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曹操和袁绍的潜意识和志向 人只有在特定的时候,他才说真话。他的话反映了他的潜意识。 曹操和袁绍当初是盟友,最后是敌手。那么,二者的潜意识和志向是什么呢?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公”是指曹操。当初,袁绍和曹操一起发兵。袁绍问曹操:“如果事情不顺利,你想依靠什么呢?”曹操反问袁绍:“你的高见是什么?”袁绍说:“我南面依托黄河;北方有燕代的屏障。拥有胡人的士兵。向南去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曹操说:“我依靠天下的智力,用道义作后盾。没有做不到的。” 这里,曹操和袁绍当时是朋友。彼此是在谈心。所以,他们的话表达了他们真实的想法。其中的潜意识表达得很完全。 袁绍说他的依靠是地理上的优势。另加上他拥有游牧民族的士兵。幽州粮多和兵多。这两项,袁绍都没提,唯独提游牧民族的士兵。游牧民族的士兵几乎都是骑兵。这对汉人的步兵是很大的优势。所以,袁绍专门强调这一点。这个优势,使袁绍出可攻;退可守。至于将领们的智力如何,袁绍一点都不关心。他认为:自己去统帅他们就足够了。着反映了袁绍内心深处极高傲的想法。 袁绍认为自己的智力足以应付天下,无需利用别人的智力。他对他手下的将领和谋士们的智力也不感兴趣。而士兵,基本就是像物一样供驱使。在这个意义上讲,袁绍所依靠的就是和别人斗力。 而曹操所说的依靠是:利用天下人的智力,再加上道义的力量。至于物质方面,曹操根本没提。在曹操的潜意识中,有了智力,物会自动得到。所以,曹操依靠的是和别人斗智,而不是斗蛮力。曹操这里不是说自己的智力不够,而是要多利用天下人的智力。着反映了曹操极广阔的胸怀。 二人的潜意识不同,自然导致他们行事方式的根本不同。 袁绍上述的话应是他获得了幽州的控制权后讲的。他完全靠自己的政治上的影响力而获得了当时最强势的一州的权力。许多的将领和文人都蜂聚而来。袁绍认为自己的智力无人能比,因而,任何对他不顺从,表示高傲的人都会被袁绍厌恶。曹操对袁绍的评价是:“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曹操说袁绍志向远大,而智力不足。他又根本没有兴趣利用别人的智力。 以后的事实完全反映了袁绍的这一点。那个对游牧民族羌人战法相当熟悉的将领麴义在界桥,利用羌人的战术,利用汉人强大的弩机和欺骗术,一举摧毁了公孙瓒强大步骑结合的部队的进攻。这打垮了公孙瓒的自信心。这对于袁绍最后彻底击败公孙瓒起来关键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将领,一定有某种高傲之气。后来,麴义恃功骄恣。袁绍不能容忍,就把他杀了。若是曹操,则绝对不会杀这样的将领。袁绍对于他极有远见的谋士的意见,根本不用。最后彻底失败。 曹操主要的意识是设法利用别人的智力,所以,他能容忍别人的骄横。只有少数文人,曹操认为对他没什么大用,那些人又来烦他,他才杀了他们。曹操连袁绍门下投降来的人的意见都大胆利用,才一举消灭了袁绍的势力。 一个人的潜意识,会决定了他的未来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