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人生百态,历史事件,最早普遍使用的是文字和绘画,照相机则为人类增添了一样记录世象的工具,.从15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利用照相机的前身”暗箱”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提高了”绘影图形”的准确度。”暗箱”经过两个多世纪的研究,改进,在十八世纪,法国人 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发明了”日光蚀刻法”,不过这项技术还没达至完善,他就去世了,其后由他的合伙人,画家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继续研究, 最终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又称为银版摄影法.这项专利在1839年由法国政府买下,并于同年8月19日]宣告摄影术的诞生。
早期的银版摄影法, ,往往需要十多分钟的曝光,因此很难拍摄移动中的物体, 那个阶段最常见的摄影题材是风景和静物.直到 1841 年,法国摄影师 Antoine François Jean Claudet用氯化碘蒸汽对金属感光版加工,成功将曝光时间缩短至以秒计,使得摄影师可以进行肖像的拍摄. 虽然曝光时间能够大幅缩短,但曝光的时间还不能做到”秒杀”,如果被拍摄的对象在拍摄过程中稍微有些晃动,拍出来的照片就不清楚。为了获得清晰的影像,摄影师一般会让客人坐在椅子上],使用隐藏的支架来固定被拍摄者的头部,尽量保持不会有晃动。
摄影器材持续发展,体积越来越小,价格也逐步下降,照相机成为了家庭或者个人都能够承担的消费品,拍摄照片在记录日常生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数码照相机的出现,拍摄照片更为方便,不用买胶卷,也不用经过黑房冲洗的过程,尤其是如今的智能手机都带有照相功能,于是各种朋友圈里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即时生活场景报道.
照相机走进家庭的初期,使用照相机的人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最基本的是焦距,光圈,曝光时间这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还有景深,构图等等较为深层的讲究.后来的”傻瓜机”借助先进科技,把焦距,光圈以及曝光时间全部自动调节,减少了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拍照的人只要对准了目标按下快门,基本上都能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来.
摄影界的专业人士当然不会满足于”傻瓜机”所设定的基本参数,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他们会使用不同的器材,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摄影家或者摄影爱好者往往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题材或领域.各种类别不同的摄影作品为大众提供了各种感受.有些摄影作品,即使不加上文字说明,观者也能理解摄影者想要表达什么,譬如以下这幅照片:
一般来说,即使没有文字说明,观者对于所看到的作品都会有一种直观的感觉,譬如“这些花开得真灿烂”,“这个小孩长的真可爱”,“这瀑布真有气势”,“这外国乞丐真可怜”等等。再进一步可能会想知道那是些什么花?那瀑布在什么地方?那乞丐是哪个国家的人?人们是根据画面所提供的元素和自己的经验来做出初步的判断,有必要的话,再通过文字对作品加深认识。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获得一种从来没经历过的经验。阅读相关的文字说明之前,根本想象不到那幅照片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元素和故事。
讨论那一幅令我感到迷惑的照片之前,先来说一些题外话.手抱在胸前是人们经常会做的一个动作,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譬如天气很冷,有人会把双手交叉在胸前,甚至缩起双肩.生气的时候也会鼓起腮,双手抱在胸前.至于作为旁观者看热闹的时候,双手抱在胸前更是常见的动作.还有的人双手抱胸也会显示出闲适的姿态.让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幅“双手抱胸”的照片,感受一下摄影师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一幅毫无疑问是“秀肌肉”,第二副给人一种“很冷”的感觉,第三幅里的男演员显得很悠闲舒适,第四幅照片里,小圆圈内拢着双手的人和四周齐刷刷行纳粹礼的人极其不和谐。这几幅照片都是不必参考文字说明就能够大致理解所传达的信息,至于接下来的这一幅照片,我个人的经验是,阅读文字说明前后所得的感受大不一样.
相片的主角是一位女子,打着绑腿,可见不是平民百姓,后面是四个男性侵华日军,除了左边第二个日军没有笑意之外,其余,四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我起初的理解是,那是一张由日本人拍摄的非战斗状态下的生活照, 看了说明才知道,原来照片中间的女子是抗日女战士成本华面对死亡威胁时候的从容,她的笑和身后几个日军的笑含义完全不同.
关于成本华,”百度百科”有这样的记载: 成本华(1914-1938),女,安徽省和县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县,和县人民奋起抵抗,成本华指挥战斗,最终被日本侵略军俘获,她英勇不屈,视死如归,被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成本华的故事,曾记载于作家方军的采访录<我认识的鬼子兵>内,并由中央电视台分别于 2012 年和 2013 年做了两次专题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