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职业是农民,他不识字,也就无法读闲书。一句:吴妈,我想和你睡觉,太土太俗。按莫大师的话说,阿Q没文化,要换成徐志摩,我是天空一片云,估计吴妈早已溶化在那片浪漫的云中。不过,我觉得,徐志摩太诗人,又有几人能达徐志摩的境界。如果是爱看闲书的阿Q,来句:北方的河,流到第三帝国,用精神分析引论,从窗外看到射雕英雄,那就是鲁迅全集中的我,估计那吴妈也能随了阿Q。不无正业的闲书看多了,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和人说话时容易找到共同点,可以和姑娘谈金庸,和小伙谈琼瑶;和学数学的谈精神分析,和学新闻的谈暗物质,和学天文的谈猴的进化----,显而易见,知道的太多,反而把最主要的忘记,大概也是一种悲哀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古人为读书找的最好借口。这自有颜如玉,就是不是满篇都是,而是藏在某个地方,黄金屋也然。所以在读书时,重点就是要读那玉,和黄金。少年时读书一直按此方法,常常是一目十行地找玉和黄金,一旦发现,再细嚼慢咽慢慢地品。那本如何炼钢铁的书,看了不止一遍,除了写作文常用的保尔那段人生名言外,通篇也就记得那块玉----冬妮娅的的灰眼睛,不只一次细嚼的结果,也私下认为只有那一段最精彩。真是想不明白那保尔是怎么想的,那么好的姑娘,姑娘的父母又对他那么好,又有阿Q一辈子的梦的机会,这大概也就是自己不是钢铁的原因。至于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的理解,在旅行中读书,旅行长见识,读书长知识,也就有了游学一说。万里路肯定是有,万卷书肯定是没读过。以前经常出差旅行,不可能在拥挤的车厢里手捧一本《美的历程》,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取而代之的是常常是手拿一本火车文学。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经常出差的朋友,应对西村寿行这个名字不陌生,他的书属于非常畅销的火车文学,基本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的书摊都有他的作品,后来因为过于暴力和色情,被公安部列为禁书,禁书某种意义上就是畅销书,其实西村寿行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偶像派作家,唱着啦呀啦,《追捕》中,酷酷的杜秋就是由他想象创作出来。海明威用猎枪给自己来了个痛快,而西村寿行让酒精慢慢地吞噬掉自己。
就个人来说,四大古典名著,让我按喜爱顺序排位,最喜欢读的是《水浒》,其次是《三国演义》,再次是《红楼梦》,末位的是《西游记》。《西游记》是上初中时读得,那还是竖版繁体,读懂没读懂,囫囵吞枣读了一遍,也就读过这一遍。儿时对那些妖魔鬼怪的神话故事,挺有兴趣,尤其是那七十二变。等大一些,本身就不是很喜欢神话故事,也就开始觉得故事编得落套,老是不死的大圣最终都能发现降妖的办法。也真难为吴承恩,竟也想出如此多的精彩斗法招数,不过作为一部神话小说,里程碑式的巨著,在世界范围内,也鲜有出其之右者。《红楼梦》绝对是一不朽传世文学巨著,要不然也不会为此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红学,就连刘姥姥吃个鸽子蛋,也写的如此声香鲜活。曹雪芹早生了两百多年,如在时下,不知莫先生会不会有既生言,何生芹的感慨。《红楼梦》可以说不朽,不知十年之后是否还会有人津津乐道于《丰乳肥臀》。既然有如此高的评价,为什么只排在顺数第三,因人而异。一直到高中才抽空第一次读,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印象不是很深。工作以后,曾静下心,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细细地又读了一遍,说实话,印象还是不深。此书人物,历史,社会,诗词歌赋过于博大精深,如果读懂了,看明白了,留有印象,我也就成了红学专家。至于那《三国演义》,断断续续读了好几遍,在中国,只要是会说话的,就能说一说的三国故事,三国的人物,不用我来提醒。三国排第二,是因为所述之事离我们有点远,总是庙堂之上,将帅帐内,说的是神。相对来说,《水浒》讲的是贩夫走卒,泼皮无赖,市井之间个人恩仇,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林冲的逼上梁山。三国中荆州,为什么重要,估计没几个答出。同样是说英雄,《水浒》说的是人,这也就是排第一的原因。具体不记得读几遍,但一些细节都能记清楚,一个武松脱铐拳,就根据书中几句,比划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