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Tse-chun的博客  
闲言碎语  
https://blog.creaders.net/u/838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Tse-chun
注册日期: 2014-04-01
访问总量: 117,18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我屯人物剪影
· 纪念下乡50周年
·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 晒一张万维网当年截屏
· “群主责任制”并非首创
· 隔三差五健步走
· 我的铁路缘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闲言】
· 我屯人物剪影
· 晒一张万维网当年截屏
· 我的铁路缘
· 伊塔事件55年
· S同学印象
· 我在乡下吃“淡饭”
· 印象中的大队所在地
· 印象中的公社所在地
· 安家?落户?
· 纪念武昌起义105周年
【碎语】
· 纪念下乡50周年
·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 “群主责任制”并非首创
· 隔三差五健步走
· 感受广东
· 北雁南飞
· 错愕惊异于“翻墙上推”
· 一蠢再蠢
· 周有光过世 汉语拼音永存
· 遭遇不公与其地其人无涉
存档目录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10/01/2018 - 10/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俺屯的路与房
    俺屯的路与房

    1970年代中后期我曾经生活在东北松嫩平原西北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它的周边环绕着宽阔而平展的草甸,南面是一片碧波荡漾的咸水泡子,屯民们们在这貌似优雅的环境中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那里的环境和生活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以至于早已融入大都会工作生活的我依然不能忘怀,脑海中依旧是40年前那个小屯的格局和面貌。

    道路和房屋是构成居住点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整体布局的显著标志。1970年代我屯大体是由横竖两条道路将屯落分割成3部分,大的道路若能鸟瞰的话呈现T字形。T字的一横为贯穿我屯的东西大道,其中点为一孤独的建筑------道北的“文化室”;与“文化室”相对于道南的是一口苦水井,苦水井东侧便是T字的一竖,这一竖的道路南北道路较宽,理解成广场也可以,但它确实贯通到屯南与咸水泡子东侧的草甸相衔接。



    上面这张图片摄于1970年代,拍摄者位于T字形结构一竖的南北道路上,向北拍照。可以看出,其路面之宽谓之广场也不为过。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屯的结构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显著的是T字形改变成倒T字形,那向下的一笔翻成了向上的一笔,如下面卫星图片所示。那向上的一笔即由东西向大道向西北延伸的路过去并非没有,只是那时是条细长小道,不那么显著罢了。而今这条通往后屯即如今村政府所在地的屯子的路已经是水泥路面,连汽车都可畅行无阻通过,足以支撑格局的变迁。 水泥路面在我屯自然是高品质道路,难怪它要承载沟通外界的任务,而屯中横贯东西的大道便大不如它,到6年以前还是砂石铺就,不知那以后是否铺上沥青或水泥了。
 

    观察上图可知,我屯贯通东西的大道的两端分别掠过庄稼地,西边的名曰“西岗子”,东边的名曰“东岗子”。若从西岗子沿大道东行,首先见到的是西岗子微微隆起且望不到边际的庄稼地,而1970年代那里曾经建有马厩、羊圈和牛圈。

 

    继续前行,道路豁然开阔,其路面铺满沙粒,据说是为以后铺垫柏油做前期准备,不过在1970年代这里则还是泥土路,并没有这般宽阔。


    道路两侧的民居大都改建成蓝顶或红顶的房屋,这都是1998年洪水后翻建的结果,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屯子的面貌。当然,没有改建的也很多,它们或者由于居者的经济条件所限,或者由于地势高,洪峰未曾涉及。




    继而前行便到达东西向道路与南北向道路的交汇点,据说这里当年就是屯子开创者搭建围墙的根基所在。


    越过交汇点,便款款地来到当年屯子的中心即所谓文化室,孤独的文化室和那眼苦水井早已为岁月所磨损,消逝掉了。



    过了虚空的“文化室”,再转眼看看路的南侧,道旁坐落着一个蓝顶的小屋,其主人姓王,乃当年大姓王家的后人。这王家的先人名叫王洪文,由于与“四人帮”中的一位同名,因而记忆至今。这王家小屋便是盘踞在当年向南的土道上,由此可见屯子格局之巨变。


    再向东,大道开始爬升,逐渐到达屯子的最高点,也就是东岗子下。


    1970年代东岗子坡下路南有一座座北朝南的4间高大土房,那是我屯知青集体户的住房。如今人已去,房不空,而是变换了主人。变换的主人原为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后任书记、再后来便离任务农了。据说当年知青离去,他用300元钱换得房主人身份,以现在眼光看似乎太过便宜,其实在知道当年壮劳力一年才挣20元的时候便会释然。知青的这座房原先是紧靠当时的土路的,但根据现在卫星图像发现,其已距道路有些距离,可见那条道路已经向北移动了不少。
 
 

    乡村道路当是行人践踏出来的,而房屋则须人力而为之。当地建房或用土坯垒,或直接夯土建成,全赖条件的适当与否。当地人讲,脱坯打墙,活见阎王,形容其活计之辛劳,可以想见建房的不易。当年我曾经预言,这样的房屋当30年不会变,如今看来仅仅有一半儿实现,不可不令人失望,这也说明变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如若进一步解放农民的手脚,给他们以希望,让其自由自在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大的发展、大的变化将是必然的。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