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掐丝珐琅器,是一种以铜为胎(也有用金银做胎的,但极其稀少),在胎上再用细铜丝掐出各种花纹,然后将珐琅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景泰蓝浑厚,绚丽,具有富丽堂皇的气派,非常适合贵族阶层的审美情趣,至明代景泰年间广泛流传,并以蓝色为珍,故名景泰蓝。 至于景泰蓝究竟起源何时,国内并无统一定论,但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起源于元代,于公元1 3世纪末随元代蒙古族统治者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通过中国历代艺人们的努力,融合了中国的瓷器,铜器,漆器,织锦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又注入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逐步完成了由阿拉伯文化向汉文化转变的全过程,而在明朝景泰年制作工艺成熟而盛行。明景泰帝对景泰蓝特别偏爱,宫廷陈设物,装饰物很多都是用景泰蓝制品。所以有行内人将明朝称为景泰蓝的“成器”阶段。成化帝继位后仍继续烧制,所以明朝以景泰,成化两朝景泰蓝烧制最多,后来明朝的诸位皇帝虽有烧制但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景泰,成化相比。而万历后的景泰蓝制造极少,现在很难看见了。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工艺比明朝有极大提高。皇家极为重视宫廷化的景泰蓝制品,皇宫“造办处”内专制景泰蓝的作坊也越办越大。这一时期可称为景泰蓝的“成峰”阶段。景泰蓝的制作到了乾隆晚期逐步走向衰落,嘉庆至道光年间时无所创新。而明代至清三代(康雍乾)的景泰蓝存世量极其稀少,很难在交易市场上见到,就是有那也是价格高昂,因而有:找不着的“明重器”,惹不起的“清三代”这种说法。 景泰蓝这种独特的艺术品种, 自从明初工艺成熟后到清末同光中兴之前一直是宫廷独享专用,成品及其制作工艺均没能传出宫外。直至晚清,破落的皇宫贵族们由于皇粮短缺,不得不将皇帝赏赐的景泰蓝拿到市场变卖养家糊口,这东西才得以亮相民间。被宫廷垄断多年的掐丝珐琅技艺终于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北京,扬州, 广州这些地方也开始有了一些生产景泰蓝的字号,比如老天利,德兴成,洋天利等等。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皇宫里的造办处随之消失,而曾是皇家奴仆的制造景泰蓝的能工巧匠们,也由于皇家不再使唤而四处散落至民间。民间作坊有了这些皇家工匠的加入简直就是如虎添翼,使民初的景泰蓝产品得到喷发式发展,其价值在近年的收藏市场中亦被重新认证和重视。这个时期的景泰蓝不仅承继了宫廷艺术的华丽雍贵,保持了造办处严谨的工序,在题材上又与民间文化有了深邃的结合,所以这一阶段可称为景泰蓝的“流行”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著名景泰蓝作坊老天利,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1915年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获一等奖,使中国景泰蓝得以在世界扬名。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清末的老天利景泰蓝是相当难得的藏品了。我有幸收到一件老天利掐丝珐琅天球瓶,胎体厚重,形态秀美,彩料发色艳丽,双钩枝蔓掐丝,鎏金厚,刻款为楷书“老天利制”,四字方框,刀法熟练,是我心爱之物。 在中国的古代工艺品中,景泰蓝与瓷器,玉器不一样。瓷器玉器历来都是官民共享:瓷器,有官窑也有民窑;玉器, 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广义上的景泰蓝收藏虽然是指从明清到民国的景泰蓝艺术品,可明到清中的景泰蓝制品均为宫廷所专用,虽有几百年的制造历史,但由于产量很少,现在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所以,狭义上的景泰蓝收藏,其多指清晚期和民国时期以手工制作的景泰蓝制品。景泰蓝这种艺术品,数百年来,以它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艺术风采,在世界的掐丝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同时,它又以高贵的材质,繁复的精美工艺,加上怕撞击,易凹瘪,难保存的原因而存世量越来越少。 相关博文: 我收藏的那些老物件(一)瓷器篇 我收藏的那些老物件(二)玉石篇 清光绪老天利天球瓶 清末民初景泰蓝将军罐一对 清末景泰蓝鹿头尊 清末景泰蓝花瓶 清末景泰蓝捧盒 清末民初景泰蓝粥罐 民国景泰蓝盖碗 民国景泰蓝名片盒 创汇期景泰蓝观赏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