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欣赏了一场“青曲社”演出的《满腹经纶》,感觉不如视频上所能看到的录像精彩,我想原因在于有些段子为了加入一些本地元素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另外一个原因则是 Logan Cambell Centre ASB Showgrounds 的音响设备太差。
我第一次接触相声这种表演形式是在念小学阶段。那时我们学校的大礼堂除了用作集会、用餐之外,还不时会放电影,有时也从校外请来一些专业文艺团体来表演。记得有一次的文艺表演佳宾之中有著名演员于洋,他表演的节目叫做“表演的艺术”,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走,哭笑和舞台上的表演程式分别演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观赏相声表演的时候,发现了用同样素材来编写的段子,也逐渐了解更多相声表演的门道,提高了欣赏相声的水平。
相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遭遇,“文化大革命”前,相声属于一项受到相当重视的曲艺表演形式。除了一些传统的优秀段子,还产生了大量描写新时代、新生活的好作品,譬如宣传破除迷信的《买佛龛》,宣传“婚姻法”的《婚姻与迷信》等等。“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之命,相声这种带有批判功能的表演形式自然也入于被淘汰之列,相声界一片沉寂。所幸那段非常时期大约只有十年,“四人帮”倒台之后,相声表演重归舞台,并且有了新的题材,譬如讽刺“四人帮”的《帽子工厂》和《如此照相》等等。最近十来年,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京、津两地挑头成立的,自主经营的相声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头,加上近年由央视举办的《相声大赛》,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相声热潮。
“青曲社”成立的时间不算长,满打满算也不过五、六年时间,但由于其立足于乡土,致力于以“乡党”为服务主体的宗旨,在西北一带大受欢迎。2014 年在北京电视台的“春晚”上,苗阜、王声俩位合说的《满腹经纶》获得个满堂彩,更迅速在全国走红。“班主”苗阜认为,好的相声应该是60%的传统技巧,加上40%的时下因素。“相声当年为什么火,因为跟当时社会接得很紧。”(来源:西部网)
这次“青曲社”挟誉而来,使得奥克兰的观众有所期待,但昨晚的演出实在是差强人意。这次演出以《满腹经纶》为名,这个段子自然是主打。正如前面提到,由于考虑到本地观众的兴奋点,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本地元素,没想到因此反而使得在“垫话”和“入活”这两方面产生了一些瑕疵。至于谈中秋唐代礼俗一段则显得拖沓,令人遗憾。不过,苗、王两位的段子和表演还是笑料十足,这一点从剧场中经常爆发的哄堂大笑完全可以反映出来。但是,整套节目说不上有什么亮点。欣赏相声的人都会留意“包袱”的铺垫和“抖包袱”的时机,这套节目没有什么深埋的“包袱”,因此观众难以享受到“包袱”被抖开时的乐趣。小趣味确实连绵不断,譬如把“遛一遛”翻译成 six one six 之类的笑料俯拾皆是,调侃日本人的姓氏也很能逗乐,但也仅此而已。如今网上的“神翻译”都能把英文歌名《We are the Champion 》翻成《我们是昌平人》,这点小趣味实在算不了什么。我实在怀念像《小偷公司》、《手术刀》这样的相声节目。
全晚最出彩的反而是开场的陕西快书表演,演员是纪明亮。他为观众介绍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山东快书”和“陕西快书”的分别,不仅是所用方言有异,作为道具的“板”也不一样。他分别表演了“陕西快板”和“陕西快板书”两种表演形式,他的表演流畅自然,深得现场众多“乡党”的欣赏,至于“陕西小吃”一段更使我这个外乡人也听得如痴如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