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又一蠻夷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https://blog.creaders.net/u/3020/ > 複製 > 收藏本頁
網絡日誌正文
天籟之聲 2010-02-26 14:02:39

天籟之聲

2/26/2010


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是我聽古典音樂的幾首啟蒙曲目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曲目之一。聽過很多遍了,現在一人在家時,偶爾還會打開音響,聽一會這首協奏曲。收集的有好幾位大師級小提琴家的錄音,像 Itzhak Perlman, Jascha Heifetz 和 Anne-Sophie Mutter 的。聽來聽去,覺得 Perlman 拉得太美,不太貝多芬(相信這些詞都不夠音樂,沒辦法,腦子裡正經的音樂詞彙不多,只好湊合了),Heifetz 拉得太快,顯得有些趕,不夠從容。有一種說法是 Heifetz 嫌貝多芬羅嗦,曲子寫得太長,所以才拉得這麼快(道聽途說,並無根據)。我自己認為,還是 Anne-Sophie Mutter 處理得最好。忘了是從哪聽來的了,說貝多芬唯一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簡單,和老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一樣,是不少演奏家剛出道時常選擇的曲目。我手裡的這張盤就是 Mutter 剛出道時的錄音(Anne-Sophie Mutt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Original Release Date: April 22, 1985)。

剛開始聽這首協奏曲時,喜歡第三樂章,為什麼呀,就倆字,好聽。慢慢地又覺得還是第二樂章更好,為什麼呢,四個字,天籟之聲。早先每次聽第二樂章時,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總覺得這首樂曲和我記憶中的什麼東西合拍而引起一種美好的共鳴,可總也想不出到底是什麼。直到有一天我隨手拿起一本《老殘遊記》,讀到“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這一回時,一下找到了這種感覺的來源。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老殘遊記》的這一回在六十年代曾被選入過當時的高中語文課本或閱讀課本。我小時候讀過,其中一段對說書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當時不知有貝多芬,也不知“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音樂感覺。這下密電碼全對上了。

我在我寫的《另類音樂愛好者》裡說過,我聽古典音樂,注重於音樂所渲染的情緒,此為一例。下面是“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這一回的節選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錄音 (Anne-Sophie Mutter)。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干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

Anne-Sophie Mutt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瀏覽(1229) (0) 評論(5)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又一蠻夷 留言時間:2010-03-01 15:09:08
昭君,椰子:
小時候,母親曾給我從頭至尾地講過一遍白居易的《琵琶行》。記得她手裡並沒有書,全憑着記憶,一句一句慢慢地講。當講到“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時,我可以從她的臉上讀出那種無限神往的神情。後來我又讀過《老殘遊記》,就是文中提到的那段;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多夫》,書中在寫到克利斯多夫臨死時的那段對音樂的描寫和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詩句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可惜文革中長大的孩子基本上沒有接觸音樂的機會,在成年之前,這些美好的文字一直找不到他們相對的那一半。真高興我現在有機會能把這些感想寫出來,也感謝你們來這和我分享這些感想。
回復 | 0
作者:椰子 留言時間:2010-03-01 14:19:32
Hi, Man Yi,
Thanks for sharing this music, it is beautiful! The titile you gave it just right on my feeling----天籟之聲!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0-02-26 16:21:23
I just found another video recording of the same concert - so I updated my videos! Now they are working:)!

No, I didn't write those "expert commentary", I have to point out - I ZTed most of it, and added a few of my own opinions. I'll have to make that clear in the original piece.
回復 | 0
作者:又一蠻夷 留言時間:2010-02-26 14:38:20
昭君: 你也太快了,我這邊還在調整格式,你那邊的評論都寫好了。

謝謝你分享你的看法。我剛剛到你那去讀了你的博文,受益匪淺。看來我的評論偏重於感覺且有些東拉西扯(用個好聽的詞叫東西交叉比較),而你的則更有音樂理論基礎。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0-02-26 14:13:24
Like your comments about Perlman and Heifetz's versions of this concerto. I also liked Anne Sophie Mutter's version the best, and have posted her recording at my blog before. Unfortunately the videos were deleted by the poster (maybe because of copyright issues - youtube has tightented their copyright control lately). But still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44801
回復 | 0
我的名片
又一蠻夷 ,15歲
來自: 美國
註冊日期: 2009-10-28
訪問總量: 292,874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