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与我曾经生活过的东北屯落的故人第一次通过微信进行了语音通话,这在我与屯子交往的历史中是重大的一步,说明科技进步开始莅临我那个地处穷乡僻壤的小小屯子,值得庆贺。 在微信普及以前,传统的通讯方式诸如书信、电话、电报等等在我们那个封闭的地界使用也是困难重重,弊端丛生。书信是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联络方式,虽然邮资尚可承受,但是书写费时费力,邮寄折返时日漫长,信件丢失时有发生,因而它并不快捷方便。当然,在漫长的农村岁月中,书信还是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1970年代初期,我们屯还在使用煤油灯,也没有像样的桌椅,写封信还要趴在炕沿、在油烟熏染下匆匆草就,之后或托十天半月来一次的邮递员代邮,或步行8.5公里到公社邮局邮寄,其苦与累只有亲历者才能知晓。 如若嫌书信往来费力耗时,也可采用电话方式。这种方式快捷、简便,只是适合短途且内容不甚复杂内容的传递,若远途则费用令人咂舌不说,还必须到公社邮局办理,因为屯里的电话只连结到大队和公社。至今我还依稀记得屯里管理知青的“老贫农户长”家里炕头小柜上那台蒙着红布的手摇电话机,神秘而显贵。这台手摇电话机我只用过一回,那就是接到公社来的返城通知,真是兴奋莫名! 此外还有一种非典型性通讯工具即电报,其快捷无可挑剔,但其昂贵价格让人却步,除非紧急事务,一般人不会将它作为选项。由于价格不菲,拟定电文须字斟句酌,以最少的字句涵盖最大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记得当年参加唯一一次考学,我被取消资格,因由是家里有亲属被“劝退”,我急电家里询问,只三字“劝退否”,回答比我少一字“已退”。气得我把回电撕得粉碎,当然不是怨恨电纸,这与它毫不相干。 返城后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当然也与上述通讯手段各有缺陷有关,便与屯里的联系渐渐稀疏以至于断绝。离开工作岗位,虽无钱却有闲,便意欲将断掉的联系续接起来。此时网络已然大行其道,手机已经遍布城乡,趁此机会便向网络上寻找,试图碰上当年的屯里人。虽然未见屯里人,却寻到我屯已经移居县城我们谓之“村花”的女儿,由她告知了屯里我们友人的手机号码,由此阻断逾30多年的音讯得以接续,由此才导致我们在2009年7-8月的返乡之旅。 返乡之旅后,我们与屯里的联络便依靠手机。手机通话其话费还是偏高,因而次数不能频繁,每次长度尽量缩短,从而导致不能细说端详,至为遗憾。微信的兴起普及为解决此遗憾提供了新的方式,它不但可以传输文字、图片,还可以语音、视频聊天,从而可以让不会敲字的人顺畅地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这次我与屯中故人首次使用微信交流沟通,就是通过其晚辈的微信完成的,尽管只是语音聊天,但这只是第一步,希望以后我在乡间的故人们能够拥有自己的微信,并学会其他形式的操作,使得沟通交流更加丰富,更加顺畅,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