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二代馄饨
小时候特喜欢吃荠菜馄饨,那荠菜是野地里采的,到家时候有点儿蔫,放水里一泡,叶子,杆儿都会水灵灵,直愣愣地“站”起来,盐,胡椒和一点儿肉末末,妈妈擀皮子,用刀在面板上切成方块块,错开,对折,打折一弯,对角儿捏着就包起来了,我跟妈妈说,馄饨长的好像“肚脐眼儿“。结果唉她一顿颏儿!眼巴巴地等下好了的馄饨出了锅,进了碗儿,滴上几点儿酱油,麻油,呼呼吹着热气,吃了馄饨,把汤也喝得干干净净,那馄饨汤因为馅儿散出的味道儿变得好鲜美。
工作以后才开始学包馄饨,团支书召集大伙儿到他家去包馄饨,他说是这他最拿手的”活儿“。那时候已经有卖馄饨皮了,不过黄黄的,放了许多的碱。他用湿毛巾盖住皮子,开始和馅儿。记得他用肥猪膘熬油,特意把焦黄脆香的油渣切碎,放入馄饨馅儿里。这是他家“祖传“秘方。青菜洗净,开水一过,切碎,挤去汁儿。拌葱,酱油,胡椒和粉白相间的肥肉末儿,搅拌后特码粘乎,就成了。
包的时候,他用手沾上水,把馄饨皮卷三下,然后把两端“开口“处封死。那个是个力气活儿,皮子有些干,要把口封好,全靠母指和食指间的那一把力,最后关键是把两端再捏紧在一块。(下图“排排队”的馄饨)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南方人的馄饨,等于北方人的饺子。因为都是皮子裹着馅儿,滴水不漏。从那以后,我们家包馄饨,一定把“口“封住。比妈妈的方法要好吃。
出国后在餐馆打过暑假工,就中午去帮忙,忙过高峰就帮着做准备工作。学会了许多给洋人吃的中餐。老板是香港来的,以前是航空领域的工程师,移民后就买下一个餐馆,夫妻守着。我在那里学会了另一种包馄饨的方法,快,简洁,原理和团支书的一样,皮子放上馅儿,拎起“四角”,对准“哽嗓咽喉”一掐就成。在”掐“的过程中,馅儿的汁正好增加湿度,省去沾水这个环节,粘得很牢。馄饨煮熟后,漂在汤里,像快乐的小金鱼一样,“尾巴”一摇一甩的。
今儿闲来想起包馄饨,想念那荠菜馅儿的。冰天雪地那里来新鲜的荠菜呢,好在中国杂货店里有烫好冰冻的荠菜,也清清爽爽的,没有黄叶,杂草。正一边看着Ipad,一边准备包馄饨,儿子进厨房了。海二代不知怎么来了兴致,非要给我帮忙。咱还巴不得呢,看看他能搞出什么新名堂。
海二代,不会体会我们小时候吃妈妈包的那珍贵的“露馅”肚脐眼馄饨的欣喜,也不会理解团支书祖传猪油渣混沌的自豪,馄饨,就是平平常常的一顿中国餐,他创造的,是实实在在的,快要撑破“肚皮”的大肚子“蝈蝈”。
看着这”大肚子“蝈蝈,不由想起从前住在我住过的小城里,有一家著名的面店,每天放学经过,都看见几位店员穿着白围裙,带着白帽子,围坐在小桌子旁,边聊天,边包小馄饨。她们一手像翻扑克牌一样抓起薄薄的皮子,一手用扁扁的木片在桌子正中的肉馅儿盆里”点“一下,在皮子上抹一下,顺势把”扑克“一攥,扔到竹筐里。没有乐队伴奏,却能感受到她们挥舞的手臂和”指挥棒“的韵律,和小混沌们飞快跳跃着的节奏。
吃过那种小馄饨的人可能都记得,那馅儿,小得”一咪点点儿“,是”只可意会“不可寻觅的。好吃的是漂着葱花和油花的馄饨汤。
海一代,海二代合影留念
历史演变
过程回放
主料:瘦肉馅儿,荠菜,葱,虾仁。
支儿子“打酱油”买回来的袖珍“洋葱”。
切葱段滋味不好受,还是来电动的省时,省力。
”袖珍洋葱“的冲劲儿比大洋葱还厉害,一开盒盖,顿时让人泪眼汪汪。
炒好的洋葱,拌入馅儿里。
馄饨皮选的是没有添加剂的。可是打开细看,有闪闪发亮的晶状粉末,两人“研究”了半天,是怎么形成的,是水份?室温下也该融化了,何况是新鲜的皮子,不是冷冻的。算了,这个问题太高深,留给食品检测人员吧。
紫菜,图省事,拿零食代替。
馅儿里虾仁有内涵,汤里虾皮爱张扬。
红油一点,麻油一滴,说不出这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馄饨,很难找到记忆里妈妈做的荠菜馄饨的滋味了。想模仿一下四川的红油炒手,那是在成都吃的最令人难忘的馄饨。可是那里能寻找到地地道道的那份麻,和辣呢》今天拥有的,是一份随意,是一份平和,一份长周末白雪皑皑里的温暖与宁静。
不用猜,您也会知道,最受欢迎的是海二代的“大肚子”蝈蝈,比过了海一代的快乐"小金鱼"!
201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