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边书
中国有时候专门出版一种毛边书。所谓的“毛边书”,就是装订好的书,不切边。我第一次听说这种书时,有点奇怪:这有什么用?
据网上一位叫白化文的文章说:“毛边本始于欧洲。真正的毛边本的规格是,只裁地脚(下切口),不裁天头(上切口)和翻口(外切口)。洋装书直立在书架上,裁了下切口即地脚,就和一般的裁去三边的书一样,容易站立。不裁天头和翻口,目的有二。一是相信对方 一定会裁开看的,这是把对方当知音看待。因此,毛边本是持赠给好朋友的,应属于非卖品。另一个目的是,看书时,一般是翻阅书的翻口即外切口一侧。看得时间长了,书边会变脏发黑。那时,可以用大型切纸刀顺着边切一刀,边上就又干净了。”
据说,鲁迅很喜欢毛边书,自称是“毛边党”。呵呵,自成一党!
后来,我买到一本丘吉尔的演讲集,是由丘吉尔的孙子Winston S Churchill 编辑的”Never Give In –The Best of Winston Churchill ‘s Speeches”。这本书就是毛边书,书的边未切,保持着残差不齐的原貌。这本书和上面叙述的不太一样。上下切口已经切了,是很整齐的。只有翻口未切,但也不是互相连在一起的。你自己无需动手去切,就可以像正常翻书一样翻阅它。
把它拿在手中,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我猛然明白了人们为什么要生产一种毛边书了:这是读书人的一种嗜好。
中外读书人的某些习惯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