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習主席見連戰,讓陝西泡饃火了。作為土生土長,從小到大在回民坊上徜徉吃喝的西安人,羊肉泡饃就像我的“第一碗“,是唇齒留香永遠的味道。
從小在回民坊上養出來的胃,離開西安簡直就是災難。生活也許就是這麼慘酷,好吃的地方不一定好玩兒,好玩兒的地方不一定有心愛的人。
離開西安,我唯一想得就是坊上的美食,雖然我不是回族,但是小時候家裡最愛吃的卻是羊肉。西安的冬天雖然不像加拿大這麼冷,但也會下雪,也要家裡生爐子,晚上被窩裡要放熱水壺取暖。但是,如果那一天吃了羊肉泡饃,那天手腳都是熱乎的,到晚上,被窩裡完全不用放熱水壺。所以,冬天,我家經常是一買就是半隻羊,羊肉湯,羊肉麵,羊肉泡饃等等挨個兒吃,慢慢地,我也潛移默化成了吃的名義上的“回回“了。
在加拿大生活了24年,雖然愛上了意大利菜,希臘菜,日本餐。雖然下館子四川菜是首選,廣東菜也讓我滿足,但是,我永遠不會想起這些菜就流口水,也不會到
“想吃得慌“的地步。可是,我會想羊肉泡饃想到Hold不住的地步。
如果請客,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一定會做羊肉泡饃。先不說客人喜不喜歡吃,最主要是自己就好這一口。
上周,家裡有朋友來,我作了羊肉泡饃。剛過去一周,又饞它了。昨晚, 我就把上周煮好凍在冰箱裡的湯和肉拿出來解凍,今天便美美地享受了一頓。
話說羊肉泡饃的湯有講究,一定是慢火熬出來的。我一般是用羊骨羊肩肉熬一夜,第二天把上面的油撇去。如果是牛肉,就熬牛骨湯,同樣也是一夜的功夫。上周來的朋友中有不吃羊肉的,也讓我有機會展示了牛肉小炒的手藝。
牛羊肉泡饃的湯一定是清湯,牛肉湯是談金黃色的(左圖),羊肉湯泛着淡淡的花椒色(右圖)。
羊肉泡饃的饃非常關鍵,因為羊肉泡饃其實是吃饃,而不是喝湯的。所以,好吃的饃一定要自己烙, 好吃的饃一定要手掰。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西安坊上的饃也成機器切的了。刀切饃是省事兒,但是,刀切饃的饃邊兒被壓實了,饃成了四方楞子, 煮的時候味兒進不去。少了手掰饃的松酥,饃在口裡就成為一個死麵疙瘩。
每次我回西安去坊上,和朋友去吃泡饃一定要自己掰饃。別小看掰饃,可是個功夫活兒。羊肉泡饃好不好吃除了湯好,關鍵在於如何掰饃。饃一定要先從中間撕開(右上圖),然後才掰,這樣才能保證掰的每一塊饃上都有饃皮。饃不能掰的太大,也不能太小。大了味道進不去,小了成了一碗稀泥。坊間的說法是小拇指甲蓋兒那麼大是饃的最佳尺寸(右下圖)。
我一般不會讓客人掰饃,主要是解釋起來為什麼掰饃很重要太繁瑣,不講清楚硬讓客人按照我的“規矩“掰又顯得太變態。所以,為了不辜負我下功夫熬的湯,我一般請我媽幫忙,在客人來之前和我一起動手便把所有的饃都掰好了。
西安坊上的羊肉泡饃一般就放羊肉,粉絲,蔥或蒜苗(北京人叫青蒜)。我喜歡放一些配菜, 例如黃花,木耳,西紅柿,蘑菇,豆腐乾,香菜。這樣,對於不是陝西人來說,多一些菜,羊肉的味道不那麼沖。
我媽看着這張照片說:“哪有自己說自己是優質的“。也是,自己說自家的羊肉泡饃是“優質羊肉泡饃“很有自吹的嫌疑。但是,我不能謙虛,因為,我的泡饃里除
了少許鹽,沒有一滴油,沒有一粒味精,醇香的味道完全來自高湯和燉的恰到好處的羊肩肉。饃煮的有嚼頭兒,味兒全進去了。饃的面香和羊肉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分不出你我的融為一體了。這樣的泡饃“優質“也許不應該屬於自吹吧?
吃羊肉泡饃還有兩樣兒東西必須有,我稱它們是泡饃二寶。一個是辣椒醬,一個是糖蒜。上周朋友來,忙亂中忘了糖蒜,差點兒毀了羊肉泡饃的美名。
羊肉泡饃的成品一定不是水漫金山式的。我前面說過,泡饃是吃饃不是喝湯的。西安坊上的泡饃主要有三種,一是“水圍城
“(見右上圖),簡單的講,就是饃的邊兒上能看見湯。二是“口湯”(右下圖), 也是我的最愛。這種是表面看不見湯,吃完饃後,碗底兒有一口湯。
三是“單走“,通俗一點兒講好像廣東的撈麵一樣,上饃的同時也上一碗羊肉湯,吃一口饃喝一口鮮湯。
我個人喜歡“口湯”,也喜歡作口湯,不幸遭到朋友們要求“多給點兒湯“時,我只能欲哭無淚。一想到畢竟不是人人在坊上混過,我也就大勺兒一揮,慷慨讓水漫金山,任我的羊肉泡晚節不保。其實,吃到最後,最高境界還是舒心暢快。
今天在家和領導獨自享受羊肉泡饃,領導說:來杯意大利紅酒?我說:好。於是就有了羊肉泡饃配紅酒的壯舉。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咱西安黑撒(黑頭)樂隊的這首陝西美食,大家和我一起流口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