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诺贝尔化学奖出炉,由于没有国人获奖,网上一片寂寞。窃以为,诺贝尔化学奖才是破解科学迷津的契机,可以给中国科学家和中国政府部门(教育部,科技部)提供科学的方向和目标。沿着此路走下去,中国人想不得奖都不行。同学们问道,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如此重要? 如果不信,请您搬一个小小凳子儿,听我细细道来原委。今年化学炸药包由三位科学家 — 托马斯 · 林达尔(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MODRICH)、阿齐兹·桑贾尔(SANCAR)抱回家了,用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最近些年,诺贝尔化学奖有点像生物医学奖,每每与大分子、和生物有关的成果有关,可怜那些苦命的大化学家们,生不逢时倒霉了。一方面可能是化学小分子都没搞头了,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有时各科间的界限也很难划清,然而最主要原因乃本世纪是真正的生物医学世纪,所以化学炸药向生物(化学)严重的倾斜。还好,居里夫人母女都早已仙逝,如果还在,我向老习保证她们照样拿不到诺贝尔奖。 今年获得化学炸药三位研究者的工作独立进行,发现了不同细胞DNA修复的机制,是大机制相同(剪切修复)但细节不同的科学问题。托马斯 · 林达尔揭示 DNA 经历了环境不断的攻击后,细胞在分子水平以BASE EXCISION REPAIR方式来修补这种损伤。托马斯 · 林达尔生于 1938 年,是一名瑞典公民。Modrich,1946 年出生,是一名美国公民。他发现单个核苷酸错配修复过程来减少人体病患。出生于1946年的阿齐兹Sancar具有土耳其和美国双重国籍。阿齐兹证明细胞如何使用核苷酸切除修复来弥补我们身体内细胞的 DNA 损伤。 三个人都与美国的发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密不可分。MODRICH在杜克大学任教,SANKAR在北卡大学工作。现在英国工作的林达尔曾经在美国的Princeton和Rockefeller大学作过博士后研究,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石。英国教授的工作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职业,尽管经费有限,国家的规模也不大,科技成果却层出不穷,炸药奖累累光顾。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上世纪70年代,林达尔打破常规,发现了不同于常理的现象。他的工作具有极大原创性,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力(Great originality, breadth and lasting influence)。他说道:“DNA在衰变如果不修复,地球上的生命不可能延续”。他报道了细胞不断使用碱基切除修复阻止DNA衰变和防止DNA遗传信息的消失。林达尔认为,癌症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基因组不稳定和 DNA 损伤造成。“如果知道了DNA破坏和修复的原理,我们就能够发明一些不伤害正常细胞专门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科学发展原创重要,但原创并不要求把原理解释清楚,众人拾柴火焰高,后面加塞进来的研究人员很重要。后来者居上,帮助解决许多难题,促进了研究的成功。有趣的是本人的科学兴趣与今年化学奖的研究联系紧密。尽管我们自己团队势单力薄,贡献不是那么大,但是多少促成了几位得到诺贝尔奖。聚沙成塔,积水成河嘛。应该提到的是今年的预测也包括了STEPHEN ELLEDGE等从事的DNA损伤反应,他和另一位科学家Evelyn Witkin (Rutgers University)得到了今年的LASKAR大奖。本来呼声甚高,由于诺贝尔很少在相近领域重复授奖,DNA修复得了奖,估计他们DNA损伤反应的工作得奖的希望渺茫。 为了中国科学界真正认识到诺贝尔奖的风向和评奖思路。不妨把笔锋转一下,借此机会谈谈两个重要问题:诺贝尔奖励原则和近期新动向。其基本原则是世界性的基础科学进展可以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预防,治疗并战胜某些疑难病症。由于验证需要时日,往往要等待很长时间,甚至30-40年(如今年的医学和化学奖)。近期倾向快速奖励某些特大技术发明,可以用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也可以改造人类的健康。可以从去年的化学奖表明,超级精度解析细胞结构的显微镜的发明者获奖距技术出现时间不太长。尽管庄小威贡献很大,与炸药擦肩而过,但是她年轻气盛,风头正健。还有回马枪可杀。 今年另一个可以得化学或医学奖的项目是CRISPR-CAS9技术的开发,2012发明到今天才刚三年。技术发明者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已经斩获好几个大奖,包括2014年最大科学进展之一,而且她们还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笔者最近在学术会议上与她们有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得到炸药的光顾。值得提到的是MIT华人青年科学家FENG ZHANG在此领域贡献也很大,但不是原创,得奖机会不大(尽管不能排除)。 那么这些化学奖的研究故事与中国科技的关系何在?笔者认为,DNA修复获奖表明,原创要早,开始于1970年代。而且相当一段时间并非是大热门。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讲,应该鼓励科学研究范围要宽,兴趣要广,研究自己特别有兴趣的东西,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为此,小学就要给学生们自由活动空间和思考的地盘。要开辟一片片的新天地,如果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原创工作,刚开始不一定热,后来一定能够吸引别人来一起干。只有国家范围内开拓性的研究多了,才有可能产生最有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原创作品,才有更多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机会。否则得上一两个,就没有戏了,下一次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呢? 中国人对衡量科研论文的影响因子十分看重,与美国相比,亚洲和欧洲国家也更为重视文章的影响力。事实上,不少原创性的工作不一定能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比如自然,科学却喜欢时髦的,高影响因子的东东)。不过,即使在美国,评基金与文章也挂钩了,所以跟风现象连美国也不能幸免,国内不可能完全避免。要尽量减少而已。尤其目前经费紧张,竞争激烈,我想美国人近十年来的科研要受到影响。不过诺贝尔奖有严重滞后效应,究竟影响多大?目前还未可知涅。 国人必须静下心来,考虑那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如某些疑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成份的提取和鉴定,在某些难治疾病中的应用。经过一定积累,也要进攻一些很基础和艰深的课题。当然,现代科学需要集体奋斗,60年代青蒿素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集体攻关,与政治体制和国家经济关系并不大。只是老中们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精神还不够,窝里斗仍然存在。如果老中注意克服这些毛病,还是有希望的。再者,应当还我科研领域一片净土,国家注意培养一些有能力,有雄心,清心寡欲,坐得住,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一意搞科技人才。对于科研好苗子,要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给以最好的条件支持。题外话,国人尚需克服浮躁和弄虚作假的陋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