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8《战争风云》 赫尔曼·沃克写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是两部相连的小说。 我事多健忘,恐怕过了这个村就忘了这个店,待把《战争与回忆》读完后就忘了《战争风云》里都写了什么了,所以走到中途时就发声。 有很多历史学家、军事学家、政治家和作家已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讲述的很清楚了。 我看完《战争风云》,第一个印象就是:宁要狮子般的对手,不要猪头般的队友。 那个看似队友的猪头不知会给你带来多少麻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复兴的德国要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和资源,所以没有哪一方是正义的。 不说希特勒时不时地歇斯底里,只看德国军队的作战,还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在大战初期,德国军队一往无前,势如破竹,把英、法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如果不是希特勒发神经,德国军队在敦刻尔克把英国军队消灭了,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当然,历史不钟情“如果”。 1940年德国和意大利以及日本结成了同盟。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看德国军队打了胜仗,也想表现表现自己,分一杯羹,没和德国盟友打招呼,就派意大利军队打进希腊和北非。没成想意大利军队松松垮垮,被打得稀里哗啦。 德国不好看着盟友有难不伸手,只得派了几个德国师去救助意大利军队。 意大利没帮德国什么忙,反过来还得要德国来救自己,连累了德国分散兵力。 这是德国的第一个猪头队友。 二次大战初的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不过日本军队将领的传统是有很强的战术意识而没有战略眼光。 德国军队遍扫欧洲,但小心翼翼地不去触动美国的利益,就是为了不让美国参加进来。德国人知道美国的工业潜力。 日本是个缺乏资源的国家。大战初期美国向日本出口石油和钢铁,支撑了日本进攻中国。 美国政客的想法是把日本这股黄水引向苏联。 日本也确实向苏联发动过进攻。1938年7月在张鼓峰及1939年5月在诺门汉日本军队和苏联军队打了两仗。苏联军队的装备远优于日本军队,把日本人打得找不着北。 日本人在北边没捡到便宜,翻身向南进攻东南亚。 东南亚有美国的利益。 美国政客们不高兴了,对日禁运,还切断了日本在东南亚的能源通道。 现代战争实质上打的是资源战、给养战。 当年拿破仑就是因为给养跟不上,败退俄罗斯。 希特勒不长记性,走了和拿破仑相同的路,败退苏联。 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在北非横扫英国军队,因为希特勒不给支援,坦克没油,全趴窝了。 日本没有了石油和钢铁,这仗怎么往下打呀? 日本人到底是大神的后代,考虑事情都那么神奇。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向盟友打招呼,不宣而战地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 日本攻击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又不考虑占领夏威夷,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这就是日本人的精细的战术规划和盲人般的战略,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做一件事--做就是因为要去做。 日本攻击了美国后,除了美国,所有对德、意、日战斗的国家都高兴得发狂--终于把美国拉进坑里来了! 这是德国的第二个猪头队友。 美国人一扫懒散作风,“小日本你丫的敢打我,不给你点儿厉害瞧瞧你丫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从此美国全力开动战争物资生产,无偿提供给英国、俄罗斯,连中国也分到一杯羹。 从这一点看,美国比苏联仗义:你出人,我出枪。朝鲜战争时,苏联要中国出兵朝鲜帮助金日成,运给中国的武器不是白给的,是卖给中国的。朝鲜战争后中国还得勒紧裤腰带还债。 希特勒为了表示仗义,日本向美国宣战后,德国也向美国宣战了。 如果美国不参战,德国在欧洲战场胜负如何还两说的。日本袭击珍珠港,就判了德国的死刑了。 假设一下历史:如果意大利军队什么都不干,坐在军营里喝咖啡,德国军队没有必要进军巴尔干,也没必要进军北非,有意大利在德国的南边挡着,德国没有南边之忧;如果日本不袭击珍珠港,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或配合德国进攻苏联,或在苏联东部集结部队但按兵不动,苏联就不敢把东线的100万军队调到西线去。苏联是个什么结局还不好说呢,也许就和德国谈判媾和了,德国划去苏联的粮仓和油田,日本也可划去苏联东边的领土,哪至于现在为了北方四岛整天在俄罗斯那里磨磨叽叽的。 德国有两个盟友,两个都是猪头队友,意大利自我膨胀,让德国军队分散了兵力;日本自说自话,直接把德国送上了绞刑架。 教训呐。 读一本书,能得到一个启发,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