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海德格尔的眼光与良知 海德格尔,是德国的”萧何”,Well, sort of。但他比中国的萧何差。中国的萧何, 是用人上的自我矛盾,海氏,是自身行为,光辉与恶劣并行,价值与丑陋齐起。但 在自相矛盾的人生上,两人一样。 他是一个自相矛盾很深的人。当下世人评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多数会推 维特根斯坦。但很少人会不承认,海德格尔起码屈居第二。 海氏当年为了争一个大学助教的职务,写下了”存在与时间”,名噪一时。随后加 入纳粹党,升至校长。最后被起诉,禁教,又辗转复教,最后到退休,走完了一段 曲折荣辱的惨淡人生。海氏死于1976年,他一生最大的学术成就是什么?为什么还 有这么多哲学家,尤其在欧洲大陆,崇拜他? 在他逝世前三年,他接受了BBC的一个采访。当记者问他,”现在科技发达,机器轰 鸣,社会蒸蒸日上,您怎么会认为有问题?”海氏回答说,”问题就在“科技发达, 机器运转正常”的本身!”要理解海氏想表达什么,必须对西方文化2500年来,有 个”浓缩”的理解。这一条线,贯穿西方文化和历史,始于哲学,经过科学,又回 到哲学,完成了一个思想进化发展的周期。 它开始于前苏格拉底时代,对”存在问题”的讨论。如,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为 什么存在?等。在个讨论继续了百年之后,没有结果。到了苏格拉底三师生时代, 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起,他们将关于世界”为什么?”的问题,转变为”世界 是怎么样?”的问题。既,由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一”,转为将世界分成”多”, 然后在其中找寻”真假”的问题。自然科学从此萌发(亚氏亲躬开始自然科学的分类 学),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大爆炸。 再回到这个转变的意义上。苏氏三人其实在这个转变时,本质的问题,是将人类的” 价值标准”,他们自己也未察觉,转变了。当人们的注意力在对世界为整体发问, 既“存在问题”,世界是被当为”一”来看待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二者是” 天然”的配合默契。这时的价值观,自然是道德的”善”为第一哲学,如苏格拉底 所认为。 对世界的注意力转变为”多”之后,人类掉进了追逐“真假”的世界纷纭现象的迷 宫,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大规模地出现之后,从牛顿开始。人类生命的整体,“小一” 的一次性,也被耗费在无穷无尽的逻辑链条的图解中。作为万物灵长之首的人的整 体性,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和唯一一个价值,“善”(如中国古代一样),也被撕 裂为碎片,成为”多”,所有人性原来最终的定义,也随之慢慢丧失。 感观的刺激,渴求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知识的增加,榨取资源,争夺石油,污染 环境,大气转暖,都为了满足人的肉体欲望。如此循环,越走越远。人类被自己的 欲望主宰,被科学技术主宰,尔虞我诈,战争不断,这就是2500年来至今的西方历 史的一个主要方面。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又说,”智慧 出,有大伪”都是看到了人类实用技术发展的危害和诱惑,劝人类”出世”。都是 要人类不要醉心于”多”,不要分心。要集中在“一”上,既,寻”道”,这个” 一”的意义。可谓中西英雄所见略同。 西方在这股儿道上一路黑走过来,到黑格尔时,是“黑到底”了。第一个哲学史起 来反叛黑格尔的是他的同胞哲学家叔本华。不过他是从方法上反对黑氏的辨证法, 是要用他自己发现的“意志”来代替,所以他的反叛的意义有限。真正提出要对人 类存在的价值全面重新考虑的,是丹麦哲学家克尔郭凯尔。郭氏从生活的角度,信 仰的角度,写了大量的文字,主要著作“Either Or”来表达他对世界的感受,反叛 西方2500年来的理性传统。因此,也可以说,西方世界追求自然科学真理的道路, 本质上是人类理性发展终极必然出现的困惑和尴尬。这一点苏格拉底三人2500年前, 不可能认识到。古希腊人2千多年前种下的转变价值观和探索世界方法的“苦果”, 开花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了。人类还没有准备好,所以近百年来世界一直无所措手 足。 真正明确开始检讨人类的这条理性道路,回归和复苏人类的根本社会道德,善,的 价值,起于海德格尔。海氏开始是胡赛尔的学生。胡赛尔继承布朗塔诺从中世纪挖 掘出的“意向”的思想。胡氏开创了现象学的研究领域。现象学的意义,在于从心 灵的角度,“整体地”处理人类“普遍存在”的感觉经验。这个整体性,启发了海 氏,虽然他未懂得老师在发展现象学时,在处理“经验的形式与内容区分”方面曾 经犯的错误。海氏又受克尔郭凯尔的影响,将现象学的整体思想与古希腊的存在问 题的探索结合在一起,重新提出“存在问题”,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他开创的 “存在主义”- 别于现象学,虽然自己不承认 - 的矛头指向西方社会个人价值的迷 失,科技的发达,腐化的市场效应,大众迷恋拳王与歌星等,一系列的他所见的人 类堕落现象。他认为哲学家的义务,是重新使人类回到古希腊对存在问题意义的研 究,既,“一”的研究上,对大众来说,就是重拾起道德的最高目标,“善”,创 造人类的理想社会。 海氏提出了问题,但并没有完成。自己反而始终沉浸与存在问题的“开始中”。海 氏认为,研究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人的存在”开始研究,然后最终完成于揭示 世界的存在本质。可惜的是,他或者没有能够力看到下一步如何揭示世界存在的本 质,或者沉迷与人类的存在心理研究(开始偏离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他始终没有继 续超前迈出下一步。尽管他的“存在与时间”明确是应该有第二部,而只有第一部 出版了。该书出版时,海氏只有37岁,正值风华正茂。在他之后的萨特,继承了海 氏研究人的存在的哲学传统,继续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哲学,发展了心理学与哲学 混合,这一后来正式登台的“存在主义”世界思潮的开始。 恢复和继承哲学史上研究“一”的哲学传统,完成海氏所提出的目标,就是范例哲 学的任务。范例哲学的根本意义,是将人类对“多”的研究,重新牢牢地套在对 “一”研究之下,重申人的根本价值,重新理顺人类自然科学和人类道德的关系, 人类理性和人类悟性的关系。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提醒人类控制自身的欲望和知识 的关系如何正确的处理,以致不落入追求欲望琐碎“多”中之一的陷阱中 - 这就是世 界的“大一”和每个生命“小一”,天然和谐的真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