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主席引用韓愈詩賞析 《中國網絡民評官百人團》石三生 在《某大法師詩<選擇>解讀》發表後,顧曉軍先生又做了文外的解讀。次日,就看到海外某大師旗下刊出了《巨變中的選擇》。 這應該算是回應吧?本想繼續探討,奈何其中涉及的忌諱太多,自己一時還不能或不便說。故借欣賞胡錦濤主席在中美戰略對話開幕詞中引用的韓愈詩,算是對《巨變中的選擇》的繼續解讀吧。 眾所周知,在剛剛過去的中美第四輪戰略對話,儘管有陳瞎子事件攪局,還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上一年對話,因美方拿艾未未之流的人權問題作梗,導致的成果甚微形成截然相反的對比。為什麼中美雙方的對話陣營沒什麼變化,而且都恰好突發了全世界為之矚目的“人權事件”(去年是艾未未失蹤八十一天;今年是陳光誠逃進美使館)。對話的結果會如此懸殊呢? 從戰略的高度,自然有許多的解讀。但石三生還是願意從胡錦濤主席在開幕式致辭中引用的一句唐詩來探討中美對話的因果。 就胡主席引用的韓愈詩:“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他本人的意思是“時不我待,必須奮發進取。”儘管有“歌詩合為事”而作之說,無論胡主席自己的詮釋還是別人旁觀,韓愈此句用在此處並不恰當。且不說中美都是有着“悠久”歷史而且都希望江山永固,就中美戰略對話來說,已經成了一個長效機制。又不是轉瞬即逝,何來的時不我待呢?故此,石三生認為胡主席此時引用唐詩,應該別有深意。 不用說,中美對話的芳菲苑,取意或許來自唐詩,但一定不是來自“百般紅紫斗芳菲”。這對一個對外宣示團結和諧的政黨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果然是出自韓愈詩,叫“知春苑”或許更恰當。再者,四言唐詩絕句前是鋪墊,後才是主題。引用他人詩句的妙處,一是省略許多的累贅;二多是借重言外之意。就《晚春》四句詩的完整意境來說,不論是從韓愈本身就是一個政治人物,還是言詩明志,都不在“斗芳菲”上。正所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天地悠悠,大自然本無所謂朝夕。更何況花開花落,花落結果,這都不過是應時的境界。在《晚春》中,“斗芳菲”不過是在烘托“作雪飛”。一濃一淡間,述說着詩人年過半百,知天命而察世理的練達。 胡主席主政十餘年,喜怒不行於色,就連他的講話也因過於呆板而被謠傳譏諷甚多。從他的“不折騰”到“和諧”,從口頭上的勵精圖治到現實中的“滿目狼藉”。韓愈詩,其實唯有後一句才最能體現出胡主席的理念和意境。在一個奼紫嫣紅的絢爛世界中,楊花、榆莢其實是寂寞的,甚至於入詩都很寡淡,連韓公也只好“惟解漫天作雪飛”了。然鬧中取靜,於絢爛中守住一份平淡。不為虛名動,不為小利爭,在這熙熙攘攘的人世間,有幾人能做的到呢? 觀胡主席在緊隨其後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的講話,並沒有引用什麼唐詩宋詞。可以想象,這“芳菲苑”中的斗芳菲,應該不是為了在美國佬面前賣弄一下中國的古文化。別說是洋人了,唐詩意境,即便是國人,看得懂文字也未必曉得其中的韻味吧?對牛彈琴的目的,不就是要藉機說給國人聽的嗎? 既然如此,除了楊花、榆莢的無才思。我們還能從主席的引用詩中看到什麼呢?果然是吟詩喻志的話,主席又想告訴世人一個什麼概念呢?胡錦濤主席當真會是一個不在乎青史留名、不在乎之後“洪水滔天”的人嗎? 在讀過《晚春》詩之後,就需要審視一下韓愈其人了。 韓公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歷朝盛譽甚多,尤以廢眾說的蘇東坡碑文為最。其云:“匹夫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歷唐貞觀開元而不能救,獨公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豈非參天地而獨存者乎?” 吟韓詩的胡主席,會不知道東坡碑的嗎?獨獨選了韓愈詩寓意,又豈能沒有“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之志? 若說之前,主席的確是以這樣的面目示人;那麼,在王立軍之後,我們不應該對他做一個重新解讀嗎? 【石三生 2012年5月18日 延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