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8月18日,《自然》雜誌撤掉64篇造假學術論文,雖然沒有指明,但是中國人都看到了:這些造假學術論文的作者都是中國科學家。以下這篇譯文是2013年《經濟學人》雜誌文章,探討的是中國科學界的體制問題。
九月一日,北京。一隊喬裝成煤氣公司職員的警察衝進了一單元公寓。兩名犯罪嫌疑人驚慌失措,把一個裝滿錢的塑料袋從十五樓的窗戶扔了出去。總值多達五萬美元的紅色百元人民幣在樓下的人行道上飄飄揚揚。
行人路遇錢雨的怪事和其背後的勾當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中國以盜版影碟和假冒名牌服飾聞名於世;但是這些犯罪分子炮製的是更有知識含量的東西:出售給學術界人士的假學術文章,和用以出售版位的假冒的現有醫學期刊。
在中國試圖躋身全球學術界的一流圈子之際,地下的犯罪分子抓住了中國科研體系中的一個特點:科研經費與提拔根據的不是原創研究的質量,而是發表文章的數量。這就培養出了一個剽竊、虛假研究和仿冒期刊的行業。武漢大學2009年的估計是:該行業的價值高達一億五千萬美元,較兩年前增加了五倍。
在中國,做出高質量研究的科學家們依然會得到獎勵;並且中國高質量的研究人員數量在增多。全世界都有科學家造假的事兒。但是,中國的評估體系特別容易產生學術造假。
從數量上看,中國科學界的產出非常可觀。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員在期刊,包括著名的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 由湯森路透出版公司維護)上發表科學論文的比重近年來穩步增加。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表的報告說,這個比重在2001年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2011年增加到了9.5%;從世界排名來看僅次於美國。從2002年到2012年,SCI期刊發表了超過一百萬篇中國的論文。從引用次數上,這些論文排在第六位。科學期刊《自然》報告說:在2012年中,該雜誌的18家下屬研究出版物發表的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較上年增長了35%。《自然》期刊評論說,這“又增加了一個證據說明:中國正迅速成為科學出版和科學研究領域的全球領先國家。”
然而在2010年,《自然》也注意到了:中國人科研中的欺詐行為日益引起關注。該雜誌報告說:在中國政府的一項調查中,六個重要研究機構超過六千名科研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承認了剽竊、篡改和編造數據的行為。這一調查的詳細情況尚未公開,因此無法公平地與西方的調查進行對比。西方的調查表明:三分之一的科學家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承認了自己的不誠實;但是承認篡改或編造科研結果的比例則要小得多(平均為百分之二)。
201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發表了一份基於原產國的撤稿研究。在這份研究報告中,一組作者寫道: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維護的PubMed數據庫[2]上,因剽竊而被撤稿的論文中,來自中國與印度加起來比來自美國的要多(目前美國有最多的論文,因此總體而言造假的數量也最多)。該研究還發現:中國領先全世界的一點在於:因為重複發表而被撤稿的數量。由於造假而被撤稿的數量上看,中國排名第四,在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後。
SCI: “愚蠢的中國想法”
中國的科學家敦促其同仁不要辜負這個國家悠久的歷史。2013年,中國科學院的林松青在總部位於英國的一家期刊《博學》[ 3 ]上撰文說:學術腐敗在逐漸侵蝕我們祖先五千年前留下的這一奇妙而行之有效的文化。”
八十年代,當中國剛剛開始重新投入科學領域的時候,累積論文發表數量看來是用非政治的標準來評估研究人員的好辦法。但是到了今天,以統計數據驅動的標準來決定提拔(即便當提拔不全是靠個人關係)和官僚機構的其餘部分一樣存在許多問題。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把這一做法稱作“教育的GDP主義”。熊先生說,地方政府官員靠漂亮的統計數據嶄露頭角,“大學也是一樣”。
一個科學家可以積累的最有價值的統計數字是SCI的期刊發文數量,特別是在較有“影響力”的期刊,即其他學者論文中最頻繁引用的那些期刊。SCI的發文數量和影響力是用來評判一個人能否獲得博士學位、能否提拔、能否獲得研究經費、付不付獎金的標準。某些野心勃勃的教授以驚人的速度積累SCI的發文數量。林先生寫道,中國東南地區的寧波大學有一個教授在三年內發表了82篇這樣的論文。這些論文的影響力相對較弱;這一點可以從以下事實見出:中國科學家論文的平均引用率僅排在第十四位。這意味着:中國的許多論文極少被引用。
那些決定提拔某人與否、撥經費與否的人並不總是在意科研的質量問題。中國的科學家們說,某些行政管理人員不夠格評估科研項目,要麼因為他們是官僚分子,要麼因為他們自己是採用同一標準提拔上去的。此外,那些行政管理人員所在的機構也是用論文發表量來評估,因此,大學校長和部門負責人都把發表論文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特別是SCI發文數量。這一情況使得科學界的某些人開玩笑說:SCI的意思是“愚蠢的中國想法”。
非常不透明
扭曲的激勵機制已經製造了一些相當尷尬的事件。英國晶體學期刊《晶體學報E部分》[4]被迫撤掉了中國南方的井岡山大學兩位研究人員合寫的七十篇論文,因為他們在論文中偽造了證據。這次撤稿之後,英國的另一家期刊《柳葉刀》[5]發表了一篇措辭激烈的文字敦促中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防止這類造假行為。但是,中國的很多案例一被發現就被掩蓋起來,以保護涉及的機構。
北京那家盜版醫學期刊的不法勾當遭到衝擊事件表明:除了真正的SCI期刊之外,還存在一個相當發達的假冒出版物市場。警方說,在一份假冒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的價格可以高達650美元。購買一篇假論文的價格可以高達250美元。警方認為:這一不法勾當自2009年以來,已經賺了數百萬元(相當於50萬美元甚至更多)。其客戶通常是想要獲得提拔的醫學研究人員。
某些政府官員也想用金錢交易的方式成為學術明星:前鐵道部官員張曙光在本月因腐敗而受審時承認,他花掉了自己780萬美元贓款的接近一半在企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上。中國的媒體猜測:他可能把錢花在收買選票和僱傭一組寫手出版書籍上。雖然大部分人都認為張學術成就有限,他最終僅以一票之差而落選。僅僅不到兩年後,張琅鐺入獄。
[譯註]
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PNAS)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學術周刊。
2. PubMed 是一個免費的搜索引擎,提供生物醫學方面的論文搜索以及摘要。
3. 《博學》(Learned Publishing)英國一份非盈利學術出版季刊。
4. 《晶體學報E部分》(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是晶體學雙月刊,E部分創辦於2001年,曾經是SCI指數的一部分;2012年起不再納入SCI。
5.《柳葉刀》(The Lancet)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