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里的周朝历史(一)
喜欢古典诗词,自然而然就对那些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感兴趣。在欣赏作品的文学性的同时, 沿着字里行间触摸悠远的历史, 是阅读时的别样体验。
追寻诗歌源头, 中华民族最早的诗集是《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这些诗篇的背后有不少周代和春秋的历史,可以作为学习历史的辅助材料。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 应该是根据音乐来划分的,当初都是可以唱的,现在曲调亡佚了,只剩诗句。最早接触诗经时,读到的都是《风》。《风》是春秋时期十五国的民谣,文字鲜明形象,生活气息浓郁, 篇幅亦短小, 易于上口。雅和颂则要艰深些, 雅分大小,大都为贵族作品。小雅几近于风,里面有不少优美的诗篇。大雅是诗经里的正声,被认为是高尚雅正之音,然而,就其文学性本身,大雅不及风诗和小雅,当今的读者群里,大雅的普及程度更是远不及风诗。风诗里的不少名句家喻户晓,譬如《周南·关雎》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秦风·蒹葭》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邶风·击鼓》篇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小雅里也有不少为人喜爱的句子,《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说是诗经里最美的句子之一。
大雅里几乎没有这样的优美灵动,直指人心的诗句。大雅的作者都是周朝王室成员,内容大都为歌功颂德之作。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观周王室的乐舞,乐工为他歌唱《大雅》,季札说:"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翻译成白话文,即是:“广阔啊!曲调婉转而有正直之体,这大概就是周文王的盛德吧!”(译文来自网络)。除了颂扬之声,大雅里面最有意义诗篇是政治讽刺诗和五首有关周朝历史的史诗:《 生民》,《公刘》,《緜》,《皇矣》, 《大明》。这里“史诗”二字尚有争议,因为这些诗篇不够长。著名的史诗都有很长的篇幅,比如英诗里的《贝奥武夫》(Beowulf),有3182行,希腊荷马史诗里的《伊利亚特》有15693行,《奥德赛》有12110行,西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等,都是长篇巨作。大雅里的史诗却不足百行。当然,若纯粹从字面意义上讲,史诗二字还是说得通的,无非就是记载历史的诗,特点是以叙事而不是抒情为主。 如果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而不是大雅里的诗歌排列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五首史诗所讲述的周朝历史,第一首当是《大雅·生民》。 《大雅·生民》是关于周人始祖后稷的记载,一共有72行诗句。后人对先周历史(先周指的是武王克纣以前) 的追述,除了史记,诗经大雅的记载是很重要的。 诗从周人的祖先讲起。“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周人的祖先是一位叫做姜嫄的女人,她就是周族姬姓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履帝武敏歆”,这里的“武”字意为足迹,也就是说踩了上帝的脚印而受孕,生下的后稷是个包衣未破的肉蛋,被视为不祥,因而被弃。奇怪的是,这孩子无论被丢弃在哪里,都会得到上天的保护。把他扔进小巷里,牛羊来庇护他; 扔到森林里,恰遇伐林,人多,不便弃之(从马瑞辰说),于是又扔在冰上,鸟儿用羽翼来包裹他,给他取暖,鸟飞走后他才破胎衣而出,哇哇大哭,就这么活了下来。这样的神迹,在中外的故事里都有不少, 比如商始祖出生的“玄鸟生商”的故事,圣经里摩西的故事,非凡者似乎都有非凡的出生故事。 接下来《生民》用了不少篇幅叙述后稷种田的故事,诗句生动形象。后稷天赋异禀,长着绿拇指,从孩提时候就会种庄稼。在他刚学会爬不久就会站立起来自己寻吃的,然后就自己种庄稼,种什么都长得好, 这里的句子非常生动,“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几个叠词虽然今天看起来生涩,但能感觉出茂盛的意思(文字的奇妙)。也就是说后稷种麻种麦禾苗茂盛,种瓜种豆果食累累。成人后他创建了一套精良的种植方法,并开始用粮食祭上帝,以求得风调雨顺。从诗里的叙述,我们知道在后稷时期,周人已经会很好地种植麦,麻,谷,黑藜,瓜,豆,周朝成为农业社会,后稷是奠基人。 《生民》里讲述的这个故事,争议最多的是前半部分关于后稷的出生,后面的种田故事则较少疑虑。围绕姜嫄如何怀孕生子,上述的履神迹有感而孕是目前最为人接受的。一般认为这样的神话是母系社会群婚制的反映。联系到后面关于后稷刚出身时的天护佑的不死故事,与踩足迹感孕之说在风格上是与之一致的。当然,对于诗经这一段的理解还有不同的解说,网上读到了一篇李会玲的学术研究文章,专门探讨对于“履帝武敏歆“的各种注释,比如“不语乱力怪神”的孔子对此句解说就与上不同,是祈祷助孕。孔子认为姜嫄踩的是“人武”,也就是人的足迹,然后诚心祭拜上帝,上帝应许,让其怀孕,生下了后稷,这跟圣经里撒拉向神求子以及其他神迹颇为相似。还有解说为姜嫄为上古大神高辛氏帝喾之妻,“履帝武”的帝指的是高辛氏,不过这个观点不为认可的程度比较高,比如清代的诗经考据大家马瑞辰就明确表示此说不可信。也有学者认为后稷是姜嫄与人野合所生,熊爸爸是谁不清楚,这在上古时代不算什么,而到了诗经时期,周人文明程度大为提高,野合就不那么光彩了,为尊者讳,就只好编排出踩脚印生孩子的故事。诗经从来不乏学者关注,从孔子,二毛,到近代的学者都在诗经研究注释上花费了很大功夫,各有不同的视角,有这么多不同的理论毫不奇怪,至少人们都赞同周人的祖先是来自于一位叫做姜嫄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后稷,后稷会种庄稼,他为周朝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农业基础。 后稷所处的时代,从《尚书》里的《舜典》里的记载来看应该是与尧舜同时期的,舜命他为负责农事的官。这么说来周朝的老祖母姜嫄也应该是尧舜时期的人。不过,《舜典》被认为是伪古尚书,是后人的伪作。有一点容易混淆的是,也有人把后稷唤作神农,这个称呼容易理解成三皇五帝里的神农氏,后稷应该不是那位尝百草的神农氏,那个应该更早。
周族的祖先原居何处?照诗里的叙述后稷居住在叫做有邰的地方,那就是周朝早期所在之地,邰究竟是哪里,学术界说法歧异,有山西说和陕西说,还有其他学说。一般认为是陕西省武功县,属于周原,距离西安约70公里。若真如此,周朝最初是始于周原的,之后离开了很多年,直到后来的古公亶父才又率族人回到周原的西部岐山。当然武功和岐山之间有些距离。
有意思的是读到诗的最后两段关于祭祀上帝的描写,再一次让我想起了《旧约圣经》。旧约里规定要用公牛羊祭,这里也是用公羊,“取羝以軷”,“羝”就是公羊,“軷”是祭祀。“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敬香的描述也在旧约里似曾相识。关于上帝的描写在先周的文字屡屡出现,不由得好奇,诗里的上帝仅仅是上古时人们心目中执掌世界的至高天神,还是《圣经》中的耶和华呢? 上网查了查,的确有人认为中国古人所敬拜的上帝就是《圣经》中的耶和华,甚至还读到一个颇为大胆出位的中国文化西来说,说周人是《旧约圣经》里的一位叫做但的以色列人的那一支,他们曾经在夷狄地区流浪了很多年,后来在公刘的带领下才到了豳地,又随亶父迁到岐山。因而结论是华人都是以色列人的后代。个人对此尚不能信服,感觉作者的想象远大于能给出的证据,比如名称上的想象: 周朝的“周”就是“Jew”(犹太人),夏朝为希伯来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的后妃夏甲(Hagar)所建,商人祖先简狄是圣经里的Judith 等等。虽然人们都同意现代人是从非洲的同一个老祖来的,人类早期肯定有文化交融和传承,但若要证明古时中国人口中的上帝跟犹太人的上帝是一回事,恐怕要有考古学上的明证才行。 近年来,基因考古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学者们开始用父系Y染色体DNA来破解一些历史上的秘密,追溯现代人起源,比如历史名人的谱系(曹操,成吉斯汗),人类出非洲的迁徙。基因测序发现汉人的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以O3为主,现代犹太人的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以J为主,而不是那篇提出周人是以色列人后人的文章里说的O3。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古代犹太人和现代犹太人的关系。 显然,这个领域水很深,对于我这样的不是做遗传学不敢涉入,更不敢妄言。 万维博主里安博是专家,期待他的高见。
附:《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 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 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
后注:阅读随感,欢迎方家指点.
http://bbs.creaders.net/poem/bbsviewer.php?trd_id=1242297&blog_id=292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