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效应降雪与忽悠
网上,经常有人拿老美五大湖区的降雪照片胡扯,一会儿惊呼:吓死人啦!一会儿气候变冷,还是变热的。这完全是忽悠天真的读者。
湖区效应降雪,只是某些地区的天气现象,和某些的气候变化与否的特征,完全没有关系的。
所谓的湖区效应,指的是:在一定大的湖区,冷气团经过没有结冰的湖面,吸收了足够的水蒸气和热量。当这些暖湿气团被吹到下风出岸边后,遇到合适的条件,以降雪的形式落下。
这种现象,以美国的五大湖区最明显。俺以农民的眼光叙述一下这个现象的来由。
地球上的降水,一般是携带了足够水汽的气团,降温后,才可能出现的。降温一般是气团遇到障碍物上升后导致的;也可能是遇到冷气团,暖气团被降温,一般还伴随着上升。前者,称为地形降水;后者称为锋面降水。
影响湖区效应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冷气团掠过湖区水面的行程必须大于某个值,才能吸收足够的水汽和热量。一般这个数据是100公里以上。太小的湖,对于这种效应基本没有作用的,所以,中国把它翻译成“大湖效应”。
北美大陆两岸的山脉像一个倒八字形。中部广阔的平原,地势低矮。秋冬季里,北冰洋形成的极地冷气团,很容易随着中间的广阔平原掠过五大湖区。在高空气流的“牵引”下,气团多数是以西北风的形式掠过湖区的。在下风处岸边(就是东面和南面),遇到冷气团及地势抬升,最后产生降雪。
经过湖区后的暖湿气团,能否产生降雪,取决于高空气团的温度和湖面温度之差。现在认为,湖面温度与850mb(大约是1500米)高度的温度之差达15-25摄氏度时,最容易产生降雪的。具体说,大气温度递减率和对流深度直接影响降雪量。递减率越陡,对流深度越深,湿度越大,则降雪量越大。还有别的因素起作用,俺农民对那些概念理解不了,就省略了。
冷气团掠过湖面,像一条传送带把湖里的水输送到附近的岸上,并且持续时间会很长,所以,积累的雪量会非常惊人!
湖区效应降雪仅在一狭小的条状地带发生的。一般不超过40公里,最多不超过160公里的。若只看着照片,把这样的降雪想像成大面积的情况,大错特错啦!
五大湖区的降雪带如下。
1,湖区效应降雪的地区,很自然,这是统计结果
2,详细的分解图。这也是统计结果。
美国密执安半岛(外部轮廓像一副棉手套的临近小手指的部分)平均年降雪是635——762厘米。湖区效应降雪最多的城市是纽约州的Buffalo 和Rochester。前者的年降雪记录是2700厘米;而后者的记录是2635厘米。降雪量折成降雨大约是10:1,也就是说,Buffalo年降雪就折成达2700毫米的水量!
想搬到那些地区去住的人,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大雪盖住了整栋房子时,如何行动。
用这样的降雪照片,惊呼如何得了,那纯粹是忽悠人的!更有傻子,惊呼什么气候(连概念“天气”和“气候”都分不清的可怜虫!)变冷!傻子说昏话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