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超越左右的博客  
參考消息  
https://blog.creaders.net/u/6115/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超越左右
註冊日期: 2012-04-02
訪問總量: 2,202,349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黃奇帆:縣長和企業家都不要碰的
· 國務院研究室司長:深刻認識中國
· 饒漱石之妹饒玉蓮:功臣饒漱石為
· 廬山會議前後毛澤東與彭德懷鬥爭
· 江青辯護詞《我的一點看法》全文
· 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十屆三中全會上
· 毛澤東皖南事變後致汪精衛親筆信
友好鏈接
· 阿唐:阿唐的博客
· 落基山人:落基山人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金復新:金復新的博客
· 益友:益友
· Huahua:Huahua的博客
· 南來人:南來人的博客
分類目錄
【時事述評】
· 智圓行方:高速公路收費黑洞為何
· 山哥博客:當今中國的四個社會階
· 那小兵: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十個主
· 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走中國特色
· 胥志義:認錯是改革的前提
· 回頭看,一部分人是這樣先富起來
· 胥志義:國富民窮的惡性循環
· 中國如何走出官民皆貪的死路
· 喻培耘:敬重王岐山 看衰偽反腐
· 中國國情最新數據
【時政建言】
· 黃奇帆:縣長和企業家都不要碰的
· 大梅沙創新論壇系列訪談之二:任
· 大梅沙創新論壇系列訪談之一:王
· 學者致信習近平:政治走出叢林
· 袁隆平真言:中國最大的劫難已無
· 蕭功秦:我看憲政社會主義
· 孫錫良:一個民間版“養老保障體
· 高居矛:探索重建社會主義的新模
· 于建嶸向習提出10條建議引發網絡
· 相曉冬:新民學社諫言重新評價文
【人物史事】
· 饒漱石之妹饒玉蓮:功臣饒漱石為
· 廬山會議前後毛澤東與彭德懷鬥爭
· 江青辯護詞《我的一點看法》全文
· 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十屆三中全會上
· 毛澤東皖南事變後致汪精衛親筆信
· 一青博客:毛澤東至死不願平反彭
· 權柄兩朝定亂三度 葉劍英的處世
· 鄧小平陳雲極力阻攔為高崗平反
· 落基山人博客:為趙本山說句話
· 揭秘 100年前光緒皇帝在北大的講
【人文思考】
· 許紀霖:中國未做到文明崛起
· 中國人的10大矛盾行為,你有沒有
· 王貴成:中日國民素質僅僅才30年
· 人生到頭一場空,真看破的有幾人
· 馮學榮《民主之後會發生什麼》
· 陳破空:駱家輝評中國人?信不信
· 袁隆平真言:中國最大的劫難已無
· 邱震海:列舉中國人“不成熟”的
· 歷史留給中國的十四大特色
· 中國人如何走出五千年走不出的怪
【文革歲月】
· 紀坡民:關於廬山會議政治風波的
· 江青在打招呼會議期間召集的十二
· 胡鵬池:毛澤東為什麼要打倒劉少
· 閻長貴、王大賓:從四川“揪回”
· 武健華:葉劍英汪東興密談處置四
· 陳永迪:我參與的揪彭德懷行動
· 高文謙:評說晚年周恩來
· 韓愛晶:毛澤東主席召見五個半小
· 吳法憲談“楊、余、傅事件”
· 吳法憲談武漢“七二O事件”
【六四風波】
· 採訪蘇曉康
· 無法容忍,鄧小平和趙紫陽六四攤
· 陳翰聖:趙紫陽和鄧小平分手的真
· 趙紫陽《關於“六四”事件的自辯
· 趙紫陽錄音回憶六四內容簡介
· 鮑彤在學潮和動亂期間言行的交代
· 採訪鮑彤記錄稿
· 採訪鮑彤談“秦城交代”
· 周舵:血腥的黎明·續篇:逃亡、
· 六四人物素描:中共六大元老
【傳統文化】
· 項觀奇:我們需要個真正的一個人
· 楊奎松談辛亥:政治變亂未必使社
· 趙楚:關於憲政的常識思考
【地產專題】
· 徐奎松:拿什麼拯救中國房地產業
· 蔡慎坤:德國政府為什麼要抑制房
· 胡溫惡政:全國6800萬空置房
· 中國城鎮化的副作用:農民變貧民
· 沈曉傑: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 老熊:習近平會解決老百姓的住房
· 趙曉:中國樓市像日本崩盤前 房
· 許小年:如何看清變態房價
· 環球網社評:房價狂漲嚴重挑戰中
· 郭一平:高房價不降中國必亡
【胡溫十年】
· 袁隆平:中國最大的劫難已無法避
· 李正平:上屆十年的反思?
· 頑石:強烈建議中央將溫總樹為官
· 胡溫惡政:全國6800萬空置房
· 沈曉傑: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 郭一平:耍流氓式的改革,是一種
· 網友論溫家寶的政績
· 扶桑:縱觀歷史14億人口的中國需
· 郎咸平:溫家寶帶給中國的8大危
· 浩瀾:審薄,胡溫惡臭習近平是好
【習李新朝】
· 煙灰:習近平究竟能不能、想不想
· 落基山人:老習的中庸之道走的如
· 張宏良:農民工欠薪問題還要等待
· 學者致信習近平:政治走出叢林
· 三中全會的意識形態分析
·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
· 頭暈腦脹:全面評讀《三中全會公
· 紅色中國時評:李克強究竟說了些
· 深藍:習陛下的博士論文和三中全
· 安瑪:薄案未能遠去,當局憂心民
【薄公專題】
· 沒有薄熙來這樣的黨員,共產黨會
· 違背良知突破道德底線審薄讓中國
· 韓德強按:薄悲劇的文化總根源正
· JIIL:俄羅斯普京成功了,中國普
· 爆料:薄熙來是如何得罪同僚們的
· 呑拿魚:薄熙來在獄中受到“優待
· 安瑪:薄案未能遠去,當局憂心民
· 知行:分蛋糕的薄熙來與做蛋糕的
· 武兵:冷眼看薄案
· 單于:他從大連經商務部到重慶一
【人物訪談】
· 原副總理紀登奎夫人王純訪談錄
· 採訪蘇曉康
· 吳敬璉:中國社會矛盾到了臨界點
· 彭光謙少將接受新華網專訪 透露
· 景玉川:知情者談饒漱石
· 楊繼繩:高崗秘書談“高崗事件”
· 杜明明、徐慶全:田紀雲談1992年
· 當事人評述:還原鄧小平阻撓改革
· 高伐林:丁凱文答問林彪案
· 地方官員揭賣地財政:像辦印鈔廠
【異國風情】
· 國務院研究室司長:深刻認識中國
· 劉應傑:深刻認識中國與日本發展
· 陳海之:日本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對
· 新加坡民主的光芒照大地
· 中美比較之不同之處與相同之處
· 王江雨:“新加坡模式”深思明辨
· 中日差距:日本有多少世界第一?
· 謝韜:民主的陷阱——從印度之行
· 俄羅斯人民為什麼愛戴普京?
· 鄭永年:新加坡模式的經驗及其啟
【雜七雜八】
· 老中醫的臨終饋贈
· 精彩段子:採訪遇上這大爺 黨媒當
· 蘋果日報:周永康現任夫人北大畢
· 歷史上真正最長壽的人是他:竟然
· 今年高考得負分的作文
· 男子報警稱電死外星人 官方查看
· 婁曉青:中國或率先打造核動力轟
· 朝鮮戰爭中蘇聯援助中共的武器裝
· 糖尿病奇方 治療尿毒症的特效秘
· 中草藥徹底治癒糖尿病30條
存檔目錄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潘培新:一份關於瑞典社會主義模式的內部報告
   

   《陳獨秀研究簡報》編者按: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思想界比較活躍,同時也有反對所謂"精神污染"和"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干擾,其表現之一,就是國家領導人和學術界見斯大林-毛澤東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對歐洲社會民主黨的執政業績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楊啟先先生《一篇遲到的考察紀要》就是這時"活躍"與"干擾"的產物。該文在本刊(27-28合刊)發表後,又引起許多讀者對西歐社會民主主義的興趣,似乎可以成為我國改革的目標,也是陳獨秀晚年追求的理想。於是要求了解更多的信息。為此,這裡摘發潘先生在1988年12月16日全國政協學習委員會上的內部報告,供參考。 在執過政的社會民主黨當中,執政時間最長(達半個世紀以上)、執政的成績最大的,是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簡稱瑞典社會民主黨。

    以下是報告全文:

    如果回顧一下歷史,那麼,對瑞典模式的態度可以有這麼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50、60年代,國際輿論對瑞典模式大唱讚歌。人們讚嘆瑞典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認為它在經濟、政治體制方面都是很成功的,對它充滿了羨慕之情。笫二階段是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後半期石油危機以後,那時大談瑞典模式的是瑞典國內、外的保守勢力。他們把高稅收和低效率說成是瑞典模式的集中表現,於是瑞典模式就從榜樣、楷模,變成了危險的東西,可怕的東西。第三階段是80年代中期以後,瑞典經濟復興了,它的低失業率(達到2.7%),低通貨膨脹率(達到3.3%)和經濟穩定增長率(接近3%),使它成了調整和發展的樣板,瑞典模式又一次成為國際輿論注意的中心。那麼,這一次與以前兩次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不但美國學者重視瑞典的經驗,特別是正在進行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也以積極的姿態來看待瑞典的經驗。

     當今瑞典這個國家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瑞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瑞典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半部的一個小國,人口約840萬,國土面積在歐洲居第四位,僅次於蘇聯、法國、西班牙,它等於兩個英國本土那麼大。它有有利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很豐富,有鐵礦,總儲存量是40億噸,居歐洲的第二位(也有說是第三位)。含鐵率達60-70%,是世界上最富的鐵礦之一。此外,還有鈦、鉍、鈾、鎢、銅、石油等等。森林覆蓋面積占陸地面積的57%,蓄材量約25.7億立方米。水域也很發達(水域面積達到了38,000多平方公里,全國的湖泊有92,000多個)。在19世紀末,它是歐洲最窮的國家,經過百餘年的奮鬥,今天它是歐洲最富的國家之一,在經濟上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展到一個具有先進的工業、科學技術的發達國家。現在除阿聯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少數石油生產國之外,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西方各國多年來是名列前茅的。據1982年8月世界銀行公布的報告稱,瑞典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3,520美元(當時美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2,950元),比美國還高,在美國、西德之上,在歐洲,在瑞士之下。目前產業工人的月工資是2,000美元,教授的工資是4,000美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別墅住宅占40%左右)。在瑞典,可以說消滅了貧困,瑞典人過的是豐衣足食的日子。三大差別已接近消失。1986年婦女的平均壽命是80歲、男的74歲,在世界上僅次於冰島人和日本人。就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來說瑞典也是名列前茅的,據前幾年的統計每三個人有一輛小轎車,四分之三的家庭有汽車,每四個人有一部電話,每十個人有一艘汽艇(瑞典的島嶼很多)。

  瑞典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比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多四倍,出口多九倍,瑞典的機械設備甚至高出14倍,它的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瑞典的工業企業92%都是私營的,但與其它西方國家不同,它有一龐大的公共部門。比如說教育、保健以及其它社會領域都是掌握在國家的手裡。瑞典的國有化並不高(將近10%)。所謂公共部門是包括全部的公用事業,公共運輸,大部分採礦,煉鋼,造船業,一個最大的銀行,以及一個由每個部門行業參加的全國企業委員會。從能源供應、電信聯絡到幼兒教育、醫療護理等方面都是公共部門,職工達140萬。每屆瑞典政府都進一步擴大公共部門的範圍,現在它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中最大的公共部門,占瑞典國民收入的65.4%(英國占47%,美國35%)。長期以來社會民主黨在教育、衛生、環保和社會福利等方面不採用市場經濟的辦法來管理,而是由公共部門來管理。它的教育制度全部是綜合性的,男女合校,沒有私有的,衛生事業也沒有私有部門。

  美國《幸福》月刊所列的世界500家大工業企業中有22個瑞典企業,這對於人口只有800多萬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20世紀初的瑞典工業部門普遍存在一種企業家精神。許多世界著名公司都是在這一時期創建的。瑞典的富裕日益依賴於大康采恩,19家重要企業的職工占全部工業職工的比例從1978年以來從13%增為近40%。前些年在國際化口號下,瑞典的某些大康采恩通過大量購買企業而大大擴大了它們的國外組織,現在國外子公司所僱傭的人員達到了約60%。電氣行業裡面最成功的康采恩,除掉瑞典的通用電器公司以外,還有盧克斯電器公司,1984年末它通過購買意大利的扎努西公司和美國的懷德聯合工業公司而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埃里克松電話公司1987年春季為接受法國的康采恩電話設備總公司而同西門子公司和飛利浦公司進行了成功的競爭後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電訊公司之一。現在已有65個國家建立了這家公司的AXE電話中心。在汽車工業方面它有了沃爾沃公司,這是瑞典最大的工業企業,還有薩布——斯卡尼亞公司(也製造飛機),它在美國銷售的汽車多於國內。製造軸承的SKF康采恩,在瑞典以外銷售額約占95%。它成功地抵禦了日本在歐洲的攻勢。瑞典在國際上有名的其它企業還有好多,這裡不一一列舉。所以"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認為,在經理人員的才能方面瑞典應當列為首位,其次才是美國、日本、西德。該機構認為不僅因為他們的語言知識,而且也因為他們更多地是從長遠考慮問題,而優於美國人。瑞典的工業一直面向出口,它有着傳統的自由貿易的政策。它是在小小的國內市場上成長起來的。現在,大企業的銷售額有70%到90%是在國外實現的。

  瑞典的合作社運動早在1850年就出現了,1899年成立了全國性的合作社組織,目前全國有137個基層消費合作社,瑞典的合作社遍及全國各個角落,涉及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從食品、服裝、日用品一直到石油、化工、住房建築、旅遊服務,無所不包。瑞典全部家庭的一半以上是消費合作社的社員。中央消費合作社的組織在全國擁有1,800個銷售點,通過這些銷售點銷售進入國內市場的全部商品的20%,與私營企業積極地進行競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的農業合作社,瑞典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只占3.8%,而從事農業加工、儲存和食品生產的人員則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多三倍。瑞典供應自己的食品是綽綽有餘的。糧食、肉類、油類的生產有30-50%的剩餘。這樣,蘇聯波羅的海幾個加盟共和國同它一比就差遠了,蘇聯非常羨慕。它的農業基礎是11萬小家庭農場,所僱傭的農業工人只有12,000人,主要的重擔是落在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身上。他們在自願及經濟核算的基礎上全面合作,成了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面。農場主生產糧食和飼養牲畜。加工及銷售由合作社來進行。每個農場主可以同時參加幾個合作社,比如說,種子合作社、奶業合作社、林業合作社等等,但誰也無權掌握合作社,更不能操縱經濟大權,因為合作社推行的經擠政策是由社員自己推選的領導機構制定的,因此意見分歧不大。合作社聯合成十六個部門組織,這些組織參加了瑞典的農場主聯合會,國家同農場主聯合會協商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信貸和稅收等方面的重要問題。在國家和合作社之間簽訂經濟合同。國家在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的利潤或降低消費者的支出的時候,才對價格的形成進行干預。這時國家往往要從國家預算當中拿出數十億克朗用來補貼。國家正是用補貼來"管束"大農場主,它的政策是支持小農場主。

  瑞典重視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文教的發展。瑞典屬於歐洲第一批消滅文盲的國家。早在1842年它就通過了一項法令,創立了公立的初級學校制度。這個法令要求瑞典的路德教國家教會的每個教區(瑞典95%是基督教徒)至少有一所永久性的學校,教區應當為所有兒童免費提供教育。在20世紀初,他們已經把國家預算的10-12%用在教育上。科技方面的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2%。1987年對科研與發展的投資突破了占國民生產總值3%的大關。
 
    第二,瑞典是社會民主黨執政最穩定的國家
   
    簡單地介紹一下它的政黨制度和社會黨實力。20世紀瑞典的歷史同瑞典社會民主黨是分不開的,瑞典社會民主黨創建於1889年(就是第二國際成立的時候),經過1917年的普選,第一次參加政府,1920年單獨上台執政,這在西歐、北歐是比較早的。後來十幾年瑞典的政局動盪,到1932年社會民主黨再次上台後,連續單獨或聯合執政長達四十四年(中間只有一百天的中斷)。1976年至1982年其它三個非社會主義政黨執政,它成為在野黨。到1982年又重新執政一直到今天,經過了1982的選舉,1985年的選舉,又經過1988年的選舉重新執政。所以,瑞典是社會民主黨執政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

  瑞典的社會民主黨同其它的社會黨一樣,信奉民主社會主義,提出四大民主,即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國際民主。就國內來說,瑞典社會民主黨標榜三大民主即三大目標。從瑞典的歷史來看,也可分三個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20年代,它是爭取普選權和代議制,實現所謂政治民主的階段,30年代到60年代是創建福利國家,爭取社會平等(所謂社會民主)的階段,70年代至今,則是爭取擴大經濟民主的階段。

  瑞典各個政黨主要的分歧是在國內問題上,在國際問題上他們是比較一致的。政黨的格局相對穩定,壁壘分明。有五大政黨,兩大集團,早在20年代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格局。根本原因是各個政黨代表着不同階層和集團的利益,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信仰、主張和政策,這五大政黨是溫和聯合黨(原名保守黨)、中央黨(代表農民利益的,原來它叫農民黨)、人民黨(就是自由黨)、社會民主黨,共產黨,現改名為左翼黨(共產黨人)。前面三個叫非社會主義集團,後面兩個稱之為社會主義集團,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社會民主黨雖長期執政,但它在議會當中很少占有絕對多數,所以在多數情況下,它不得不依靠別的政黨的支持,有時靠左,有時靠右,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靠着左翼黨的支持。共產黨在議會當中議席不多,僅占5-6%,但它在兩大集團力量對比中相當重要。左翼黨在建立無階級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等問題上與社會民主黨有原則的分歧,但在國家干預經濟問題上比社會民主黨激進,在福利政策、一般經濟政策上,經常與社會民主黨一致,因此在大多數問題上,社會民主黨可以得到左翼黨的支持。其它黨內部也都有分歧,在右翼聯合執政階段,分歧不少,只是在反對社會民主黨搞社會主義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

  瑞典人比較關心政治,參加政黨的比率較高,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10%的選民是"無黨派人士",90%的選民都有政治傾向。

  社會民主黨(在1984年)在全國有284個支部,黨員人數達123萬多人, 占瑞典840萬人口當中的14-15%還強,占成人當中的20%。除黨員之外,它還擁有大量的追隨者和擁護者。近十年來,其它政黨的追隨者的人數在減少,唯獨社會民主黨的追隨者在不斷增加。

  瑞典工人階級組織程度較高,它有422萬勞動力,占總人口的一半,產業工人有300萬,體力勞動者90%都參加了瑞典工會聯合會,白領人員另外組織"中央職員組織",有70萬人。瑞典的中央工會聯合會是最大工會組織, 有25個分會,250萬會員。30多年來,每次大選,70%的產業工人是投社會民主黨人的票的,它是社會民主黨的堅強後盾。在大選當中,工會是利用它的廣泛的基層組織,動員工人投社會民主黨的票,並給予經濟資助,不少工會會員是集體參加社會民主黨的,多數的社會民主黨領導人是在工人運動當中湧現出來的,二分之一的社會民主黨議員是出身於產業工人家庭,三分之一的議員本身過去就是產業工人,這個比例比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比例都大。

  除了工會之外,社會民主黨還建立了自己的青年組織、婦女組織及其它組織,包括勞工與人民運動,全國領取撫恤金者組織,全國房客協會、人民之家以及規模巨大的工人教育協會等等。瑞典是一個各種社會團體眾多的國家,幾乎每個人都參加了不同的協會、俱樂部、學習班等等,這些團體經常舉行聚會、郊遊或其它活動。

  第三、瑞典是"典型的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的概念並不科學, 因為它使國家的階級性質模糊不清,但它早巳在歐洲成為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是泛指西歐及其它地區實行了社會福利制度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基本內容是:在混合經濟的制度下,由政府來推行"充分就業"、"公平分配"、"社會福利"等政策,以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貧困、不平等之類的"弊病"。所謂充分就業、公平分配和社會福利政策,實際上就是國家通過就業政策、分配政策、稅收政策對生產、分配、消費的一種干預,而"福利國家"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社會福利政策。所謂"混合經濟"就是在所有制形式上, 實行國家、合作社、私人等經濟並存,以私人經濟為主的制度。在分配上,保證資產階級的應得利潤,又堅持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民社會福利制度,從而儘可能緩和勞資矛盾,謀求兩大階級之間的"諒解"和"共存"。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堅持市場競爭的原則, 國家主要是通過財政和稅收的政策調劑社會需求的辦法來促進和調節經濟的發展。既要鼓勵經濟競爭, 國家在必要時又要對經濟進行合理的干預。

  在瑞典,國家掌握有5%的工業企業,國營經濟支配着基礎設施的要害部門,但絕大部分的企業是歸私人和合作社所有,一方面是強大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廣大的勞動群眾,國家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各種不同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從以下四方面來看,瑞典在福利國家當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按"混合經濟"的定義,瑞典的各項有關指標在所有福利國家中都占首位。比如私人企業在生產領域當中占90%,比奧地利(是70%)、英國、法國、意大利(是80-85%)都高, 國家干預方面,在分配領域內,各類稅收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其它的西歐國家是35-40%,還有其它的許多方面,就不詳細談了,這是瑞典福利國家的第一個特點。

  瑞典福利國家第二個特點是較低的失業率,特別是50、60年代實現了充分就業。戰後以來,瑞典政府保證失業率不超過1-2%。據官方的統計,繁榮時期失業率在1.5%,危機時期不超過2.5-3%。這個失業率與30年代它在蕭條時期的25%相比, 與戰後西歐危機時期較高的失業率相比,它都是最低的。

  第三個特點是"收入均等化",就是拉平各個社會集團的收入和使全體居民保持較高的生活水平,用重新分配來為社會服務,主要是通過稅收前的保險轉移、累進稅和各種轉移收入來實現收入均等。比如收入在12,000克朗以下的,在稅收後可以獲得新的8-10%的收入,而收入在60,000克朗的則損失原來收入的1.8%,收入到15萬克朗的, 稅率高達80%,收入轉移25%。據1972年官方的統計,收入最高的10%的人和收入最低的60%的人的稅收後收入的絕對平均差距是3倍(即1:3)。所以,有人說,瑞典是西歐國家通過收入再分配後的一個最平等的國家。

  第四個特點是社會福利設施完備、待遇很高,就連福利概念也發生了變化。瑞典建立了一整套的全民社會福利制度,社會福利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的縱橫各個方面。在縱的方面,實現了從嬰兒津貼到養老金的系統化的福利,在橫的方面,每一項福利都具體周到,並隨時發展,從產嬰的補貼到養老金乃至孤寡家庭補助、教育津貼、培訓津貼等等,應有盡有。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開支占國民收入的比重,1975年占24.8%,高於法國、意大利和英國。在所有社會福利和其他設施方面,瑞典最突出的項目有養老金等,種類繁多,規定細緻,條件優厚。它的福利規定是很詳細的,有父母津貼、兒童福利,兒童從出生到八歲可以得到兒童津貼,每年3,000克朗(等於500美元)。八歲以後繼續求學者可以領取助學金到20歲。中小學教育是完全免費,所有中、小學生可以獲得午餐、課本、文具,紙張等等。大學預科、補習學校、假期學校的學生每月可以得到學習贈款、交通補助以及住宿補助等等。高等學校的學生可以取得贈款和無息貸款(償還期為二十年),如果貸款人參加了社會保險,在失業、生病、殘疾或遇到其他意外情況,可以推遲或免予償還。高等學校還實行獎學金制度。還有醫療保險(包括醫療費用津貼、病假津貼、雙親津貼),失業津貼、工傷保險、傷殘年金、老人福利等。國民健康方面開支大,超過了西德、法國、荷蘭、英國、美國,在幾乎所有要素上都優於其它福利國家。這對瑞典的經濟、社會、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連人們對福利的概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前人們衡量福利的最高標準是消費水平,現在則是從以下很多方面來衡量福利:1、醫療保健、福利、長壽,2、就業條件和勞動條件,3、生活水平,4、受教育的機會和文教水平,5、生命財產的安全和犯罪狀況,6、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7、文化娛樂活動,8、對政治生活的參予和關心,9、住房和地方所提供的各種服務等等。

  這一套福利制度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這是瑞典社會民主黨長期執行的政策,瑞典社會民主黨的黨綱主張"民主社會主義","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人民間的夥伴關係"。在瑞典,福利制度已成為它的社會基礎,即使在資產階級政黨執政期間,福利措施也沒有減少。福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是人民群眾為爭取社會平等而長期鬥爭的結果,這個制度和累進制的稅收制度縮小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抑制了財富不均的現象,對社會安定起了積極作用。當然,也帶來很多問題:1,公共開支龐大,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公共開支龐大直接的後果是造成財政赤字,70年代瑞典的財政赤字已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0-12%。2,經濟實力受到削弱,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福利上,必然會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不良影響,3,稅收負擔過重,比其他西歐國家更為沉重。實行累進制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勞動群眾的積極性。為減輕稅收負擔,工資收入者主張,對公司企業課以重稅,但這勢必增加產品成本,削弱了瑞典產品的國內、外競爭力。

  70年代後期瑞典經歷了一個經濟增長緩慢,赤字大增,債務負擔沉重的艱難時期。當時對福利制度提出了疑問,經過十年以後,瑞典經濟經過調整,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上面已經說到了,失業率為2.7%(最近的統計是1.6%),通貨膨脹率是3.3%(西歐國家平均是3.7%),經濟增長近3%,國際收支有相當的盈餘。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龐大的福利制度總是會妨礙經濟發展的,但瑞典的現實不能不說是對這種想法的一種挑戰。瑞典成功的地方就在這裡,它既保持了公共部門的規模完整,社會福利不做削減,同時又取得良好的經濟成就。它較小的工資差距和強大的工會力量,實際上可以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效率和靈活性。

  第四、瑞典是一個階級合作的國家

  "瑞典模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政治妥協和階級合作。首先講瑞典社會民主黨階級合作思想的來龍去脈。社會民主黨的第一任主席布蘭亭(1889-1925年)提出過社會民主黨有三種手段:議會道路、階級合作、政治妥協。有人認為,在瑞典政治當中始終面臨這樣一種狀況,就是要作出決定時,只能從妥協當中產生。所以,布蘭亭說,瑞典是一個"受妥協支配的國家"。1920年至1925年,布蘭亭領導了社會民主黨為主的三屆政府。1920年,當時保守黨和社會民主黨支持有利於自由黨的建議,在財政問題上自由黨又提出和當時的右派和左派妥協。最後社會民主黨和農民黨聯盟,導致了廣泛的妥協。作為連續妥協的結果,瑞典政治論戰領域自政黨出現時起,政黨之間的分歧便縮小了。1907年到1918年的妥協當中,關於基本立法問題達成協議後,就進一步走向一個和睦的狀態,布蘭亭當時提出要以改良主義與和平的方式實現瑞典的社會主義。他大體上提出了這條道路的構想和策略。

  為了在實踐中推行這個策略和構想,社會民主黨的第二任主席漢森(1825-1946年)提出了"人民之家"的思想,認為平等、福利與合作是人民之家的基本要素,應當把它置於社會化長遠目標之前。1932年漢森上台以後,就提出了系統的行動綱領,這個綱領的指導思想就是按照團結、合作的原則, 改變社會,奠定富裕的基礎,為全體人民帶來好處,強調要用階級合作、消除分歧、互相妥協的方式來實現"福利社會主義"的目標,把瑞典建成一個"人民之家"。漢森還以他首相的身份向私人企業主發出正式的合作邀請, 提出保護、支持和充分發揮私人的主動性,提出民主是唯一的秩序。瑞典社會民主黨1944年的綱領就已提出"以平等、白由為基礎的公民合作的社會形態來代替以階級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民主黨的第三位主席埃蘭德(1951年至1957年任首相)進一步使妥協政治制度化,通過"星期四俱樂部"、"哈普森民主"等,在重大決策問題上取得各大利益集團的諒解與合作。什麼叫"星期四俱樂部",這是由社會民主黨1949年倡導成立的,每逢星期四活動,因此而得名。它是政府與企業界人士就重大的經濟政策問題定期會晤的協商機構,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這個機構停止活動了。1955年,埃蘭德定期邀請企業界人士和工會人士以及所謂社會各大利益集團領導人到他的鄉間別墅"哈普森"來在政府的非正式主持下,共商國是,因此而有"哈普森民主"之稱。社會民主黨政府與各政黨、各利益集團的這種合作,"使各個政黨在議會就某個問題表決之前,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事先商量好了。"所以,瑞典的議會沒有出現過重大的辯論,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到60年代末,阿德勒·卡爾松(現首相叫英瓦爾·卡爾松)提出"職能社會主義"的理論,這是對瑞典式的社會主義作出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所謂"職能社會主義",就是瑞典不主張搞那麼大規模的社會化、國有化,主張對形成所有制的某些職能實行社會化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就是說所有制有好多職能,對它的某些職能實行社會化,而不是全部職能,這實際上就是對資產階級企業的某些方面加以限制。他還提出要有意識地保持一種儘可能均衡的權力制度,既要制約所有權的濫用與集中,又避免社會內部的巨大衝突,保存私有企業對經濟生活的重大推動力。既要有私人資本的力量,又要有社會民主黨執政和強大工會運動為後盾,形成與富有階級相抗衡的力量。在經濟領域創造一種把工人利益與所有主利益協調起來的合作氣氛,使工人願意工作,資本家願意投資。

  卡爾松聲稱,瑞典的這種實驗證明,通過各階級各團體都能接受的和平方式,即通過對形成所有權的某些職能實行社會化,就可能避免大規模的補償,又可實行職能社會主義的社會化方針。他甚至認為,"瑞典模式"給兩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和平共處"提供了有益的妥協形式"。他說: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災難可以避免,如果當今世界上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一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能夠實現真正的‘和平共處‘,那麼,他們就必然會在許多政治問題上尋求和作出大量的相互尊重而又體面的妥協。因此,任何能夠幫助他們尋求這類妥協的事物也就能夠有助於達到一個更為和平的世界,瑞典模式由此就可以被看作是提供了有益的妥協形式"。

  其次,簡單地說一下勞資合作的四種形式。

  1、勞資雙方共同解決勞資糾紛制度。在19世紀末,瑞典勞動市場中就出現了集體談判和集體契約。這時的勞資糾紛還是很多的。一直到1936年,工會聯合會和雇主聯合會開始進行談判,到38年雙方簽訂了"薩爾茨耶巴登" (在斯德哥爾摩附近)協議,這個協議就是所謂瑞典模式的雛形,這個模式是以各黨派對促進經濟發展、共同貢獻為基礎,各黨通力合作。由於社會民主黨領導政府,工人運動能夠對生產的分配產生影響,企業主則享有投資和擴大生產的有利條件。由於糾紛很多,這個協議規定了解決勞資糾紛的程序、機構等等,對企業主的管理特權作了一些限制。協議規定雙方代表進行談判,最後達成為期1-3年的協議,共同遵守。如果協議到期以前兩個月內,雙方中任何一方沒有提出異議的話,就繼續有效,如果爭執不下,達不成協議,就由政府指派一名調停人介入談判,促成問題的解決。如果仍達不成協議,工人舉行罷工,廠主要關廠的話就必須在一周以前通知。不過,在一般的情況下雙方經過談判都能達成協議。如果達成協議後,對協議的解釋仍有分歧,可上訴勞工法庭。這種法庭也是由勞資雙方代表組成,等等。這個協議被認為是瑞典勞資關係史上的轉折點,它對以後瑞典社會關係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30年代以後,瑞典罷工的次數大為減少。當然協議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三十二款"的問題。所謂"三十二款"就是雇主聯合會章程中規定雇主有權招工,解僱,等等。

  2、勞資雙方共同管理勞動力市場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瑞典成立了全國勞動力市場委員會。它是政府、工會和資本家共同管理市場的機構。這個委員會的領導機構是由董事長(一名)、副董事長(一名)、雇主聯合會的代表(三名)、工會聯合會的代表(三名)、還有其他方面的代表所組成。在全國各省有分支機構。為了保證經濟不斷發展,這個機構與各個方面直接有關:勞動力計劃、職業培訓計劃、就業服務、失業救濟、長期經濟計劃等等。它實際上成為瑞典經濟運行的中心,成為瑞典政府藉助於勞資雙方的配合,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助手。

  3、勞資雙方共同決定企業大事制度。從戰後初期起,勞資雙方建立了一種在企業內部"共同決定"生產條件、勞動條件的合作制度。1946年,勞資雙方制定了關於建立"生產委員會"協議。直到1976年,議會通過了《勞動生活共決法》,法令主要是廢除雇主聯合會章程的第三十二款,就是原來由雇主單獨決定問題,改由勞資雙方共同決定,工會有權參予決定投資、生產戰略等過去由資方決定的問題。其主要點:①企業主在決定對企業經營作出重大改變以前和決定雇員勞動條件以前,要和工會進行談判,工會可以要求對任何其他問題,舉行地方一級的談判或中央一級的談判,這種要求一經提出,企業主就應推遲作出決定或推遲決定的實施,直到談判結束為止,②要求企業主將經濟技術情報以及人事政策的指導原則,經常向工會通報,③工會有權查詢帳目和企業經營管理的有關文件。

  這項法令導致勞資關係的再次突破,這導致勞資關係有利於工人階級的前提下,形成更高層次的合作。瑞典前首相帕爾梅把它稱作歷史性的文件,認為它的意義可以比作普選權。它增強了工會在企業中的地位,規定工會可以就有關招工解僱等勞動組織和企業管理事項與資方進行談判。

  4、參股制度。1983年,瑞典議會通過了"雇員投資基金"法案。這使工人開始擁有集體掌握資本的權利。這大大改變了工會在社會生活、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它是社會民主黨82年上台以後通過的。這項基金的來源是增收兩項企業稅:每年從各股份公司中徵稅後超額利潤的20%,將公共附加養老金費用提高0.2-0.5%(工資總額稅)。該基金主要用於在各類股份公司中購買企業股票,也就是用來投資。實施此項辦法有以下幾個好處:

  ①有利於增加資本積累,加強生產性投資,擴大再生產,增加社會就業,減少通貨膨脹。同時有利於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緩和勞資衝突;

  ②通過購買股票對大企業施加影響,支持小企業;

  ③該基金在企業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可以從經濟制度上改變占統治地位的私人資本構成,實現社會民主黨生產資料社會化的理想,同時使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更合理些;

  ④由於該基金由工人直接掌握,可使經濟管理民主化,加快所有制的改革進程。

  這實際上是對私人資本所有制的一種限制。所以在制定通過該法令之前經過十年的鬥爭,三個非社會主義政黨及其社會利益集團的21個組織, 曾經拒絕參予討論這個方案。在議會召開的秋季例會時,瑞典主要企業家們為向議會施加壓力,曾組織了數達7萬多人的反對建立此項基金的進軍議會的遊行。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資本家及其家屬大遊行。所以,帕爾梅不得不在原先計劃上一再向各方讓步。瑞典最終通過的法令,要比原來的方案溫和得多。當然,即使如此,如果該法令繼續執行下去,會對瑞典的私人壟斷資本的集中起到限製作用。但它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瑞典勞資之間在這方面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這一事實也雄辯地證明,瑞典的階級合作並不是沒有鬥爭。

  再次談談它的指導思想。瑞典社會民主黨在政治上保持了長期穩定統治,執行階級合作的政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它提出團結,這裡指的是廣義的團結,既是指雇主聯合會與工會聯合會的團結,又指各階級之間的團結。社會民主黨認為,雇主聯合會和工會聯合會兩者不是階級敵人,而把兩者看成是爭取社會經濟進步鬥爭當中的夥伴,它是影響經濟福利和階級和平的力量。我們聽起來覺得這不是階級鬥爭觀點太差嗎?然而,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功績恰恰是在於提出了社會平等的原則,它認為企業主和勞動者有共同的利益,這是"恢復和擴大經濟民主的首要條件"。這個論點是他們一切言論的基本線索。瑞典社民黨綱領指出;"社會民主黨促進生產的發展, 因為生產是滿足居民需要,進一步提高全體人民福利的必要條件"。他們給團結下的定義是:"共同負責,普遍互助和合作"。彼此關心的含意是: "工人為企業主,企業主為工人"。帕爾梅說:"合作是瑞典工人運動的傳統,應該為達到現實生活所要求的和解而鬥爭"。 "我們深信,由於合作,人們往往會達到較好效果"。上面提到的卡爾松也提出:求各個經濟集團利益之"大同",存他們之間相互衝突的利益之"小異",而且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這些"小異"。他說: "我們一向對擴大國家蛋糕的事更感興趣,而不屑於為劃分這塊蛋糕而爭論不休"。

  最後,瑞典妥協政治形成的特殊環境和條件。

  為什麼瑞典能夠作做這樣,這有如下特殊環境和條件:①瑞典人口少, 民族比較單一,幾乎所有居民都講同樣的民族語言,並且至少在名義上全體居民都屬於同一個教派即路德教(占人口的95%)。不過很少有人對宗教感興趣,宗教問題從來沒有引起過黨派的論戰。少數民族只有兩個,在民族問題上也不存在許多西方國家那樣的矛盾,也不存在任何尖稅的地區性對立。因此,它沒有宗教的、民族的、種族的糾紛。特別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瑞典執行"平時不結盟,戰時守中立"的和平中立政策。1814年以來,170多年處在和平環境中。它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人說也是瑞典模式的一個方面,它的對外政策也有一套特別的東西。所有這些為它的妥協政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保證。②瑞典有較為長久的民主傳統。1617年,議會確定了"四等級"的制度,所謂四個等級就是貴族、教士、市民(自由民)和農民。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的過程同許多西歐國家不同,沒有出現過革命起義和資產階級與貴族的公開衝突,雙方寧願走妥協和讓步的道路。1809年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廢除了貴族特權,確立了議會民主制度,從而完成了瑞典從封建君主制向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和平過渡。從此出現了新的社會階級組合,開始形成了社會民主黨和各非社會主義政黨的力量均衡。③瑞典工人階級在組織上高度統一,工會組織化程度很高。所以社會民主黨因有這樣強大的工人運動和其他社會組織為後盾,使它有強大的實力和資方相匹敵,達到權力平衡。這是瑞典社會民主黨妥協政治的堅實基礎。更為重要的,它有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此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還有它的雇主以及其它政黨,也不是說絕對對立而勢不兩立的,也是能商量問題的,所以他們比較現實,等等。這都是促成了瑞典妥協政治、階級合作的重要原因。

  第五、瑞典是一個民主與法治的國家

  瑞典有民主的傳統,法治比較完備,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比較自由。

  瑞典社會民主黨注意發揚黨內、外民主,重視思想教育,經常組織黨員參加政策討論。如1984年新的"思想綱領"通過之前,就請13萬多人填寫了徵求意見的問題單,並把他們的意見寫進了草案。它全年組織數百種訓練科目和周末學校,通過國家資助辦"學習班"進行長期政治和公共教育等。

  同時在全國重大問題上,常通過公民投票(全民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象60年代行人靠左走改成靠右走的問題和1980年就核電站發展問題都舉行過公民投票,而且一切按投票結果來執行。

  瑞典在向居民通報有關政府機關工作、各種機構的組織活動,制定決策、大型計劃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壞。如對重大問題,政府都必須詳細制訂方案,如上所述,通過與各黨派、各大利益集團協商、妥協、合作,經充分醞釀,進行修改後,由議會作出決議。所以,重大問題由少數人專斷是法律所不容許的。

  在瑞典,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每年新生效的法律、法規、條例多達數百項,總共只有800多萬人口的瑞典,竟有97個區法院,6個受理上訴法院,還有課稅事務法院、公共事業法院以及審理水力、住房、商業、土地及勞資糾紛等事務的法院。

  詳細說明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系統也很發達。不但各項的福利都法律化、制度化,一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也都法律化、制度化。比如瑞典的福利制度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凡是應該得到的各項福利待遇和國家的幫助而沒有得到的,可以到法院起訴,有接受這種起訴的特別法院,叫公共保險法法院,全國共有三個公共保險法法院,斯德哥爾摩還有一個全國最高的公共保險法法院,凡對地方公共保險法院判決不服的,可以上訴到那裡,公民對社會應盡的義務而沒有盡到的,比如說,偷稅漏稅等等也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依法治國突出的表現在,瑞典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公開超越法律,不但部長和總理,就是國家機關也都可能成為民事、刑事的被告和原告。瑞典的刑罰很輕,犯罪率卻很低。瑞典早巳廢除了死刑,最高刑期只有12年,以這樣輕的刑罰維持這樣好的社會秩序,真是令人吃驚的。他們最主要的一條經驗是,嚴格地依法辦事,做到不縱不枉。還有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重視對犯罪的預防和對罪犯的感化教育。瑞典有兩個重要的國家機關,一個叫作國家監獄與刑事犯感化所管理局,它主要是管理監獄並致力於對已判刑關押的罪犯實行感化教育和智力培訓,另一個叫作國家犯罪預防委員會,這是由國會各政黨與政府部門的代表組成的董事會領導的,目的在於動員和組織社會各階層的力量,促進在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內的犯罪的預防工作。

  瑞典模式的意義和幾點思考

  1意義。瑞典人對瑞典模式持非常慎重的態度。上面提到的拉爾松在87年寫的文章中強調瑞典模式的特殊性、民族性。他認為瑞典模式會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好象是個刻板公式,似乎瑞典已經解決了所有問題。他說,更為嚴重的是,瑞典模式這種說法,會使人把它當成可以到處照搬的公式。所以,他的強調不無道理。儘管照搬別人的模式是不行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了解、研究"瑞典模式"。它對我們到底有多大啟發,就要經過我們的了解,研究,用實際行動來回答。正因如此,我們就應該重視研究各國的經驗,其中特別是瑞典的經驗。

  瑞典模式有一定的代表性,當然它有特殊性,但它也有共性,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它的共性:第一、斯堪的納維亞那幾個國家,包括丹麥、挪威和它的情況差不多,福利搞的也很好,許多方面的情況也相近,所以,它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代表。第二、福利國家在歐洲是一大批,它代表了一大批所謂福利國家。第三、它是所謂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主義的"櫥窗"、榜樣,總的來看,它代表了一大批信奉所謂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第四、它還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所以,瑞典模式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共性,研究它是有重要意義的。

  2幾點思考:

  第一、關於向社會主義過渡形式問題。能不能把瑞典的試驗看成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一種形式?一種探索?在資本主義內部能不能產生社會主義的因素?過去我們認為是不可能的事。過去蘇聯包括我們,把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絕對化,認為只有一條十月革命的道路,只有暴力革命的道路,一概否認社會民主黨的試驗。

  拿瑞典來看,高度發達的生產社會化,高度的社會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準備了更加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國家加強和完善了對社會經濟的宏觀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單純的市場調節和過份的壟斷缺陷,保證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它的國有化程度不高,但公共部門是很龐大的。工人群眾在不同程度上參加企業的管理,當然儘管工人的權力還要經過鬥爭, 由階級力量的對比,各個方面的條件來決定,但是,它不同程度地參加了企業的管理。政府對收入的再分配,社會福利措施的發展,這就拉平了貧富的差別,三大差別接近消失,文化教育的普及以至民主政治,等等。這一切說明它已經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自然歷史過程,當然這個過程要經歷很長時間,這個過程從整體上來看,是非暴力的、和平的,當然會有曲折的。

  第二、對社會民主黨、社會黨怎麼看?過去說它是叛徒、資產階級代理人、資本主義的管理者。斯大林說,社會黨是社會法西斯,甚至說"左翼更危險"。我們黨對社會民主黨基本上也持否定態度,說"社會黨不是社會主義政黨。除了個別的左翼以外,它們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政黨,是資產階級政黨的一種變種。"還有,1986年有一個出版社出版了《資產階級政黨及其制度》一書,把戰後西歐以及其它地區的社會民主黨說成是"實現資產階級專政的重要工具或主要工具",它舉了德國、法國、英國工黨、荷蘭、挪威、瑞典、瑞士、意、葡、丹麥、冰島、以色列、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一大批國家的社會民主黨、社會黨等。顯然,這是值得研究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黨衝破了多年來教條主義的嚴重束縛,在各個領域清除極"左"思想的影響,對社會民主黨的認識和策略有了較大的變化。胡耀邦同志曾經說:"許多國家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是有廣泛群眾基礎和重要影響的政治力量。為維護和平,爭取社會進步和增進各國人民友誼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情況各不一樣,很複雜,但一般說來,社會民主黨,象瑞典這樣的,它到底是一種保守勢力還是一種社會主義的變革力量?這在蘇聯和許多國家是有很多爭論的。應當說,社會黨是在對西歐進行社會主義的社會變革過程中可能起先鋒作用的各種力量之一。

  第三、關於勞資合作和階級合作的問題。在瑞典,勞資之間的關係經歷了鬥爭、對抗、衝突,也有團結、合作。社會民主黨在指導思想上,從最初起就不把兩者看成是階級敵人,而看成是爭取社會進步的夥伴,認為兩者有共同利益,所以他們在處理勞資關繫上,有不少成功之處。當然不能說在瑞典勞資關係已經根本解決問題,因為剝削並沒有根除。不過要看到,勞資雙方既有差異和對立,又有共同利益。過去在這個問題上,長期存在一種錯誤看法,認為勞資雙方只能對立、對抗,而不能合作,如果說能夠合作就是修正主義,至少是階級鬥爭觀點不強。其實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內在矛盾,矛盾雙方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因此認為勞資雙方只能對立不能合作,是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

  關於階級合作的問題。瑞典社會民主黨在階級合作政策上之所以有成功的地方,是因為它較好地處理了各種關係,協調了各個階級之間的關係,使得階級關係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局面。這種合作反映了社會各階級(壟斷資產階級,工人階級,中間階層,農民階級等等)的力量對比與平衡,並以在不同程度上照顧各個階級、階層的利益為基礎。儘管各個階級在合作過程中抱有不同的動機、態度,也會出現分歧和鬥爭,但是,事實證明,這些分歧可以通過政策的調整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從而保證社會福利制度的穩定性。階級合作同階級投降不能劃等號。階級合作是不是沒有階級鬥爭?應該說,正確處理矛盾、解決矛盾,其中就有鬥爭。奧地利社會黨前主席克賴斯基在他寫的一本書中說,我們這裡是"談判桌上的階級鬥爭"、"階級鬥爭的升華"。他說: "我們工會所以接受社會夥伴關係,是因為他們很清楚,他們所取得的任何一種妥協都比他們通過損失嚴重的鬥爭所取得的成果要大得多"。過去因為有"左"的影響,使得不能正確分析這個問題,一談到階級鬥爭就是對抗、對着幹、勢不兩立,一談到階級合作就認為是"階級投降"。從瑞典社會民主黨長期執行的階級合作的政策來看,在社會民主黨執政和強大的工人運動的條件下,由於妥協和讓步, 工人得到了實惠,社會民主黨和工人階級在社會上保持了有利的地位,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並沒有被損害,卻造成了有利於工人運動的發展,社會進步的好勢頭。當然階級合作並沒有消除階級對立和消滅階級本身,這還是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第四、關於革命和改良主義的問題。講一下瑞典左翼黨對革命的看法。1986年5月29日瑞典左翼黨的黨綱委員會主席史文松曾說:"那些認為左翼黨人是鑽在地下室黑暗角落裡密謀推翻國王和資本家的人,其實是大錯特錯了","在瑞典這樣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裡,要實現社會主義,只能在現行憲法範圍內,通過民主的程序來實觀"。所謂革命"就是指在瑞典憲法範圍內對社會權力關係進行根本性的改變,絕無對社會密謀進行破壞性干預之意"。他認為左翼黨對革命的看法與社會民主黨沒有根本性的區別。還有,西歐有的共產黨對改良主義有新的提法。他們說:"今天改良主義和革命這一對矛盾已經不是19世紀的一對矛盾了。""必須超越以一種傳統壓倒另一種傳統的做法,找到左翼的重新組合。"因此,我們絕不能像從前那樣只從貶義的角度來看待改良主義。必須對改良主義重新認識、重新評價。 

    瑞典式社會主義考察——讀《一篇遲到的考察紀要》

    吳 江 (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教授)(責任編輯:苑 捷)此文刊登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年第3期,此雜誌中共中央編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公開的雜誌。 

    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南部的瑞典王國,在1889年瑞典社會民主黨成立時,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人稱海盜之國,居民多為海盜及西歐國家流放的罪犯及其後裔,其經濟狀況比1917年十月革命時的俄歲斯還落後得多。從1920年瑞典社會民主黨開始執政直到現在,雖然執政兒度易手,但大多數時間還是社會民主黨執政,在此期間(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把瑞典從一個落後國家建設成世界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占第二位的經濟發達國家(第一位是瑞士)從社會福利來說,則是第一位,標誌着分配的社會化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以上是剛讀到的《一篇遲到的考察紀要》中所寫的(以下簡稱《考察紀要》)。這篇《考察紀要》的作者楊啟先同志曾於1985年和1988年兩次赴瑞典進行考察,其得到的總的看法是:"多年以來,對於瑞典式社會主義,我們不僅是一直視為異端,持嚴厲批判的態度,而且時至今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然肯定的少,否定的多。其實,這是不夠公平的。如果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除了其在政治上的是非暫時還難以作出一般都能夠接受的結論以外,在經濟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要求的,無論是促迸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的提高,還是實現分配公平、社會公正、保障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應有利益等方面,其成就都是很大的。" 這篇《考察紀要》發表在一份發行量不大小刊物上,而且標題寫明是"遲到"(即20世紀80年代的考察直到2002年3月才整理發表出來這表明關於走向社會主義的瑞典模式至今仍一個敏感的話題。在我肴來《察紀要》既然經發表,而且在今天看來這個問題實無迴避之要,完全可以公正地、實事求是地加以討論和評論,尤其在理論上。

    走向社會主義的兩種模式的歷史背景及其理論表述

    在埋論上,還是應當從1848一1850年法;西革命至巴黎公社事件以後的形勢說起。這就不能不多費些篇幅,然後再回到瑞典模式這個問題上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很長一個時期,蘇聯的理論家們一直把巴黎公社說得神乎其神,把它奉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一個典範,事實上並非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以後的一個時期,確曾認為西方主要國家的革命形勢巳經來臨,因此積極為此從事活動。但是經過1848—1850年法國革命的失敗以及資本主義兒次平安度過經濟危機並且生產力還得到長足的發展的事實,他們開始覺察到事情並不像他們原先估計的那樣,革命肘機還沒有成熟。馬克思1850年在總結法國革命經驗時就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整個資產階級關係範圍內所能達到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就談不到什麼真正的革俞。"

    1、所以當1871年普法戰爭中巴黎工人階級趁抗擊外敵反對"資產階級投降行為之際舉行起義並採取社會主義措施(主要領導者為拉薩爾派邗蒲魯東派)時,馬克思並不贊成,認為時機並不成熟,但當巴黎工人起義發動起來以後,馬克思不是潑冷水,而是熱情支持並歌頌巴黎工人的大無畏精神和英勇氣概,認為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先驅受人敬仰,同時還深刻總結了第一次工人階級萆命的 經驗教訓,提出了不少具有重大意義的指導性意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的時候說廠這樣一句話:"人階級不是要實現什麼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舊的正在崩漬的資產階級社會本身孕育着的新社會因素。”

     2、這就是說,工人階級革命的時機是否成熟以及社會主義社會能否實現,完全要看在資產階級社會裡孕育的新社會因素如何而定(主要是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社會政治民主化以及整個文明達到足夠的水平)。 巴黎公社以後,馬克思的主要精力用於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及進一步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指導實際運動的責任大部分落在恩格斯的肩上。1883年馬克思逝世,恩格斯的賁任自然更加重大了。直到現在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毫無疑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 十月萆命和列寧逝世以後,我們又從蘇聯接受了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提法,這個提法實際上淡化了恩格斯(雖然沒有否定恩格斯),我想,如果列寧還活着的話,他也不可能接受這個提法。《考察紀要》的作者告訴我們,他在瑞典社會民主黨人口中聽到了"馬克思恩格斯主義"的提法,我想,這是合乎歷史事實的,總不能將馬克恩和恩格斯分開啊!“列寧主義"是另一回事,這個問題我們下面要講到,這裡嬖說的足,恩伯斯坦在恩格斯逝世以後如何在運動中貫徹他們的主張,這是恩格斯一生中最燦爛的一頁,在他最後幾年的歲月中,他始終與國際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正像我的朋友徐琳主編的《恩格斯與現時代》一書所指出的·1870年巴黎公社失敗以後,國際工人運動曾一度轉人低潮,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工人運動才逐漸活躍起來,馬克思主義才得到廣泛傳播,茌這個基礎上,歐美許多國家——丹麥、比利時、西班牙、荷蘭、意大利、挪威、奧地利、瑞典、瑞士、匈牙利、德國、英國、法國、美國等,先後成立了工人政黨,這時的工人政黨多定名為社會民主黨、社會黨或工人黨,沒有定名為共產主義政黨的。這也和恩格斯當時的觀點有關。1894年2月恩格斯在寫紿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共產主義‘一詞我認為當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須更確切的表達時才用它。即使到那時也需要加以注釋,因為實際上它已三十年不曾使用了。”
 
    3、這個問題還有一段歷史,這裡不贅。1898年7月,由恩格斯倡議·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法國工人黨帶頭,召開有22個國家的工人政黨參加的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這就是被後人稱之為“第二國際”的組織。其實這個組織完全是鬆散的,並沒有任何領導機構的設立(此前被後人稱為"第一國際"的國際工人協會還設有一個總委員會),連定期集會的制度也沒有,各國黨確認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為思想基礎,但都獨立自主地進行活動。說到這時候的指導思想,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l894年(即他逝世前一年)寫的《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一文,這篇文章提到他們自1848年以來對萆命形勢估計的錯誤時說:“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的看法只是一個幻想。”“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剷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資本主義“還有很大的擴展能力"。這時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條件,特別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最新的經驗,重新考慮了工人階級鬥爭的策略,着重提出工人階級應當把利用普選權作為丁人階級“新的武器——最銳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並且說明:“共產黨宜言》早已宣布,爭取普選權、爭取民主,是戰鬥的無產階級的首要任務之一。”同時聲明,我們的同志絕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的革命權(恩恪斯說明:這當然包括暴力革命權在內——吳按),須知革命權總是惟一的真正。歷史權利"
 
    4、恩格斯逝世後,德國社會民主黨負責人之一李卜克內西這樣評價恩格斯:"他既是指路人,又是帶路人,既是領袖,又是戰士。在他身上體現出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5、歷史證明這個評價是完全公正的。
 
    恩格斯逝世前後數十年,資木主義處於平穩發展時期,歐美各國工人政黨也大多處於公開活動時期,能夠盡最利用普選權這一武器。進人了20世紀,資本主義重新遭遇危機,並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造成"第二國際"的大分裂——出現了所謂"保衛祖國"派和"變帝困主義戰爭為國內萆命戰爭"派的對立。後者是列寧提出的主張,當時除俄國在列寧領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外,從1918年到1923年,芬蘭、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國家或地區也都相繼爆發了革命並取得了短暫的局部的勝利·但最後都歸於失敗。唯有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於是產生了"列寧主義"的稱呼(這是列寧逝世後的事情),並有"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的對立。從此,就有"列寧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第二因際正統派)兩個派別。隨之,也就有了走向社會主義的兩種模式。
 
    這裡不談上述兩個派別之間的鬥爭(其中反對修正主義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也不談蘇聯社會主義和基本上屬於同一模式的其他社會主義困家的成敗得失及其獲得的經驗教訓,這些,在中國社會主義進行改革獲得成功和蘇聯解體似後,人們已經談得很多了。這裡只想概括地談一談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這也只能算是引言(因為這裡也不是專談西歐社會主主義運動,那需要另寫一篇專文)。世界大戰後,1919年成立了"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1923年"第二國際"恢復活動,並改名為"社會黨國際"。從這時起·西歐工人運動就形成了這兩股勢力:即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社會黨之間)的對立,但優勢和主要影響在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方面,因為它們不但吸收了絕大部分工人,而且其理論和活動比較適應於資本主義國家中廣大中間階層和知識分子的心理,資產階級也比較能夠接受。且不說這兩股勢力之間又鬥爭又合作(在反法西斯戰爭期間合作曾是主要的)的複雜情況,就是社會黨國際範圍內從事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黨——社會民主黨、社會黨等本身也很複雜,它們除了一概否定暴力革命和一般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想以外,各黨的主張並不完全一致。初時大致還能奉行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時由恩格斯揩導制定的德圍社會民主工黨的綱領,後來則是各走各的路:有的比較激迸,有的比較溫和;有的黨繼綏打着馬克思主義旗幟,有的黨則放棄了這一旗幟而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馬克思主義也在其內),並主張社會主義思想來源於多種途徑;有的尚稱自已是工人階級政黨,有的則稱自已是人民的黨或民族的黨;有的主張同本國共產黨合作,有的反對這種合作,等等。一些黨曾不止一次地改組或重建,其傾向也前後不同。但是總的說來·1951年社會黨圍際重建時發布的宣言大致可宥作是一種代表性傾向,這個宣言說:"不管社會黨人把他們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社會的方法上,還是建立在其他方法上,不論他們是受宗教原則的啟示,或受人道主義原則的啟示,他們都是為共同目標而奮鬥,這個目標就是一個社會公平分配、生活美好、目由與世界和平的制度。"這裡沒有明確寫明奮鬥的目標是社會主義;但是20年代的《社會黨困際成立宜肓》曾是肯定這一目標的,並說明:"社會主義的目的,是把人們從對占有或控制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它的目的是要把經濟權力交給全體人民,進而創造一個社會,使自由人能以平等的地位在社會中共同工作。" 所以,總的方面是不是可以說:西歐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或稱"社會民主主義運動",都一樣)是在尋找另一條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和十月革命不同的道路)呢?或者說,是在資本主義胎盤內逐漸培育社會主義新因素,以便漸進式地(由量的積累到部分質變再到最後質變)創造出一種社會主義社會新形態來呢?我看可以這樣說。當然,這種創造往往是試驗性的,不會步伐整齊或呈直線上升趨勢,隨着形勢的改變或力量對比的變化而會有反覆,有時前進,有時又後退。但有一個特點:即已經前進了的陣地即使在後退時也往往不會再全部喪失掉(例如:關於福利政策和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這裡我舉出兩個例子也許有助於說明問題:一個是關於英國工黨從1945年開始進行的一場改萆;另一個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考察紀要》向我們介紹的瑞典模式。 關於英國1945年開始的那場改革(被社會民主黨稱之為民主社會主義的改革),這裡只簡要地說幾句。那是在二戰後西歐資本主義殘破不全的情況下由英國工黨領導進行的一場社會結構改革,主要措施是:礦山、發行銀行、交通運輸、地方供應企業及鋼鐵生產等實行國有化,即屬資本主義國家所有,使經濟領域中的國有成份達到20%;通過級差明顯的累進所得稅,使總收人的2/5通過稅收由國家實行再分配;採取所謂"全民福利"的方法,對所有人實行疾病、事故、年老、傷殘、失業、生育、死亡等廣泛的保險,並對所有的人提供免費醫療。1948年工黨領袖艾德禮宣布:英國已成為"福利國家"。從此,"福利國家"之名流行起來。根據確實的材料,當時斯大林同英國工黨左派拉斯基的一次談話,甚至承認這種改革可能是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之一(因此,1951年蘇共曾幫助英國共產黨制定和平過渡的綱領),但是另一方面,或者說是更霓要的方面,這種改萆同時又使當時破敗不堪的資本主義秩序得以穩定下來(按:此項改革當時是經美國默許並由美國資助進行的)。
 
    現在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談《考察紀要》所提供給我們的關於瑞典所採取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了。
 
    瑞典"民主社會主義"概況
 
    受蘇聯宜傳的影響,我們一向對西歐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成見頗深。其實,直至蘇聯消失為止,他們從末向我們客觀地如實地介紹過西歐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真實情況(包括西歐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關係),不是"否定的多,肯定的少",而是一概加以否定。我在這裡首先想說的是:其實西歐民主社會主義運動複雜而且多種多樣,各國情況並不完全相同。瑞典並非處於資本主義的"心臟"地帶,而只裎作為其"四肢"("心臟"和"四肢"是馬克思的提法),離資本主義強權角逐的中心地區較遠,所以其社會變萆較能自主進行而不受或少受外國勢力的干涉和影響。這裡要特別指出一點·歐洲1923年成立的"社會黨國際"所屬各國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人黨等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解釋原則上許多方面和馬克思主義不同,尤其主張"思想多元化"。瑞典的社會民主黨雖然也承認"思想多元化",但它仍堅持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作為自己的主要指導思想。這是其特點和優勢之一。
 
    對於人們很想了解的瑞典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狀況,我在這裡只是根據《考察紀要》就其要點分題加以引述介紹,即採取"述而不作"的方法。我勸讀者能耐心讀下去,切不可放過了解這個異邦社會主義的機會。
 
    關干瑞輿社會民主黨和瑞輿社會的性質問題。《考察紀要》寫道:"我們一直認為,瑞典社會民主黨是一個修正主義的黨,瑞典社會是一個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的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在考察中,我們曾經非常直率地提出:他們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黨和什麼性質的社會?他們明確地回答:時至今日,他們自己仍然認為,是一個社會主義的政黨和社會主義社會。其主要埋由是:從瑞典社民黨的歷史看,在1889年成立時,他們就沒有目己的黨綱黨章,而完全是一字不變地採用了當時由恩格斯創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黨綱黨章。我們訪問時,他們雖然正在醞釀第七次修改黨綱,但在其散發的修改黨綱的宣傳資料中仍然載明:瑞典社民黨的理論基礎是多元的,但主要是馬克思恩格斯主義;階級基礎是廣泛的,但主要是工人階級。只不過是明確了工人階級不僅包拓藍領工人,也包括白領工人。……為此,他們還特地邀請我們參觀了他們的黨史展覽館。從展覽館的照片陳列次序中可以看出:第一位是馬克思,第二位是恩格斯,第三位是拉薩爾,第四位是瑞典社民黨最早的領導人布籃亭。……¨在我們同瑞典社民黨的一些理論研究工作者交談中,他們特別強調說:他們所講的社會主義社會是有條件的,即在前面必須加上"民主‘兩個字,完整地說應該是。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如果不加民主兩個字,他們寧肯你說他們是資本主義社會·也不願你說他們是社會主義社會。因為那種社會主義社會,是代表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社會,對群眾沒有吸引力,就意味若不能獲得群眾的選票,就不可能上台執政,並推行社會主義的政策。"
 
    關干瑞典的經濟性質
 
    《考察紀要》說:"瑞典經濟的性質,用他們的話來說,既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經濟,也不是完全的社會主義經濟,而是一種混合經濟。所謂混合經濟,就是在所有制上,實行公有制與私有制混合;在分配製度上,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資公配混合;在經濟運行方式上,實行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混合。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制的混合,因為,只有做到了所有制混合,才有可能做到分配製度與經濟運行方式的混合。為什麼社會主義耍實行混合經濟,他們還以他們黨的自身經歷,向我們講了一段很深刻的歷史教訓。 "據他們介紹,瑞典社民黨1889年成立時,瑞典還是當時歐洲最洛後的國家之一,人們連最起碼的普選權郡沒有。由於生產力發展和黨的水平低,成立肘提不出自己的綱領,只好全盤採用了當時恩格斯領導制定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黨綱黨章"該黨綱明確規定,政治上將通過民主選舉,和平過渡取得政權;經濟上將實行公有制、按勞分配和計劃管理等。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在政治鬥爭目標方式的提法上雖兒經變化,如開始提的裔斗口號是。為爭取普選權而鬥爭‘;有了普選權以後·改為提出。為爭取迸人議會面鬥爭‘;有了議會成員以後,又提出。為掌握議會的多數而鬥爭‘。但綱領中的上述經濟目標始終沒有變。到1920年選舉,社民黨和保守的人民黨議員加在一起超過了議會的多數(對立面主要為同皇室有關的議員),但社民黨的議席超過保守黨,兩黨遂組成聯合內閣上台執政,並由社民黨的黨魁出任首相。因為內閣是以社民黨為主,社民黨就有條件推行黨綱中規定的經濟綱領,開始用收購贖買的辦法,在全國搞起來了一大批以國有制為主的公有制企業。但由於沒有能夠解決公有制企業如何處理好的問題,很快就導致了企業活力下降,效率效益不商,經濟出現了不應有的困難。在1924年的選舉中,社民黨的選票大幅下降,隨即被迫退出內閣,由保守的人民黨上台執政。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因此把黨的執政權也丟掉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冷靜下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經過全黨上下討論,得出了一條十分重要的結論。就是:瑞典社民黨是一個社會主義的政黨,必須堅持搞社會主義,但搞社會主義,所有權的社會化,不是一個根本問題,根本的問題在於分配的社會化即對社會財富如何進行公平分配以保障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利益。與其搞大量的公有制企業,國家投資很多,付出精力很大,但效率效益普遍不高,創造不出很多財富,要公平分配也沒有強大的經濟物質基礎,那還不如除必須由國家舉辦的以外,不搞那麼多公有制企業,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讓私人個業去創造儘可能多的財富,由政府合理分配來滿足勞動者的需要更為有利。對於私人企業在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弊病,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克服和解決:一是通過工會勢力在基層進行必要的鬥爭;一是通過議會立法從上層加以限制。並且根據這一結論,修改了原來的黨綱黨童。從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到1932年大選重新掌握議會的多數而上台執政,一直連續執政44年,到1976年才又被保守的人民黨奪去。在此期間,他們把瑞典從一個歐洲經濟最落後的國家,發展建設為世界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占第二位的經濟發達國家(第一位為瑞士)。從1976年到現在,雖然政權兒經易手,但大多數時間還是社民黨執政。到20世紀80年代末如年代初,其全部國民財富的社會化分配部分,按國家財政收入一田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計算,達到57一58%。從而有條件把瑞典建成為一個世界上社會福利最多的國家,便分配社會化的理論在實踐中運用到了淋漓盡致。"
 
    關干瑞典實行的分配原則
 
    《考察紀要》說:"瑞典的分配原則,據他們介紹說:是既要有利於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與勞動效率的提高,又不能讓分配差距過於懸殊,有點類似我們近些年一再強調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意思。其主要的做法埕:在初次分配中始終堅持效率優先原則,即對勞動多、貢獻大的人,必須做到多得;反之,只能少得。但在冉分配中,要進行合理的調節,以做到最終分配的差距不致過大。因此,至今他們全國除了極少數優秀企業家,如沃爾沃汽車公司的老總那樣的人物,年收入可達上百萬克朗以外,絕大多數人實際收人的差距都不是很大的,如政府最高領導人的工資比一般職工的工資,在稅前的差距可能達四、五倍,但稅後往往只有兩、三倍。特別是他們除工資以外,並沒有其他級別津貼和職務消費,應該說這個比例是很小的。所以,他們在介紹時說,瑞典的收入差距在世界各國中可能是最小的;一般所謂的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在瑞典可以說已基本消除。對此,開始我山"l還半信半疑,但經過到幾類居民的家中實地觀察以後,感到確實已大致如此。"
 
    關干瑞典的福利制度
 
    《考察紀要》寫道:"瑞典的社會福利,人所共知,在世界各國巾是最多的。即除了同其他西北歐國家一樣都有法定的四大保險:退休養老、公費醫療、失業和工傷以外,還有這樣那樣名日繁多的各種社會福利項目,以致人們把他們形容為。從搖籃到墳墓"都有福利的國家。根據我們考察所了解的一些事例看,可以說確實是。名不虛傳‘。如:
 
    (1)在養老方面,一個勞動者如果退休了,不僅可以依法定期領取足夠生活的退休金;而且,年老了生活日理困難,還可以住進國家舉辦的養老院,除了可以免費就近享受各種醫療護理外,其生活條件不比我們現茌的"三星‘級賓館差。
 
    (2)在失業方面。一個勞動者如果失業"了,不僅可以定期領取法定的失業救濟金,而且可以免費通過困家舉辦的職業介紹所,在全困范國內幫助其介紹新的工作。如果新的工作崗位同其技能條件不符,可以免費參加國家組織的各種培訓。如果新的工作崗位同其現在的居住地不在一地,國家還可以資助紿部分搬家費。
 
    (3)在教育方面。不僅人人郡可以享受終身免費教育,而且法律規定,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只要有一個外籍子女在上學,學校就必須為其配備一位‘母語‘教師,當然一般不是專職的,但每月必然為其講一定時間的。‘母語‘課。大學教育,從大校到畢業,雖然有一定學年,但法律規定,只要學生認為找不到比較合適的工作,不願離校,就可以繼續免費讀下去。因此,據他們講,現在每個學校幾乎鄱有一批連續讀了七、八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老大學生。
 
    (4)在生育方面。一個婦女生了孩子以後,不僅可以享受長達一年半的帶薪假期,其中一年為100%,半年為90%。而且在第18個月時,如果檢查確認又懷孕了,還可以繼續享受90%的帶薪休假,一直到孩子出生,重新享受18個月的帶薪假期。同時,夫妻雙方可以協商,如果女方工作比較重要,不能或者不願在家休息這樣長的時間,也可以由男方代替在家休假。
 
    (5)在監獄方面。對於被拘留者或者正在服刑的犯人,不僅一切生活開支國家全部供紿,而且每月還要發給一筆雖然不是很豐厚、但也不是很少的現金津貼。正因為有上述這些社會福利,使金國每個公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得到必要的保障。因此·瑞典 的社會風氣普遍良好,生活安定,秩序井然,真有點‘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樣子。據我駐瑞使館同志介紹,我國在瑞建館幾十年來,在瑞的工作人員,還很少遇到過被偷竊的倩況。 "尚然,任何事物郗有。兩面性‘,端典的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從我們接觸和聽到的一些情況看,至少也帶來一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與矛盾。
 
    一是,這種高福利制度,是靠高稅收來支撐的。因此,瑞典現在國家的財政收入,占到了全國CDP近60%,在世界各國中也是最高的。即整個社會財富,差不多3/5都被國家集中去了,留給企業和居民支配的比例太小,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特別是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率,最高的一檔曾經達到過80%以上(現在還在70%以上),等於勞動者辛辛苦苦掙來的錢,絕大部分自己得不到。導致企業和單位在需要完成緊急任務時,除八小時以外職工一般都不同意加班,認為加班增加的收入,自己得不到多少,不值得。有一些高收人的居民,如80年代初瑞典有一位世界著名的網球運動員博格,因不滿瑞典的累進稅率太高而不願繼續在瑞典居住,跑到英國定居去了。
 
    二是,這種高福利制度,很容易被人鑽空子,利用它來獲取自己本不應得到的利益。如我們在訪問中曾造訪過一戶所謂最低收人的工人家庭,就發現了這方面的一個問題。即這家人已經有了三個女孩,但女主人又懷上了。我們感到很奇怪,就向男主人提問。他答覆說,我早核計好了,我妻子在家生孩子最划算。這不僅因為,生了孩子有一年半的帶薪假期,滿18個月時如果又懷上了孩子,還可以繼續在家帶薪休假,等於我妻子長期都可以休假在家,管理種種繁雜的家務;而且瑞典政府鼓勵生育,對多生孩子實行累進補貼制度,多一個孩子每月至少將多得1000多克朗的補貼·還免交所得稅,這樣可以明顯增加我家的收入。當我們又問他:那對你有沒有什麼損失呢?他開始說:沒有!待想了一會兒才說,也有,那就是不能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旅遊,因為帶上老婆孩子一大堆不方便……這些情況說明,瑞典這種太多太高的社會福利制度,也還有合理調整改進的必要。
 
    “關干瑞典的杜會公正。《考察紀要》說道:”瑞典的社會,從我們在考察中了解和接觸的種種事實來宥,要以說是比較公正的。在許多國家中往往盛行的等級特權、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等,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所見所聞確實不多。為什麼瑞典的社會能夠做到比較公正?主要是:
 
    “I·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限制了種種社會不公正現象的發生。”例如:法律曾經明確規定:除國王以外,任何人包括苜相在內,外出時郡不能配帶箐衛。正因為如此,瑞典首相也就是社民黨的主席帕爾梅,在1988年底我們去考察前不久,在下班後偕夫人乘地鐵到斯德哥爾摩最熱鬧街區的一家電影院看電影,看完出米順人行道步行回家,正準備進人地鐵站時,被一個來歷不明的兇手槍殺,據說至今還沒有破案。從此以後,才修改法律,規定首相外出也可以帶罾衛。我們去時看到,人行道上的血跡還在,還不時有人自動地把鮮花放在有血跡的地上,以示哀伸。
 
    “法律還明文規定:全國只有議長、首相、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少數幾位領導人,國家才配紿公務專車,其他人一律只能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用自已的車代步。這不僅大大減少了政府部門的人員編制和經費開支,而且也杜絕廠利用公車辦私事的種種不正之風。”
 
    “法律還具體規定:什麼級別的領導人,在對外公務交往中可以接受禮物的限額。這一條,我們曾經有過一次親身體驗。1985年,我第一次隨體改委代表團去瑞典考察,對方主要的接待單位是工業部。在我們去會見工業部長(一位女士)時,禮節性地送紿她一對北京出產的七、八英寸高的最泰藍小花瓶,作為紀念。她打開包裝盒看後很驚訝地說:真美!但隨即嘆了一口氣說:很可惜我不能拿問家,當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出來後問我駐瑞大使館陪同會見的同志才說:他們法律有規定,部長級領導在外事活動中,接受禮物的最高限額不能超過100克朗(約300多美元),這個花瓶在北京不值多少錢,但在這裡估價可能會超過l500克朗。因此她不能拿問家,只能擺茌辦公室里欣賞。只有在她離職時,新來的部長表示,這件禮物如果你喜歡,可以帶走!她才有可能拿回家。”
 
    “2·公開的輿論監督,有力地制約了種種社會不公正現象的滋長和蔓延。在這方面,我們1988年底考察瑞典和奧地利時,在兩國分別都碰到過一件具體的事例。在瑞典時,正趕上瑞典社民黨一位中央執行委員(相當於我們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也是當時全國工會主席的女兒,在不應該分紿住房的條件下分到了一套住房,被輿論曝光了,並公開批評這位工會主席是依靠社民黨執政的特權搞以權謀私。為此,社民黨中央專門召開了一次記者招待會向輿論公開解釋和表態,並由工會主席在會上據實說明:這件事事先他並不知"清,是他女兒自已搞的,當然,他也有教女不嚴之責,一定儘快皙促女兒把這套房子退出來,其問題按法律該怎麼辦就怎麼處理。從而才把這一事件基本擺平。”
 
    關干政黨和領導人在社會中的地位
 
    《考察紀要》專就這個問題寫了他們在考察中所了解到的情況:"政黨之間的激烈競爭和黨的生存危機,迫使各級領導與公職人員必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群眾和以公正的原則處理社會事務。瑞典在政治上實行的是所謂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政黨之間競爭十分激烈,不僅能否上台執政要取決於群眾的選票,黨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決於選票。因為,他們國家財政對各個政黨都沒有無條件的撥款,政黨的經費來源,除黨員交納的黨費和其他自籌的經費以外,較大一部分要靠政府按照其進入議會的人數,定額撥給費用,一個政黨如果沒有得到群眾較多的選票,迸人不了議會,沒有這筆資金,是很難長期存在的。因此,無論他們的主觀願望如何,在各項活動中,都勢必要力求保持一種富而不奢、平等待人和社會公正的形象。例如:瑞典社民黨雖然是一個多次上台甚至一次連續執政四十多年的大黨,但他們的中央機關,在我們去訪問的80年代末,還只有六十多位工作人員,一個哥德堡省的省委,工作人員只有五、六個人。當我們代表團去該地訪問時,從介紹情況、交流會談、帶領參觀、導遊一直到司機的任務,都由一個人全包了。而且據他講,哥德堡省委所屬有三、四百個支部,都分散在各個社區(因法律規定,黨的組織是不能進人企業和單位的),他們每個月至少都要瞀遍去一遍,了解情況,指導工作或傳達上級黨的指示,所以是非常繁忙的。在1985年我隨體改委代表團第一次去瑞訪問時,也是在哥德堡,正逢一個星期天,該省的省長和議長在鄰近挪威邊境的一個山頂城堡里共同設宴歡迎我們,排場雖較正規·但吃的卻很簡單,而且吃完飯後在城堡內一個廣場招待我們聽剛從莫斯科演出歸來的交響音樂時,從我們代表團全體成員到省長、議長,自始至終也沒有擺一個座位,而只是同一般遊覽的群眾一起,站着聽了一個多小時,特別是在歸來的路上,當我們的汽車正準備上船過渡時,前面一輛車突然打不着火了,坐在車門口的議長(還是個腿瘸的人)和省長一句話沒講就率先跳下車去幫助群眾一起推車,一直到汽車發動了才上車。其情景頗令人感動。 "他們的這種社會公正原則,不僅體現在處理國內事務上,對外國來賓也一樣。如我們1985年去訪問時,到斯德哥爾摩那天正好是雙休日,城內住處不好安排,就把我們拉到市郊海邊一個小島上的一個工會的休養所里住。四周全是空曠的雪地,既沒有圍牆,也沒有警衛,服務員也很少,而且對我們每個人只安排住了一間最多十平方米的房子,包括團長也不例外,只不過團長多了一間約十來平方米、兒張沙發就擺滿了的會客室。據說這也是他們社民黨主席、當時在任苜相卡爾松經常來此休息時所住的房間。雙休日結束後,把我們搬到了城裡,所安排的旅店不僅規模不大,設施還不及我們現在的三星級飯店。而且對團長也沒有安排什麼高級客房或套房,而是同其他團員一樣只住了一個標準間。 "對於如何保持這種良好的社會公正形象,他們的領導人不僅在生時很重視,而且在逝世以後對後事的處理也很注意。如前面講過1988年被刺殺逝世的帕爾梅,他生前不僅是瑞典的首相、社民黨主席,還是社會黨國際的主席,在歐洲和世界上都有比較大的影響,在國內也有頗高的威望,對社民黨和國家的貢獻郄不小。但在遇刺逝世後,既沒有給他建擴什麼紀念堂、紀念館或紀念碑之類,也沒有給他修一座比較囊華的墳墓,而只是將他的骨灰埋在被刺街逍附近教堂後面的一個公墓里,地上沒有任何建築物,只有一塊約四平方米用黑色大理石鋪成的平面墓地,上面豎立着一塊約一米高有帕爾梅簽字的鵝卵石。據說這塊鵝卵石原在帕爾梅的家鄉,因為帕爾梅每次回家鄉競選時,都耍站在上面發表競選演 說,故移此以作紀念。" 《考察紀要》的摘要到此為止,主要採取了抄錄的方法。我想這對於了解瑞典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巳經可以說得其輪廓了。
 
    《考察紀要》讀後感
 
    談到讀後感,首先先應當回顧恩格斯最後幾年對於社會主義運動所表達的期望。恩格斯當然不可能預見到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後的種種新情況,更不可能預見到一場世界大戰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點由西歐轉移到俄國及經濟落後的東方。但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後原來期望的西歐社會主義萆命浪潮消沉下去之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萆命的道路如何走這個問題重又提上了日程。運動不可能停止,但通路顯然和十月萆命迥異。這時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重新記起恩格斯在1894年提出的重要策略——認為工人階級應當"利用普選權作為工人階級新的武器"並且重申"爭取普選權、爭取民主,是戰平的無產階級的首要任務之一"一一仍是適合戰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中戰鬥的工人階級的需要的。當然,在十月萆命取得勝利、世界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嚴重對立的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民主黨運用這種策略也面臨着許多複雜的曲折的情況,這一點我在上面巳經提及,但是像《考察紀要》推介給我們的瑞典民主社會主義運動及其獲得的成果,至少說明在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運用這種策略並非一無所獲。因此,現在我們除廠關心我們白己所獲得的社會主義自身的經驗(包括檢查、總結和改革自鄉),同時也要採取科學態度虛心考察西方的運動及其所獲得的成果(包括失敗的和成功的)。兩者因國情和歷史條件不同,固然有不可比的地方,但也有某些可比的或可以互相參照的地方。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考察紀要》本身也記錄了當時考察者的想法和感想,茲抄引如下: “通過這次訪問,對瑞典社民黨(和奧地利社會黨)的情況有了較多較深的了解,我們都感到收穫頗大。但是,對於瑞典式的社會主義與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究竟有什麼異同?對於第二國際與第三國際、修正主義與列寧主義、瑞典式社會黨與蘇聯式共產黨的關係,究竟應該如何分析與認識,也感到有些迷惑難解。為此,在當年訪問結束回國的途中,路經巴黎時,我們曾經進行過一次座談,並邀請了幾位我國駐法大使館的同志參加。在會上會下的交談發言中,對這個問題曾經有過兩種。不謀而合‘的說法和感想,至今我還認為,很值得我們深思與參考。” “一種感想認為,第二國際理論與第三國際理論、瑞典式社會黨與蘇聯式共產黨,其所遵循的革命路線、方針和方法,都是對的或者是有道理的,兩者的區別主要是所代表的因情不同。前者即第二國際和社會黨代表的,基本一是當時一些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這些國家已經建立起了一種比主選舉的制度,一個黨派有可能通過選舉,掌握議會多數,和平過渡上台執政,從而推行自己的綱領和政策。上世紀20年代以後,歐洲多數國家的社會黨(或社民黨、工黨),都曾經通過民主選舉的形式上台執政、甚至比較長時期地執政,並推行種種社會改革的政策,對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甚至政治制度的改良與發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後者即第三國際和共產黨所代表的,基本上是一些當時經濟社會比較落後的同家,不僅還沒有建立起民主選舉制度,而且掌握着政權的反動派武裝到牙齒,有權力肆無忌憚地鎮壓各種革命力且。不通過武裝鬥爭,就不可能推翻反動派的統治,就不可能奪取政權、鞏固政權,並推行社會主義的綱領和政策。但是,對於後者來說,有一點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十分明確,就是:用武裝鬥爭的辦法取得政權,對社會主義只是起不一個‘催生婆‘的作用,按照馬克思社會主義的標準和要求來衡量,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實際上並不‘夠格‘,即:(1)社會主義需要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發展不‘夠格‘(2)社會主義要求有完善的民主法制不‘夠格‘。因此,在通過武裝鬥爭把社會主義政權‘催生‘下來以後,必須下決心抓緊補上這兩課(這就是中國把自己定佗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原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就是為了補上這‘兩課‘,以便為建成真正的社會主義準備條件。 ——吳按)如果能夠這樣地認識這個問題,在革命成功建立起新的政杈以後,除非在外敵人侵的情況下,都要不失時機地集中糈力抓緊抓好這兩個方面的。‘補課‘,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種種優越性,就有可能迅速地推迸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建成真正的社會主義。假若不是這樣地認識問題,而是主觀地認為,只要通過武裝鬥爭,建立起了新的政權,自己就是一個。‘夠格‘的社會主義國家了,誰要是對此不同意或者表示某種疑義,就毫不留情地堅決加以排斥、打擊甚至鎮壓。那就不僅很難建設成一個真正‘夠格‘的社會主義,而且可能變成封建半封建式的極權主義,像蘇聯過去的斯大林時期那樣。最終不僅建不成真正的社會主義,而且會遭到廣大群眾與幹部的反對甚至揚棄。 “還有一種感想認為,笫三國際與第二國際、蘇聯式共產黨與瑞典式社會黨之間的關係,有如天主教與基督教一樣,兩者的‘老祖宗‘都同出一家。只不過是:前着主張堅持按‘老祖宗’的原話(這種說法似可再議,前者在經濟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革命,恰恰是不按‘老粗宗’的原話行事;所謂‘原教旨主義‘傾向是表現在另一方面。——吳按)一字一句地照本本辦事,不得逾越,有點類似於一般講的原教旨主義;後者則主張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不斷進行革新與創新,以更有利於擴大並推行‘老祖宗‘理論的影響與主張,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現在看來,走向社會主義的兩種模式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正當性。至於如何看待這兩種模式及其關係,是一個應當慎重考慮和仔細研究的問題,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夠聽到讀者朋友的商見。
 
    1 《馬克恩恩格斯選集》笫2版第l卷第470頁。
    2 《馬克惠恩格斯選袋》第2版第3卷第60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l版第39卷笫203頁。
    4 《馬克思恩格澌選集》第2版第4卷第510一522頁。
    5 《恩格斯傳》1983年中文版第559頁。
 
   (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教授)(責任編輯:苑 捷)此文刊登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年第3期,此雜誌中共中央編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公開的雜誌。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