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反抗壓迫手記  
面對壓迫,我們別無選擇  
https://blog.creaders.net/u/2032/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高天闊海
來自: 來處
註冊日期: 2008-11-13
訪問總量: 1,422,725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歡迎轉載!請註明作者與首發網站。
最新發布
· 《我的父親母親(母)》讀後
· 國家的敵人?——《天安門流亡者
· 詩人與哲人——讀《徐志摩書信集
· 華人與美加政治——美國總統“辯
· 重讀《棋王》
· 諾獎得主批評西方國家的挺哈運動
· 局內人的視角——讀Unveiled
友好鏈接
· 椰子:椰風陣陣,思緒如河
分類目錄
【隨筆】
· 《我的父親母親(母)》讀後
· 國家的敵人?——《天安門流亡者
· 詩人與哲人——讀《徐志摩書信集
· 華人與美加政治——美國總統“辯
· 重讀《棋王》
· 局內人的視角——讀Unveiled
· 奧杜邦:環保先驅vs.鳥類大敵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紀念
· 言論自由的烈士——讀《儲安平與
· 李翊雲Dear Friend 讀後
【中國歷史】
· 國家的敵人?——《天安門流亡者
· 詩人與哲人——讀《徐志摩書信集
· 華人與美加政治——美國總統“辯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紀念
· 言論自由的烈士——讀《儲安平與
· 永不熄滅的星火——讀Sparks
· 毛主義的幽靈——我看美國挺哈學
· 幽靈之城的歷史——讀《北京零公
· 誰殺了袁崇煥——讀金庸的《袁崇
· 落葉要歸根,誰說的?
【讀書】
· 《我的父親母親(母)》讀後
· 國家的敵人?——《天安門流亡者
· 詩人與哲人——讀《徐志摩書信集
· 重讀《棋王》
· 局內人的視角——讀Unveiled
· 奧杜邦:環保先驅vs.鳥類大敵
· 言論自由的烈士——讀《儲安平與
· 李翊雲Dear Friend 讀後
· 以筆為刀——讀Knife
· 永不熄滅的星火——讀Sparks
【北美社會】
· 華人與美加政治——美國總統“辯
· 諾獎得主批評西方國家的挺哈運動
· 局內人的視角——讀Unveiled
· 奧杜邦:環保先驅vs.鳥類大敵
· 李翊雲Dear Friend 讀後
· 以筆為刀——讀Knife
· 毛主義的幽靈——我看美國挺哈學
· 人類的終結?——再讀《人類簡史
· 《帶翅膀的種子》讀後
· 落葉要歸根,誰說的?
【詩】
· war or peace
· 柿子(英詩漢譯)
· 走向2024
· 再讀北島
· 談論海子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 blues for a late friend
· 等待戈多
· 鍾情正在我輩——讀《納蘭詞集》
· 寇恩的渴望
· 博爾赫斯詩三首
【翻譯】
· 諾獎得主批評西方國家的挺哈運動
· 柿子(英詩漢譯)
· 博爾赫斯詩三首
· 坐九路車到紅海灘
· 譯詩:而死亡必無力統御
· 譯詩:某夜我出門
· 譯詩:三個朋友的寓言和輪唱
· 斯瓦辛格:致我的俄國朋友們
· 暴君的脆弱——斯大林專家細論俄
· 焦慮六論
【第三視點】
· 諾獎得主批評西方國家的挺哈運動
· 當胡適遇上哈馬斯
· 以巴衝突與有思考的立場
· 安息吧,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
· 孤獨之病——觀《伊尼舍林的女妖
· 鴉片戰爭: 一個神話
· 普京:一個瘋子?
· 斯瓦辛格:致我的俄國朋友們
· 兩種疫苗:打疫苗的中西對照
· 非理死釘主義
【反壓迫】
· 國家的敵人?——《天安門流亡者
· 諾獎得主批評西方國家的挺哈運動
· 局內人的視角——讀Unveiled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紀念
· 言論自由的烈士——讀《儲安平與
· 以筆為刀——讀Knife
· 永不熄滅的星火——讀Sparks
· 毛主義的幽靈——我看美國挺哈學
· 落葉要歸根,誰說的?
· 《周處除三害》的啟示
【中國社會】
· 《我的父親母親(母)》讀後
· 國家的敵人?——《天安門流亡者
· 詩人與哲人——讀《徐志摩書信集
· 華人與美加政治——美國總統“辯
· 2024年6月4日:六四35周年紀念
· 言論自由的烈士——讀《儲安平與
· 以筆為刀——讀Knife
· 永不熄滅的星火——讀Sparks
· 幽靈之城的歷史——讀《北京零公
· 《帶翅膀的種子》讀後
存檔目錄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2/01/2019 - 02/28/2019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2/01/2011 - 12/31/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7/01/2009 - 07/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4/01/2009 - 04/30/2009
03/01/2009 - 03/31/2009
12/01/2008 - 12/31/2008
11/01/2008 - 11/30/2008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昂山素姬的四個人生
   

過去兩天,我居住和工作的牛津那一小塊地方就像被施了魔法。昂山素姬女士就住在馬路對面的聖修學院;她近半個世紀前讀大學的時候就住在那兒。周二是她67歲生日,她得一些家人和朋友舉行了一個歡樂、隨意的聚會;今天(譯者註:周三,6月20日)牛津大學依據拉丁傳統,在這裡舉行了年度榮譽學位授予儀式。

這次的歐洲五國訪問標誌着昂山素姬第三個和第四個人生之間的轉折點。她的第一個人生是作為緬甸獨立英雄昂山將軍的女兒而成長。兩歲的時候,父親被刺殺;她依然記得他在她頭上插花的細節。先是在緬甸,後來在印度,母親養育了她,且對她有決定性的影響。她同時受到東方的佛教和西方的英語語言傳統的教育。

昂山素姬的第二個人生開始於1964年在牛津。之後的24年裡,她先後作為學生、兼職教員、全職母親、家庭主婦和我的同事及朋友邁克爾艾里斯(聖安東尼學院西藏與希馬拉雅研究學者)摯愛的妻子。她的這個人生充滿了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他們常常在灰色的天空下,在他們家那幢十九世紀高大的被紫藤爬滿了的房子附近那些寬大而沉寂的街道上散步或騎車。那些街道一直到24年後的今天她才得以再次見到。

她的第三個人生開始於1988年春天在牛津家中接到的一個電話。這個電話導致她回到仰光照顧生病的母親。然而當她在仰光接受同胞們的籲請把自己置於那年夏天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領導的位置時,她的命運由此改變了。第三個人生里昂山素姬的大部分時間只是堅持着:獨自一人被軟禁在大學路54號她母親留下的那幢日漸破敗的別墅里,讀書、收聽BBC(英國廣播公司)國際新聞節目、保持身體健康和精神專注。

在2010年11月她從軟禁中被釋放出來之後到這次凱旋的歐洲之旅之間,昂山素姬的第四個人生開始了。她認為緬甸新總統登盛——該表揚的要表揚——決定開 放政治的舉措值得信任,於是冒險進入由現政權決定遊戲規則的議會政治領域。在計劃中的2015年大選到來之前的這些年對於緬甸將是困難的過渡期。這是一個 滿目蒼夷的國家,在經濟、教育或醫療等方面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無序管理,其軍事力量根深蒂固,其內種族矛盾嚴重到讓南斯拉夫的問題相比之下成為小問題,其若 開邦省已經爆發了由種族-宗教矛盾導致的暴力衝突。這種情況下,她的國家民主聯盟必須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起來。他們還不能忽視這個國家的一個強鄰——一 個緊張的、極權的中國——的威脅。

毫無疑問,妥協和失望不可避免會出現。在馬克斯•韋伯著名的區分中,知識分子的“良心準則”至少會和政客的“責任準則”攪和在一起。像尼爾森•曼德拉從監獄中湧現,像捷克不同政見者瓦克拉夫•哈維爾如坐在火箭上一樣直奔布拉格城堡,67歲的昂山素姬面臨着從政的無期徒刑,不論她是反對黨領袖、總統還是年長的婦女政治家。時間,在被軟禁時曾經看來無休無止的資源現在被無情地切割成半小時的會議和半分鐘的面談。


將來總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為昂山素姬剛剛開始的第四個人生編年、評估和給予公正的評價。今天,在這個陽光普照的轉折點,讓我們停留片刻,回顧一下她第三個人生——過去24年——的成就。要很好地回顧需要理解;而要理解是什麼已經為她在歷史書中贏得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我要點明以下三點:


首先,昂山素姬自己的話說了很多,不論是軟禁時用筆寫下的(間或寫在傭人身上的筒裙邊上而偷帶出大學路的房子),還是近來用嘴說出來的。她 最好的文字,九十年代的經典文章、《免於恐懼的自由》、BBC里斯講座(去年通過視頻發布)、上周六在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獎獲獎感言,都可以和哈維爾最好 的文字比肩。這些文字傳達出一種既是政治的也是精神的和文學的感性。雖然她在里斯講座中爭辯說:政治自由可以建立在內在的、精神自由的基礎上;但是在她的 第四個人生中,她在精神、文學和政治三者之間的平衡將不可避免地轉向,就像發生在哈維爾身上一樣。


其次,她的勇氣:純粹而簡單簡單而純粹的勇氣!這種勇氣,缺了它就沒有自由,是一種稀有、珍貴和難得的美德。大家都說,她被軟禁的最初幾年是最困難的時期,被迫和年紀尚幼的孩子分離、與世隔絕、內心尚未被佛教冥想訓練解放出來。但是,正如她自己用維多利亞時期英語輕描淡寫的口氣所說的,“我生性倔強。”


第三點也是不常被注意到的昂山素姬生活和工作的一個特徵:融合東西。比如她諾貝爾演講中,使用了許多舊式的、文學性的、幾乎是 英國人的措辭如“地球上其他的地方”、“我們的一些戰士犧牲在崗位上”、“完美的和平不屬於這個世界”。然而緊接着,她深入反思佛教的六苦諦(相當於受苦 之意)和對個人生活與政治的影響。在昂山素姬身上,東方與西方不是並列關係,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真正的融合。


牛津大學發言人用西方古老的語言拉丁語致辭並授予昂山素姬東方之星榮譽博士稱號。昂山素姬在她個人化的和令人感動的回應中說:大學教育最佳的狀態是培養“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的精髓的尊重”。


在相對衰落的西方需要學會和強勁復興中的東方和平共處之際,這一點尤其重要。昂山素姬最喜歡的英國作家之一魯德亞德•吉普林寫過一句名言:“但是這裡沒有東方也沒有西方……當兩個強壯的男人面對面站着”。用在昂山素姬身上,我們必須修改為“而這裡既有東方也有西方,當一個強壯的女子面對將軍們和全世界”。


{作者:提穆西伽騰,本文發表於2012年6月20日英國衛報}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