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儿 2009-12-7 |
| |
和许多经过文革的同龄人一样,我所受到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是相当特殊的。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时,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了。于是通过 “斗私批修”写检查练就了一手写叙事文的功夫,犯了什么错,怎么犯得错,时间,地点,过程,原因,后果,思想动机,甭管真的假的吧,反正写得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的。议论文,特别是夹叙夹议的那种,是从写大批判稿练出来的。应用文,而且是带散文风格的应用文是从写 “活学活用” 心得体会练出来的。引经据典时的经典都是从“语录”里来的,像什么 “愚公移山”的故事,什么“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比喻,他老人家用过的,我们自然也得用。形象思维也是从那时开始学会的,印象特深的是两个小人儿打架的故事:“…… …… 这时就好像有两个小人儿在我脑子里打架,一个说得这么做而另一个说得那么做。在这公与私,左与右激烈交锋的时候,耳边响起了老人家的教导 …… …… ”。多生动,多形象啊。 再往后就连这也并不写了。拎着弹弓子打鸟,扒铁道逮蛐蛐儿,趟护城河爬城墙,打张月票逛四九城代替了上学成了每天的主要活动。后来又在干校当了三年非正式学员,在工厂干了四年产业工人,等到终于可以考大学了时才发现,那俩小人儿好像不大灵光了。费了人劲才憋出来的作文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于是只好厚着脸皮去求自称从小就是文学少年的家母。老太太对儿子自然是有求必应,而且是毫不客气。非常认真地在那两篇儿纸上画满了红道和红圈,然后逐字逐句地讲了起来。在第五个错别字和若干个不通顺,不流畅和词不达意之后,我就暗暗地发了个毒誓,再也不写作文了,也绝不去考文科。算是老天开眼,七八年语文考试没考作文。结果五门考试中,语文成绩最好,侥幸混入大学校门,学工。 正因为如此,写作一词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遥远的,带着光环的词。很难把自己和写作这件事联系起来。没想到最近一不留神,开了一博客。除了常在别人的博文上评头品足,说些风凉话外,自己也想绉上几段,免得自己的博客总是空着难看。这一下问题来了,写作一词是断然不敢用的,写博一词对我来说又太新,用起来不太习惯。怎么办呢?走投无路之际,两个小人儿的故事来帮忙了。突然想起八十年代末,北京出了个痞子王朔,一时间,影视、小说界刮起了一阵王朔旋风。这小子从不用写作这个词,而用码字儿来代替。“码字儿”,生动形象,正好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也正是我所要的。 不过要真想把字儿给码顺了也不是件容易事,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以后这段时间的博文都会放在 “码字儿练习”一栏里。今天这篇算是练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