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好喻
udn 格友高山清水龙女,在小肉球文黄岩岛的争执--中共好像比较理亏,针对另位格友的文章回应,作出她的文章回应。她在该则文章回应中说∶
中国人犹如漓江的水鸟,主人扼绑它的脖子,只让它去水中捕鱼,等捕完了,才赏它一条鱼,水鸟於愿足矣,中共给人洗脑的技术,世界上,没有哪一国比得上,很多中国人都被他严重洗脑了,这个洗脑就是奴役,让你失去自我,一切只为国家(共党),所以我说你是受害人,不忍心骂你了。你没有世界观,满脑子里,只有一个中国,要强要大,不顾一切!
小肉球很久以前就写过文章介绍鸬鹚,不记得是不是在 udn,但记得俺完全站在动保人士的角度去看渔民驱役鸬鹚为自己捕鱼。俺从来没有想到拿鸬鹚来比喻被中共洗脑、沦为此寡头独裁极权打手的大陆同胞。
经高山清水龙女如此一讲,俺幡然醒觉鸬鹚的比喻诚乃绝妙好喻!
冯京与马凉?
两岸网友纷纷将鸬鹚称为鱼鹰,著实把小肉球搞胡涂了。例如∶
桂林漓江 鱼鹰捕鱼(台)--桂林漓江的奇山秀水有如一幅绵延不绝的画卷,遇龙河则是漓江的支流,两岸的山光水色、田园美景、媲美漓江,被誉为小漓江。搭竹筏游遇龙河及观赏「鱼鹰捕鱼」已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来来往往的渔筏及改造後的观光竹筏穿梭於河中,河水清澈,竹筏、渔夫、鱼鹰的倒影依稀可见。
广西漓江∶鱼鹰捕鱼成风景(陆)--广西桂林漓江上,鱼鹰在捕鱼。漓江旅游业的发展为鱼鹰找到了新的出路,游人与鱼鹰合影留念、观看鱼鹰捕鱼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别样风情,以此取代了延续了数千年的鱼鹰捕鱼传统生产模式。
鸬鹚是鸬鹚,鱼鹰是鱼鹰,两者相差不小!
鱼鹰
鱼鹰,又名鹗,学名 Pandion haliaetus,英名 osprey,科学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鹗科/鹗属/鹗种。
(维基图片)
鱼鹰外形威猛,爱好自由,不合群,不易受人类驱役,喜爱广阔水域。捕鱼方式与鸬鹚不同,在空中盘旋,俯冲入水,以利爪抓住鱼类,然後迅速飞离水面。
大陆的鸬鹚
鸬鹚,学名 Phalacrocorax carbo,英名 Common Cormorant,科学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普通鸬鹚种。
鸬鹚生活比鱼鹰靠近水,经常潜泳,非常合群,经常并列飞行,飞行高度不若鱼鹰,捕鱼方式是从水面潜入水中,以双足驱动身体,以鸟喙衔住鱼类 ,然後冒出水面 ↓
人类能够驯养鸬鹚,在鸬鹚颈部绑绳,驱使它们出去捕鱼∶
训练捕鱼时,需用莎草、藁草或别的草茎做成的圈环(也可用特制铜环)套上鸬鷀颈上,使其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当鸬鷀每次捕到大鱼时.取下鱼後应喂上1条小鱼以资鼓励,使其多下水捕鱼。开始训练也可先用很多的绳子缚在鸬鷀的脚上,绳的另一端缚在河港的岸边,把采鸬鷀到水里,叫鸬鷀入水捉鱼,等捉到了鱼, 驯练的人,口里发出特别的叫声,将鸬鷀叫回岸上来,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後,再赶到水里去,叫它去捕鱼。 这样天天训练,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用一苹小船,让鸬鷀站在两边船舷上,再把船摇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赶下水去捉鱼。这样训练一个多月,就可以完全驯服,听渔人指挥。(维基百科)
广西漓江的观光特色
http://www.guilintour.net/jingqu/lijiang/35.html
广西漓江(上图)以鸬鹚捕鱼闻名,蔚为地方特色,成为漓江旅游卖点。在广西,渔民捕鱼乘竹筏,并非渔船。
http://www.url.com.tw/writter/?p=5838
↑ (上图)红圈即为漓江渔民绑鸟颈的线圈,令鸬鹚能吃小鱼,不准吃大鱼。
漓江最後的“鱼鹰” 游人怀缅∶ 在中国用鱼鹰捕鱼至少可以追溯至距今约2000年的东汉早期,曾是中国江南地区较为普遍的渔猎方式。随著生产技术的日益发展,延续了数千年的鱼鹰捕鱼传统生产模式正为渔网、电力捕鱼等方式代替。在广西桂林漓江上,用作捕鱼的鱼鹰也正演绎著命运的绝唱。可喜的是,漓江旅游业的发展为鱼鹰找到了新的“职业”,游人与鱼鹰合影留念、观看鱼鹰捕鱼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别样风情。(新华社)[按∶反对叫鸬鹚为鱼鹰!]
鄱阳湖积极发展鸬鹚观光
江西余干县向省政府申报的鄱阳湖渔民「鸬鹚捕鱼」民俗,2010年获得江西省政府批准,登上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干县认为渔樵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鸬鹚捕鱼是人和自然的完美杰作,是渔樵文化里面的一个有特色的重要内容,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鄱阳湖畔余干渔村风情鸬鹚捕鱼项目的抢救、挖掘、传承和保护,有著重要意义。
↑ 中国南方水乡均饲养鸬鹚,上图为鄱阳湖的渔民与鸬鹚。不过,近年来大陆的电鱼器、超声波捕鱼机很猖獗,饲养鸬鹚者已大幅减少。此外,请注意江西鄱阳湖的渔民乘木制小船捕鱼,与广西漓江渔民的竹筏不一样。
还有一件怪事,小肉球面对难解之事,很想知道答案。上头不是说,江西余干县为鄱阳湖鸬鹚捕鱼民俗向江西省政府提出申请,已核准列入省级文化遗产名录了吗?可是格友 Reed 姊今年访问过江西,在本文文章回应(标题「鄱阳湖的渔民与鸬鹚」,2012/05/25 14:21 )说∶
这回在鄱阳湖畔住民宿,早晚都拍了许多渔民眷养的鸬鹚,据当地人说都是外来的渔民。
鄱阳湖渔船满载黑鸦鸦一船鸬鹚去打渔
但是这些渔民竟然都是外地来的渔民!
这是怎麽一回事?既然都是外来渔民跑到江西余干鄱阳湖演出鸬鹚捕鱼秀,鄱阳湖已无本地渔民驱鸬鹚捕鱼的文化习俗,那麽,就不能称做本地固有文化了,该民俗已随时代演变而消失,对不对?
洞庭湖的两型鸬鹚
湖南省洞庭湖拥有非常广大的鸬鹚群,不过,湖南省似乎不像江西省那样促销洞庭湖的渔民驱鸬鹚捕鱼习俗。洞庭湖的鸬鹚多属野生,虽然仍有部分渔民保留著传统的鸬鹚捕鱼方式。因此,洞庭湖的鸬鹚分为两种∶(1) 自由人型 (2) 农奴型。
(自由人型鸬鹚)
这些是洞庭湖湿地的鸬鹚,它们没有主人,捕鱼捕给自己吃。
(农奴型鸬鹚)
这些是洞庭湖鸬鹚湾的鸬鹚,一排排乖乖等候各自的主人渔船来到,有点像富士康工厂的工人吧?
洞庭渔歌鸬鹚湾∶近年来,由于洞庭湖鱼类资源锐减,捕鱼已不能维持生计。村庄风景秀丽, 城区较近,渔民们纷纷改行开起了农家乐、渔家乐等歺馆饭店,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南洞庭、西洞庭一带名声远扬。剩下的几户渔民,依然继承着祖宗传下来的捕鱼方式——鸬鹚捕鱼。在渔村外一处小河湾里,常年栖息着上百只鸬鹚,人们称此处为鸬鹚湾。鸬鹚随主人早去晩归下湖捕鱼,基本上是朝九晩五,俨然如当今的上班族,更象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洞庭水军。
洞庭湖的渔民挽歌∶美丽的洞庭湖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船为家,以水为岸,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由于岸上没有房、家里没有地,甚至没有户籍和身份证明,被称为漂泊在洞庭湖的“天吊户”。
洞庭湖的老渔民和他养的鸬鹚
2009年2月,湖南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洞庭湖区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下发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洞庭湖区的渔民全部都上岸定居了,渔民们的命运从此被改变┅┅他们告别了漂泊的船,走进了温暖的家,这些曾经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天吊户”不仅拥有了户籍,也开始了居者有其屋的幸福生活。随着渔民解困政策的逐步落实实施,已惠及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在内的1.3丌户渔民家庭4.5丌渔民。
但是,洞庭湖的渔民也有一些忧虑。今年68岁的渔民龙定安喂养了6只鸬鹚,20多年来,龙爹的鸬鹚每天可捕获几十斤鲜鱼,将鱼挑到街上就可以换回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自从有了电捕鱼后,他的鸬鹚再也很难捕到鱼了,为此,龙爹一气之下卖掉了所有的鸬鹚。家住南洞庭湖畔的周民华夫妇今年都已满了70岁,老俩口在洞庭湖捕鱼40多年,经历了许多有趣味的故事,他说80年代的时候捕到一两百斤一条的鱼根本不稀奇,现在完全变了。现在用的渔网网眼非常细,将丝网遍布湖面,曲曲折折的丝网绵延数百米,这种 “迷魂阵”,无论大鱼小鱼,一旦钻到阵中,都很难逃脱。了解,现在,南洞庭仍有许多非法电捕鱼者仍然在用电打鱼,“大家都晓得这是违法的,但是就是没人管!”说起这些现实的问题,周爹总是无奈地叹息。
台湾的小肉球
咦?台湾有「小肉球鸟」!俺这台湾人竟然莫宰羊,还需要逛大陆网站才知道。下文转转载於大陆新三才网,俺把简字换成繁体--这个小肉球鸟的个性还真有点像小肉球人呢。
飞羽乐园─茶腹鳾∶
茶腹鳾不太怕人,因为它有一身好功夫,是个“武林高手”;它能飞檐走壁,倒挂金钩,头下脚上,倒行逆啄,不但万无一失,还一气呵成,动作迅捷、灵敏、轻松;一般镜头不易拍到,人称“鸟中壁虎”是也,常单独或成对出现,“艺高人胆大”的捕捉昆虫。
←不怕人的小肉球
←小肉球吃虫虫 ←随遇而安
这样有趣的鸟儿名叫茶腹鳾(或茶腹「 」,发音ㄕ),是台湾唯一一种鳾科鸟类,属於一般留鸟,更有人昵称它为「小肉球」![按∶]
←胖嘟嘟的小肉球
*特异功能:茶腹鳾不像啄木鸟苹会由下往上爬;它能横冲直撞的正著来、倒著去、上下左右围著树干转来转去快速奔跑,悠哉悠哉的表演攀爬功夫,比啄木鸟有办法的太多,是最高段的爬树高手。
要观察热爱“颠倒爬”的茶腹鳾,可到台中鞍马山跟武陵农场,那里的族群多,拍摄成功的机会高,因为这位超难对付的小鸟动作快、身型小,很快就会消失於人们镜头中。
*羽色外型:茶腹鳾小小苹胖胖的,体长约 12~14 公分,常在中高海拔的林地中上层出没,喜欢在大树树干上,头下脚上的扭腰抬头、悬吊奔走,它们移动的方式既神奇又帅气,是台湾本地具有名气(与人气)的“特有种”,列属保育级。
观察它的面部有一道延伸至颈侧的黑色过眼带,细细长长的并不太宽,使它的表情看来灵活重於剽悍,除了飞羽、尾羽都是黑褐色之外,它的腹面淡黄(橘)、背羽灰蓝,还满好看。
←注意黑色过眼带
此外,茶腹鳾公母同色,型态相仿,幼鸟体色则如成鸟羽色退色一般,毛色相对浅、暗,不及成鸟显眼。
*「鳾科」鸟类:鳾科鸟类具有强而有力的足爪,就像茶腹䴓的脚趾前三後一,後面脚趾的爪子特别的长,使它不需借助尾羽支撑,即能在树上抓攫蹦跳,快速奔跑,如履平地一般。茶腹鳾具有“鳾科”鸟类的身体小、头大」、头颈短、尾巴也短的「圆滚滚」特色。同时,它「嘴长而尖,脚短爪硬,善攀援树木」;因为它嘴直、坚利,很适合啄食,杂食性的它们是以啄食树上的昆虫和植物种子维生的。
*鸣声与习性:茶腹鳾很吵[按∶],是一种能制造出很多声音的鸟类,是种静不下来,嘈吵的鸟类,除了它因觅食需要,会在寂静的高山茂林里发出“啄、啄、啄”的敲木头声音剥树皮找虫外,它还很爱唱歌;繁殖期常在高枝鸣唱,自喉咙里发出“菊、菊、菊”;“匹、匹、匹”;“叽、叽”;“笃-笃-笃”的声音,声音嘹亮、悦耳。
平常茶腹鳾喜在针、阔叶混合林中,也在浓密草丛间活动,但它本身健腿、利嘴、短羽,善跑不善飞,却聪明非常!例如茶腹鳾会把外壳坚硬的果实先“楔”在树的一些缝隙内,然后才用坚硬鸟喙把坚果慢慢打开, 动作有序,摄食从容,同时它们喜欢在洞里筑巢,也会利用人工巢箱,还会储存食物度冬(难怪它们常常忙的跟什麽似的。区区一苹小鸟竟然有储蓄美德啊)。
*前面说过茶腹鳾聪明,光在泥土封巢的智慧中便可体现出来;因为雏鸟孵出後,它们仅是将泥土剥掉一些,方便亲鸟出入喂食,一直要到雏鸟真正可离巢了,亲鸟才会将泥土衔走,让雏鸟在洞口活动。
补述∶茶腹鳾的学名是 Sitta europaea,英名 Nuthatch,是广泛分布於欧洲及亚洲等地的小形雀鸟(爱尔兰除外),科学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鳾科/鳾属/茶腹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