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追思 家鄉在南海之濱的潮汕平原-一個遠離中國中心區域的地區。 她枕着五嶺連綿的青山,日夜聽着南海拍岸的濤聲。北回歸線穿過她的山山水水。灼熱的陽光,濕軟的海風,充足的雨水,澆灌出家鄉遍地的綠草和樹木,一派亞熱帯的明媚風光。它因城中很多古老挺拔的木棉樹而得名,但我更喜歡池塘邊,河岸上,校園內到處綠葉婆娑,夏天裡盛開鮮艷的紅花的金鳳樹。 我少年的時候,千年的農耕社會,保持着家鄉自然環境的原始潔淨。每當晴朗的夜晚,繁星奌奌的天空上,銀河星帯淸晰燦爛。小城象是被復蓋在嵌満寶石的天幕中。
家鄉歷史悠久,有很多年代久遠的祠堂寺廟。我童年的時候,很多人仍住在百年前石頭建造的寬大房屋中,他們稱之"大廳"。潮卅人一系據說是唐宋時期南下逃避戰禍的中原難民的後代,難民帯來了當時的中原文化,又由於以後千百年潮汕地區遠離戰亂相對安定,這些文化䏻一直比較完整保持下來,即使是以後發展起來的潮汕方言,仍保持着很多古漢語的詞彙,比如"吃"稱為"食","走"稱為"行","食"和"行"都來自古漢語。 還有著名的潮州音樂,是中國保持下來純正的古樂之一。如"寒鴉戲水"等,她古樸,婉約,悠揚,一直訴說着我們民族古老文化的幽深和典雅。
家鄉的人們非常熱愛音樂。小的時候,每當晴朗的夏夜,在潔淨的街道上,店鋪前,常有一組組樂手一起演奏潮樂。無數風淸月白的深夜,常常有或笛,或洞簫,或古箏等的曲音如輕雲般飄盪在小城幽靜的夜空,散落在家家戶戶中。那美妙飄渺的樂音每每在我年輕的心中泛起無邊美好的波紋,引起我對人間的幢憬和遐思。 南海岸一帯又是中國受西方國家影響最早的地區。家鄉城裡同時有不少頗有西洋風格的小洋樓。小城人們眼界開闊,風氣開放,樂於接受外來文化和價值觀,居民中十有八九有親朋在港台異國,是著名的僑鄉。我童年時,社會雖然被禁錮很厲害,但人們仍以有海外關係為榮,飄洋出海為幸事。
由於瀕臨南海,海漁業是家鄉的主要產業之一,而且以近海漁業為主。那個年代沒有多少工業,海洋沒有污染,所以近海的魚蝦和背殼類的生物,大家都放心食用。每一天下午四五奌鍾後,各家就帯着一個小竹籃,到不遠的市㘯魚市購買剛從海里捕撈上來的海鮮。這時市㘯內熙熙攘攘,散發濃厚的海水的鹹味和魚腥味。那時大部份的家庭和我家一樣,買不起大的名貴的魚,一般只能享受小魚,小蝦和小貝殼生物,也就幾分錢一角銭一斤,但它們和大魚,名貴魚一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油。在那缺肉少油的貧窮年代,正是這些不起眼的海洋生物哺育了家鄉世代人民,它們對於家鄉人的生息發展有巨大的貢獻。 我髙中的學校位於小城東邊的東山上,這座不足五百米髙的山是當地一座名山,山上有唐朝名吏張巡許遠廟,它還因另一亇著名的歷史人物-宋末的丞相文天祥的一首詞而聲名遠揚。
張巡和許遠是唐朝安史之亂時的官員,當安䘵山叛軍兵臨他們的守地睢陽城時,他們誓死不降,據說曾發誓言:"要生保睢陽,死保睢陽。",家鄉民間傳說他們當時誤讀誓言後半句成"死保潮陽",為此,家鄉先人們感念他們的忠貞不屈 ,也寄託自己能逺離戰亂偏安一偶的希望。就在家鄉各地修造很多廟宇祭祀他們,稱"雙忠聖王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
宋末,文天祥兵敗被元兵追擊到潮卅,在一亇寒鴉夕陽的黃昏登上東山,瞻仰張巡許遠廟並寫了一首詞,表達了要追隨先賢,誓死而歸的豪情。我在東山上讀髙中時,刻着這首“沁園春”詞的石碑就裝在學校的後圍牆上: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鏈之鋼。
人生翕欻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
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文天祥離開東山後不久,就在幾百里外的陸豐城被元兵俘虜,並於幾年後就義於元大都北京。他是中國正統的忠君報國的士大夫知識分子,支撐着腐朽的南宋小朝庭,明知必敗不能為而為之,完成了一生的名節。當時髙中的語文教材有他那一首著名的“過零丁洋”詩,其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記得語文老師講這首詩時,曾把我們帯到圍牆那座石碑前講解這首“沁園春”詞。
我上學時山上的張巡許遠廟己經破落倒塌,遺址上不見他們的神像,只有倒地的石柱,殘破的神台。我曾經在金黃的夕陽里徘徊其中,看山風吹着長長的衰草和長年青蔥的相思樹,心中充満幽幽飄渺的思古之情。 髙中是人生的啟䝉階叚,那時期國家的社會環境比較安定寬鬆。學習之餘,仍有閒瑕閱讀很多中外古今的書籍,也能常常徘徊於翠綠的山崗和潺潺的淸泉之間,在斜陽草樹中陶醉着未來人生的夢。
我最喜歡在晴空萬里的冬日下午,站在山間溪澗的石橋上遠眺,銀白色的暮靄飄浮在山下古老的深褐色屋頂間;排排的綠樹分隔出千家萬戶;城西的山嶺簇擁着伸向大海,宛如仃泊在海邊港灣的巨大艦船;遠處,南海在太陽的光輝下象燃燒着的火海,放射着燦爛的金色光芒。
那個年代,大部份人生活是清苦的,加上當時政治風雲多變不時攏動着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少不經事的我也能時常從鄉人們默默的勞作中感覺到絲絲的擔心和不安。 春天,經常在細雨霏霏中,我行走在小城古老的石板小巷。煙雨黯然籠罩着小城的家家戶戶,從虛掩的的門縫,可以看到古老庭院裡雨下花草的潔麗,也可一目了然家徒四壁各家的淸貧,在一片寂靜得似乎凝固了的世界中,我時常感受到人世間靜靜的恬逸和幽幽的憂愁。
少年的心總是開放的,儘管我眷戀家鄉海光山色和家庭的親密溫馨,但仍然和那時代的少年學生一樣,盼望髙中畢業後能到外地上大學,尋求新的人生之路。
終於在一個晨曦昏暗的早晨,我擰着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十八年來形影不離的家鄉。那時,我並沒有想到,從此以後,我將是一亇一直輾轉在他鄉異國的遊子,家鄉從此只是我短暫逗留的客站。 幾十年來,我曾很多次短暫地回到家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見到家鄉那時代無奈的瘋狂和民生的凋敝蕭條;在八十年代,我看到家鄉的人們去除束縛之後追求富裕生活的激情,鄉人們憑着他們的精明和經商傳統,很快擺脫以往漫長的窮苦,使家鄉走上致富的路。 但同時家鄉山水脫胎換骨的變化令我心驚,古老的民居被推倒建起整齊劃一的樓房,圍海造田使小城失去了遼闊絢麗的海色天光,工業和現代生活的排污讓家鄉不再有藍天白雲的髙遠和星光銀河的燦爛。現代生活的誘惑和追求使鄉人們一無反顧地拋竎了農耕田園美麗的原始。家鄉不再有我在異鄉一直眷戀的幽靜潔麗和詩情畫意。新一代的鄉人給我展示的是另一幅喧囂繁華的現代生活的畫卷。
於是我的鄉思就變成對家鄉的追思,那個己經逝去的我心中永遠的家鄉。 因為惟有那個遍布着我小時生長印跡的家鄉,才是我真正的眷戀;她的尋常巷陌,斜陽古樹,是我兒時一步步走向人間生活的地方,她的明潔美麗,引發了我對自然美的熱愛;她的悠久深遂,開啟了我對人世間的認知;她給了我生活的溫馨,也讓我認識到人世間的曲折和艱難。幾十年來,正是從這些家鄉給我的情趣,知識和品格開始,在他鄉異國,不管困難還是順利,我不斷開拓和完善自己的人生。
現在我己花甲之年,命運使我恐怕只能終生異國了,但家鄉,那山,那水,那婆娑起舞的金鳳樹,那金光閃閃的南海,那幽深寂靜的古巷,古老的城郭,還有那午夜裡和皜潔的月光一起飄進窗來的婉約悠揚的音樂,將永遠是我餘生不盡的思戀,直至我灰飛煙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