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着閒窗數落花
讀詩詞,讀小說,在小學中學時是每日的必修課。書生的生活簡單而豐富。那時候,雖然高考的壓力很大,寒假暑假裡,也放鬆,休息。《紅樓夢》就是在那個時候讀完的。當時電視劇的《紅樓夢》也在上演,每個人都看,都說拍得像。
學習經濟,金融,投資之後,注意力就漸漸關注到怎麼賺錢上了。人在學校里,畢竟單純。每天學着《貨幣經濟學》,《會計學》,《稅收學》,《國際金融》。也許是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吧,老師們對於書中的名詞也只是解釋個大概,到了我這個沒有生活體驗的學生腦子裡,也就是連猜帶背,得其仿佛了。那時候每當走進圖書館的時候,最有吸引力的還是小說。借小說吧,又有嚴重的負疚感,畢竟不能浪費青春呀。一般情況下,是退而求其次,借閱一些傳記,時政,歷史之類的圖書來看,也算是取個折中。覺得時光沒有被浪費,也對得起爸爸媽媽了。
讀書的人想必都知道,真正能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細細品味字裡行間,那恐怕寥若晨星。大部分時候,開頭讀幾頁,中間翻幾頁,跳到結尾去看看,也就差不多了。除非你真是碰到了一本很欣賞的書,一口氣讀完,翻來覆去,也是有的。上小學時讀過一本《俠女十三妹》,就是這樣。當時我逃避上學,一個人在家,厚厚兩本書,從早到晚,一口氣讀完,一直到天黑,爸爸下班回家了,我還在院子裡讀着。似這般廢寢忘食,如饑似渴,以後還真是少見。有一天,比我們高兩屆的一位學長突然走到我們寢室里來,指名要來見我。我吃了一驚,和這位學長並未謀面,素昧平生,何以如此禮遇?一問才知道,學長在圖書館借書,借的八本書裡,有七本竟然都是我借過的。當時的圖書館裡,每本書後面都有圖書登記卡,誰借了這本書,什麼時候借的,都有詳細記錄。茫茫人海,浩瀚藏書,竟有這樣的巧合,我也覺得難以置信。學長報出書名,還都是大部頭!現在還記得,當中有一本是邱吉爾寫的《英語國家民族史》,是好厚的一大本書,沉甸甸的。我當時沒好意思向學長坦白,這些大部頭,大部分我只是“前中後閱讀法”了而已,剩下幾本,一頁都沒翻,又還回去了。當時看到學長這麼興奮,真是由衷地欽佩,心理感嘆,學長還真是學長,看起書來,那鑽研勁,讓人可望不可及。現在想想,那八本大部頭,他一個月能看完嗎?難道也是“退而求其次”?這就不得而知了。
參加工作以後,在銀行里做事,讀書還真是不多。在廣州的幾年裡,最後的一兩年買了許多書,但是真正讀完,讀透的,很少。印象最深刻的,是薄薄的一本《周作人散文選集》,從頭到尾,認真讀過好幾遍,很欣賞。
移民到溫哥華時,帶了一些在廣州買的書來。中間有唐詩,宋詞,《約翰.克里斯朵夫》等等。當時28歲,在一個新的國度從零開始,又興奮,又緊張。每周七天工作,閒暇時給家裡寫封信。晚上入睡前讀一讀唐詩,宋詞,讀一讀《約翰.克里斯朵夫》。環境簡單,就可以真正品味這些大部頭的字句了。讀書,讀中文書,心理好受一些,不那麼緊張了,不那麼憂慮了。思想好像可以被鬆綁,可以輕鬆一下。
後來,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活的變化越來越多,節奏越來越快。互聯網發展驚人,信是多長時間都沒寫了。曾經用ipad看電子書,也只是短暫的一段。女兒出生之後,給她買了許多書。孩子們從小都喜歡聽父母講故事,讀有圖片的故事書。隨着兩個女兒一天天長大,她們讀的書也越來越多。隔三差五就要到書店去,買她們喜歡的兒童系列。帶她們到圖書館去。不想讓孩子從小就迷戀在電腦上。讓她們養成讀書的習慣。
讀書和在網上搜資料不一樣,讀一本紙質書和讀一本電子書也完全不一樣。當你翻開一頁書,那字體,那插圖,那書的油墨香,那把書拿在手上的感覺,真是難得的一絲清涼。床邊的桌子上放着幾本書,隨時可以在睡前看看。打開收音機,翻開一本書,在燈下,在窗前,讀幾頁,哪怕是讀幾句,也會讓你的思緒在一天的忙忙碌碌之後很自然的輕鬆下來。讀着讀着,眼就倦了,人也倦了。關上收音機,關上燈,躺下來,在黑暗中閉上倦眼,很快地進入夢鄉。如果是拿着ipad讀一本電子書,那感覺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昨天是假期,帶着孩子們又來到了為數不多的中文書店。架上看到一本《納蘭詞》,記憶中模模糊糊以前聽到過,好像是三四十年前媽媽提到過,但我不知道是什麼。打開一看,正好看到一首《憶王孫》:
刺桐花下是兒家, 已拆鞦韆未採茶。 睡起重尋好夢賒, 憶交加, 倚着閒窗數落花。
親,一路走來,你丟掉了什麼?你得到了什麼?描繪一下你心中那一塊美麗的地方。寫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