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Maung Chan 貌强的博客  
BURMA 缅甸风云/缅甸华族  
我的名片
Maung Chan 貌强
注册日期: 2015-02-17
访问总量: 123,65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停战!建设缅甸Federal邦联!
最新发布
· 缅甸农民育
· 昂山素姬的锵锵感言
· 蝒悫@炮烧&#38065
· 全球化4.0与合作、包容、终
· 缅甸民地武老领
· 从器官移植情报#
· 佛国缅甸捉缅奸依法治国演义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缅甸风云】
· 缅甸农民育
· 昂山素姬的锵锵感言
· 蝒悫@炮烧&#38065
· 全球化4.0与合作、包容、终
· 缅甸民地武老领
· 从器官移植情报#
· 佛国缅甸捉缅奸依法治国演义
· 不要轻信“自由身”学者砖家与衮
· 缅甸全国和谈梗卡在哪里?
· 南中校歌VS狮子山下歌~美国版
存档目录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上座部佛教与孟缅掸柬寮泰滇
   

 

貌强 Maung Chan (缅甸华族)

佛问芸芸众生:知否痛苦的根源何在?

佛再问芸芸众生:知否如何摆脱痛苦?如何走向吉祥安宁圆满大解脱?

佛告诉芸芸众生:

*人通过五官——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触而接触到外界物质,于是心里就产生了喜欢、厌恶、快乐、悲伤……形成了贪嗔痴所制造的邪见。

*正如人类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外界物质也永远在生生灭灭——人与万物,归根结底皆为性空无常。

*人想依照自己喜怒哀乐贪嗔痴邪见,妄想执着或改变外界,但外界却从来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因而人就通过本身的贪嗔痴邪见,自以为是而自寻烦恼、自吃苦果了——时而狂喜、狂欢、乐观,时而高傲、自大、自满,时而悲观、失望、埋怨,时而愤怒、伤痛、妒忌……总之变化无常。

*人必须看破本身与外界事物的本性——非永恒不变。

从而彻底觉悟佛学所言——四大皆空。

*人或物质都是心念所形成的——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千变万化于刹那间,其实却物我皆空。

*人不执着于贪嗔痴邪见了——五官快感+人生苦乐感+荣华富贵拥有感……就虚无缥缈了、烟消云散了,于是就四大皆空了。

*气清神净心定后,人就会认识真相真理;明白真相真理后,以慈悲心利人助人,以博爱普渡众生,以八正道走向涅槃大解脱——于是就永远吉祥、宁静、安乐、自在、圆满了。

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释迦牟尼传授教导,由众弟子信徒代代相继、传承、发展下来的。

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出家寻道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姓Gaotama Siddhartha)的尊称——释迦Sakya是王子的族名,,牟尼(Muni)是圣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圣人。

释迦牟尼教导其弟子与信徒——出家众(男僧即比丘、尼姑即比丘尼)与在家众(男女居士):

*世事无常。

*因果报应。

*生命轮回。

*人生无常也无我。

*善恶由三惑即贪(Loba)、嗔(Doda)、痴(Moha + 三业即身、口、意——交叉造成的。

*三惑与三业造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而生死轮回(Samsara)没完没了。

释迦牟尼指出:要摆脱因果报应、逃出生死轮回苦海,到达涅槃(nivana)彼岸获大解脱——就必须依三藏,识四谛、修三学、走八正道。

*三藏(Tri-pitaka)——即经藏(Sutra-pitaka)、律藏(Viyana-pitaka)、论藏(Abhidharma-pitaka)。

*四谛——即苦谛(Dukkha)、集谛(Samudaya)、灭谛(Ridhora)、道谛(Magga)四真理。

*三学(Trisiksa)——即戒(Sila)、定(Samadhi)、慧(Panjna般若)。

佛教修行是由守戒入禅定,由禅定入佛慧:

*守戒(Sila)就是要守身、口、意三业——排除贪嗔痴烦恼根源。

*禪定(Samadhi)就是修禅入定、观悟佛理——以佛理根除贪嗔痴烦恼而气清、神净、心禅定。

*心禅定后就出现般若(Panjna)佛慧。

*获觉悟智慧后以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见、正精进、正思维等八正道——走向涅磐而终获大彻大悟大解脱。

初转法轮

公元前530年释迦牟尼悟道后,先向五位先前同修的苦行僧传道——即初转法轮,阐明虐待自己的苦行修法与纵坏自己的纵欲修法都是错误路线,只有以适量饮食、简朴生活、不苦不乐取中道走八正道,才能成功地获得解脱之道——终获五位苦行僧五体投地的信服。

建立僧团与戒律

五苦行僧拜释迦牟尼为师,成为第一批僧伽(sangha)即僧团(和尚叫比丘bikkhu,尼姑叫比丘尼bikkuni),四位以上即可组成僧团到处传教。僧团发展到60多位时,释迦牟尼就订下戒律,让出家弟子循规蹈矩,每半个月集会背诵戒律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居家弟子守五戒八戒

释迦牟尼为入教的居家信徒订立: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每周的斋日要守八斋戒:即五戒+不坐不卧华丽大床+不打扮也不看歌舞+过午不食。

释迦牟尼教义就这样由佛堂寺院与世俗家庭,通过和尚、尼姑、居士代代相传至今。

佛经佛戒

释迦牟尼入灭(涅槃)后不久,约在公元前480年,500高僧(释迦牟尼的弟子高徒们)对师傅释迦牟尼45年的传教进行了第一次结集。

*长期随释迦牟尼左右、记忆力最惊人的释迦牟尼堂弟阿难陀(Anandar,),背诵出他所听而牢记着的释迦牟尼教导(所以佛经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由500高僧共同审查、证实、补充——确定为“佛经”。

*持戒最优良的优波离高僧,复述了释迦牟尼关于戒律的一系列诉求,由500高僧共同审查、证实、补充——确定为“佛戒”。

这是第一次结集。随后100-150年,佛学就传遍印度。

佛教第一次分裂

释迦牟尼传教时按听众理解水平而说法有深有浅、有明有隐,加上初期都是口口相传,所以各地比丘(男僧)与信徒们对释迦牟尼的一些学说,尤其对“十事”(即比丘不严守戒律,还接受居士们的金银财物等十项行为),发生了歧见,公元前386年召开700比丘大会,讨论了对“十事”的看法:

1)上座部即长老高僧的说法(梵文Sthaviravada,巴利文Theravada)——认为“十事”违反释迦牟尼教导,定性为“十非法事”。

2)大众部即普通僧伽大众的说法——认为 “十事合法,与时俱进”。

于是释迦牟尼在公元前486年涅磐后,公元前349年佛教就一分为二:大众部与上座部。

大众部

大众部经过广大僧伽与农工匠商等基层信徒大众不断改革发展、灵活运用、推陈出新,最后北传而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即大乘佛教。汉传佛教用汉文书写,传播于中国、越南、朝鲜、日本。藏传佛教以藏文书写,传播于青海、西藏、四川、蒙古、锡金、尼泊尔等地。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由德高望重的长老高僧们坚持释迦牟尼早期的精华教导,因而在非大乘佛教中一支独秀,茁壮成长,至今欣欣向荣——尤其在东南亚。释迦牟尼传教时期的僧伽修行戒律、佛学哲理、心理分析等,通过上座部得以原装保留、实践、发扬光大至今。

上座部偏重个人修行:

*由禅定内观,充分认识、分析、研究身与心。

*明白“身”由五蕴巧合而成,因无常故终会解散。

*排除贪嗔痴,放弃执着,可让污染了的“心”恢复清净。

*以清净心追求罗汉(Arahan)果位,离别轮回(Samsara),到达大解脱彼岸。

公元前275232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Asoka Maharaza)带头信奉上座部佛教,并全力在国内外推广。

公元前274年,阿育王派其子摩恒陀(Mahinda)去狮子国(缅语斯里兰卡,泰语勐兰卡,即锡兰)传授上座部佛教,狮子国王奉献御苑专供摩恒陀传教用。摩恒陀(Mahinda)接受国王、男性王亲国戚与官员们的皈依。御苑后被改建为大名鼎鼎的大寺(Mahavihara)。

后来摩恒陀之妹僧伽蜜多(Sangha Mitta)携带大菩提树枝(佛陀在该菩提树下得道),也莅临大寺(Mahavihara)助教,由她接受王后、宫女、官太太等女性信徒的皈依。

佛法传遍斯里兰卡全国,大寺因而远近闻名——至今世界各地佛教徒无不争相前去朝拜。

当时上座部佛教是用狮子国语言文字(Singhala僧伽罗文)传教的。公元前250年,释迦牟尼学说,就已系统地结集为三大部集——即三藏(Tri-pitaka):

1。经藏(Sutra-pitaka):佛陀之讲述以及佛陀与弟子座谈之记录。

2。律藏(Viyana-pitaka):僧伽的修行戒律。

3。论藏(Abhidharma-pitaka):佛法哲理、心理分析。

上座部佛教水路南传孟-高棉(Mon-Khmer

世纪初,三藏经典及其注释就以僧伽罗(Singhala)文写在贝叶上,由狮子国初步南传至东南亚孟-高棉(Mon-Khmer)黄金地(Suwannabumi)——即今泰国堕罗钵底(Dvaravadi)与今缅甸孟国达通(Thaton)地区。

公元403432年狮子国摩哈那摩(Mahanama)时代,婆罗门高人瞿沙(Ghosa)让佛教脱胎换骨并发扬光大。瞿沙出身婆罗门家庭,改信佛教后取名佛陀瞿沙(Buddha Ghosa 佛音,觉音)。他跟随僧伽波罗(Sanghapala) 与佛陀密多(Buddha Mita)两高僧,在大寺(Mahavihara)攻读三藏与其注释。

公元430年,佛陀瞿沙把大寺(Mahavihara)所传的三藏与其注释,由僧伽罗(Singhala)文翻译为巴利文。该巴利文三藏佛经,不久被写在贝叶上,经水路南传到缅甸孟国达通(Mon Thaton)——遂使孟国达通(Thaton)成为大寺的正统上座部佛教圣地。孟-高棉(Mon-Khmer)国力强盛时期,地跨缅甸、泰国、高棉(今柬蒲寨),人才辈出。当时上缅甸与东南亚各国僧人与佛教徒都来孟国达通上座部佛教中心取经。当代高棉高僧Sanghapala,还到中国南朝齐梁(公元506518年)帮译佛经共1148卷,被梁武帝礼待为家僧。

由古印度梵文与巴利文,创造出了孟-高棉文——公元600年就出现孟文碑铭,公元609年出现古高棉文(古柬蒲寨文)碑铭。

上座部佛教陆路北传蒲甘王朝

公元1044年,缅甸蒲甘王朝阿努律陀(Anawrahtar)即位,当时蒲甘一带阿利(Aria)教盛行。阿利教是上缅甸(Upper Burma)民间信仰+大乘佛教+婆罗门教+西藏密宗(Tantrism)的融合体,与南诏的阿槎梨教渊源极深。

为了压制势力强大、分庭抗礼、根深蒂固的阿利教,并取而代之,英明有远见的阿努律陀王,首先大张旗鼓礼聘孟国高僧阿罗汉(Arahan)为国师,让他大驾光临蒲甘京城,轰轰烈烈宣扬“正宗佛教”;接着以“孟王马奴哈(Manuhar)拒借巴利文的三藏经典”大逆不道为由,1057年派兵灭了孟国,动用象队马队驮着劫持到的巴利文三藏佛经,以及众多俘虏——孟王马奴哈、工匠、建筑师、艺术家等,浩浩荡荡班师回蒲甘京城。同时让各地敬畏的37名民间传统神灵,招安跪拜于释迦牟尼佛前——全皈依上座部佛教。

105759年,阿努律陀王率军浩浩荡荡远赴云南(南诏大理国)求取佛牙。在浩浩荡荡归途中,欣然接受了缅北各掸族土司的诚惶诚恐归顺,并大张旗鼓地娶了孟拱(Mokaung)土司之女素孟拉(Saw Munhla)为王后——通过成亲拉近了和掸族土司与掸族民众的关系。

阿努律陀王在他所到之处,总是强力推广上座部佛教,让各族人民跪拜佛陀时就想到他的丰功伟绩而感恩戴德——增强上座部佛教与蒲甘王朝的影响力。

1071年,阿努律陀王又直接由狮子国引进了完备的巴利文三藏经典,力促上座部佛教中心由孟国移至蒲甘王城——让蒲甘京城一跃而成上座部佛教圣地。

当时,不只广大傣族区(缅甸掸族、泰国泰族、老挝寮族、云南傣族等),连远在印度的佛教徒(当时佛教在印度几近消亡)也纷纷前来蒲甘王都上座部佛教圣地——学习最正宗的上座部佛教。

阿努律陀对上座部佛教(前宗)的功劳

除了早期由孟国达通直接引来上座部佛教外,阿奴律陀王再由斯里兰卡直接引进了最正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前宗),在其统治区与势力范围内大力推行、发扬光大——阿奴律陀王俨然成为上座部佛教(前宗)的最重要核心推广者。

上座部佛教后宗

1192年,蒲甘王朝国王那罗波帝悉都(Narapatisithu),又由狮子国引进已改革了的狮子国上座部佛教(后宗)(Singhalasanghanikaya)。他成为上座部佛教后宗引入者与推广者——他没想到从此与老祖宗阿努律陀引进并发扬光大的上座部前宗,产生了前宗-后宗历久纷争。

掸族与阿利教/上座部佛教

13世纪下半叶,蒙古大军侵缅,蒲甘王朝衰微,掸族乘势兴起,建立了邦牙(彬牙 Bin-ya 1312-1364年)与阿瓦(Ava 1364-1555年)等掸族王朝。

掸族至今最津津乐道的是勐卯掸国(Mao Shans)与其创建者Sao Hso At Hkam HpaSao Hsam Long Hpa两兄弟的丰功伟绩。勐卯掸国(Mao Shans)当年地跨马尼布尔与阿萨姆(Manipur & Assam 现属印度)与缅甸南部,国强民富。不过,这些掸族地区当时还很兴盛阿利教。后经小阿罗汉与天眼两位高僧大力推广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才在掸族地区逐渐占领了统治地位。

另一支掸族在缅甸南部孟族地区建立了勃固伐丽流(Wareru天降之王)王朝。伐丽流王朝的佛经、佛塔建筑、伐丽流法典、巴利文法书等造诣高超非凡——备受当时锡兰高僧的高度赞赏。伐丽流王朝达摩悉帝(Damazedi1472年即位,1475年派遣高僧到狮子国求取上座部佛教正法,回来后大力整顿了僧伽,净化了上座部佛教。

缅甸佛国两大民族仿孟文与巴利文创造了本族文字——缅族(Burmans)创造了缅文,掸族(Shans)创造了掸文。

上座部佛教传入泰国

1)泰国孟高棉王朝

一直到12世纪,国力强大、疆土辽阔的孟-高棉王朝统治着泰国部分地区。他们最早由印度与斯里兰卡输入上座部佛教,以黄金地(Suwannabumi)即泰国堕罗钵底(Dvaravadi)与缅甸孟国达通(Thaton)地区为中心,大力传播,成当时上座部佛教圣地。

2)泰国清迈、素可泰、阿瑜陀耶三王朝

1213世纪蒙古大军由云南入侵蒲甘王朝后,掸族(Siam,Shan)乘势兴起,他们在清迈(Chiangmai)、素可泰、阿瑜陀耶(Ayodhya)先后建三王朝——清迈王朝(12961775)、素可泰王朝(12381438)、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三王朝皆不遗余力地大兴上座部佛教。

泰国兰那泰(Lanna Tai)王国前身是8世纪的庸那迦Yonok古国。其后人孟莱(Mengrai)王,在1296年兴建清迈(Chiangmai)城为国都,创建清迈王国即中国史书上的“八百大甸”。孟莱王是上座部佛教徒,所以想方设法推广上座部佛教。1367年哥那(Kue-Na)王即位,他礼聘狮子国高僧Vdumbanmahasvami来传播上座部佛教。1441年三界王(Trilokaraja)即位,建大菩提寺(Mahabodharama)。1477年在该大菩提寺举行了泰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三藏集结。

泰国素可泰王朝的立泰王(Thmmaraja Luthai),在13541376年大兴上座部佛教,他也礼聘狮子国高僧到来传播上座部佛教。1362年及其后,国王本身屡次出家修行——开了泰国史上国王出家之先河。达莱洛迦王(Boroma Trailokanatha 14481488年)与拉玛铁波底二世(RamadhipatiII14911529年)又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了上座部佛教。

菠萝玛可斯(Boromakos)时期(17331758年),受狮子国之诚邀恳求,泰国派高僧到狮子国传授上座部佛教暹罗宗(Siam Nikaya)——让奄奄一息的狮子国上座部佛教获得死灰复燃,一举建立了上座部佛教暹罗宗的显赫地位,影响深远。

仿孟-高棉文、占婆文、狮子国文、巴利文,泰国泰族在1283年创造了泰文。

上座部佛教传入老挝

公元78世纪,大乘佛教由云南南诏国传入老挝,但它竞争不过当地原始宗教与印度婆罗门教。

当时上座部佛教就经缅甸、泰国、柬蒲寨三方,乘虚包抄、长驱直入老挝。

1353年,老挝川东王的孙子——法昂(Fa Ngoun),在柬蒲寨王的帮助下,击败祖父川东王,建立了澜沧王国(Lang Chong)。法昂是佛教徒。在娘娇乐(Nang Keolot柬蒲寨国王之女)王后的鼎力帮助下,法昂由柬蒲寨引来了上座部佛教,并铁腕强订其为国教。

15011520年,维苏纳腊王朝的维素(Visoun)王,下令将三藏佛教由梵文与巴利文直译为老挝文。其子波提萨拉纳(Phothisarath)王,强力严禁其他宗教而独尊上座部佛教。到悉达提腊王(Sethathirath)时,还加强供奉清迈的佛像佛经。

经几代积极努力,到17世纪时,老挝已跃居为东南亚另一上座部佛教中心——当时泰国、柬蒲寨都来老挝圣地取经。

抄写佛经的老挝文(Tham坦文),是由孟-高棉文与巴利文演化而来,和西双版纳古傣文Totam相同。

上座部佛教由泰缅传入云南

众所周知,西双版纳(云南)、老挝、清迈(泰国)、景栋(缅甸掸邦)等,不只地区相连,文化相同,语言也相通。13671444年间,泰国清迈佛教就经景栋传入云南南部。

缅甸东吴王朝(Taungoo)奔应龙(Bayinnaung1551年即位。他1552年平定了缅甸南部,1555年北上消灭了阿瓦王朝,15591581年多次东征泰国清迈王朝与阿瑜陀耶(Ayodhya)王朝。16041606年,他征服了众掸区与勐养、勐拱、勐密,然后再由勐养出征勐卯一带广大掸族区。在他软硬兼施之下,各掸族土司向东吴王朝纷纷归顺。

奔应龙制定了上座部佛典与法典,在其统治区与势力范围圈内强力推广。他广建佛塔于缅甸与泰国各地,还在瑞丽建姐勒佛塔,以强力影响那一带掸族的信仰。1562年,据说奔应龙循瑞丽江进入云南德宏地区,强行推广上座部佛教。(注:掸族兄弟说,在佛入灭后九年,佛陀来到勐卯(今瑞丽)Loi Seng寺院向傣人传道 )。

上座部佛教成长壮大

经上座部僧伽与俗世信徒的努力传播,再经缅甸蒲甘王朝与东吴王朝的大力对外推广与强力远播,在1316世纪中叶,泰国、老挝、柬蒲寨、缅甸掸族区、云南傣族区等广大地区,上座部佛教不仅生根发芽,还得以发扬光大,欣欣向荣。

大乘小乘

宗教界。学术界、尤其北传大乘佛教僧伽信徒谈及佛教时,常会强调:

*大乘佛教是大渡普渡,小乘是小渡独渡;

*大乘佛教提倡万物皆有佛性,菩萨发誓普渡众生,完成任务后他她本尊才登彼岸成佛;

*小乘佛教只求自己成为罗汉,自己独渡彼岸。

* ………

这些言论对大乘似带褒义,对小乘似带贬义。

就因为这些原因,

*上座部佛教——绝对不自称、也坚拒被称为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乐意自称南传佛教,称大乘佛教为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与婆罗门教和平共存

还必须指出的是:

*婆罗门教在世纪初由印度商人、僧侣等,经水路陆路传至东南亚各国,并还在苏门答腊、爪哇、马六甲等沿海一带建立了一些婆罗门古国。

*缅甸的缅族、孟族、掸族,泰国的泰族,柬蒲寨的高棉族,老挝的寮族等,既信上座部佛教,同时也极信印度婆罗门教(Bramanism),尤其王室或政府首脑或高层统治者——凡遇生子、登基、国难、战争、迁都、天灾人祸等,都请婆罗门国师占星、占卜、算命指点迷津,避凶趋吉。

198888日缅甸全国民主大反抗,国父女儿昂山素姬刚回国就要求变。据传缅甸社会主义路线头头吴奈温独裁将军,遵占星术大师指点,环绕仰光大金塔抛玉蜀黍不停地念“玉蜀黍玉蜀黍”= 缅语“不变不变”,让军方得以多苟延残喘20多年。

占星术大师最近泄露天意:是吉祥数字9,福星高照昂山素姬与民盟而大显神通:昂山素姬大难不死,一直被软禁在她家门牌9内!独裁军政府1962年上台,2016年才换民盟民主政府上台,前后54年,5+4=9!今年是2016年,2+0+1+6=9!联邦议会竞选总统日期315日,3+1+5=9!昂山素及姬“司机”吴廷觉荣任总统的高票数恰恰是3603+6+0=9

*在东南亚各国,上座部佛教与婆罗门教历来长期和平共存,且合作愉快。

*上座部佛教三藏经典几乎是清一色巴利文,婆罗门教也通用巴利文,且两教皆先后发源于古印度——因而上座部佛教与婆罗门教心意相通,水乳交融;教义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座部佛教现今仍然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柬蒲寨、泰国、老挝、云南西双版纳及其他中国傣族区。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