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国古代的人性探索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这是给准备一辈子追求“过程”的人准备的。你可以要求人们去追求真理,但是你不能要求人们找到真理。 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大致有四种观点: 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本恶论,以儒家荀子为代表,有“人之性恶,其善伪也”的论断。 人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为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既善又恶,代表人物是西汉的扬雄,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相反,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所以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关于“人性”,有句西方谚语说得最好: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