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Tse-chun的博客  
閒言碎語  
https://blog.creaders.net/u/8383/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Tse-chun
註冊日期: 2014-04-01
訪問總量: 117,186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我屯人物剪影
· 紀念下鄉50周年
·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
· 曬一張萬維網當年截屏
· “群主責任制”並非首創
· 隔三差五健步走
· 我的鐵路緣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閒言】
· 我屯人物剪影
· 曬一張萬維網當年截屏
· 我的鐵路緣
· 伊塔事件55年
· S同學印象
· 我在鄉下吃“淡飯”
· 印象中的大隊所在地
· 印象中的公社所在地
· 安家?落戶?
· 紀念武昌起義105周年
【碎語】
· 紀念下鄉50周年
·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
· “群主責任制”並非首創
· 隔三差五健步走
· 感受廣東
· 北雁南飛
· 錯愕驚異於“翻牆上推”
· 一蠢再蠢
· 周有光過世 漢語拼音永存
· 遭遇不公與其地其人無涉
存檔目錄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10/01/2018 - 10/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安家?落戶?
   

47年前,我們作為“上山下鄉”運動的主力軍被推向農村,以“接受再教育”的名義成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被實踐者”。其功過是非,毋須論證,單就鼓吹者、鼓動者和操盤者的意願而言,無疑是“豐功偉業”,其影響之深遠、廣泛為歷朝歷代所不及。按其初衷,當然是希望我們安家落戶於山鄉田野,以舒緩社會壓力。不過,歷史沒有完全按這種意願發展,結果是大部分當年的知青用各種方式回歸到自己的出發點,形成個人生命中一段跌宕起伏經歷,其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曉。



我們被命運拋向農村後所面臨的是與農村融為一體,走與貧下中農相結合道路的前景。至於如何融入,怎樣行走,上面沒有明示,自己更是糊塗。其實,早期的“實踐者”已然現身說法,那就是安家落戶,娶妻生子,成為農民的一員,在“廣闊天地”里“大有作為”。那些知名的“榜樣”,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本屯就有“早期實踐者”。其一,一個城市青年女性,嫁與本屯某男,生育諸多子女,言談舉止、衣着打扮均與東北農村婦女無異,因為有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高論,不留痕跡地融入本屯的主流社會;其二,一個城市青年男性,娶了本屯某女,亦生育諸多子女,言談舉止、衣着打扮均與東北農村大漢無大異,卻因為其略識幾字、稍有文化而與本屯主流社會軒輊難就,成為游離其外的另類人物。這說明,外來男性比外來女性融入農村社會的難度要大得多。隨着時代的變遷,這個結論開始變形。



如果沒有後來政策的陡然轉向,我們也許將一輩子與農民為伍,生活在農村之中。如果那樣,我們將面臨着怎樣的選擇?落戶,還是安家,這的確是個問題。落戶已然成為定局,而安家不外三種情況:第一、一對男女知青相結合;第二、男知青與當地人結合;第三、女知青與當地人結合。這三種情況在我們知青群體中都曾發生過,但有不同的結局。



我當年所在的生產大隊第四生產隊住有13名知青(10男3女),其中有位頻繁與我們有交往的男知青,我們敬稱為“於先生”,他不但常來常往於兩個知青駐地之間,還時常遊走於各個生產隊、生產隊與公社、甚或本公社與別的公社之間,我們戲稱為“流竄”。“流竄”對於增進知青間的聯繫、交流情感、加深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而異性間的溝通極易碰撞出愛情的火花。我的一個同學曾陪他穿越17公里多的草甸趕赴相鄰公社一個知青駐地,後來才恍然大悟,自己做了於先生和那知青駐地一個女知青的“電燈泡”!後來於先生兩口子回到城裡結婚、生子,再後來孩子又有了孩子,過起了含飴弄孫的悠閒生活。這是一對男女知青相結合的範例,不過他們並沒有安家於農村,儘管落過戶。



我熟悉的另一名也是第四生產隊的男知青,我們稱之為“老伍”的,時不時地帶着他豢養的大黃狗前來串門,雖然在學校時被列為“反動學生”,但在生產大隊卻榮膺代課教師,肩負培育“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重任。老伍詼諧、幽默,任教兢兢業業,在大隊學校教員中屬於佼佼者。佼佼者也有苦悶、彷徨、煩躁的時刻,在這時段同樣富於同情心的一位女教師出現在他身旁,一來二去,日久生情,終於結下良緣。隨着大返城的潮流,老伍回到故國,同時把他的另一半接入城內,上上戶口,一躍成為城裡人。這是男知青與當地人結合的範例,同樣是雖曾經落戶農村,卻最終安家城市。



我當年所在的生產大隊第三生產隊住有14名知青(10男4女),其中一個王姓女知青在知青駐地建立不久便調往第四生產隊,這就是所謂“轉插”。自願轉插,卻得不到第四生產隊女知青的認可,於是王姓女知青住處成了大問題。經隊幹部協商,她被安排到一個張姓人家暫住。張姓人家是鐵杆兒貧下中農,家中大兒子是拖拉機手,那年月這行當是專為貧苦家庭出身子女量身定做的。王姓女知青與其家人和睦相處,尤其對拖拉機手頗有好感,而好感的加深便漸漸演變成愛情的花蕾,花蕾綻放的結果便是談婚論嫁。然而,出人意料,這事兒被有心人“告發”到知青管理部門。知青管理部門的幹部們討論後認定,這是階級鬥爭新動向,張姓人家有欺騙、誘惑女知青,有破壞知青工作的傾向。之後,公社工作組進屯展開批判、鬥爭,並解除拖拉機手的職務。工作組又在大隊部召開全大隊知青大會,聲言人人表態,個個過關。會上,四隊知青中男生均沉默無言,充分展示“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高風亮節;女生則奮勇當先,高調反對王姓女知青的婚姻,得到幹部的含頜讚許。相映成趣的是,第三生產隊全體男生紛紛讚賞王姓女知青的婚事,竟振臂高呼“強烈支持(王姓女知青)與貧下中農相結合”口號,惹得公社幹部惱羞成怒又不便公然斥責,好不尷尬。然而,反對也罷,支持也罷,在階級鬥爭這個綱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言行,一切須以長官意志為轉移,須臾違拗不得。結果,張姓人家“退婚”, 王姓女知青遠走他鄉,張姓小伙重登拖拉機,而第三生產隊知青們的前程處於逼仄的窘境。這是女知青與當地人結合失敗的範例,整個一個雞飛蛋打,何談安家落戶?



人往高處走,水向地處流,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逆潮流而動的蠢舉,可偏偏就是有人希望“存天理、滅人慾”,哪有不失敗的道理?期盼人們按照自己的意志到鄉間安家落戶,卻未曾料到遭遇極大的反彈,可見長官意志雖可橫行於一時卻不可強制一世,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規律,順其自然方是人間正道!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