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谈男女之间的“背叛” |
| 谈男女之间的“背叛”
我写了一小诗“姑娘-你为什么这么美?”贴到了网上。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不要
脸”,是对自己老婆/女儿的“背叛”。(一位嘴上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受其影响
和指导而不知者)
不要脸,是违反道德,应该得到谴责;背叛,等同叛国投敌,与叛徒无异,应该拉
出去枪毙。所以网友的“义愤填膺”似乎有其道理。但男女之间哪些关系可以称作
“背叛”,或“不要脸”呢?我认为这些关于男女之间的关系判断,在中国文化中
是一笔糊涂账,有必要作一点澄清。
谈男女之间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婚姻观”(包括恋爱和家庭)的问题。中西方关于
婚恋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简单地概括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重感觉,重物
质利益的文化。反映到婚姻观上,它的特点是重视外在,重视结果,重视社会影响。
而西方的婚姻观是相反,即,重视内在,重视过程,重视个人幸福。
婚姻的第一阶段开始于恋爱,在中西文化中都相同。要恋爱必须首先相识。在中国
的概念中,男女的相识,是有条件的。如年龄,相貌,家庭背景,财产,学历,信
仰,等等一切可以看得见的特征。在现在的商品社会中,男女的“物质条件”,也
是一种商品,进入社会流通,用来在市场交换。交换成功的,叫“般配”,不成功
的,叫“剩女”/“王老五”。不论男女,如果被剩下,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是非
常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陆有这么多的“相亲市场”的原因。
成功的交换者,按照中国文化的婚姻观程序,必须进入下一步:“了解”或“恋爱”。
了解的主要目的,除了在性格方面不冲突外,是看看是否双方具有产生后代的“物
质能力”。如双方的身体状况,是否生育没问题。双方的“物质资源准备”,如是
否有房有车。当双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YES后。再下一步就是仪式,或教“结婚”。
如果仪式过后一两年没有后代,不仅自己双方着急,家里人,尤其是长辈,更着急。
严重的,可以到“离婚”的程度。
所以可以说,中国人的婚姻观,恋爱,结婚,和家庭,主要是为了产生后代。后代
又为了后代,等等延绵不绝。家庭的和睦,又主要是为了社会的平静和稳定,以此
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就是为什么上面说,中国人的婚姻观,是重在“外在,结果,
和社会影响”的结论。
西方的文化不同与中国文化,西方人的婚姻观,也不同与中国人。这种不同,不是
“相异”而是完全地“相反”。遵从上述的比较,西方人的男女认识,可以在任何
一个场所,如酒吧,影院,社交场合,学校等任何地方。只要双方有好感,就可以
交换联系信系,“无条件”地发展双方的感情。恋爱的过程,是双方身体的“化学
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从生理,影响到心理,直到精神。对恋爱过程的欣赏,是
西方文化下的婚姻观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恋爱的过程可以将个人的情感升华,爱心
扩大,心灵变得美好。会产生许多自己从来都没有的感觉,如“善良”。如“希望
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希望全世界和平美好,没有战争等。也就是“柏拉图式
爱情”给男女带来的精神逾越。
婚姻和家庭,是社会要求社会中生活的男女服从的契约,完全是“外在”的,社会
强加与个人的产物。它的合理性来源与类似“兵役法”的性质,即,总有人必须作
出牺牲来维持社会的存在。所以说,西方的爱情观,更重于婚姻的过程,更倾向看
重“恋爱的花朵的灿烂”。更重于恋爱过程对人的精神飞越的欣赏,遍及整个人生
的世界观,和益于整个社会。如量子力学里的“薛定厄波动方程”,就是科学家本
人在恋爱过程中完成的。罗密欧与朱力叶的生死相恋,感动了双方的亲属和众人,
平息了社会两个家族的战争。不用说,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和他的生命,都献给了
恋人。中国文化中有“粱山伯与祝英台”,“唐明皇与杨贵妃”,也是爱得死去活
来。但他们对其他人,对社会,有什么益处或影响呢?他们本人通过整个恋爱过程,
对自己的人生,对国家有什么影响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婚姻是物质的,可以
“固守”;“爱情”是精神的 - 心,是拴不住的。当爱情变成了仅是“亲情”的时
候,内在的“心的颤动”也就变成了“外来的暖合”感觉。这使你感到舒服懒散,
丧失了心灵内在应该有的“飞翔的欲望”。
通过这些简单的比较,我希望中国人也能开始认识到,在婚姻观中的积极的精神方
面重要。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