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喜欢聪明人 这是个古怪的问题。要回答它,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聪明人?可大致说成:学习、理解东西快,对人和事物的现状及将来走势判断正确的次数明显地多于其他人的人。 有人可能奇怪:哪个人不喜欢聪明人呢?问题恐怕不是这样直截了当的。有人可能更纳闷:难道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喜欢聪明的孩子吗?难道不是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吗?即使对这一类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也无法说明多数人喜欢聪明人。 这是何意? 有人会论证说,如果远道而来的一个聪明人,大家不都是愿意和他(她)打招呼,聊聊天,时机合适时还会拍拍他(她)肩膀,以示友好,甚至照上几张照片留念吗?而对愚蠢的人的态度则相反吗? 问题不是这样看的。 何为喜欢聪明人?和他(她)在一起学习、工作,对他(她)的聪明从内心高兴。对他提出的许多建议热烈欢迎。若你是他(她)的上司,会给他(她)可能的机会发挥其才能,并给他(她)尽可能好的待遇。若你是他(她)的下级,会极力帮助他(她),为他(她)的成就而高兴。并帮助他(她)达到合理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喜欢聪明人的大致意思。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很多的人都不是真正地喜欢聪明人,更多的时候,喜欢的是不太聪明的人,甚至是愚蠢的人。这种现象在聪明人、不太聪明的人及愚蠢的人群中,应是一样的,至于比例大小,我没作过抽样调查,不好猜。 此话怎解? 第一条,聪明的人一般都不太好管理。这是罗素说的,在哪本书中说的,没时间去查。若聪明人是你的上司,他的许多新奇的点子会令你不太舒服;若为你的下级,他许多时候的举止会不被你理解,他对你的不满会比愚蠢人多的多,因为你的许多愚笨的地方,他一眼就看出来了;而对愚蠢的部下,则没有此危险。聪明的人能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愚蠢的人不能。聪明人一般有个倾向,不善于循规蹈矩,所以不好管理。这是聪明人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你若组织一个旅游团去外地旅游或露营,你就会知道,聪明人麻烦事比较多。 第二条,聪明人的出现及其举动通常显现了他周围人的愚蠢。其他的人岂能喜欢这搅群之马?人类的许多活动都不太需要聪明人的智慧,仅需要愚蠢人的愚蠢就应付了,最多是不太聪明人的小聪明就够了。这个应包括所谓神圣的科学研究中的大部分工作。我这样说,许多科学家们可能抗议。记住:我说的这些是不包括你的那份工作的。这一点就使的许多“老板”只喜欢蠢人。我观察过许多老板。他们在了解到部下的特点后,聪明人基本都走路;不足够愚蠢的人他是一律不要的。 有人在工作中被人另眼相看,马上就断定这是种族歧视。问题不一定是那样的。他连本民族的聪明人都不喜欢,又如何喜欢你?其实,满脑子种族歧视观念的人大都是极其愚蠢的人,所以他只好搬出种族这个帽子来给自己戴上,壮壮自己的自信心罢了。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讲,包括了自认为自己的智力高人一等的研究生院里的状况,但在表现的形式上,略有不同。罗素说过,他不喜欢和维特根斯坦呆在一起,因为维特根斯坦经常使罗素在众面前显得像傻瓜。尽管有的人说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但他的地位应不会超过罗素。罗素为何要这样想呢?我猜想,大概是维特根斯坦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较机灵些(就是现代测试什么智商一类的方面),又很倔。他当年的英语水平不够讨论哲学问题,罗素要和他讲德语,他楞拒绝。这是头犟骡子。罗素属于那种细细地思考,在人面前反应不如维特根斯坦快的那类人。罗素说:“我的德国工程师(指维特根斯坦——笔者注)是个傻瓜。他认为没有经验的东西是可知的。” “我的德国工程师最爱争论,令人厌烦。” 维特根斯坦后来很绝望地说,没有人真正明白他的哲学,很明显,他认为罗素也无法理解他。 有一次,罗素、维特根斯坦和波普三人在一起讨论这哲学问题,后来吵了起来。民间的一个版本演绎成,一个人用棍子打了另两个人,后扬长而去。 贾谊可是因为太聪明而遭难被贬的。后来,汉文帝诏他去长安,认为自己的智力可能超过了他。但一聊天,发现还是差得远了。当即决定绝不让他回京。这就是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来由。当他被发配到当时荒蛮地长沙后,又太“愚蠢”,以致于短寿。 小说《曾在天涯》里的男主人公就是因为妻子太聪明(或是太精明)了,而和她离婚的。那个男主人公一再声称他喜欢小鸟依人的女性,那就是没多少自己的见解,会卖乖且不太聪明的女人。如果那位妻子的原型,看到我的这篇短文,她一定同意我的这个说法。有的女性恨恨地说:“我那样聪明,他为什么不喜欢我?”这是典型的用想当然的前提,推出的荒谬结论。其实正是她的聪明而被某些人所不喜欢。有的先生们可能大叫冤枉。人性就像破碎的火成岩,有多少个面(facet)是很难说清楚的。我这里说的仅是一个侧面。 有人说这是个别的例子。我就是因为聪明才被老板要去的。若你的存在及聪明威胁到他自己(在某些地方,这种情况部分地已被从制度上消除了)或另一些貌似显赫的大人物的地位时,他是否会继续喜欢你是要大打折扣的。就是对某些得过什么大奖的大人物,若你的工作主要是削弱或降低了他当年成就的价值(仅在历史意义上而言,也就是说,你的工作不会影响到他的地位和工资,仅会影响他的成就在历史上的评价),那时再看看他是否还如往常一样喜欢你。若是,那你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圣人。 在普通的环境中更是这样的。古代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其中的“才”是很容易和“聪明”相互转换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大观园中,林黛玉是太聪明了,许多人(包括丫环)都不太喜欢她。而薛宝钗知道何时应显示自己不太聪明的样子,这使得喜欢她的人真不少。连看见她就不舒服的林黛玉后来都有点喜欢她,条件自然是薛别太靠近宝玉就行。那位刘姥姥,可是到处冒傻气,引得众人有几分在天上俯瞰众生的那样心态而有几分“喜欢”她了。 其实,人们喜欢聪明人,只是喜欢和自己利益无什么冲突的、遥远的、抽象的一个符号——“聪明人”。我喜欢聪明人,我还不是聪明人?人们通常这样设想的,尽管这个逻辑明显地不成立。 人们对周围的人,通常是仅喜欢智力不如自己的、但会圆滑地对待自己的人。当然,在许多场合下,仅靠圆滑是无法去掉别人不喜欢你的根本原因的——你比他聪明。若你看到了愚蠢的人得到了提升,而你没有,请不要生气! 在许多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大公司里,许多经理的管理方式大概和黑帮的手段差不多。他们只喜欢比他们傻的雇员,对其他聪明的雇员设法踢出去。就是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大公司里,你太聪明了,你的危险依然存在,只是相对小一些。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明白了这一点,对于古往今来的许多聪明人何以命运悲惨、一生极其痛苦的原因所在就大概清楚了。有人调侃说:“就是因为他们太聪明了,所以才显得愚蠢。”这聪明和愚蠢的内涵是不是有点诡异?你只要把一个人的内在存在和外在表现二者区分开来就不迷惑了。 若你在工作中,被人不喜欢,你是否该想一想,是不是你太聪明了?触动了什么人的敏感神经?所以,人有时必须显示出某种傻气。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大概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冒一定的傻气。当然,傻气怎样冒,这是有讲究的,需要一定的聪明。有趣吗? 若你在工作环境中,后来的人,其资历不如你,甚至他毕业的学校没你的有名声,还可能长相不如你,但他靠聪明,三下五除二而超过了你。他提升的比你快,得到的比你多。有时还成为了你的上司。他能想到的点子,你很少能想到。那时,你在内心里说——不是show off :那小子,真聪明,比我好多了。我真是喜欢他。 若那样的话,你才可算是真正喜欢聪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