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卿,声乐家。福建厦门人。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理学系医学选修科。1940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后跟意大利音乐家学声乐。建国后,任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
1 简介
林俊卿出生于1904年,音乐家。曾对“咽音”练声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摸索出一套以“咽音”为基础的练声体系。著有《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等。
2 成名
1953年初,林俊卿被上海音乐界推荐来京参加出国访问演出,在这之前,北国的人们对林大夫是不大熟悉的。
3 人物生平
1904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廖家别墅。先世居漳浦农村,后其祖父辗转到厦门鼓浪屿,成了一名基督教传道士。其父林谨生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医科学业,后来在厦门行医,在开元路自设诊所 。其后林谨生与鼓浪屿廖家结亲,他的太太廖翠畴与林语堂夫人廖翠凤系堂姐妹 。林俊卿诞生于廖家这座悬挂着“立人斋”匾额的洋楼里,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林俊卿在读完大同小学、同文中学后,考取南京金陵大学理学系。
林于193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40年念完儿科这门学科,并得到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在我国小儿科医学方面是一位难得的奇才,也做过妇产科、外科、肺科医生。但他毕业后,回到上海,却利用业余时间选上声乐主科的方式学起音乐来了,从1941到1947年,先后向两位外国音乐教师学习唱歌,一个是意大利的歌剧演员,一个是意大利歌唱家及交响乐的指挥,前者教他意大利的传统声乐歌唱方法,后者是指导他的艺术表现。由于他的勤奋,肯动心思,声乐艺术学的相当扎实。他是个男中音,发声正确,对于意大利的美声学派的训练方法,有一定的领会,音质坚实,用气也很讲究,语法是突出的。他把一些外国歌剧中的男中音唱段,唱得非常到家。他学了六七年之后,有时也和上海的管弦乐团一起演出,受到听众的注意。
1941年,林俊卿回鼓浪屿探亲时,在故乡开了一场独唱音乐会,为他伴奏的是才貌出众的毓德女子中学校花许恬如。许恬如从小喜爱音乐、喜爱钢琴,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驻鼓浪屿领事馆领事的太太是一位钢琴家,原为维也纳一所音乐学院的教授,这给她提供了学习钢琴的良机。林俊卿和许恬如共同的兴趣与追求,撞击出爱情的火花 。1943年,两人结成伴侣。婚后,夫唱妇弹,事业上相辅相成,简直是天造地设。
4 人物特点
林俊卿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既精于医学,又长于歌唱,他的美术修养也是少有的。素描基础不坏,他写生人物,线条准确,他每每不当面写生,只靠观察,记区那个对象的特点,回去再画,下笔不改,而异常逼真。不仅貌似,而且把那个人的性格、风度突现出来,来去几笔,把你的神态活灵活现地描在纸上,使你哭笑不得。
他在1953年出国期间,把戴爱莲、叶盛章、李志曙、高芝兰、刘淑芳等几十个演员,偷偷地绘上了,画中有情,极富深意。
5 事迹
《费加罗的咏叹调》
林俊卿当时在国外演唱,在好几个国家的公演中,他的《费加罗的咏叹调》,受到狂热的拥戴。他行音充实、自然,声音嘹亮,力度、语法掌握较好,对所唱的人物性格,和歌篇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又有较精湛的艺术技巧,得以随心所欲地刻画心境。西方听众,对于他所演唱的东西是很熟悉的,加上用原文演唱,他唱得比较出色,难怪听众一再要求重唱。
《塞维亚的理发师》歌剧中理发师费加罗,是一个乐观的非常有趣的,热爱自己工作的人物,他为人机智,性格爽朗,是惹人喜爱的角色。歌词大意是:“喂,让开点,我这个幸运的费加罗来了。我忙的不得了,一会儿用剪子,一会儿用刮刀,我掌握得象一个善于作战的英雄在阵上使用武器一样,干净利落,毫无差错。这边叫我做这个,那边喊我做那个,东喊西喊,上喊下喊,到处都是‘费加罗’、‘费加罗’的叫唤!急什么呢!一个一个来嘛!我多么吃香,多么幸运!” 这首咏叹调,原来是写给“大男高音”(Big tener)唱的。歌曲中有好几个地方唱到高音G,这在一般的男中音来说,是比较吃力的,因此在国际上只有少数音域较宽的男中音才能演唱它。
《海上霸王》
林唱的《非洲女郎》中的《海上霸王》一曲也是唱得很有声色的。这首咏叹调是剧中的一个黑人水手唱的,他是非洲某一部落的酋长的儿子,流浪在外国,当前应征当水手驾船回到非洲老家去,他设想回到家乡将有所作为。歌曲中提到的“亚达马斯朵”是这条大船的名字;当这条船走近非洲的海面时,遇到强大的风暴骇浪,船在非常危急的关头,许多人都心惊胆颤,等待着不幸的命运的来临。这时刻,这个水手站在船台的高处,唱了这首咏叹调,借“亚达马斯朵”为题,表达了他本人的雄心壮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歌词大意是:
“伟大的亚达马斯朵!海洋上的霸王,不管风浪多么猛烈,它照样稳步前进。水手们,发抖吗?水手们,发抖吗?看它!它面对黑暗的前程电光闪闪,风浪冲天,而照样迈步前进象一个英勇无敌的巨人。你们呀,死神在等着你们,那里是你们葬身之处。你们自己是无从知道的。哈,哈!害怕?发抖吗?哈,哈!看风浪多么凶猛,你们一准会被淹没的,你们这样懦怯,肯定会被海洋埋葬的。”
他唱的慷慨、激昂,大声的喝醒那些浸沉在束手无策,等待着死亡的心灵,要他们赶走胆怯的心情,振作起来,和灾难抗争,他笑他们,害怕,发抖是无补于事的,那只有死亡……。这首歌曲,也赢得中外听众的欢迎。
6去世
2000年7月12日,先生于上海去世。
7 专著
《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1957年经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推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1960年经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推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歌唱发音的科学方法》(1963年经文化部副部长石西民推荐,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已再版3次,后被台湾书商翻印了50000册,畅销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及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被列为大学声乐系学生必读课本。
《咽音练声体系》(1981年香港出版)和《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1985年出版,后译为英文)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RLIN-CTK国际电脑图书交流系统”列为有关声乐教育的重要图书。林俊卿教授成为第一个有科学声乐著作进入国际电脑信息系统的中国人。
《咽音练声法》一书的稿费,被香港浸会学院音乐系用来设立“林俊卿声乐奖学金”。
林俊卿在鼓浪屿上小学的时候,就爱上绘画,12岁的时候,他在学校里举办个人漫画展。他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也还不断作画,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中英文报刊、杂志,就经常刊登他的漫画作品。40年代末,宋庆龄女士为儿童举行募捐,他当场义务作画20多幅,每幅卖了几十美元,悉数捐给儿童基金会。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和上海犹太总会室内乐队举行演奏会,他用漫画家的手笔,速写了演奏家们的群像,
神态逼真,极富特色。他的老师梅里器是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在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时,林俊卿为他画了一张漫画像,大头小身,憨态毕现,富有幽默感,上面用毛笔写了“我敬爱的老师梅百器”,老师十分欣赏,爱不释手,回赠了一张他本人亲自签名的照片,上书:“给我伟大的男中音林大夫留念,1945”。
后来,他的咽音著作出版,其中的插图全是他自己画的:人体咽部解剖图、咽音练声法标准姿势图、喉部机能状态图……都画得非常准确、到位。
上海滩上的大玩家
林俊卿14岁时,爱上了做木工活,做家具,也做四弦琴,一连失败了几次,到第四次才成功,便一口气做了4支,都发出悦耳的声音。大学时代,他独力做了一条可载6人的精巧小木船,在校园里的小河与小湖上划了起来,成了同学们课外活动的器具。晚年的林俊卿,不幸患了严重的白内障,几乎失明。为了恢复视力,他给自己制订了系列疗程,其中包括用制作小工艺品来锻炼视力,于是,他制作了50多支微型小提琴,大的如巴掌,小的如拇指,每支都能拉出声音,挂在家里墙壁上。由于他有强烈的思乡情绪,便以《我记忆中的鼓浪屿》为总题,用木材、塑料、碎布、胶水等作材料,制作了50几座微型的花园别墅,惟妙惟肖,展示20世纪20年代鼓浪屿的建筑风貌。
他还是“养鸽迷”,自己动手养了50多头鸽子,看着鸽子飞舞,他高兴极了。种仙人球,他前后摸索了10年,家里拥有1600个品种,共几千盆,成为当年上海滩仙人球的“四大家族”之一。
第一流的男中音歌唱家
由于林俊卿擅长演唱西洋歌剧,1953年,他应文化部之邀,参加中国艺术团,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波兰及东德并出席第4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上百场,掌声遍东欧。更令听众惊诧的是他竟用熟练的意大利语演唱,用的是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唱得那么诙谐、幽默、轻松。素有“最挑剔的音乐欣赏家”之称的德国听众都为之倾倒,他们欢呼着,一次次把帽子扔向空中。
周总理批款建立研究所
1953年出国演出的成功,使他确立了顶尖歌唱家的地位。但文化部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认为让他专门从事嗓音研究工作,可能会作出更大的成就。此事汇报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也希望林俊卿集中精力从事嗓音研究,还亲自批了8000元,让他购买仪器,向国外订购各种参考书籍。1957年,文化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声乐研究所——上海声乐研究所,林俊卿被任命为所长,享受一级教授待遇。
让歌唱家重获艺术生命
我国第一位“白毛女”、女歌唱家王昆早在1956年就坏了嗓子,不能再演唱了。1960年,领导送她到上海,经林俊卿大夫用咽音练声法治疗仅用了10个月时间,她的嗓子恢复了,还能升高一个调。
与王昆的遭遇几乎相同的著名京剧演员新艳秋,1960年由王昆带去拜见路过上海的周恩来总理,她当场为周总理演唱了一段,总理听了十分高兴,详细地询问上海声乐研究所的情况,赞扬林俊卿大夫的咽音练声法确有奇效。1983年,新艳秋还深情地回忆道:“今天,我能和首都观众见面,我要感谢林俊卿教授。”
1978年,中央乐团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因为年龄增长,嗓音发生衰退,林大夫专门给她上课,指导她用咽音练嗓,三个月后,她举行独唱音乐会,高音洪亮,低音通畅,获得了好评。
听命于自己的祖国
综观林俊卿的一生,有好几次出国定居的机会。
1946年,美国朋友邀请他到好莱坞从事绘画工作。
同年,他的导师梅百器准备送他到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大师班学习,给了他一封推荐信,一笔旅费,一张护照登记表。他对恩师说:“十分对不起,我作为医生,放不下我的病人;我作为丈夫和父亲,放不下我的爱妻和幼子!”
接着,荷兰糖王请他到印尼去,要送他别墅和医院。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不少资本家跑到香港去,他们劝林俊卿也去香港,生了病便于找他。“船王”包玉刚是林俊卿的“病患挚友”,更希望他到香港。地下党的同志对他说:“像你这样正直的好医生,新中国多么需要啊!”
林俊卿哪儿也没有去,他一直留在上海。
1981年,年已67岁的林俊卿,到美国探访久别的大妹和二弟,在美国作学术考察。他的亲人,他的学生,美国朋友,美国科学界、艺术界人士,乃至美国政府,都希望他全家迁居美国。但他对美国朋友说:“我的一切,都听命于我的祖国。我如果把自己的专长高价卖给美国,我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胡耀邦指示重建研究所
1982年8月间,中央电视台播了林俊卿唱歌与教学的实况节目,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全国各地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写了几百封信,要求学习林俊卿练声法。他的一群学有所成的艺术家学生,联名给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致祥写信,要求给林俊卿大夫落实政策。张副部长于8月26日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信,信中说:“他的练声法是一个学派,对他至今未落实政策,并且,偌大的祖国没有用他、发挥他才能的地方,我觉不妥。因此,我不避手伸得太长之嫌,为之呼吁,希望对有一方面专门学识才能的人,能安排各得其所,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
胡耀邦总书记亲自作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尽快落实政策,充分发挥林俊卿博士的一技之长。1985年3月,中断了将近20年的上海声乐研究所搬到了北京,改名为北京声乐研究所,由文化部艺术局直接领导,林俊卿任所长。他为研究所制定一个宗旨和任务:“研究声乐,治疗嗓音。”
恢复重建十几年间,该所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训练、治疗各类学员、患者800多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青年演唱演员方明、川剧著名小生晓艇、京剧新秀雷英等,都是用咽音法训练、治疗后恢复嗓音的。
沈阳军区歌舞团男高音演员张立军经过该所副所长张映哲指导训练了三个月,在音乐会上演唱唐尼采蒂的歌剧《军中女郎》选段《啊,多么快乐的一天》,歌曲中出现9个高音C,由于其难度很高,国内至今尚未有人在舞台上公开演唱过。这次演唱成功,填补了空白,打破了纪录。
【专家学者评价】
“林俊卿大夫的集神经学、生理学、物理学、艺术等学科于一身的‘咽音练声法’在中国的兴起,正是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这个大趋势。上世纪60年代初,林大夫提出:歌唱者要把咽腔调节成管状的共鸣腔;60年代中期,他进一步从气体动力学‘贝努利效应’的视角,指出咽音共鸣的原理是,唱腔空气柱被稳劲气流借助声带激振,形成驻波而发声,创立了‘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等科学练声法。以后,他又发现这一发声方法的纯熟运用具有嗓音保健与治疗的功效。因此‘咽音练声法’是有前沿意识的,是有发展前途,有生命力的。”
——赵宋光教授《以科学与艺术联结的动势对待“咽音”》
……西方虽然首先提出了‘咽音’,但却未有从科学上明确阐明咽音的特殊发音机能,也没有咽音的具体训练理论流传下来。而我国林俊卿博士确立的咽音体系却做到了这一点……近几年来,林俊卿创立的‘咽音练声法’已逐步引起国内外声乐界的注意,开始纷纷研究它,学习它。”
——李向来《“咽音”———开启人声宝藏大门的钥匙》
“他具有稀有的演唱能力,同时是个伟大的音乐天才……后来他把兴趣转向研究嗓音科学。研究这一领域,他最有资格,他有医学科学知识和研究才能,加上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和最高级的音乐修养,从事嗓音训练与治疗,必能获得良好的成绩,我认为他的非凡的学问和经验对声乐界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现代音乐史百科全书》德文总编辑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顾特那博士
林俊卿博士的雕像,矗立在北京医科大学的校园里,吴阶平、李政道亲自为雕像落成郑重揭幕。人们写诗赞曰:
坎坷奋进是俊卿,不图虚名为真情。
妙曲万支震中外,歌坛桃李传美声。
----------------------
【金刚经】_王菲-金刚经在线试听_歌词下载-酷我音乐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星云大师:《金刚经》白话文浅译及其他
婚姻,百分之百命中注定?
彭鑫博士:如何防癌 养生内壮
多种秘方:减肥痛经,感冒发烧,腰疼腹泻
救命三法,10秒内有效
每天两片“药”,活到100岁!
分享给身边的人,也许能救人一命。
美容养颜妙术 男女老幼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