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1941-1945(1)欺騙和詭詐
[英]艾伯特·西頓 著
深山蘭註:二戰時,俄羅斯最著名的間諜佐爾格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對一個民族的歷史無知,你無法理解他的今天。對一個民族的歷史完全無知,那麼對他的任何評論基本就是一錢不值的。二戰前,歐洲各國,包括小國,互相勾心鬥角,為了爭奪領土。今天,這個餘波仍在。這本書的第一章簡單介紹了二戰前許多國家之間的互斗。這也許有助於理解今天繁雜的局勢。
對資料和文風的說明
本書所引用的德國資料,有未發表的文獻、訪問記,也有公開的出版物。
未發表的官方資料中,最重要、最可靠的資料是德國陸軍總部編制的戰時編制
序列表。此表每隔一段時間編制一次,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從未間斷。此表還佐有東
線態勢圖,圖上標有德國情報部門判斷的蘇聯軍事部署。從各集團軍群作戰日記中
找了一些旁證材料,集團軍的作戰日記引用較少,軍和師的作戰日記,除有時為證
實某些細節之外,一般很少引用。本書大量引用了陸軍總部保存下來的檔案,特別
是東線外軍處的檔案。未發表的其他重要資科有約德爾的日記( 其中有些地方只不
過是在辦公室的簡要記事) 、馮·包克和馮·魏克斯完整的私人日記和施佩爾的審
訊報告、弗倫斯堡的施佩爾文件匯編和海軍首腦會議記錄。
已出版的德國文獻中,最重要的資料有:雅格布森、希爾格魯伯、胡巴奇和施
拉姆等四人編輯的《最高統帥部作戰日記》、胡巴奇的《希特勒對作戰問題的指示
》雅格布森編輯的哈爾德《作戰日記》、和他編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年表和文件
》、《德蘇關係》和《德國的陰謀和侵略》等書。此外,還引用了海貝爾的《希特
勒的形勢講話》、皮克的《希特勒席間談話錄》和《戈培爾日記》等已發表的文獻
和日記。
向德國將軍們求教或索取資料的情況幾乎沒有,因為記憶總不如保存下來的文
件更能準確地說明事實。不過也有例外,在作戰和情報問題的某些方面就徵詢過原
陸軍總部成員的意見。
德國出版的大量著作都參考過,所不同的是,對當事者和目擊者的著述給予了
特別的重視。古德里安的《裝甲先驅》是不容忽視的。馮·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
利》、瓦爾利蒙特的《希特勒總部的內幕》和凱特爾的《回憶錄》是英國讀者所熟
知的。從這些書籍中都取了一些材料,雖然相對來說,取的並不多。已經出版的許
多德國將軍們的著述也都參閱並引用過,其中有馮·阿爾芬、查理斯·戴博留、馮·
肖爾蒂茨、戴希曼、德爾、埃爾富特、弗里斯納、弗雷特爾·皮科、赫特、海德肯
佩爾、海姆、胡梅爾興、朗格、拉施、莫爾齊克、馮·馬肯森、尼霍夫、菲利皮、
皮克特、普洛赫爾、倫杜利克、施瓦貝迪森和馮·福爾曼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著
作在英國均可獲得,凡英譯本均引用了,不過大多數都是德文本。只有一種書( 即
馮·肖爾蒂茨的著作) ,因為找不到德文原版本,引用了法文的譯本。經常參考的
還有大量的德軍師的歷史書籍。這些書是戰後陸續出版的,很有價值。書的作者大
都參加了東線的戰事,他們祈望死難者能流芳於世並在這種願望激勵下,憑官方和
個人的記錄,對這次戰爭作了樸實而公正的敘述,就如同德國軍人所見到的一樣。
在常見的參考書當中,經常使用的有布克哈特·米勒·希勒布蘭德的《陸軍》、
沃爾夫·凱利希的《德國國防軍》、G
·特辛博士的《國防軍和武裝黨衛軍的部隊
和兵團》和K ·G ·克萊特曼博士的《武裝黨衛軍》。
德國未發表的和已發表的原始歷史資料,是綽綽有餘的,而搜集蘇方,也就是
俄國的資料卻是個莫大的難題。檔案材料是活生生的歷史,可是蘇聯的什麼檔案也
弄不到,1958年,莫斯科國防部出版局出版了普拉托諾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是一本好作品,就是在今天,它在某些方面仍比後來出版的更詳盡的文書優
越。
從1961年起,蘇聯相繼出版了六卷本的《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竭力作出研
究歷史的嚴肅而客觀的姿態,書中加了大量說明資料來源的腳註,但其中大部分只
註明了蘇聯國防部的檔案號,這對蘇聯讀者或國外讀者來說毫無意義。1965年,蘇
聯出版了《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簡史》這本書不過是六卷本的刪節本。雖然其中增添
了某些新的細節。日林和捷爾普霍夫斯基最早寫的兩本著作並沒有多大意義。
六卷本的《戰史》和一卷本的《簡史》,再加上普拉托諾夫的《第二次世界大
戰》是俄國僅有的三部囊括戰爭全過程的著作。這些書是當做最權威的著作引用的,
並且還是介紹蘇方行動的主要資料依據。蘇聯這些史書的內容有很多可能是真實的,
但也有很多證明是虛構的。
近十年來,俄國御用歷史學家詳述這次大戰某些方面或某些戰役的著作也問世
了。除此之外,一大批蘇聯將領,如鐵木辛哥、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科涅夫、
羅科索夫斯基、索科羅夫斯基、葉廖緬科、格列奇科、列柳申科、戈利科夫和什捷
緬科等人都親自或以他們的名義著書或寫文章。羅科索夫斯基、格列奇科和索科羅
夫斯基的書都是好書,是周密的學術研究成品。這些作品本來可以象蘇聯軍事歷史
學家寫得一樣好。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科涅夫、葉廖緬科和列柳申科的著述較
為簡略,但有許多個人經歷的有趣細節。出版的這些書籍,不管是蘇聯將領寫的還
是蘇聯歷史學家寫的,都未寫出全部真實情況,甚至作者認為是事實的也是如此,
因為一切著作都要經過官方校訂和審查,以確保它們不與先前的說法矛盾,不違背
蘇聯政府和黨的現行觀點。蘇聯的現役將領或退休將領,都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
的公僕,是否能容許他們自由發表意見或透露尚未正式公布的資料,還是個問號。
不幸的是,以經過沙場的軍人的眼光來看,蘇聯關於這次戰爭的著作幾乎沒有
幾本堪與德國各師的歷史書相比的。現已出版的大部分書籍都寫成了虛構的英雄業
跡的宣傳體裁。
儘管存在着梗阻,近十年來從蘇聯出版的著作中還是獲得不少有關第二次世界
大戰的資料。當然對其真實性仍有疑問,而且只要蘇聯不將檔案公諸於世,這種狀
況永遠也得不到扭轉。
蘇聯的書只有三部( 崔可夫和戈爾巴托夫所著) 譯成了英文,並且作為資科引
用了。從蘇聯其他所有出版物引用的資料,都是摘自俄文版,但在個別情況下也有
例外,如得不到俄文原版,只好使用德譯本。讀者見到注釋和參考資料目錄中資料
名稱的文字,便可知道資料的版本了。
凱利希、米勒·希勒布蘭德和特辛寫的有關德國陸軍的書,幾乎完全是根據德
國國家檔案館的文件編輯而成的,因此,作為資料引用非常方便。蘇聯武裝部隊或
紅軍就沒有類似的資料。其他國家出版的有關蘇聯武裝部隊的著作也是根據蘇聯出
版物的資料寫成的,在編寫本書時沒有引用那些資料,因為還不如直接引用俄文原
始資料為好。
總的來說,這裡幾乎沒有引用過其他蘇德戰爭史書的資料。菲利皮·翁德和海
姆所著的《對蘇俄作戰的戰局》和蒂佩爾斯基希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都拜讀
過,除作者本人擔當過主要角色的那些事件曾做為主要資料引用之外,沒有摘用別
的材料。也參考過美國陸軍出版的《1939年德國在波蘭的戰投》、《1940-1942 年
德國在俄國的戰役:計劃與實施》和《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等書,但幾乎從未摘
用過這些書的材料,唯一的理由是,這些書不是未加注釋,就是只加了部分注釋。
但貝洛夫、巴特勒、達林、多伊徹、菲斯、格威爾、希爾格魯伯、揚森、克林
克、梅德利科特、米爾沃德、羅斯基爾、伍德沃德和其他人的著作引用了。
在全書中,凡姓氏均未加起首字母( 但為區別同姓者例外) ,也未加頭銜和軍
階,但這些在索引中都可以查到。德軍軍以上、蘇軍集團軍以上的指揮官都寫出了
姓名,直到戰爭末期都是如此。蘇軍集團軍的政治委員和參謀長,論地位並不亞於
司令員,他們都是軍事委員會的成員,都有分工,但是沒有列出他們的姓名。
任何一點戲劇性的效果都在竭力避免之列,因為事實本身就很有戲劇性了。蘇
軍第25步兵軍副軍長追趕第162 步兵師的一個第一梯隊團( 這個團遭遇敵人而四散
奔逃) 的場面,是用副軍長本人的話描述的。“第98佛朗克·蘇德頓人步兵師從烏
克蘭向莫斯科進軍時,這股長長的人流在暴雨中向前蠕動着,日復一日,天天如是。
人們順從地、默默地走着,除了軍馬的噴鼻聲、大車的嘎嘎聲,什麼也聽不見。
風吹過道路兩側的樅樹,不斷發出呼嘯聲。”這些字句都出自這個師的日記的作者
和行軍隊伍中的歷史學家的手筆。
引言
1940年,當阿道夫·希特勒決心要把蘇聯作為政治和軍事因素從歐洲清除掉的
時候,他曾設想在一次為期十周的夏季決戰中將它一舉滅亡。這場決戰,從歐洲迅
即蔓延為世界大戰,成為近代戰爭史上最兇殘、最野蠻的一次。很難設想在文明民
族之間所進行的戰爭,竟然達到了這樣兇猛殘酷、慘無人道的地步。
本書想要描述的不僅僅是幾次戰役,而是戰爭的全局,但寫得最多的還是人。
蘇德戰爭持續四年之久,戰場北起北冰洋、南至高加索、東自裏海、西達易北
河,縱橫數千英里,幾千萬人喪生。
蘇德戰爭這個課題,涉及面非常之廣,情況十分複雜,要想在一本書裡把戰爭
的各個側面都包羅在內,那怕只是提綱掣領也不可能辦到。因此,有必要把本書略
而未談或一筆帶過的問題作一番交待。德國在蘇聯的占領政策對這場搏鬥的結局有
巨大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但本書並未詳加論述。心理戰和游擊戰是現代戰爭極其
重要的內容,但是每一項都是一個專題,這裡只能作為全劇的一幕提上一筆。波羅
的海和黑海的海戰,只寫了短短的一章,因為蘇聯算不上海軍大國,它並非不能而
是沒有那種意志,在這些水域與德國的優勢較量。
戰爭是一種政治性行動,本書占用一些篇幅,介紹和評論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和戰爭過程中各主要大國的意圖和對外政策,也是必要的。經濟潛力和工業生產
是戰爭的後盾。這類問題只作為對主題的烘托,並未多着筆墨。由於篇幅所限,不
可能把東線那麼多戰場的作戰行動一一提到。芬蘭戰場只寫了短短兩章;列寧格勒
戰場的戰鬥雖然時常打得很艱苦,也只能間或觸及。這樣取合,是想把戰爭中決定
性的戰役,如白俄羅斯、俄羅斯西部、烏克蘭、頓河以及羅馬尼亞和波蘭的戰役,
寫得充實些,因為正是這些戰役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第一章 欺騙和詭詐
蘇聯,儘管它的領導人想方設法使它與外部世界隔絕,但它絕不是個高深莫測
的國家。
蘇聯1939年的政治特徵和政治野心就是俄國歷史的產物。羅斯人,其祖先本來
是被瑞典海盜征服,並由他們取名為羅斯的那部分斯拉夫人,後來他們就從斯拉夫
人中徹底分化了出來。不過命運並沒有使他們作為單一的民族長期存在下去,東部
的韃靼人和西部的波蘭人、立陶宛人把他們瓜分了,使他們彼此之間在好幾個世紀
之內斷絕了往來。大俄羅斯和小俄羅斯( 現稱烏克蘭) 就在這個四分五裂的時期誕
生了。大俄羅斯最初受韃靼人統治,後來又臣服於日益強盛的莫斯科公國。小俄羅
斯和白俄羅斯( 別洛露西亞) 曾是龐大的波蘭- 立陶宛公國的組成部分。大俄羅斯
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就是這樣分成了三個截然不同的民族,他們語言不同,
文化各異。俄羅斯帝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大俄羅斯人為了尋找出海口,為了掠奪土地
和人民,不僅向亞洲,而且向波羅的海和東南歐擴張的歷史。民族問題和少數民族
問題,特別是大俄羅斯人兼併和同化烏克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
陶宛、芬蘭、波蘭和許多亞洲民族所造成的民族問題,乃是俄羅斯帝國內部大部分
苦難與流血的根源。
1911年舊的沙皇制度被推翻了,1923年蘇聯成為一個實體。四海之內皆兄弟的
共產主義理論,以及斯大林、托洛茨基、卡岡諾維奇等許多革命運動領袖都不是俄
羅斯人的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使新的聯盟內的民族仇恨得以緩和。然而沙皇帝國傳
統的擴張政策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儘管為了適應新灌輸的共產主義思想,在
手法上有所選擇。從1921年到1941年期間,蘇聯的方針和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合乎
歷史邏輯的。
蘇聯對外政策的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
兩種制度、兩類國家是勢不兩立的,它們不會永遠共存,兩者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其結局必然是共產主義全面、徹底的勝利。對資本主義國家要採取顛覆和旨在詆毀
其政府和社會制度、蠱惑民心的宣傳手段加速其滅亡。挑動和擴大資本主義國家之
間的爭端,削弱其反抗,並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廢墟上建立起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是
共產主義的堡壘,又是世界革命的策源地,正如後來所表明的,只要新的共產主義
國家一出現,它們的內政外交就得由莫斯科施以全面、嚴格的控制。
在革命成功的頭幾年,新生的共產主義俄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是脆弱的,經
不起外部的進攻和內部的騷亂。當時列寧的方針是休養生息、防止外部干涉和吸收
國外資金,為此他採取了富有彈性的、靈活的對外政策。然而到1927年又重新出現
了僵硬的兆頭。斯大林在共產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說,蘇聯同資本主義國家和
平共處階段即將結束。正是在斯大林專政時期,共產主義理論的兩個非常重要的方
面明朗化了。首先,蘇聯作為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堡壘應當保持
強大和堅不可摧,作好推翻搖搖欲墜的資本主義的準備。為此就要避免與足以危害
蘇維埃政權的任何強國發生衝突。其次,蘇聯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顛覆和傳播共產主
義的手段實現擴張主義的目標,但是蘇聯不會甘冒風險發動直接的侵略。在內戰後
的年代裡,它不能,也不願意觸犯法國、日本、英國,甚至波蘭;就是對德國復興
為軍事強國,克里姆林宮也是極力忍氣吞聲,畏懼萬端,唯恐與這個大國發生衝突。
這時的蘇聯完全處於獨裁者約瑟夫·斯大林的掌握之中。斯大林是格魯吉亞人,
年輕時被神學校開除,爾後卻成了革命家、列寧的同志和學生。他一擔任共產黨總
書記這個要職就獨攬大權,從列寧逝世便開始撤換和清洗政治局的委員們。內戰之
後,烏克蘭的民族主義遭到他極其殘酷的鎮壓,接着便是農業集體化,對富農、大
小土地所有者採取了緊急制裁措施。數百萬人遭到鎮壓和死於饑荒。
三十年代,斯大林插手革命歷史的編纂工作,大肆吹噓自己的功績,並於1936
年策動了大清洗,剪除了幾乎所有要人,其中包括他當年的夥伴,而且就是因為他
們曾經是列寧的親信,有朝一日可能危害他的地位。斯大林提倡對列寧的崇拜,就
是想使人們永遠崇拜他自己。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列寧逝世之後,一度曾是斯
大林的主要支持者,但在1936年第一次公開審訊中便被判處死刑。接着,其餘的政
治局委員幾乎全部遭到同樣下場。清洗遍及各行各業,造成一片恐怖。斯大林可能
是有意這樣干的。逮捕之後,便是所謂的坦白、揭發;揭發之後,接踵而來的又是
逮捕,於是清洗運動就象野火一樣蔓延開來。拷打、刑訊、流放和槍決便是那時的
秩序。在蘇聯,政治犯的親屬也要對犯人的罪行負責。如被告拒不交待,便以逮捕
全家相威脅進行逼供。有些被告還走一定審訊的過場,多數人卻下落不明。被清洗
的人究竟有多少,無從得知。不過,據一般估計可達數百萬人,而且幾乎都是蒙受
不白之冤的無辜。
對數百萬人的死亡,斯大林顯然無動於衷。甚至他自己家族中的親人在清洗中
也未能倖免,有些人被處決了,有些人被判處長期監禁,獲釋時已身心俱殘。請問,
有哪一個專制的沙皇能擁有斯大林那樣的權力,對他的同胞進行過這樣的迫害呢!
他的殘忍也只有金帳汗國的可汗能與之相比。那時,凡是被可汗召至薩萊——伏爾
加河畔韃靼人的首都——的羅斯諸侯,都要當眾忍受侮辱以示誠服,或因俄羅斯人
告發而伏罪,而應召赴薩萊,往往是有去無還。羅斯人的土地荒蕪了,只落得家破
人亡。
斯大林至今仍然是位神秘人物,對他的人品還無法準確評價,因為在蘇聯對這
位獨裁者的描述持有偏見、互相矛盾。會晤過斯大林的西方觀察家記述過他們的印
象,米洛凡·德熱拉斯和斯維特拉娜·阿里露也娃的著作使人們又增加了幾分了解,
但是,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處。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斯大林在國內全面而牢固地控制
着政府,他個人制定一切重要的政策,親自過問並嚴密監督其執行情況。就現有的
事實來看,斯大林控制其部屬的手腕和機構都明白無誤地表明,如果他的部長們違
背了他的政策和利益,那麼,他們的這種行為是不會長期瞞過斯大林的。
據說,這位獨裁者對任何對抗或冒犯其權威的一點點跡象,都深為猜疑( 這說
明,他是個偏執狂) ,甚至達到了把陰謀與敵人看得比比皆是的程度。正是他的這
種乖僻性格,才使他在列寧與他締造的警察國家裡得以生存;而那些缺少此種特點
的老共產主義衛道士,卻死於執刑隊的槍口下。據傳,斯大林生性虛偽、奸詐,尤
其擅於揣度別人和利用別人的弱點。因此,他能在他那個集體中隨機應變,應付自
如。他說的,未必是所想的;他想的,也未必說出來。這給其核心圈子裡的成員造
成困難。每個人都要等待斯大林先講話,避免先抒己見。在他講話後,則要趕緊表
態同意。他具有殘酷的自制能力和靈活、狡滑、虛偽而又機警的頭腦。他為人固執,
心地險惡。當然,才智他也是有的,不過,那是嘲弄、譏諷和笑罵人的才智。斯大
林的性格似乎是多重性的。儘管他意志堅強,但有時也顯露出怯懦的跡象。他十分
神經質,朝三暮四,反覆無常。他在政治上的學識和貪慾都是廣博的,雖然兩者可
能不太相稱。在他不試探對方想法時,他的講話卻能開門見山,切中要旨。在處理
政治、社會與經濟問題時儘管他的思想明顯地受到狹隘的教條主義的束縛,但也有
跡象表明,他很講求實際,並順乎情理。當諸事順遂時,他會非常溫和。總之,他
是一個怪得不能再怪的人物。其核心圈子裡的成員們顯然對他萬分畏懼。
1935年,反共產主義的希特勒德國的崛起,間接地危及到蘇聯的安全。當時已
是國際聯盟成員國的蘇聯,極力鼓吹集體安全。事實表明,其意圖不過是把國聯當
作自己進行宣傳的講壇,而它對安全的關心並未超出本國私利的範圍。蘇聯繼續奉
行它挑動資本主義國家互相傾軋的政策。在1938年9 月慕尼黑危機時期,第一次出
現了推行這種政策的大好時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播下了德蘇戰爭的種子。據蘇聯
駐倫敦大使麥斯基在戰後說當時斯大林通過背叛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黨人哥特瓦爾
德( 此人後來奪了貝奈斯的總統地位) 向布拉格傳遞口信慫恿捷克拒絕德國的要求。
斯大林可能這樣做了。但是,一個決心信守條約義務的國家是不會通過隨時都可能
遭到否認的渠道,以秘密傳話的方式表白它的意向的。當時的蘇聯外交部長李維諾
夫在公開許諾援助捷克時,其附帶條件的措辭十分含糊和隱晦。這對於不幸的貝奈
斯來說,實際上毫無價值。1938年,波蘭與羅馬尼亞在地理上把捷克斯洛伐克與蘇
聯隔開了。波、羅兩國都堅決拒絕蘇聯紅軍穿越它們的國境。蘇聯也知道它的要求
是決不會實現的,所以態度也不那麼堅決。與此同時,莫斯科又對頑固不化的達拉
第和張伯倫進行蠱惑煽動。這位英國首相對希特勒歐洲政策的誠意抱有災難性的幻
想;而對俄國卻懷有根深蒂固的厭惡和不信任感。因此,他認為,蘇聯的提議存心
不良,根本不予理睬。有個時期,麥斯基竭力拉攏在野的溫斯頓·丘吉爾。丘吉爾
作為法西斯主義與希特勒主義的勁敵,更易於與莫斯科的提議產生共鳴。蘇聯大使
神不知鬼不覺地利用這個既任性又易感情衝動的丘吉爾,間接地為蘇聯的觀點作宣
傳。
丘吉爾認為,革命的共產主義的蘇聯將拿起武器保衛資本主義的捷克斯洛伐克。
這個看法是否正確,換句話說,丘吉爾譴責張伯倫犯有情況不明,判斷有誤的空想
主義錯誤,而他自己是否犯有同樣錯誤呢?這仍然是個謎。當時,作為莫斯科喉舌
的蘇聯新聞界,未發出任何可能與德國作戰的暗示,蘇聯國內也未採取任何動員措
施。英、法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因此,人們公認,蘇聯是準備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的唯一國家。這兩個民主國家對集體安全體系竟然不予支持,使蘇聯大失所望,只
好到其他國家尋求對策。此後,每當斯大林為他在1939年8 月的突然變卦辯解時,
總以此為理由。而丘吉爾顯然是相信他的。莫斯科的宣傳想方設法從慕尼黑事件中
撈取最大的資本。但當時有跡象表明,人們仍對蘇聯的誠意表示懷疑。莫斯科為反
對波蘭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脅,於9 月23日通知華沙:如果波蘭發動入侵,蘇聯即
宣布蘇波互不侵犯條約失效。蘇聯的許諾純粹是一紙空文。翌日,捷克斯洛伐克政
府下了總動員令,看來戰爭已不可避免,這時,蘇聯卻迅速地退下陣來。而它卻在
《真理報》上宣稱,捷克斯洛伐克正千方百計地向德國挑釁,這種挑釁使蘇聯不再
負有援捷的責任。事過不到半年,也就是到1939年3 月,斯大林便在莫斯科舉行的
第十八次黨代表大會上毫不隱晦地說,當時他曾千方百計地避免使蘇聯捲入為人火
中取栗的戰爭。蘇聯新聞界秉承這個政治意圖,更加露骨地說,蘇聯決不會鑽進英
法合謀設下的反蘇戰爭圈套。它在此種情況下避免捲入戰爭的想法,與共產黨人的
一貫作法和信條是完全一致的。這一點,在蘇聯此後若干年的歷史過程中得到了證
實。
1939年3 月,立陶宛迫於德國的壓力,向蘇聯歸還了它在1923年占領的邊境狹
長地帶梅默爾。同月,希特勒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並使斯洛伐克成為一個單獨的
傀儡國家。英、法政府為保證波蘭與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企圖建立一條反對德國
入侵的不可逾越的陣線。丘吉爾確信,蘇聯是個可信任的潛在的盟國,它將在東歐
為波蘭而戰。因此,他勸說張伯倫政府把蘇聯納入英、法、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聯
盟。本着這個目的,英國大使威廉·西茲先生與李維諾夫於4 月15日在莫斯科舉行
了試探性會談。但是,幾乎與此同時,克里姆林宮又通過蘇聯駐柏林大使館與德國
外交部舉行秘密會談。為了討好希特勒瘋狂反猶太人的德國以鋪平談判道路,5 月
3日,猶太人李維諾夫被免職,由莫洛托夫繼任外交部長。經過初步會談,德國外交
部於5 月30日鄭重表示願意與蘇聯關係正常化。與此同時,蘇聯與英法政治、軍事
特使在莫斯科舉行的談判仍在繼續進行,直至8 月20日,由於希特勒打電報給蘇聯
提議派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前往莫斯科,以全權代表身分擬定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
條約和秘密議定書,遂使蘇英法三國談判告吹。8 月23日宣布簽署德蘇協定。英法
政府深為震驚。
為了使波蘭與羅馬尼亞的領土不受侵犯,英國力求借用蘇聯武裝力量的威脅來
實現其目的。波蘭與羅馬尼亞對蘇軍過境這一政治因素,有着更深切更現實的理解,
所以,即使他們遭到德國的進攻也決不允許蘇軍過境。有些波羅的海國家甚至更明
確地宣布,蘇聯保護他們主權的任何舉動都被視為發動戰爭的行為。從爾後的事件
來看,這種態度是可以理解的。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知識分子和部分公民,有的被
橫暴處決,甚至常常死於最野蠻、最無人道的極刑,有的則被流放到西伯利亞。蘇
聯國防部長、與英、法談判的蘇聯首席代表伏羅希洛夫元帥,不顧主權國家的意願,
對蘇聯武裝部隊進駐波蘭、羅馬尼亞與波羅的海各國流露出的興趣,遠遠超過對德
國作戰,這多少可以說明蘇聯的目標何在。丘吉爾與莫斯科沆瀣一氣,他把談判的
失敗歸咎於張伯倫政府對蘇聯人多疑;缺乏達成協議的誠意;把官職不高,權力有
限,兩手空空的使節派往莫斯科等等。
如果根據蘇聯當時的態度進行評價,人們大概會認為張伯倫是正確的,丘吉爾
是錯誤的。蘇聯與英國談判,不管英國的軍事力量有多麼強大,也不管它的代表團
地位有多麼高,其結果是不會有什麼差別的。這是因為英、法為蘇聯安排的前程是
一場浴血的戰爭。而蘇聯對那個敵手卻是不能不甘拜下風的: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曾用一隻手抵擋住英、法的進攻;而用另一隻手將沙皇帝國打得屈膝投降。如
今,即使英、法能夠打敗德國,克里姆林宮從中也得不到什麼安慰。因為,德軍入
侵蘇聯就如威脅沙皇政體一樣威脅着共產黨政權的安全。要蘇聯冒如此重大的風險,
而英、法又什麼東西都不給它,甚至連波羅的海沿岸最小的國家也不給它,這種為
敵性的、資本主義的波蘭而戰的建議,是與共產黨的政策與信條相違背的。1936年,
德國與日本通過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結為一夥。當莫斯科的談判正在進行之際,蘇
聯卻在哈勒欣河一帶展開了保衛邊境、反擊日本入侵的戰鬥。接着,克里姆林宮宣
稱,蘇聯決定,無論如何不在兩線作戰。另外,德蘇協定的簽署使資本主義國家間
的緊張關係更趨惡化。儘管當時尚無證據表明克里姆林宮蓄意要挑起德國與西方的
戰爭,但是,根據列寧主義的原則,這樣的戰爭確實可拯救蘇聯,並且是實現世界
共產主義的必要步驟。
希特勒急於促使蘇聯保持中立。他甚至指示里賓特洛甫,要作出他認為可行的
一切讓步,即使把蘇聯人帶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門口也在所不惜。8 月23日夜,德蘇
在莫斯科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和一份草率擬就、措辭模稜兩可的秘密議定書。這使
波蘭再度被德國和蘇聯瓜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也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當德國元首在十個月後,更加認真地審查這份議定書時,其中有關巴爾幹國家的措
辭使他吃驚。議定書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的利益,還說德國在這些地
區無政治利益。然而,“這些地區”不僅指比薩拉比亞,還包括巴爾幹國家。芬蘭
與波羅的海國家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地位也不明確,德國人一向不同意未經事先磋
商就將這些領土併入蘇聯的版圖。後來,希特勒對1940年蘇聯吞併波羅的海各國十
分惱火,那是肯定的。雙方除了簽署這項條約與議定書外,還簽署了一項貿易協定。
按照協定規定,蘇聯將向德國出口大宗糧食和原料,包括穀物、油料、家畜、煤、
鉛、鋅,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總之,無論條約、議定書還是貿易協定,均使克里
姆林宮極為滿意。只費了點筆墨,竟換得了波蘭富饒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和一
項含糊其辭的規定,使蘇聯可在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國家享有自由行動的權利。一旦
戰爭爆發,英國的封鎖會斷絕德國大部分的海上進口物資,德國在經濟上便將依附
於蘇聯。蘇聯獲得這些好處的唯一交換條件就是保證它不加入戰爭。同時,斯大林
還對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本人高度評價這支軍隊,他認為,法軍
的戰鬥力會使德軍不敢輕舉妄動。另外,斯大林還想利用德蘇締結條約給日本的打
擊,儘快與東京簽署一項協定。
德國進攻波蘭以及爾後向英法宣戰的條件成熟了。當時,伏羅希洛夫與蘇聯駐
華沙大使向波蘭保證,一旦爆發戰爭,蘇聯將保持友善的中立態度,並恪守向波蘭
提供軍用物資與裝備的諾言。玩弄這種兩面手法的意圖,可能是想使波蘭不要象捷
克斯洛伐克那樣未經抵抗就舉手投降,從而迫使英、法參戰。9 月3 日,星期日夜
間,即聯合王國與法國對德宣戰的那一天,里賓特洛甫敦促蘇聯立即對波蘭採取軍
事行動,占領早先同意劃歸其勢力範圍內的那部分領土。莫洛托夫表示同意。但是,
儘管德國一再催促,蘇聯在兩周內一直按兵不動。蘇聯為進行武裝干涉需要作輿論
準備,但這不是延宕的全部理由。大概斯大林在觀望,只有確信法國不能從當時並
沒有設防的西部迅速打敗德國的時候,才進入波蘭。因為他不想同英、法作戰。還
有在遠東的地位尚未鞏固之前,它也不得不等待。9 月16日,蘇聯與日本簽署停戰
協定。就在第二天,也就是在它向英、法保證當它們對德作戰時,蘇聯將保持中立
之後,蘇軍受命跨越波蘭邊境。莫洛托夫與里賓特洛甫9 月28日在莫斯科簽署的秘
密補充協議中規定,蘇聯在波蘭的勢力範圍東移了。大約從原來的維斯拉河一線移
向布格河一線。德國人的回禮是,放棄在立陶宛的利益( 立陶宛南部的一角除外) 。
在西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前九個月內,蘇聯繼續陰謀反對資本主義世
界。在英國和法國,共產黨人活動猖獗,竭力削弱國家的戰鬥意志。蘇聯駐各中立
國的使館為了使戰禍蔓延,進行秘密活動,其中有些活動是針對德國的。
波蘭被肢解後,蘇聯緊接着與波羅的海各國訂立所謂條約,迫使這些國家允許
蘇聯在其領土內建立海軍基地和陸軍基地。而同樣的要求卻遭到芬蘭的拒絕,這導
致了為時四個月的“冬季戰爭”。戰後,敗北的芬蘭將位於拉多加湖西北部的維堡
省和某些位於北部邊境的地區,以及芬蘭灣內的某些島嶼割讓給蘇聯。蘇聯並未急
迫地要求擁有北冰洋沿岸的戰略要地佩薩莫( 包括由加拿大一家聯合企業經營的鎳
礦) 。這可能是為了避免英國海軍進行干涉。由於該地區很重要,自從1940年春,
德國人占領挪威和鄰近蘇聯的基爾克內斯基地後,芬蘭重新受到蘇聯的壓力,要讓
蘇聯人取代別國的租借人。同時,蘇聯還要求與土耳其共同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和
達達尼爾海峽。但因它唯恐英國從地中海進行干涉,放棄了這項要求。德國於1940
年5 月向法國發起進攻,在此之前,蘇聯一直未將它攫取波羅的海各國與巴爾幹國
家的主張付諸實施。德國入侵法國後,戰役進展神速,迫使莫斯科必須在戰勝者回
師中歐之前採取行動。6 月中旬,所有的波羅的海國家均被占領,包括9 月28日協
議中曾劃歸德國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領土。新攫取的領土被併入蘇聯的版圖。6 月末,
蘇聯向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碟。兩天后,比薩拉比亞與北部的布科維納等邊陲地區
被占領。而8 月23日簽署的德蘇條約並未將布科維納地區寫入議定書中。
法國戰敗後,莫洛托夫向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馮·德·舒倫堡致以最熱烈的祝賀。
但是,儘管如此,法國的迅速潰敗卻使斯大林感到突然和沮喪。最初是在1940年7
月,莫斯科的緊張氣氛曾一度加劇。人們普遍認為,蘇聯正處於非同小可的危險之
中。然而,到8 月,當看到英國在丘吉爾堅強領導下沒有退出戰爭,並且可以仰仗
美國的物資援助時,莫斯科的心情又多少恢復了平靜。它希望德國入侵聯合王國,
並從德國空軍的損失中得到莫大的樂趣。當時,希特勒有時間專心研究東歐的政治
局勢。他對里賓特洛甫8 月23日夜簽署的模稜兩可的議定書並不懊悔。因為,協定
既然已經達到目的,它在帝國也就失去作用了。元首的注意力已集中到從芬蘭進口
糧食、亞麻、木材、鋼和鎳,以及對付莫斯科為獲得芬蘭的佩薩莫鎳礦的控制權對
德國施加的壓力。另一種危險是,蘇聯從波羅的海的新建海軍基地可切斷德芬的海
上貿易通道,更重要的是,會斷絕從瑞典經波羅的海輸入的鐵礦石。希特勒歷來認
為,蘇聯不應插手巴爾幹事務。儘管保加利亞人與俄羅斯人同屬斯拉夫血統,但是,
兩代保加利亞人卻都在德國領受指示和請求援助。羅馬尼亞未能得到英國的幫助,
但它為了抗拒蘇聯的領土要求,只得指望德國提供安全保障。而德國亦需要羅馬尼
亞的石油。因此,在希特勒迅速地橫掃法國之後,東歐與巴爾幹各國頓時又感到他
的威脅。希特勒故意將8 月23日簽署的秘密議定書的第三條關於“德國在東南歐無
政治利益”一語錯讀成“……在比薩拉比亞無利益”。後來又原封不動地轉達給莫
洛托夫,但後者未作任何反應。法國之役結束後,希特勒立即把二十多個師調往立
陶宛邊境,以確保莫斯科為其錯誤地占領劃歸德國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領土償還舊欠。
1940年8 月,希特勒與芬蘭舉行談判。他保證向芬蘭提供武器與其它物資援助,以
換取德軍通過芬蘭領土,往返於北部挪威的權利,並由芬蘭提供必要的交通設施。
此舉最終將允許德軍駐紮在芬蘭,把蘇軍擯於佩薩莫的大門之外。
德國人在巴爾幹也加緊對付蘇聯的滲透擴張與挑撥離間活動。匈牙利與保加利
亞都對羅馬尼亞有領土要求。蘇聯也站在反對羅馬尼亞的一邊。它把部隊集結在邊
境地區,以示鄭重。希特勒認為,德國的石油來源——普洛耶什蒂受到威脅,便以
牙還牙把德軍集結在被占領的波蘭領土內( 總督區) 。後來,由里賓特洛甫主持從
中斡旋。根據8 月30日通過的《維也納仲裁書》,匈牙利接受調停,它原來分割羅
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的要求只得到部分滿足;保加利亞原來只要羅馬尼亞的多布羅
加南部地區,則完全得到滿足。作為對羅馬尼亞割讓領土的報償,德國保證羅馬尼
亞不會遭到來自任何方面的入侵。隨後,德國的使節和軍隊以改編和訓練羅馬尼亞
軍隊為託辭,紛紛進入這個國家。這樣一來,德國石油來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蘇
聯想挑起巴爾幹戰爭也難以得逞了。在裁決書公開發表之前,德國從未與莫斯科就
這次談判進行磋商,也未向它通報有關情況。柏林對蘇聯強烈抗議其違反8 月23日
互不侵犯條約的協商條款置若罔聞。當1940年9 月德國與意大利、日本簽署三國條
約時,蘇聯罵得更凶。莫斯科有理由認為,該條約意在威脅其在遠東的領土。同時,
德國人一味拖延交付1939年8 月和1940年2 月的貿易協定中規定向蘇聯提供的貨物。
於是蘇聯被迫採取對策:削減向德國提供原料的數量。大有最終全部停止供給之勢。
在這一階段,克里姆林宮對蘇德關係似乎並不十分擔憂。但是,使蘇聯大為懊
惱的是舉世公認德國在對法作戰中沒有付出什麼代價便取得了勝利。希特勒與斯大
林競相控制芬蘭與巴爾幹的爾虞我詐、政治上的滲透活動、措辭嚴厲的照會、含蓄
的恫嚇、以陳兵邊境對陳兵邊境等等都是共產黨人最熟知的神經戰的一部分。到1940
年秋,莫斯科並不認為德國人已經贏得了這場戰爭。一百五十年以來,俄國人一直
將大英帝國視為魔鬼。英國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和豐富的工業資源,至今仍是一支
不可忽視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得到美國的支持。斯大林與希特勒不同,他從
不輕視美國的財富和力量。德國由於西方的封鎖,還得依賴蘇聯提供經濟援助。蘇
聯居然充當了德國的代理商,它從國外進口原料只是為了轉售給德國。在克里姆林
宮看來,由於上述原因,如果沒有其它原因的話,德國似乎未必能攻擊並切斷這個
供應來源。斯大林不借任何代價地避免戰爭,他對德國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但
是儘管如此,他似乎也想到了德國要打持久戰或在兩線作戰是完全違背它的利益的。
斯大林還從紅軍的力量中得到安慰,雖然它在芬蘭戰爭中丟了丑。但是他不了解,
希特勒與德國情報部都認為這一因素不足為患,因為它們對蘇聯的軍事力量和經濟
實力非常缺乏了解。
按照這個邏輯,斯大林在1940年時仍認為他的談判地位比希特勒強。他相信,
德國人最終將被迫向他讓步。蘇聯為了控制多瑙河河道,並向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
施加政治壓力,蘇軍於10月26日突然占領多瑙河河口的一些島嶼。之後不久,莫洛
托夫應里賓特洛甫的邀請到達柏林。他佯裝對擴大三國條約的建議甚感興趣。這個
建議是吸收蘇聯參加該項條約,有可能也接納西班牙與維希法國,從而組成一個歐
洲大陸集團,與盎格魯撒克遜種族的國家相抗衡。11月12日,莫洛托夫在接受斯大
林的指示後,興味索然地聽取德國人的提議,當聽到德國人明顯地要把蘇聯對巴爾
干的注意力向南轉到波斯灣與印度洋方向時,尤其不耐煩。隨後,他把會議變成了
冗長的獨白,反覆陳述蘇聯對芬蘭、南布科維納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夙願。莫格托夫
想讓德軍撤出芬蘭,讓日本放棄它在北部薩哈林島上開發煤鐵的權利。他還進一步
提出,蘇聯應象德國對羅馬尼亞作出保證那樣對保加利亞作出保證,從而獲得在該
國建立基地的權利,以便控制出入土耳其海峽的活動。與里賓特洛甫在防空掩蔽部
舉行談判時,莫洛托夫透露,蘇聯還對希臘、南斯拉夫、匈牙利、波蘭等國和控制
波羅的海出海口感興趣。
11月25日,蘇聯提出要與保加利亞締結一項條約。蘇聯以支持保加利亞獲得多
布羅加全部領土和經希臘進入愛琴海的通道兩項要求作為交換條件。這項提議遭到
拒絕。到1 月中旬,莫斯科才獲悉德軍正向巴爾幹挺進。於是,它便向柏林要求占
領保加利亞、希臘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建議提出抗議。抗議中說,這一步驟將損害蘇
聯的安全。到那時為止,克里姆林宮才意識到希特勒根本無視蘇聯的要挾。在蘇聯
駐柏林新任大使戴卡諾索夫於1 月17日向德國外文部常務次官魏茨澤克遞交的抗議
照會中,把英國干涉巴爾幹的可能性也硬扯了進去,更加重了照會的分量。從此,
在中歐和東南歐的主動權便落入德國人手中。而蘇聯的外交則成為一連串的抗議。保
加利亞恪守三國條約,3 月1 日,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率先進入保加利亞,
德軍隨後跟進。這使土耳其有些焦慮不安。希臘已向軸心國開戰,在東南歐,只有
土耳其與南斯拉夫仍未介入。為了將這兩個國家拖入戰爭,莫斯科又把對付波蘭的
那套陰謀詭計與外交手腕施展了出來。它告訴土耳其,如果土被迫與第三方( 指德
國) 交戰,莫斯科將持完全諒解和友善的中立態度。這種拖人下水的提議被安卡拉
婉言謝絕了。3 月25日,德國迫使南斯拉夫在維也納簽署三國條約。兩天后,南斯
拉夫政府被一場反德政變推翻了。蘇聯為了吸收一名反德的打手,急忙與新政府的
首腦西莫維奇簽署一項友好條約。莫斯科又彈起對南斯拉夫承擔軍事義務的舊調,
旨在堅定南斯拉夫抗拒德國領土要求的決心。但在4 月5 日,當德軍集結在南斯拉
夫邊境地區時,克里姆林宮卻又採用了它慣用的退卻戰術。當時,蘇聯副外長維辛
斯基告訴南斯拉夫駐莫斯科大使加弗里洛維奇說,你們肯定誤解了,蘇聯從未企圖
進行軍事干涉和提供援助。他的話使後者不勝驚懼。而希特勒次日卻以轟炸貝爾格
萊德、入侵南斯拉夫作為回答。
有確鑿的事實表明,南斯拉夫和希臘的迅速淪陷,英國被逐出歐洲大陸,使斯
大林清醒了。從此,他改變了對德國駐莫斯科外交官員謙卑,討好的態度。德國大
使和土耳其大使都及時地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在發給本國的電文中都對此作了相同
的解釋。土耳其大使說得更露骨,他甚至發表了如下的評論:斯大林希望南斯拉夫
至少把德國人拖住兩個月,以便有足夠的時間贏得強大的盎格魯撒克遜部隊的援助。
蘇聯是認輸了,但對自身的安全仍不擔憂。它真心實意地想與德國改善關係,
轉而採用了安撫政策。1941年1 月,蘇聯就搶占劃歸德國的立陶宛邊境地帶一事給
柏林以賠償。同時,締結了一項非常有利於德國的新貿易協定。到4 月,蘇聯按照
協定向德國提供了定額內的全部原料。僅在那個月就供應了不下二十萬噸穀物和九
萬噸石油。斯大林與莫洛托夫繼續冷落英國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生,實際上
對他不聞不問。為了表明他們與德國新秩序情投意合,他們在5 、6 兩月將南斯拉
夫、比利時、挪威和希臘駐莫斯科的外交官分別驅逐出境。但是,從4 月起,蘇聯
西部軍區的形勢越來越緊張,屢次發生侵犯邊界的事件,並盛傳德國即將發動進攻。
據說,1941年3 月20日,蘇聯總參謀部情報部( 軍事情報部門) 部長戈利科夫
曾上送一份情報分析報告,列舉事實證明,德國明顯地要對蘇聯發動進攻。他還了
解到德國在邊境地區的軍事活動日趨頻繁。據傳,一位德國少校曾向蘇聯駐柏林武
官透露:德國企圖進軍蘇聯。但是,戈利科夫卻把戰爭迫近的傳聞與報道視為英國
情報部門或德國情報部門的一種挑撥。於是,他得出一條可以使人理解的結論:在
希特勒征服大英帝國或與它談和之前,德國不會向蘇聯發動進攻。4 、5 月間,德
軍在芬蘭的活動受到密切注視。5 月5 日,據說戈利科夫已估計到德國在蘇聯邊界
集結了一百多個師。這些情報分析與報告斯大林是看過的。
儘管德國直至戰爭臨近發起之前,費盡心思一再推遲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入侵
部隊開赴前線的時間,但是,部隊在東部的集結卻無法掩人耳目。德軍的某些行動
還是為華盛頓、倫敦以及莫斯科所獲悉。德國人料到蘇聯會就部隊在總督區集結一
事向他們提出質問,於是便將對策事先通知其駐莫斯科武官克斯特林,佯言:波蘭
是位於英國空襲航程之外的良好的訓練場地。另外,德軍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長官
凱特爾受命擬訂一份內容把部隊在東部的集結描繪成為入侵英格蘭舉行的一次預演
;在大批坦克上安裝了潛水裝置,把英國作為演習中的假設敵;並把在克里特島實
施的空降作戰解釋成為在聯合王國實施空降作戰舉行的預備性演習。他們故意向本
國和外國新聞界透露一些消息。
1 月,美國駐柏林的商務參贊獲悉有關德國真實意圖的消息。華盛頓在3 月間
把這個情報轉達給克里姆林宮。在春季和初夏,關於德國可能入侵的事情在駐莫斯
科的外交官員當中已成為眾人議論的話題。4 月34日,德國海軍武官報告說,英國
大使克里普斯預言6 月22日為德國發動入侵日,他對這類發動戰爭的傳聞大加指責,
並且認為這顯然是荒誕無稽的。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告訴人們,當時親自處理情
報的丘吉爾是如何在4 月初便斷定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已迫在眉睫的。他還推斷克里
普斯未能將情報及時轉告斯大林可能是導致蘇聯在戰爭初期失利的原因之一。丘吉
爾作出推斷的情報根據是:三個德國裝甲師正利用鐵路運輸從布加勒斯特向克拉科
夫調動。這三個師與中歐配置的十九個德國裝甲師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再說德國人
為什麼不從羅馬尼亞而偏偏從波蘭向蘇聯發動進攻,這是怎樣也解釋不通的。看來
丘吉爾的推斷似乎不太合乎邏輯。正因為這一點,莫斯科便認為他的情報無足輕重
;斯大林反而認為丘吉爾的動機更加值得懷疑。現已真相大白,希特勒實際上確實
打算用這支裝甲部隊從羅馬尼亞突入烏克蘭。但是,3 月11日,他改變了主意,命
令所有坦克從羅馬尼亞開往波蘭南方集團軍群的北翼。這就是英國情報部門所注意
到的調動。
6 月初,美國駐東普魯士柯尼斯堡的領事報告德蘇有爆發戰爭的跡象。駐布加
勒斯特和斯德哥爾摩的美國人也提供了類似的情報。美國大使斯坦哈特將這條消息
轉告蘇聯外交部。6 月10日,英國外交事務次官亞歷山大·卡多根先生把德軍在東
歐集結的情報轉達給蘇聯駐倫敦大使麥斯基。6 月12、13兩日,麥斯基再次被召見,
這次是由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接見的。他告訴麥斯基一條連英國三軍聯合情
報委員會都相信戰爭迫近的消息,內容是,現已查明,羅馬尼亞駐有德國第11集團
軍( 屬實) ;有可靠的證據表明,該國還駐有德國的一個集團軍群司令部( 不屬實
);還說利斯特元帥的第12 集團軍已從雅典調往盧布林( 這也不屬實) 。這個情報
從表面上看來有些價值,但是,即使它完全屬實,也決不能得出對蘇聯進攻在即的
結論,因為第11和第12集團軍在德國駐中歐和東南歐的部隊中所占比例甚微。英國
注意到的另一個跡象是,德國空軍增加了在東歐的無線電通信網。但是西歐的無線
電通信卻沒有明顯的減少,因而這條消息只能供參考而不是確鑿的證據。
蘇聯的戰爭準備雖不充分,但還是採取了一些防範措施。1941年春,蘇聯專門
徵集後備役人員。根據蘇聯公布的數字,武裝部隊的兵力增至四百二十萬人。但是,
在蘇軍中,缺乏訓練的士兵占相當大的比重,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士兵僅服役八
個月左右。蘇聯人還從集中營和監獄中搜羅大清洗中倖存下來的軍官。其中許多人
迅速地恢復了名譽,重新任職。3 、4 月間,又有一些部隊從內地調往西部邊境軍
區。計有四個集團軍,共二十八個師。不過,克里姆林宮似乎對顯示力量比對保衛
自身安全更感興趣。爾後的部署態勢便可說明這一點。莫斯科命令基輔軍區司令基
爾波諾斯將他的一些部隊配置到邊境附近,他奉命執行了,但他認為這種部署浪費
兵力,是“消極防禦”,公開表示為此感到痛心和為難。柏林注意到這種奇特的部
署,並引起種種猜測:蘇軍向邊境靠攏是否準備發動一場預防性的進攻。德軍參謀
總長哈爾德認為,蘇聯的部署可能意味着為發動進攻作準備。但又認為採取這樣的
應急行動根本不可能。他的一位第一流的情報員、東線諜報處軍官金策爾則作了確
切的評價,他把蘇軍的集結看作一次政治性的示威而不予理會。
4 月中旬,蘇聯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5 月6 日,出現了一種情勢惡化
的跡象,斯大林接替莫洛托夫任人民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仍保留外交部長的職務。
斯大林既是共產黨總書記,又公開出任總理,明顯地要獨攬所有大權。
據信,蘇聯的間諜組織為其國家服務很稱職。何況,在莫斯科,公開的跡象比
比皆是。各國外交使節很少談論別的。但是,只有德國使館,象德國駐蘇聯武官克
期特林所抱怨的那樣,陷入了戰禍臨頭的恐怖之中。克斯特林曾因病長期離職,由
克雷布斯上校代理他的職務。及至5 月中旬他返回莫斯科時,發現使館成員正把他
們所有的私人貴重物品、地毯、衣料、毛皮、銀器、珠寶運回國內。妻子兒女也相
繼離去。於是,克斯特林便在一周內向陸軍情報局長馬茨屈發出一連串的半官方長
函,對德國駐蘇聯使館的恐戰氣氛和使館成員的行為進行了尖刻的嘲諷,甚至連空
海軍的同僚們也未逃脫他的責難。他說,再看看蘇聯人吧,雖然他們充分覺察到德
國使館成員家屬那些驚慌失措的舉動,卻完全鎮靜如常。
6 月11日,經過短暫的平靜之後,戰爭恐懼症又復發了。結果,許多使館成員
離職而去。他秘密地向馬茨屈轉述了一條有趣而神秘的消息:這裡的日本大使剛剛
收到從柏林發來的電報,估計是日本駐德國大使大島將軍發來的,電文既簡明又奇
怪,僅有兩個英文字“很近”。
當時,一些正在列寧格勒為蘇聯海軍改裝一艘巡洋艦的德國民用船舶建造師紛
紛撤離。他們的頭頭,業已退休的菲格海軍中將和所有的女秘書也離開蘇聯。克斯
特林指責召回這些人員的做法太拙劣。另外,蘇聯港口內已沒有德國的船隻,可是
蘇聯的船隻德國卻百般刁難,遲遲不肯放行。這年3 月,蘇聯的邊界考察團已被逐
出德方一側,並且不准返回。蘇聯繳獲了一架在羅夫諾迫降的德國飛機,機上的地
圖和照片明白無誤地表明這架飛機是拍攝蘇聯西部道路的。數月來,每日都發生侵
犯領空事件,但斯大林唯恐柏林以此作為尋釁的藉口,下令絕對禁止射擊德國飛機。
攜有電台的德國武裝人員多次穿越邊境,或從海上登陸,其中有的身着便服,有的
化裝成蘇聯軍人。潛入的人員有時是實施武裝偵察,向偶然遭遇的蘇聯內務人民委
員部邊防軍開槍射擊,有時則混雜在蘇聯占領區的公民中,因為他們亦屬波羅的海
或烏克蘭種族。
極權主義國家,特別是當它們即將發動一場突然的、毫無理由的侵略的時候,
它們必然要向本國人民隱瞞事實的真象。6 月14日,離德國人確定的入侵日僅有一
周,莫洛托夫為試探希特勒的意圖耍了個花招。他向德國大使舒倫堡遞交了一份公
開聲明。這項聲明對有關戰爭的謠傳進行了公開、坦率的評論,並詳盡地重申了蘇
聯的和平誠意。蘇聯此舉的目的是想看看柏林是否向德國新聞界公布此項聲明,但
卻沒有下文。
根據蘇聯將軍博爾金的記述,6 月18日,一名德國叛逃者越過邊界,提供了德
國發動入侵的確切日期。這個德國人的自覺行動與告發,顯然給羅科索夫斯基留下
很深的印象,6 月20日,發現德國人正在撤除邊境地區位於已方的鐵絲網。6 月21
日黃昏,德國滲透人員跨越邊界的活動明顯地增加了。
當時的斯大林政府雖然在理論上是集體領導,但實際上卻要完全服從這個獨裁
者的意志。斯大林是個謹慎、多疑的人,他繼續用冷漠的態度安照邏輯估計形勢。
他的錯誤在於他以已之心度希特勒之腹,用共產黨人的眼光觀察歐洲與世界局勢,
而不研究德國獨裁者的心理,不分析那位元首在一定條件可能做些什麼。他萬萬沒
有想到,德國會不顧一切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他認為,發動戰爭的各種跡象都是神
經戰的一部分,意在威脅蘇聯退出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各國,這可能預示着德國人在
政治上、領土上又有新的要求。他的共產主義原則告訴他,顯然有人想用陰謀與謊
言挑起蘇德戰爭,藉以拯救英國。因此,他把英國及其美國朋友的警告視為挑撥離
間。總之,這便是斯大林自己在後三年中所慣用的戰術。他若是認為,德國人與英
國人就是按他的想法來對付他,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6 月13日,新任國防部長鐵木辛哥元帥根據戈利科夫關於有愈來愈多的德軍向
邊境附近集結的報告,打算讓邊防軍區作好戰爭準備。但他未能說服斯大林,斯大
林反而告訴他,不要相信這些敵情報告。6 月21日下午,基輔軍區參謀長普爾卡耶
夫打電話給總參謀長朱可夫說,一名德國軍士投誠,帶來戰爭即將爆發的消息。憂
心忡忡的斯大林把鐵木辛哥、朱可夫和副總參謀長瓦杜丁召到克里姆林宮。6 月21
日,星期六,政治局通宵達旦地研討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鐵木辛哥、朱可夫、瓦杜
丁都出席了會議。入夜時分,接到了麥斯基發來的一份電報。電文上說,該日下午,
他與克里普斯在倫敦會面。克里普斯可能又是根據權威人士的猜測,預言進攻日不
在6 月22日星期日,就在下個周末。兩個日期,特別是有了後一個日期,肯定大大
降低了情報的可靠性。21日二十一時三十分,莫洛托夫最後一次召見舒倫堡,多方
詢問他德國實施威脅性的軍事部署究竟有何要求。舒倫堡沒有立即回答。大概他也
不知道戰爭已迫在眉睫。而且,尚無明確的跡象表明他的武官克斯特林曾被告知入
侵即將發生。且不管舒倫堡的人品如何,但政治局顯然未從這次會晤中得到任何保
證。隨後,布瓊尼元帥被任命為預備軍司令。午夜前不久,下達了預先號令,命令
邊防軍區進入戰備狀態。但是,直至入侵發生,尚有許多野戰部隊未接到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