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思想與哲學(2)-“微觀世界”(all) |
| 思想與哲學(2)-“微觀世界”
在《論範例》中,我重新定義了“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概念和區別,指出,“宏觀世界是物質在運動”,而“微觀世界是運動形成物質”。對前句話,基本是重複前人已有的認識,而我的重點在於後句話,即,微觀世界定義的根據是什麼?在討論定義前,我認為應該首先討論研究問題的方法。不用說,如果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必然也存在缺陷。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通過思想體系的提出來完成的。在四大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古老希臘發展出哲學,古老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孕育了猶太文化和宗教,印度發展出自己的宗教和佛學。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中國也發展出自己的禪宗。縱觀這些思想體系的提出,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思想體系的內容不同,但它們的認識形式,卻有某種共同的認識方法。他們都有一個主要的特點是:猜測。誰也不能否認,這些思想體系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一些真理的性質,這也是幾千年後,它們今天仍然被人們學習的原因。但它們之中,只有古希臘產生的哲學孕育了科學。它被人類學習的最多,因為它具有最多,最大,最有價值的真理性,它影響到我們現代生活的一切領域。哲學的研究方法,較之其他思想體系,多了一種方法,既,它是:猜測+分析。
分析,是一個思維體系從“模糊中”逐漸“細緻化”的過程。它從古希臘“前蘇格拉底時期”就有了,亞里氏多德形式邏輯的提出,歐幾里德公理思想的提出,可以看作是這個思維的細化過程的古典時期的高峰。在論範例中我談到,“凡是真理,必然是公理。而凡是公理,必然孕育定理”,的思想。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自然科學產生於哲學?”的問題,“為什麼其他三個文明沒有產生自然科學?”這些問題的原因。順便提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之一是,使用粗糙,簡單的,還沒擺脫象形發展階段,的文字,以所謂“言簡意賅”,“微言大義”等誇張,來掩蓋古人思想的模糊和思維內容的貧乏。中國文化中反對師生討論,提問題,反駁等思辨的過程,如同各種宗教教義的“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無討論等的”思想統治“的企圖,本質上並無區別。思維的本質要求自由。任何壓制自由的企圖必然影響真理的傳播。
如果將微觀世界定義為“運動產生物質”,一個自然的問題是,這裡所說的“運動”,同我們在宏觀世界中,一般所說的運動,有區別嗎?我的回答是,微觀世界的運動,指的是“心動”或“意動”的概念,而不是具體有質量的物質,如石頭,星球的運動。也就是說,微觀世界的運動,沒有空間的概念在其中。接着的問題是,“心動”的動,如果沒有空間的概念,它是什麼概念?微觀世界的動,是“一維”的概念,即,僅在時間中。也就是說,微觀世界的存在,是屬於範例中“思在”範圍的內容。
再接下來的問題,也可以是,動與靜,本來不是相對的概念嗎?如果動,不是物質在動,靜不也不是物質的不動嗎?那麼這個“動和靜”本來的意義不就顛覆了嗎?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二個方面來考慮。首先,當我們說“心動”或“念動”時,是什麼在動呢?是我們的思想里已經在考慮某個事情,或已經有了某個主意,然後才產生了這個“心動”或“念動"嗎?讓我用反證法證明如下。
1)如果”動的源泉“全部是舊事物,則心動產生的事物,也一定是舊事物(假設1)
2)如果心動的結果是舊事物,或是原來想到過的事物,不能稱之為“心動”,應該稱為”承認“或”答應”(假設的結論)
3)心動所想,是完全的新事物,與舊事物不同,即,心動的結果有新的成分(結論1)
4)所以,心動不是物質在運動,心動的結果也不是舊的事物為源泉(結論2)
5)結論,心動的動不是舊意義的動,心動是“無中生有”(這個“無”需要解釋,見下)
證畢
其次,關於相對的問題。相對的問題,是長期以來纏繞人類和哲學家的問題。從具體到抽象的問題,如冷熱,長短,大小,長幼,男女,天地,到相對與絕對,偶然與必然,內因外因,有無,存在非存在,等哲學問題。我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至少我沒聽說過),即,相對概念的否定,只是對立面特徵的否定,而不是“本質的否定”,所以:所有的否定,都是相對的否定,因為,絕對,是不能否定的。
舉例。母親的存在,是因為兒女的存在。沒有兒女也就沒有了母親,這是通常的看法。但當我們說一個年輕女子不是母親時,並不是對她的“本質”否定,因為她仍然“潛在”地具有成為母親的可能性。所以,“否定總是相對的”,否定只是對相對的對立面的否定。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看出,當將否定等同於相對立的事物時,如黑格爾說,"Being=Nothing",和薩特的關於“Nothing”的認識,都只證明他們所談的事物,只具有相對的性質。作為相對事物的基礎,絕對,是不可能被否定的。因為絕對是相對事物的基礎。
世界的絕對性,是不言而喻的肯定。而對立事物,如“動與靜”,則都僅具有相對性質:否定總是對相對事物而言。思維時產生的思想,是“動中生”。潛在,是存在與非存在的基礎,當然這個存在與否定都是指相對事物。在相對事物中是找不到其基礎的。這就是海德格爾畢生奮鬥而沒有發現“存在本質”的原因。在相對的存在中如欲找到它們的基礎,則必須跳出相對的範圍。用中國的話說就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如,在相對中發現絕對性質的規律如:喜怒-情緒;情理-思維;有無-心動;思在-潛在/絕對。即,對立的“喜怒”,隸屬於情緒。情理的對立,又隸屬於思維。思想的產生和否定,隸屬與有無,而有無是心動的結果。心動屬於思在的範疇,而潛在是思在的基礎。不用說,最後的結論是絕對,也就是潛在的本質。
(全文完)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