。结果,使用最多的是有知识的knowledgeable)、乐于助人的”( helpful) 友好的 friendly )以及专业的professional 。由此可见,所有去图书馆的人员都渴望获得这样的优良服务

2003年美国统计摘要》数据显示:2001年,全美共有13万全职员工工作在9000多个公共图书馆。截止2002年,在美国图书馆从业人员中,23%的人已经拥有图书馆专业硕士学位(MLS……全美上千所大学中,设有这个专业的不过60所。通常是每个州只有一所大学设有图书馆专业。由于图书馆专业在大学设立的时间不短,整个课程的框架都设计得很合理。许多大学都是先有几门核心必修课,像信息科学基础学、信息组织学、信息查询检索入门等。然后,学生再根据将来的去向(比如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来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最后是实习。正因为图书馆从业人员素质比较高,因此各类图书馆都做得非常有专业水准。

因为图书馆管理员职位的工资并不高,因此,年轻时就选择图书馆专业的人不像其他热门专业那么多。结果,做图书管理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迟到的选择。据统计,在校的学生中,1/5的人年龄在45岁以上。很多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过来,而以前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教师、记者、汽车修理工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同学是已在图书馆工作,然后回到学校再进修拿学位。这些来自一线的同学对活跃课堂起了很好的作用,有时候别的同学提个问题,在职的同学就直接回答了,有时则告诉任课的教授哪些知识已经过时了。教授也相当幽默,每遇到这种情况就连声道谢……(引自陈蓬撰写的《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

 

四,阅读的功效与魅力。

 

现如今,阅读的含义已变得更加宽泛,获得信息与知识不仅可以通过书页,还可以通过网页。但无论是看书或上网,阅读终究是人类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人曾经断言,网络普及之后,书的魅力将大大消失。甚至有人断言,若干年之后人们将不再需要书本。对此,我难以想象。在我看来,书的魅力似乎是网络世界所无法替代的。对我而言,手捧油墨飘香的书本阅读与在电脑之前阅读网页,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我的印象之中,对书本魅力的描绘莫过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它描写一位被关押在纳粹德国监狱里的知识分子,饱尝着没有书可读、没有报纸可看的痛苦经历。有一次候审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悬挂在审讯室门后的一件德国军官制服里偷了一本书。当他满怀喜悦地回到牢房,打开一看,偷来的竟然是一本记录着世界级象棋比赛的详细过程的棋谱。在愤怒、失望又别无选择的情况之下,他把这本棋谱一页一页地阅读、研究、消化。最终,他成了一名棋坛高手......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能够与《象棋的故事》那样把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写得如此的深刻,如此的淋漓尽致,如此的惊心动魄。

 

97的《译林》刊载了茨威格的散文《书:走向世界的入口》。他写到“有了书,人就不再视野受限,孑然独处,而能分享古今所发生的一切,分享全人类的所思和所感了......书;成为一种东西,标有价钱,可以卖,表面看来没有意志,象摆在橱窗玻璃后面的货物,但同时又头脑清醒,每一册都有灵魂,虽然可以被买走,但它属于自己,也属于好奇地翻翻它的人,特别是读它的人,而归归根结底属于不只读,还会欣赏的人......

 

他还写到:阅读的过程就象是输血,读书就象是“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入别人的血管,把命运注入命运,把灵魂注入灵魂......越是深思,我越是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由千百万单个的印象构成的,其中只有极小一部份来自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而其他一切,本质的交织一起的主体,则应归功于书本、阅读、传播和学习”。

 

******

 

在我居住的地区,每个星期六上午,公共图书馆都要设摊销售居民捐赠的图书(平装本五毛一本,精装版一元一本)......我曾经从那些摊位买过好些书,我向图书馆捐赠的图书则更多。我期盼那些曾经被我拥有、被我欣赏、被我喜欢的图书,能够到其他主人手里延续它们的生命,被更多的读者阅读、欣赏和收藏。“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入别人的血管,把命运注入命运,把灵魂注入灵魂......

 

初稿写于2000年春天

修改稿写于2010年夏天

 

相关链接: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浅析美国的“废物”处理。 

 

 

 

 

 

浏览(5480) (2) 评论(3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刘以栋 留言时间:2010-09-25 16:23:45
Good article. Thanks.

I am using some of his libraries now.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10 04:38:46
索额图,非常感谢你的批评指正!我在回答南星子的留言时已经说过,我的写作常常只是从眼皮子底下天天见面的那些生活场景开始写起,除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之外又加进一些网络上搜寻到的背景资料,仅此而已......所以,正如你留言所说,缺乏“一些深度思考”。

记得小时候家里订阅一本杂志,名字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可在文革期间,盛行“知识越多越反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等等荒谬的口号,甚至出现交白卷的英雄。这种对知识的藐视加剧了民族的落后和愚昧。但愿祖国经济繁荣昌盛的同时,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也能够蔚然成风。再次感谢你的留言!
回复 | 0
作者:索额图 留言时间:2010-08-09 21:53:40
我也一直想写写美国的图书馆。你的文章已经足够全面,只是少一些深度思考。
美国这个民族的强大源于多方面,一个民族的强大首先必须是他的人民自信,坚强,智慧,上进。这种优良的素质靠宣传诱导是培养不出来的。它首先是建立在物质条件基础上的,其中之一就是学习的条件。人类的技术进步靠创新,人类的文明进化一定要靠学习。当年的德国做到了,卑斯麦搞得是全民免费教育和专门技术学校,英国搞得也不借,但平民教育比德国差多了,日本也做得很好,他们无一例外受益于此,成了强国。有强民才会有强国,恐怕这也是一条真理。
我总习惯把看到的好的东西和中国比比。这个比较变成文字其实很有意义。差距,落后,愚昧,自己常常 是感觉不到看不到的。只有经历的两种环境的人才能做到。可惜我们身处异域,国内人也很难看到这些有价值的文章。中国人群如何进步成世界文明强大一族,靠皇帝宣教已经证明不行了,我以为,只有建图书馆这一条路了。从图书馆里走出来一代人需要二十年。所以中华民族想做成为自信智慧而不是自大狡猾民族,应该从现在开始大建图书馆。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5 05:24:29
信济,同勉!谢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5 05:24:02
笑哥、春阳,阅读你俩的留言像是在读领导批示!已阅!照发!谢谢!
回复 | 0
作者:信济 留言时间:2010-08-04 22:44:05
多思兄的这些知识介绍都非常好。问候!
回复 | 0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8-04 15:28:06
多思,谢谢。学习了。
回复 | 0
作者:笑哥 留言时间:2010-08-04 14:00:41
多谢长文, 学习了!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4 13:39:39
yuan2,“平均一本书每月流通1.1次”。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很难想象在频繁的流通过程之中,这些书籍会给读者带去多少信息、多少知识与多少财富?我有一位印度同事,他们夫妻俩常常捧着书本给两岁的女儿讲故事。天长日久,孩子知道父母的故事来自书本,于是就开始自己“阅读”。我喜欢观赏 Spelling bee比赛,发现好多印度或华裔孩子名列前茅,估计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功底一定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难怪有人说“与好书交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回复 | 0
作者:yuan2 留言时间:2010-08-04 10:44:13
"这些文字都是我“二十年间用自己眼睛看到的美国”。也正因为这些文字只是“我眼睛里”看到的美国,所以就难免肤浅、难免片面、难免局限."

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平实客观。这就是真正的美国,在一些表面的现象中揭示了制度的重要性。国人如要了解认识美国,就应当读这样的文章。

在我所经常去的San Jose library branch,平均一本书每月流通1.1次。我想这是非常高的了。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4 07:08:40
欧阳,你的每次留言几乎都会给我的博文提供补充,并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我的论述。从你的留言与评论里我真是受益匪浅。已将你今天提供的“个人经验”加入了我的博文。再次深表感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4 06:52:54
山梓,关于四篇“浅析”的写作缘由已在回复南星子的留言里做了简单介绍。正如你所总结的那样,这些文字都是我“二十年间用自己眼睛看到的美国”。也正因为这些文字只是“我眼睛里”看到的美国,所以就难免肤浅、难免片面、难免局限。

这四篇文章被归类于《“制”在人为》专栏底下,原因在于我发现美国好些生活表现都是由“制度”在背后所强力支撑。比如,美国政府利用税收政策鼓励民众捐赠(捐赠者可获得减免税收的各种优惠),于是就促使很多有钱人行善积德、回馈社会;而捐赠者本身也希望借助制度来使自己的捐赠得到正确合理的使用。比如,在捐赠各地建立公共图书馆时,卡内基不是满足于一时之快或一馆之成,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来促使一个制度的建立---让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并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公共图书馆由居民的税收来支撑,又在居民的监督底下运行,这就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健康发展。这些现实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4 06:24:59
晓竹、莺歌燕语,感谢鼓励!美国公共图书馆给予美国普通民众所带来的信息、知识、便利等等,真是是难以言传、难以想象,也难以估算。正如莺歌燕语所说,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尤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真的“想像不出没有公共图书馆的日子”。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4 06:20:54
百草园,从你留言来看,你与家人们都非常喜欢阅读。假如你继续购买收集中文图书,热忱推荐你购买三联书店出版的《近距离看美国丛书》。尤其是林达夫妻俩撰写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这套丛书已在大陆多次再版,还有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扫起落叶好过冬》、《西班牙旅行笔记》等等。都非常精彩,相信你与家人们一定会喜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4 06:14:12
南星子,哪有你说的那么玄乎?当初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极其单纯--2000年初,我想写点文字向母亲与兄长介绍一下自己在美国十年来的生活感受。于是从眼皮子底下天天见面的那些生活场景开始写起,比如学校教育、图书馆、垃圾回收以及周末观赏的体育节目等等。于是就写下来《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以及《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为了文章内容的完整,除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之外,又加进一些网络上搜寻到的背景资料,仅此而已。

对了,你曾说起已经写了一些有关德国足球的感想,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啊!无论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都在翘首期盼你的大作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4 06:02:24
华欢笑,能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真是太好了!不仅能够获得精彩的书籍与丰富的信息,还能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员工。所以你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多元化社会带来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8-04 05:13:49
谢谢多思的精彩介绍。我自己也从公共图书馆得益匪浅。想就自己经验补充两点。

第一,社区图书馆除了为放学后的孩子提供学习场所外,还与中小月结成联盟,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课堂上使用的参考书,图书馆都能借到。每年暑假学校会给各年级的学生提供暑期读书清单,而图书馆则把这些书另外陈列,方便学生借阅。图书馆还会单独或与学校联合举办有奖读书等各种活动,鼓励和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第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社区图书馆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会,不少图书馆也在开拓与时俱进的途径。例如,图书馆会订阅收费的报纸档案,音乐播放等网络资源,读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网络受益。我最喜欢的,是图书馆提供的语音图书下载。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最新的语音图书,在开车和做杂事的同时“读书”。在传统的图书馆业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回复 | 0
作者:山梓 留言时间:2010-08-03 22:02:53
又是一篇精彩的“浅谈”。每一篇都使人受益非浅。
我已将你的好几篇“浅谈”贴在了国内的班级网站上,颇受欢迎。现在有不少同学的孩子都在国外求学或工作,大家都希望了解国外的真实情况。你二十年间用自己眼睛看到的美国是一个真实可信的美国。
回复 | 0
作者:莺歌燕语 留言时间:2010-08-03 19:06:35
我们家也是图书馆的常客,几个星期去一次,每去一次,就会借至少二,三十本书回来。我想像不出没有公共图书馆的日子。如要自己买书,一年大概只能看二,三十本书。
回复 | 0
作者:晓竹 留言时间:2010-08-03 18:07:43
很系统,很有条理的介绍。
美国的图书馆系统令人赞叹。
回复 | 0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08-03 17:24:38
多思,写的太好了,顶一下!

你的这篇文章有很多信息,读之很受益。

我们也非常喜欢美国的图书馆。刚来美国时,我们是常常去那里借录像带,看简单的电影学英文,后来是领孩子们参加图书馆的活动。记得在田纳西时,每天我领两个孩子加上婆婆去同一个图书馆,他们有定期活动孩子们,比如做手工、讲故事,后来那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们家了,一去就热情地跟我们到招呼。搬来威州后,孩子们更是充分利用了图书馆,我自己是在十年前开始看英文小说,和利用他们的许多书籍,也成了图书馆的常客。
回复 | 0
作者:南星子 留言时间:2010-08-03 15:26: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是文如其名啊!读书多就思考多;多思虑又要多读书。有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兄弟的精神雪球就越滚越大。
回复 | 0
作者:华欢笑 留言时间:2010-08-03 15:09:40
有同感。美国的公立图书馆规模之大,藏书之多一点不亚于大学图书馆。我在大学图书馆工作13年,对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感情。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3 11:17:54
蛮夷,各地图书馆的情况或许有所不同。我们这里的图书馆接受任何书籍的捐赠,他们不查看书籍的文字与内容,只是清点数目,给捐赠者一张收据表明收到多少本捐赠。收到的捐赠图书也不属于图书馆的藏书,只是作为出售的货源而已。

每次设摊销售时,工作人员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地摆在桌上,中文书常常与其他“外文”书籍安置在一起。卖不掉的就继续放回纸箱,下周继续拿出来推销。你们那里华裔居民很多,中文书应该很容易售出。图书馆工作人员很爱惜书,我猜想他们不至将卖不掉的书本轻易抛弃。他们帮你卖?收入还归你?何乐不为呢:-)

至于说到美国“图书馆比想象中的还好”。我猜想那是因为图书馆用居民的税收来经营,居民时时刻刻都在监督图书馆的运行管理。还是制度使然啊。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8-03 10:38:15
上大学学软件设计时,老师总是提起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以此为例来讲大型软件设计的道理。那时就对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相当向往。来了后发现这里的图书馆比想象中的还好,这么些年来受益匪浅。谢谢多思这么详细地介绍了图书馆的知识。

问个问题。我陆陆续续地买了许多中文书,看完后丢在地下室里。有一次我到图书馆问他们是否接受捐赠,因为我知道社区有很多中国人,也许他们也想看看这些书。他们对我说图书馆不接受,可他们可以帮着卖(大概就是你在文中提到的那种情况)。问题是,卖不掉的书他们是不是就给扔了。那我的书不就白瞎了。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3 09:07:24
阳光兄,你又过于夸张了啊!从本质上来说,在电脑上看书与手捧书本阅读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都能获取信息,都能接受知识。我只是借助去图书馆的机会来熟悉自己周围的社区生活,并加深我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而已。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3 09:01:22
北雁高飞,我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些精彩的言辞出自茨威格笔下。我特别喜欢阅读他的作品,比如《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等等。他的文字确实有一种摄人心肺的的震撼--“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入别人的血管,把命运注入命运,把灵魂注入灵魂”。
回复 | 0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8-03 09:00:51
在你的文中,俺又认识了钢铁大王卡内基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贡献,也认识了美国图书馆的普及性。
虽然加国图书馆也很普及,自从孩子大了以后,俺最近几年比较懒,较少光顾图书馆,在电脑上看书的时间比较多,以后要多向你这个好榜样学习。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8-03 08:56:20
谷语草鸣,深有同感。美国公共图书馆里的那种优良服务与众多藏书常常让我留连忘返。尤其是我们这里的图书馆还有很多很多的中文书籍,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将来退休之后我打算也去图书馆做义工。一是搬运书籍可以活动筋骨;二是可以满足我阅读的嗜好。只是不知到了那时,图书馆是否愿意收留我?
回复 | 0
作者:北雁高飞 留言时间:2010-08-03 08:42:39
多思:写的真好“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入别人的血管,把命运注入命运,把灵魂注入灵魂......”
也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对话,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招唤。。。
谢谢多思的好文章!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19,01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思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2010-09-07 - 2010-09-28
2010-08-03 - 2010-08-31
2010-07-12 - 2010-07-27
2010-06-03 - 2010-06-10
2010-05-06 - 2010-05-27
2010-04-01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6
2010-02-01 - 2010-02-26
2010-01-01 - 2010-01-29
2009-12-15 - 2009-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