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又一蛮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https://blog.creaders.net/u/302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通俗儒释道 2010-02-03 14:26:10

通俗儒释道

2010-2-3


南怀瑾的名字如日中天,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但也有人说他是个“江湖骗子”。对他的评价,恐怕还要留给更多的后来人去评说,我在这只想分享一些读南怀谨的体会。

本人是一个工程师,文革中没上过学,基本上没有国学基础。不怕大家笑话,以前连三字经都读不懂,更不要说孔孟老庄了,所以这些年来一直想找机会给自己补一补课,把文化程度稍微提高一点。有时候我真挺羡慕美国人的,人家统共才二百多年的历史,用不了几天就能从头到尾的捋一遍。可上下五千年且从未间断过的黄河文明,用博大精深这个词大概都不够使。即便只想学点皮毛,也很有些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我曾尝试过读原文的办法,买几本中华书局出的先秦诸子的书,对着注解一段一段地硬啃。说实在的,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这条路走不通,太困难。而且即便是一字一句地把文字看明白了,真正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困难,文字看明白了也是瞎看。于是我又去找了些像“于丹论语心得”这类的书,应该说帮助不大。因为这类书往往用当年学毛主席语录的办法,从经典中挑几段一念,然后开讲心得体会。有的时候你觉得有的作者就是在那硬充个孔子或庄子,借题发挥,信口开河,像我这样的读者自然也就不得要领。

几年前有一次在“当当”书店的网站上买书,浏览书评时看到了南怀瑾的名字和许多相当正面的评论。于是就咬了咬牙,买了一套南怀瑾选集,其中包括他关于孔孟老庄以及佛教道教的主要著述。买的时候是做好了思想准备的,看几页后就扔在书架上敛灰。不过这次的投资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只读完了厚厚的十卷中的一半,但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通俗易懂:南怀瑾的这套书基本上是从他多年来讲课的讲稿中整理而成的,而且听课的多为非专业的学生,有些还是在职的公务人员。比如《论语别裁》就1974年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的讲稿。因此这套书特别适用于有一般文化程度,想学些国学基础知识的读者。对我来说是正中下怀。

系统全面:和许多其它这方面的书不同,这套书不摘章择句地像讲语录似的讲经典,而是系统地把几本最重要的经典书籍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论语,大学,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当然了,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其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任何一个人的讲解都难免有片面、失真甚至错误的地方。但比起读语录学习心得来,读这种系统讲述的书对我理解经典要有帮助得多了。

融会贯通:这词用得可能有点过了。我的意思是说南怀谨从不孤立地讲某一个题目。他认为儒释道三家是国学的基本组成,而且是互补的。因此在讲其中一个主题时,常用另外两家的说法来作为补充,另外他还常用些西方的思想作为对比来说明中西之间的差别(我觉得南怀谨扬中贬西的倾向在书中是比较明显的)。

可读性好:书中南怀谨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诗歌辞赋和典故以配合经典著作的讲述。仅此一条就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另外他对佛教和道教基本上是从学术的而不是从宗教的角度去讲的。这也使读者有更客观的感觉

字词解释少:因为书中没有专门的字词解释部分,所以如果读者对理解古文有困难,或想仔细探讨一些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话,可能需要有一本带注释的原文作为辅助材料(中华书局出的一套先秦诸子质量很好,值得推荐)。

准确性有待提高。因为我是搞工程的,有点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书中所用到的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例子和结论不能完全认可。我并没认真地做笔记,在这没有例子可举。

这套书我已经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了,准备继续读下去。在这套书和其他一些书的帮助下,我自认为对博大精深的国学有点初步的了解了,至少读三字经觉得不那么困难了。顺便提一句,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在百家讲坛节目里听了不少讲座。觉得有些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说易中天讲的先秦诸子;王立群讲的读史记;傅佩荣讲的孟子的智慧等,都相当精彩(网上有这些讲座的录音 verycd.com,我是下载后在开车和散步时听的)。再重复一遍,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其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任何一个人的讲解都难免有片面、失真甚至错误的地方。加上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个人经历各不相同,所以对经典及其诠释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孰优孰劣,谁是谁非是见仁见智的事。换句话说,是非没有公论。

下面的文字是从《论语别裁》的前两章中摘录的。仅用来说明这本书是相当通俗易懂的。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 …… 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 ―― 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浏览(407)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又一蛮夷 ,15岁
来自: 美国
注册日期: 2009-10-28
访问总量: 289,24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