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之要义 --从尹吉甫到席慕容 雨斤 简言之,诗的要义就是要用好“恰当的比喻”。而诗的效果,或者叫目的,则是要有感人的“意境”。古体诗也罢,现代诗也好,概莫能外。 譬如,《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意,这里比喻了三个时间概念,即:三月、三秋、三岁。孔颖达疏注曰:“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秋,在此泛指季节。因此,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一日不见,如隔九月。一日不见,如隔三年。 
这首采葛,全诗总共才三段九句,每段只替换了两个字。层层递进,逐渐深化,把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比喻成漫长的时间,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想象空间,极富诗情画意。 您可能要问了,怎样的比喻才算恰当?这么跟您说吧,老钱让曹元朗把月亮比作“孕妇的肚子”,就不是恰当的比喻。当然,老钱这个人很坏,很高傲,爱嘲讽人。洒家也是。但对某些尴尬之徒,偶尔揶揄、挖苦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哈哈哈。。。 再譬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哪天找个好点儿的背景音乐,朗诵一下此诗。只是,我更偏爱古体诗。朗诵时,手拿扇子,迈着八字步,闭上眼睛,可以摇头晃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