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教书育人 枯荣何等闲,贫富赖天颜。落茗飘零处,明朝锦绣还。
记得大学快毕业时,同学们最畏惧的就是被乱点鸳鸯谱的校方发配去当老师。虽人人自危,却都装成潇洒的样子,一脸的不以为然。只是在下课或闲暇之余,彼此王老师、李老师的叫着,互相调侃,其实是掩盖心虚和可能被迫接受的事实。事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我工农学商兵地在社会这所大熔炉里走马灯似地逛了一圈,却鬼使神差地真就当上了老师,而且还是个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授课的教授。
为了不负众望我认真负责地准备了半个月,不但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还特意去医院把整个看病过程体验了一遍,再去已经使用多年HIS系统的医院实际操作一番,来个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又不厌其烦的研学了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写的《社会学》一书,终于有了些感悟。于是把授课书中那些琐碎、发散的东西归纳总结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并找出其中的知识点,再按信息是需求、应用是目的、基础是程度的主线,先分解再递进展开。运用比较法,中西合璧,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东西,由此生动鲜活起来,力求让学生在思考和对过去的自我批判、否定和评价中获得新生。提问题、比较先进和落后、远景和差距,但先不给出任何结论,也不做主观引导,因为这是学生的功课,让他们自己判定是非,认真地思考才是我的目的。学生回答完后,我客观地做出点评,再对每个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让故事编得功德圆满。讲这门课,我的优势就是近二十年北美生活的经验,这恰恰是国内教师的不足。而教学经验不足是我的短板,但一堂课下来我就禅悟出其中奥秘,并在第二次授课中完善了。
我上课的时间恰好是人最犯困的午后一点半到三点,我却意外地发现没人在课堂上瞌睡。我尽量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通俗化,明了生动,有的放矢地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都知道自己不是这场信息化革命的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一份子,都有义务为了明天的责任认真学习。我举一反三,从国家政策的宏观世界,谈到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克服它们的微观世界;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如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演变,从手工操作的落后到科学化、信息化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历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总之让他们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中,大脑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时教学习方法比教一个具体的东西对学生而言更重要。一堂课下来,我自信满满。这是学生们给的,他们的眼神和肢体动作告诉了我一切。三个班级的学生,近百人,在两堂都没下课的情况下,人人尚能聚精会神,连洗手间都没人肯去,直到我讲完所有内容。看得出在他们面前我是个阅历丰富的长者、洞悉一切的智者、气定神闲的大师。我在一片掌声中步出教室,心里突然轻松得似乎能飞去天空。我这人,平时吊儿郎当,但做起事情来却从不马虎。
在回来的班车上,同组的老师一直向我表达着她的遗憾,她谦虚地说应该听我的课,可惜时间冲突了。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无论是否备课都能过去,而时间就像他们的掌上之物,早已分配得心应手。在我先前和有些人交流时得知,他们完全可以不用备课,但我告诉自己,我永远不可以如此。头上三尺有神明,做人就要负责任,教书育人的先生尤为如此。更何况做任何事情都得从认真开始,且不可做孟子讲的那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伪秀才。这样既误人子弟,又愧对别人的信任,还虚度光阴。
这会儿,我还真有点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我是个挺称职的老师。起码知道肩上的责任,不敢等闲视之,并且有知耻近乎勇的意志。我不甘心只做个教书匠,而要做个教书育人的时代好先生。
(三十三)寝食不安
天真的凉下来, 一周气温都刻在21度上,说是一场秋雨一场寒,许是要挺不住了。但几周前31度的酷热天,不也数周持续不变,总之事事难料,真难说呢。但这个温度对我而言最是尴尬不过,添件衣服太热,不添却又透着丝丝寒意。
这几天又开始做梦了,梦的不再是故乡的点滴,而是要讲的课的内容和一些既相关、又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人说备课很熬心血,此话看来非虚,在理出头绪前,还真似黎明前的黑暗,让人看不到光明。
其实人就怕认真,当你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开始把问题复杂化,多吃些苦头总是难免。再者熟能生巧,这点我尚欠火候。功夫不到就会惶恐,肚里有了故事才会信心满满的。哈哈,有点像考试,没考前总没有十足的把握。
咳嗽一直没好利索,快两个月了,药吃了不少,点滴也打了就是不见好。不适应啊!父母总在我抑制不住地咳时,嘱咐我要继续吃药。我知道他们是好心,却又总是很不耐烦地打断他们。他们心疼我,容忍不了疾病折磨我,这我都理解,但我还是觉得他们有点大惊小怪。想想也是的,在美国时每每听到儿子的咳声,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儿子同样的不耐烦哈。
今天去早市转了一圈,买回来一些热带鱼和花草树木。这份闲情逸致也就是在国内,生活总在不断地锦上添花。在美国生活上很少追求小资,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主要是真正的假期太少,命运也感觉抓不牢靠。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国内活得比国外舒服,而且有滋有味。可能是文化和习惯问题,在北美混了近二十年,还找不到感觉,回来才几天,就好像根本就没出去过,也没有丝毫留恋。
晚上游了场泳,竟感慨万端。在中国运动的代价太高。为什么如此说呢? 在美国一流的运动场里一天十几个小时随便出入,或健身或游泳(国际标准泳池)合下来也不过区区0.9美元。而在中国仅仅游场泳就得100元人民币,还是短池,这哪里是普通百姓消遣得了的啊?!而且泳池里和下饺子一样,让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放开一搏。动动停停四十分钟,运动量不知是否够。没办法,就这条件。洗澡倒是很讲究,不但提供刷牙和剃须用品,而且洗浴洗发用品都是日本进口的。即便如此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体育馆里怎么论健身也是第一位的吧? 可能是中国人去美国的多了,各行各业都在效仿美国,但就是没有学到精华,就像东施效颦,不是那么一回事。
|