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与人类的行为
动物学家Konrad Lorenz是现代行为学的创始人。他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他曾著有”On Aggression”一书。中文翻译成《攻击与人性》。
他书中表达的观点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对于理解人类成员的某些行为是有帮助的。
我先把他书中一段有趣的话抄来:“同样的行为也可以在人类里观察得到。在美好的往日,那是哈布士堡君主制度时代,仍有家仆的风气。我常观察我守寡舅妈的行为,这些行为常是有规律而且可预测的。她使用的女仆,没有一个超过八个月到十个月。她总是喜欢新仆人,并且把她捧上云霄,还发誓她终于找到一个合意的。接着几个月,她的态度冷漠下来了。她先是发现小过失,然后是稍大的。在正式雇用期间的终了,她发现这个女孩有令人憎恨的缺点。经过一顿激烈的争吵后,这个可怜的女孩毫无商量余地地被解雇了。在这次爆发事件后,这位老妇人在下一次雇用时,会再一次的更加小心寻找一位完美的天使。”
至于他开头指的是动物的什么样行为,我后面再扯。
他在书中的思路,经常是七拐八拐的,就是条理化不好。我必须把他在不同地方表述的观点,加以整理,才好叙述。
该作者只研究珊瑚鱼,就是生活在热带珊瑚丛中的体型不大的鱼。他的观察通常在鱼缸中的鱼类。他发现,鱼类对同类远比对异类更易有攻击行为。珊瑚鱼几乎不攻击其它种类的鱼,而只攻击自己的种类。“不可能同时有两条同种类的个体存在小水族馆。假若我把同类的几条放在一个水槽内,顷刻间,只剩下最强壮的一条活着。”他在水族馆中观察到:把各种的鱼放入缸中,经过一番生死决战后,每种只留下一条。它们之间却能和睦相处。
如果实验中,每种鱼是成对的,那么,最后的结果是每种只剩下一对。假如没有同类的鱼可以出气,它们就选择那些关系亲近或颜色相似的作为攻击目标。
在海里,“同类相斥”的原则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情况下被维持下去,因为败者可以远离胜者的领地,而且胜者也不会追得很远。但在水族馆里,就没有足够地方可以逃避了。胜者常打死败者。至少,它会认定整个水槽是它的领地范围,而常常连续地攻打弱者表示恫吓。因此,弱者发育得比它慢多了。它的统治权就一直增高,直到某天,它强壮地足以结束了弱者的性命,而彻底结束了这个争端。
每种鱼类,都试图最大化圈定自己的领地。在自己的领地内,它对同类——只是对同类而已——引起激烈的防卫举动。它攻击的激烈程度,明显地和它离领地中央的距离相关。离自己领地中心愈近,则攻击力愈强。距离“总部”越远,鱼应战的速度就越慢。如果周围的环境越陌生,鱼就越胆怯。对于水槽中的鱼,领地的中央总在底部。应战的敏捷度随着垂直上升的方向而递减,因为鱼类对于从上而降的危险最敏感。各种水禽和动物从上面攻击的机率是很大。
当两条鱼在追逐打斗时,一条逃跑;一条追击。当被追击者逃到靠近自己领地的中央附近时,它的勇气会恢复了。此时,追击者已深入了别人的领地。终于,逃亡者开始勇敢地攻击追击者。于是,轮到追击者被赶走。这个动作重复了几次,直到双方达到某种均衡,于是停顿下来。在那里,双方互相威胁而不战。这是战略态势达到了均衡。
领地的边界并不是标明在地上的,而是决定于权力的均衡。如果某条鱼懒惰一些,边界线可能靠近懒鱼的总部一些。作者曾在一个鱼缸里先放了两条同类的鱼。A鱼占据较低的角落;而B鱼只好占领靠近上方的角落。在那里,它勇敢地对抗A鱼的攻击。当双方的实力达到均衡时,二者把水槽分成两半。每天,两条鱼不断地巡逻自己的边境,保持着威胁的态势。
后来,他把鱼缸里放进来一条雌鱼。A鱼立即和她结成同盟,此时,双方的边境压缩了B鱼的领地。他又放了一条雌鱼,B鱼也找了一个伙伴。双方的边界又恢复了原状。一星期后,A鱼夫妇产卵。其中一条鱼必须忙着照顾卵,只剩下一条能够参加前线保卫战。结果是,边界向A鱼的地方推进。当天B鱼夫妇也产卵了,双方的边界又恢复了。
有的养鱼人,通常会在一个鱼缸里,把同类的鱼放很多条。他认为,这样会使许多鱼结成对而生存。结果是互相斗,最后只有一对活下来了。他认为,这次该平静下来了。不久,那残存的一对中的雌鱼,某一天又横尸水面啦。
为了解决这样的悲剧,把一个水槽中放入同类的鱼作替罪羊。一个鱼缸,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每边各放一对同类的鱼。于是,每条鱼可以把怒气发泄到同性别的邻居——通常是雄性对雄性,雌性对雌性——没有一条鱼想到要攻击自己的同伴。最有趣的是:每当其中的一条雄鱼开始粗鲁地对待其妻子时,作者就会准确地预料到:一定是中间的隔板被丛生的水草弄脏了,不透明。那雄鱼看不见对方的雄鱼,就把怒气撒到自己的妻子身上。一旦把隔离板清洗干净后,两边的鱼立刻就与邻居在隔板两边,试图发生狂暴而不会造成伤害的撞击。两个隔室中的气氛立即爽朗起来了。
作者的舅妈虐待女仆的行为,就是这样行为的变种。
动物的这种行为有什么价值或者作用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动物驱逐同类,使得它们尽可能地分布在可以利用的居住地上。以免同类拥挤在狭小的地域,会导致生存状态的恶化,最后可能导致这个种类的灭绝。
毛在夺取了政权后,对自己同类的攻击和打击,基本就是鱼类行为的翻版。不断地寻找攻击的对象,直到他死时为止。他的行为,只是使中国社会野兽化。中国人无论走到地球的那一部分,其行为基本就和鱼类行为完全一样。这是中国的文化向低级退化的一种表现。(此段是我加的注——深山兰)
这位作者叙述的思路,是我见过的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最混乱的一位。他的稿子,在出版前被他的一位朋友阅读过。那位的结论是:“我已经碰到两次同样的情形:这一章节读来生动有趣,却带给我扑朔迷离之感。为什么?因为我看不出它和这本书的整体有何真正的关联。你必须想想办法,使读者更容易看懂。”他自己说:“毫无疑问的,他的评语是相当的公正。”即使有人告诫他;他书中的观点,仍然被切割的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我不得不前后跳跃,改变叙述语言,反复掂量,才把他的主要观点,叙述得像上面的那样。也许,最有条理的叙述,只有完全重写,才有可能。那又不是我所愿意干的,太费时间了。
当然,其中可能有我误解的地方。那有我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