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华人孩子的长处往往是在读书上,而社交能力一般不是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社交圈子一般比较窄,一方面跟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些关系。但孩子要在美国社会立足,社交能力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孩子在十二三岁时,最容易受到所谓peer pressure 的影响,因为这时正是他们开始寻找自我的时候。在他们的心目中,同龄人对自己的认可和接受是非常重要的。这种peer pressure 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因此这个年龄的 孩子也最容易出现所谓的“逆反期”。如何正确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选择和交往合适的朋友,让他们不受到来自夥伴的不良影响是父母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 我的大儿子十三岁了。他从小在社交方面就不是很能干。这倒不是因为他不开朗,
不喜欢交朋友,主要还是跟他的注意力方面的缺乏有关(有ADD 的孩子一般比较容易冲动,有时这种自我控制的缺乏可能会让别的孩子不太自在,而且他们对一些微妙的社交规则,如别人的身体语言等也不大注意,所以在社交方面表现比较“不灵光”)。我们在这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如让他参加各种有组织的运动啊,参加课外活动啊,等等。这些当然有帮助,但他在小学头四年里换了三次学校(请看我在“美国教育的因才施教”里的详细描述: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8106),而且每个年级的同学都不固定,这对他交朋友非常
不利。加上他从小就喜欢数学科学,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有时和同学说起这些他
感兴趣的话题,别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种种原因之下,很长一段时间他
一直没有比较固定的朋友圈子。一直到四年级时,他被选到我们学区的一个self contained gifted program,这个班上的孩子都是从学区的各个学校经过严格的选拔的,智力和他相仿,兴趣也和他相投,加上这个班是单独编制(不象其他的班级每过一年就要打散重新组合),这种“稳定性”使他的社交能力进步了很多。但因为这个班是在学区中心的一个学校,班上的孩子住的都很分散(不象一般的学校,班上的同学一般都住的比较近),所以除了在上学时能够和他们来往以外,其他时间和他们保持经常的交往不是很容易。而且,五年级毕业后,他们各自回到自己所属的初中。这个班上分到儿子那个初中的只有三个男孩子,而且初中的班级都是不固定的,所以他在这个班上交的几个朋友,到了初中就没有多少机会再保持来往了。 所幸的是,儿子上的都是提高班(honor class),班上的同学基本上比较固定,加上他和几个朋友都是管弦乐队的成员,这样他上初中后,朋友倒多了起来。今年他开始对AMV感兴趣,花了很多时间编辑下载的动画片,配音乐,然后贴到YouTube上。
这个新的爱好让很多同学觉得他很酷(他的同学在七年级的年级同学册上写道:"You are the coolest Chinese kid I know"! "You rock!”)。他看了可真开心。上了八年级以后,他被选入Advance Honor Math 班,班上囊括了这个年级最好的学生。儿子很快和他们年级数学第一名,一个波兰孩子Konrad 成了好朋友。Konrad 的父母是我认识的非中国人中对孩子的教育最上心的(他们也是第一代移民,十几年前从波兰来美国读书的 ,所以和在这里的波兰人对孩子教育的理念很不一样)。他在业余时间经常去西北大学的Center for Talent Development 上提高班,今年暑假里还上了一门算学分的几何课,打算上高中时几何免掉。儿子几次考试都比他略少几分,於是开始把他作为追赶的目标,经常跟我们说起他和Konrad 之间的竞争。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主动要求明年去西北大学考SAT,还要求也去西北上统计和几何课。 Konrad 和儿子一样,对机器人也很感兴趣,今年九月他和他弟弟,我儿子和另外一
个朋友组织了一个团队,参加First Lego League 的比赛。每周末这四个孩子在我家聚集,设计机器人,研究图书馆的能源利用效率等等,非常开心。离比赛还有一个月,他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十四个mission 的一大半。我作为他们这个团队的“教练”,当然也得陪着他们,给他们出主意,帮他们找资料,联系去图书馆现场勘察访问,虽然很花时间,有时也很累,看到他们信心十足地憧憬过关斩将进入“World Festival”的样子,我心里非常庆幸儿子找到了和他兴趣相投,对他有积极的正面影响的朋友!希望他们的友谊能够长久! 当然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也不是说所有华人的孩子在社交方面都有欠缺,但总的来说,因为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这方面可能需要帮助的地方要多一些。家长如果能够在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给他们一点"extra push",帮助他们交到合适的朋友,对他们将来的成长会很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