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算是出生于教师之家,父亲是教师, 父亲的父亲也是教师, 我也算是执过几天教鞭,有过为人之师的经历. 一生竟有一半是在学校度过的,社会关系也多不离学校, 与老师的关系, 与同学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 虽说自己总希望所有关系都往朋友的方向发展, 事与愿违, 与老师的关系总逃不过自己敬而远之老师的套路,与学生的关系逃不过别人敬而远之自己, 只有与同学这种相对平等的关系还算是保留长久. 在中国, 师道总被赋予一些非现实的理想化特征.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无端的为教师添了许多子女和根本无法承担的责任. 又譬如, “为人师表”,完全不切实际的给教师安上”模范”, “表帅”的美名, 使为师之人不得不在”高尚”的云端, 孤独的端着架子无所事从, 失缺许多场合为 ”普通人” 的乐趣. 所谓“师道尊严”,枉求人们无条件的尊重教师, 服从老师的教训,但实际的道理是: 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的人, 我们应该崇尚真理. 其实,说这些古训毫无道理, 也不尽然.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古训的发源是有特定环境, 特殊原由的, 它们多起源于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无论思想界,还是文化界空前绝后的繁荣时期, 那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称得上”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时代. 几乎所有瑰丽绚烂的中国文化都起源于或追溯于那个年代. 那是完全可以与璀璨的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时代.就象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古希腊文明, 西方文明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也很难想象离开了诸子百家思想,中国文明会是什么样子. 那时诸子百家带领着他们的”弟子”游学各国, 自由地传扬他们的学术道理.所谓” 弟子”, 那时的先生的确承有父兄的责任,他们同行天下, 实践他们的学术于衣食住行, 老师的言行是为学生之榜样.弟子尊从先生的教诲, 传承从先生而来, 由一代代弟子发杨并光大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师生体系不难看出父学子承的实质, 所以师生关系内含的父子关系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的师生模式已完全非同于两千年前.首先, 师生同行同住, 游学天下传扬自己的学术已完全没有可能.现代学生与老师的接触仅限于学校与课堂. 学生基本无法了解老师的德行。其次, 老师传授的多是书本上的知识, 鲜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人类知识也积累了几千年, 现代教育已不可能是个体行为, 它被一种叫做“学校”的事物所代替。 学校是有固定校园, 相对固定的教师体系, 绝对流动的学生队伍组成。 教师的职责仅限于传授某一领域非常成熟的前人传下的知识。教师的优劣也只限于他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否高明。 所以, 古今教师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角色定位有很大不同,古代教师首先是思想者, 其次才是学术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的人格光芒四射,让人无限崇敬向往。 而在现代这种知识大爆炸年代, 知识被切割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块块死气沉沉的数字与文字, 分配给不同的教师。 生生地把“传扬人类文化”这一神圣而又充满魅力的职业演变为乏味无趣的工作。 这样评价现代教师也有失公允。 要想为师得魅力无穷也不是不可能。 首先要胸中富有积蓄。 你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你要传授的那一领域, 丰富的知识内涵和触类旁通的融贯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 还要有如簧的巧舌。 要把枯糙无味的知识讲述得象音乐篇章中的华彩片段一样高潮不断, 非凡的表达能力是必要的, 这是教师职业特有的发挥创造力的地方。 教师传扬的知识并非教师所创, 但教师传扬知识的方法却是教师创造的。如果, 教师能在课堂上短短一到两小时里把课上得神采飞扬, 教师一职的魅力就不乏体现了。 其三, 如在学识渊博并口如悬河 之上,外添堂堂的仪表, 所谓“为人师表”的理想就不远了。 干净的仪容,整洁的 衣装, 以及优雅的谈吐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个人修养。以整洁示人是文明社会起码的礼貌。我想行容 卑琐的人是不宜做教师的。 自然,教师并非都得一律长得气宇轩昂,风度非凡。 丰子恺曾经在浙江美校师从于李叔同和夏丐尊两位先生,一位教他美术和音乐,一位教他国文。 他在一篇杂文中这样描述他的两位恩师,一位是西装革履的翩翩公子, 一位是长袍马褂的好好先生。一位是不言而威的严肃的父亲似教育, 一位是毫无矜持的温和的母亲似教育。 他们风格迥异,但同样的才道,同样的魅力无穷。其四, 教师肩负社会和历史的责任,如能适当地把握他的精神风采,将不太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感染给学生,师道就达到了让世人乐道的境界。 就近代教育而言, 民国时期的教师素质普遍高于建国以后,早年教师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社会地位较高,经济状态优越,他们是有条件维护做教师的尊严和实现教师的理想。自从胡适等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以后, 国民教育逐渐走出私塾,新式教育如雨后春笋,办学校也成为有识之士为改造社会最常采用的举措。我曾经去南京的“晓庄师范”参观 (见“看山河-独游南京”), 感叹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人性化和平民化。晓庄师范的理念是能培养出具有“康健的体魄, 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 艺术的兴趣, 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那时,学校是青年人的精神家园。 受聘于学校的教师,既经历过旧私塾的国学熏陶,又深受新式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满怀着教育为治国之本的理想, 踌躇满志,殷勤施教。奉献他们的青春才华。 而建国后前三十年,教育既不具有早期贵族化的精致, 也没有民国时期平民化的理想, 可谓文教衰落。 人类知识被无情的禁锢,被荒唐可笑地马列庸俗化,而研究传扬知识的自由也被最大程度的限制。教师队伍鱼目混杂,良莠不齐, 教师素质普遍低下。很多教师本人都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只因所谓根正苗红,便堂而皇之得拿起教鞭,理直气壮得误人子弟。而很多教师, 象我的大姨, 民国时期女子师范毕业生,受过旧学(早年私塾)新学的教育, 解放以前已在小学任教多年,却因为成分问题被剥夺做教师的权力达三十年。 大姨文笔清丽,一手蝇头小楷隽美挺秀,在我所受的五年小学教育中,就没有碰到一位老师有那样的国学功底。很难想象在学校里能碰到有陶行知“晓庄师范”那样理念的教师。他们都不知被赶到那里去了。而建国后的后三十年, 教育逐渐被官方产业化, 教师也慢慢被演变为商人, 兜售非他所有的知识, 实在面目可憎。所以, 现在再论“为人师表”就不仅仅是不现实, 而是荒唐可笑了。 师道的最高境界是与学生亦师亦友。尽管对亦师亦友无限向往,但总觉得它有一种不识人间烟火的仙味,虽常津津乐道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逸事,但也理性的知晓现代社会这样的机缘微乎其微。我虽说一辈子遇到的老师不少,但让我发展出友谊的无一例。自己从不是一个好学生,自然难得老师的赏识,竟 也没遇到一位集人品,学识,趣味于一身让我钦佩折服的老师,倒尽是互相看不上的境遇。说起来有点遗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