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150多位国家元首发表演讲,表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以及作为气候治理重要力量的国内环保组织如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等也分赴巴黎,在大会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分享了在国内所进行的节能减排、适应气候失常影响行动,推动了《巴黎协议》的达成。 政府治理 “自下而上”的自主贡献目标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的基础上,达成了一项气候问题的国际协议:使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并向1.5摄氏度努力。 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巴黎协定》中,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同时采取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将“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将《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采取的“强制”减排安排,改成各方“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从2023年开始每5年盘点一次全球行动总体进展,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已经提交国家自主贡献(INDC)目标和关于碳减排的承诺。 要实现碳减排,就要发展绿色经济。在巴黎大会上,由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的“绿色经济专场”,对如何提高绿色GDP,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强化低碳的道路,也有能力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中国过去走的高碳高耗能发展的老路,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中国在人均GDP仅占全球81位的情况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6吨,已经接近欧盟日本的平均水平,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更高。鉴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装康和资源禀赋,“中国没有资本走美国加拿大等这一类发达国家粗放高碳发展的老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我们必须走欧盟日本等另一类国际的发展路径,这两种路径的碳排放相差近一倍。”他强调,包括能源在内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转向绿色经济的必经之路。 民间的绿色推动 “自内而外”的改变 减排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每个国家“自下而上”地决定“自主贡献目标”,也需要通过推动社区或个人为减少碳排放作出“自内而外”的改变。 法国一家社会环保组织4D协会在今年6月份作的一个问卷调查讨论会显示,有85%的参与者表示出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度担忧,其中发达国家的比例为65%,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达到了85%;在需要采取的行动上,有45%的参与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并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对于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是否会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参与者的回答比例从15%到60%不等。 调查结果强调,如何将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与家庭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相应于个人经济状况的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发展路径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从口号走向行动,就是目前要传达给个人的信息,这是一个缺失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民间环保组织进行了努力。在“Our Life 21”边会上,自然之友向来自8个国家致力于实现低碳生活的公益组织分享了中国家庭低碳改造的方案。这个项目是通过有专家入门辅导的“一对一”式的家庭节能改造,来实现家庭的节能减排。参与自然之友的低碳家庭项目的志愿家庭有60余家。他们在节电与节水上作一项或者多项的改造,比如更换白炽灯泡或节能灯泡为LED灯。在节水方面,有的家户采用了比较简便的换节水龙头的方法,有的家户自主设计并安装了简易中水回收再利用装置,把洗澡水和洗衣机中的废水收集起来用来冲马桶。家庭的内外围护结构的改造主要包括更换气密性更好的门窗、增加保温材料等,只有给你的家“穿上了棉衣,盖上了棉被”才能更好地保温隔热。 自然之友低碳家庭改造项目志愿者欧阳湘萍也展示了自己的家庭减排成果。欧阳湘萍一家四口加上养鸡、种花草,每月共计用水只有5吨。她通过养鸡消化厨余,此前还养过兔子,用兔子粪便用来养蚯蚓,形成厨余生态降解链。 “市民社会与后巴黎时代”是由自然之友组织的一场边会,参与的环保组织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市民社会的使命与行动,都认为各自的工作方式是“自下而上”,通过教育和帮助某一类人群从自身出发,寻找到与气候变化相切合的应对办法,“由内而外”地选择一种方式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身边的人,建设一个低碳交通、低碳社区、绿色生活和可持续消费的体系。 山水自然保护组织在讨论会上讲到了近年来在中国西部工作的案例。中国的西部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当地人生活较为贫困,帮助这些地区的社区发展就必须将适应、减缓和减防灾以及动植物的生境保护等联合起来考量,协同工作。山水自然保护区在雪豹的保护、CDM造林项目、云南的饮水思源项目、自然传统农业管理等项目,通过开展以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行动来提高当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此外,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是推动青年行动的环保非营利性组织,通过搭建明珠治理、广泛参与、积极创新、开放透明的行动网络平台,来推动中国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近年来,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通过气候学者、高效节能、IYSECC7.0、绿领梦工厂等项目,不断为气候应对行动培育青年力量,在年轻人中间引导绿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