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花蜜蜂剧场  
既已化云聚天穹,何又成雨洒西东?落地入土润苍生,飞天志在搭彩虹!  
网络日志正文
看中国人口统计表 2018-01-23 07:42:16

原标题:“全面二孩”第二年,出生人口为何不升反降?

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是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而且许多职业女性担心生育二孩会导致职位变动或影响职务升迁,加剧原本就存在的隐性就业歧视。

0892bc27c7134d4c98f42ea16230ccae.jpeg

一对兄妹正在公园里一起吃一根棉花糖。图/视觉中国

文 | 何亚福

据新京报报道,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

对于这一数据,笔者并不感到奇怪。一般来说,生育政策实施第一年的效果最显著,第二年的效果次之,第三年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

6a47d629f54b4e68842f406358904651.jpeg

6岁的小雅馨抱起才降生的弟弟。 图/视觉中国

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二孩生育堆积效应在政策放开的头两年已经大部分释放出来。

二是年轻人口持续减少。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做的测算表明,中国18到44岁青年人口2017年为5.48亿,2022年将降低到5.18亿,五年间减少三千多万人。

三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存在一种普遍情况:农村生育率较高,城市生育率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率将持续走低。

四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养儿防老”这个以前农村居民多生孩子的经济动因正在逐步减弱并消失。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专家纷纷预测2017年将是生育高峰,但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表明,许多专家高估了育龄夫妇生育二孩的意愿。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是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而且许多职业女性担心生育二孩会导致职位变动或影响职务升迁,加剧原本就存在的隐性就业歧视。

b7f3db5d79874ef6a35e352c86fdced7.jpeg

山西省太原火车站,一位旅客领着一双儿女回老家过年。 图/视觉中国

2017年我国不但出生人口减少了,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也减少了。2016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有90747万人,而2017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只有90199万人,减少了548万人。这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六年下降。

在出生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6.7%,而201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7.3%。要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既需要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当然也需要适当提高生育率。

□何亚福(人口学者)编辑:孟然

~~~~~~~~~~~~~~~~~~~~

蜜蜂的评论:
现在国家开放计划生育政策,而人口统计反映出来人口不升反降,这篇文章清楚地说明了:人口减少不是死亡的人多了,而是“生育减少”的原因。
这也是“三年大饥荒饿死人”的人数统计中,三年期间人口统计数量下降被忽略了的原因。

49年中国解放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安定人民愉快,解放军不打仗了,到地方做官当老爷,全国人民发生了一次结婚生孩子的高峰。娃们出生就得吃,是不是?但是,中国当年粮食生产能力很低,“亩产万斤”的产量是冒泡的。接下来就暴露了全国粮荒,“大饥荒”出现了。

由于粮食不足,营养不良,人们生养孩子的那股子劲就泄了!,新生儿出生跟49年以来的高峰相比大大降低,所以。人口统计表上显示出来的就是低谷。


这是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这个表可以看出,大饥荒前确实有出生高峰,不仅仅是大饥荒才出现出生人口低谷

国家统计按照平均生育率计算人口,自然,那三年期间就出现人口减少上千万,这本来可以理解,但是,把这些“算起来会出生而没生出来的孩子”数量,一起算入“人口减少的统计人口数”加进“大饥荒饿死人数量”中,就得出了令人惊讶的“饿死几千万人”的结果。

还有一个统计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就是死亡率。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非常高,死亡率即使用历史最低算,现在每年也有令人惊讶的数字:1000万人死亡。每年想想看,那么多死人,年年不断地加起来!有多少人要烧要埋要纪念?所以,中国殡葬业是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三年大饥荒时间,中国人口6·7亿,按之前最低死亡率算,每年也该有600万人死亡,三年加起来就是1800万。还不说粮食不足营养不良许多人早死,造成死亡人口计数升高,死人更多。把这些死亡人口加上该出生却没出生的人口一起,统计表上就出现触目惊心的红色负数,这就是惊恐万分的“饿死几千万人”谣言的由来!

当然,蜜蜂从来没有否认过中国三年大饥荒饿死过人,在万维的博客中真正看见过饿死的人的,蜜蜂算一个,其他还有多少,不知道。中共好像也没有谁出来否定大饥荒饿死人,而只是否定“胡说八道”“虚报浮夸饿死人的数字”。

嘿嘿嘿!.......。



浏览(1856) (2) 评论(8)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花蜜蜂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23 19:29:18

是比较奇怪,中国过去农村本来不富裕,却生很多孩子,老5老8多的是。

父亲工作单位的炊事员,一个小老头。他儿子跟蜜蜂是同学,人称“老23”!是爹妈的第二十三个孩子。嘿嘿!

天!

回复 | 1
作者:花蜜蜂 回复 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8-01-23 19:25:02

是这样,我们下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多数不再愿意生二胎,我哥哥的儿子媳妇有了女儿,就不再想生了。也不在乎男孩女孩。

国内亲戚朋友多,左邻右舍交往密切,孩子不会有孤独感。

呵呵!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回复 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8-01-23 12:24:49

这也是社会的进步,看看那个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不在下降。

这也是自然法则,只要生活安定,富足,生育率会自然下降。

有科学家专门对纽约和澳大利亚的老鼠做过试验,把纽约的老鼠放到澳大利亚饲养,不出几代,老鼠的上生育率有明显的下降,因为生活安逸,较少天敌。

回复 | 0
作者: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8-01-23 12:04:22

好喜欢这些照片!

现在的人不愿意多生养,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前那种生一群孩子的家庭现在几乎绝迹了。

回复 | 0
作者:香椿树1 留言时间:2018-01-23 11:23:37

抄这一段, 再次鄙视小岗村, 算盘响,换队长,把懒惰当聪明, 把要饭无耻当荣耀。 小岗村自然条件比大寨好的多, 却到大寨去要饭, 这种无耻无法形容

大寨人改造虎头山:三战“狼窝掌”

大寨人在冰天雪地里,苦干了一个冬天,终于完成了任务。狼窝掌,这条最凶暴的山沟到底被治服了!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工程建成后,经受了几十年来几十次洪水,其中包括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的考验,仍然稳如泰山。

从大战白驼沟到闸狼窝掌,整整苦干了5个冬春(1955年开始,到1960年),大寨人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15里的180多条大坝,修下了2条盘山渠,2个小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

大寨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穷山恶水,改造了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3年到1962年间,大寨人把200亩山梁地大部分围起二尺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道道堰,变成水平梯田。7条沟里全打出道道石坝,造出80亩好地。基本条件的改善,促使全村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平均亩产从130斤上升到770斤。这期间向国家卖粮食170万斤。

回复 | 0
作者:花蜜蜂 回复 香椿树1 留言时间:2018-01-23 11:19:07

还有大量逃荒离开的人群,比如四川姑娘到新疆嫁人,四川这边人口统计减少,而新疆那边并没有上户口。到62年63年64年年人口又突然大幅度增加,应该解释是外出的有些人回来了。所以,64年人口普查。人口又进入新高。

呵呵!

回复 | 0
作者:香椿树1 留言时间:2018-01-23 11:17:04

大寨遭受自然灾害照片。

回复 | 0
作者:香椿树1 留言时间:2018-01-23 09:59:18

大跃进期间很多农村人进城工作而农村户口没有注销, 造成重复统计造成人口数量过高。 所以人口数量本来就是错的。 60年大批进城人员被退回原籍, 城市户口注销, 而原籍不能重复登记, 所以人口途迁反应打统计上就是人口减少。

60年61年人口数量都不是用普查, 而是根据户籍登记

回复 | 0
我的名片
花蜜蜂 ,1岁
来自: 中国
注册日期: 2012-09-16
访问总量: 4,018,51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最新发布
· 转贴:普京明智点,滚出乌克兰!
· 普大傻投降吧!滚回老窝去——>
· 第三次世界打战二阶段开场!
· 前瞻:习马再相会
· 转贴:完整看马识途先生
· 用莫言的矛击莫言的盾
· 向美国医学院捐款最高纪录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